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7|回复: 0

“国语”和“普通话”名称源流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1 1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曹德和 来源:http://huayuqiao.org/DOC9700/9704.htm

  清末以来表示国家通用语,我国学者使用过多种名称,“国语”“普通话”“标準语”“共同语”“现代汉语(狭义)”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称谓。不过其中使用最多并且得到国家权力部门认同和鼓励的,惟有“国语”和“普通话”。

  以上两个名称,对于1949年以後出生的大陆人来说,更为熟悉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但就历史渊源来说,则是前者深後者浅。作为通用语名称,“国语”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如《隋书·经籍志》:

1. 又後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後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

《隋书》乃魏徵 (580-643)“总知其务”,可知早在1500多年前,即北魏 孝文帝 (467-499) 推行改革新政之前,“国语”即被作为国家通用语称谓。这用法为其後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效仿。如《辽史·礼志六》:

2. 七月十三日,夜,天子於宫西三十里卓帐宿焉。……七月十六日昧爽,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大噪三,谓之“送节”,国语谓之“赛咿奢”。“奢”,好也。

《金史·本纪第九·章宗一》:

3. 十二月,进封原王,判大兴府事。入以国语谢,世宗喜,且为之感动,谓宰臣曰:“朕当命诸王习本朝语,惟原王语甚习,朕甚嘉之。”

《元史·显宗传》:

4. 遂命饔人为肉糜,亲尝而遍赐之。暇日,则命也灭坚以国语讲《资治通鉴》。

《太宗文皇帝实录》:

5. 朕闻国家承天创业,未有弃其国语反习他国之语者。弃国语而效他国,其国未有长久者也。

以上“国语”都是以通用语为所指,只是指的不是汉族的通用语,而是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的民族语言。

  “国语”一词与具有国家通用语性质的汉语共同语挂钩,那是後话。以往普遍认为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国语”可能是最早用例:

6. [伊泽修二]:……察贵国今日之情势,统一语言,尤其亟亟者。[吴汝纶]:统一语言,诚哉其急!然学堂中科目已嫌多,复增一科,其如之何?[伊泽修二]:宁弃他科而增国语。……1

这段话见于吴汝纶《东游丛录》,该著系作者1902年5月至9月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时撰写,1902年10月在日本出版,1904年收入《桐城 吴 先生全书》在国内付梓。但前年有学者指出,还有更早的用例:

7. 日本古无文字而有歌谣,上古以来口耳相传。汉籍东来後,乃借汉字之音而填以国语。2

以上用例见于黄遵宪《日本国志》,该著1887年成书,1895年出版。如果此例可取,时间确实可以往前推。但仔细审察可知,《日本国志》中的“国语”是以别国语言为所指,将它视为最早用例似乎不妥。通过仔细辨视还可发现,前面提到的《东游丛录》中的“国语”也有问题。这个“国语”并非为中国人所使用,而是出现在日本人话语裡。论及近代中国人何时启用“国语”,以此为据似乎也不大妥当。

  有学者认为,1903年京师大学堂学生何凤华等人的一份呈文或可视为最早用例。这份呈文是写给直隶总督 袁世凯的,标题为“为恳祈宫保大人奏明颁行官话字母设普通国语学科以开民智而救大局事”。3其中“国语”一词,无疑是以当时已经成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共同语为对象。但最近文贵良 (2009) 提到以下文字:

8. 即如第三期译报第一类,于英国《天朝报》所论中国语言变易之究竟,大报译而著之,且缀案语于其末。意谓此後推广学堂,宜用汉文以课西学,不宜更用西文,以自蔑其国语,末引日本、埃及兴学异效之事,以为重外国语者之前车。4

这段文字见于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文章发表在《外交报》第9、10期上。该报系清末进士张元济创办,1902年1月4日推出第1期,为旬刊。推算可知发表时间当为1902年3月下旬。

“国语”有学术用语 (scientific name) 和 日常用语 (common name) 之分,前者是指国家确定的本国各民族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所使用的语言,後者是指本国人所使用的本国固有语言。在上述文章中“国语”一词出现9次,都是作为日常用语使用。其中两次是以特定的外国语为所指,如:

9. 方培根、奈端、斯比讷查诸公著书时,所用者皆拉体诺文字,其不用国语者,以为俚浅不足载道故也。5

5次没有特定所指,为泛指用法。如:

10. 国语者,精神之所寄也;智慧者,国民之所以为精神也。6

两次是以汉语为所指,除了文贵良提到的,另一例为:

11. 然则大报所讥中国数十年来每设学堂,咸课洋文,今奉诏书推广,犹以聘请洋文教习为先务者,固皆有所不得已,非必自蔑国语,而不知教育之要不在语学也。7

作为日常用语,“国语”可以用于指称国定的或事实上的通用语,也可以用于指称本国的地域方言。在严复文章中,与汉语相联系的两处“国语”指什么?因为这裡的汉语是就教学用语而言,从文白异读的普遍存在可知,以国家通用语为教学语言乃是我国传统,所以可以肯定,上述两处“国语”是指中国通用语。文贵良认为,它是我国“国语”现代用法的源头。8 如果没有更早用例露面,以上观点可以成立。

  自从严复、何凤华等相继以“国语”指称本国通用语,它很快发展成为中国语文现代化早期阶段的关键词。1910年,在清廷 资政院会议上,议员江谦联署严复等32人,提交《质问学部分年筹备国语教育说帖》,建言将“国语”作为国家通用语正式名称。建言得到认可。1911年8月10日,在清廷学部召开的中央教育会上,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法案》。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当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议,肯定前述做法并决定在全国範围内推广国语。民国政府撤抵台湾後,很长时间一仍旧贯。

  在我国历史上,“普通话”的出现其实亦有不短时间。1902年出版的吴汝纶《东游丛录》裡有这样一段话:

12. 今年春,仆曾游萨摩,见学生之设立普通语研究会者,到处皆是。所谓普通语者,即东京语也,故现在萨摩人殆无不知晓东京语者。9

其中出现与“普通话”意思相同而说法略异的“普通语”一词。这大概是国人通过汉语文献对于“普通话”概念的首次接触。

1904年,秋瑾在日本担任中国留学生演说练习会会长期间,为该会拟订《演说练习会简章》,第五条云:

13. 中国语言各处不同,故演说者虽滔滔不绝,而听者竟充耳罔闻。会中当附属一普通语研究会,凡演说皆用普通语,研究此普通语,公举会中善于普通语者担任。10

其中多次出现“普通语”一词。此後不久的1906年,朱文熊出版《江苏新字母》,书中将“普通语”改为“普通话”:

14. 余学普通话(各省通行之话),虽不甚悉,然余学此时所发之音,及余所闻各省人之发音,此字母均能拼之,无不肖者。11

除了将“普通话”视为学术用语,还给了较为明确的定义。此後表示该意的“普通话”逐渐用开。例如1931年,瞿秋白在一篇总结新文学运动的文章中说:

15. 所谓“国语”,我只承认是“中国的普通话”的意义。这个国语的名称本来是不通的。西欧的所谓 national language,本来的意思只是全国或者本民族的言语,这是一方面和方言对待着说,别方面和外国言语对待着说明的。至于在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裡面,往往强迫指定统治民族的语言为“国语”,去同化异族,禁止别种民族使用自己的言语,这种情形之下的所谓“国语”,简直是压迫弱小民族的工具,外国文裡面的 national language,古时候也抱着这种思想,正可以译作“国定的言语”。这样,“国语”一个字眼竟包含着三种不同的意义:“全国的普通话”,“本国的(本民族的)言语”和“国定的言语”。所以这名词是很不通的。我们此地借用胡适之的旧口号,只认定第一种解释的意思——就是“全国的普通话”的意思,至于第三种解释——那是我们所应当排斥的。12

通过溯源可知,今天的“普通话”名称由来有自,根基亦不浅。

  “普通话”名称出现後,“普通语”一词并没有销声匿迹,不过这时多半不是表示我国现代通用语而是以别的意义被使用。例如1946年6月21日新华社 语言广播部制订的《暂行工作细则》,关于编写技术第三点要求为:

16. 要用普通语的口语,句子要短,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并要注意音韵优美与响亮。13

其中用到“普通语”一词。在此它是强调普普通通,是指大众语。根据1945年10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的《介绍XNCR》看,当时延安政府指称国家通用语是以“国语”作为规範表达形式。14

  周祖谟 1950年6月为《方言校笺及通检》所撰自序,十多处用到“普通语”这个词,例如:

17. 其中所记的语言,包括古方言、今方言、和一般流行的普通语。凡说“某地语”、或“某地某地之间语”的,都是各别的方言。说“某地某地之间通语”的,是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说“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或“四方之通语”的,都是普通语。15

这里所谓“普通语”,是从普遍通用角度来说的,是指共同语,意思接近“普通话”,但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普通话”是指现代国家通用语,而这里“普通语”具有泛时性,其使用不受时代限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便将“国语”名称更换为“普通话”。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準(草案)》,9次出现“普通话”一词,如:

18. 使儿童通过说话、写作的研究、练习,能正确地用普通话和语体文表达思想感情。

19. 语法的指导,必须联系语文课本的教学,从注意校正儿童语句组织,不完全或颠倒错误的缺点着手;再注意普通话语句构造和方言的不同,帮助儿童对普通话的了解。

同时通过注释对此作了说明,指出:“普通话,是以北京音系为标準的普通语言。”16

  1955年10月中下旬,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和 现代汉语规範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会上决定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正式名称,同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範化而努力》,向全国人民发出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号召。建国初期,有时还可以看到“国语”名称的使用,如1952年第4期《人民教育》,刊有题为《反对这样的注解——评语文教学社编“国语课本注解”》的文章,其中便出现“国语”一词。而自从《人民日报》社论发表,大陆人谈及国家通用语,一般都称之“普通话”,而不再称之“国语”。

  倪海曙 (1991) 指出,清末以来我国使用的“普通话”和“国语”名称都是借自近代日本。以上说法对于正确认识我国通用语称谓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今天使用的“普通话”术语确实属于舶来品,是由日语中的“普通語”(ふつうご) 一词改造而来。有两方面事实可作证明。一是前面提到的其中出现“普通语”说法的第一个例子,那不是出自吴汝纶之口,而是出自交谈对象日本人 伊泽修二之口。二是日本文献《関西弁·京阪語·京ことば·京都言葉の違い》明确指出,该国起初以“普通語”指称日语标準语。17由此可知,秋瑾当年主张“演说皆用普通语”,也就是主张以我国通用语作为演讲语言。不过清末以来我国使用的“国语”称谓,则恐怕未必完全照搬日本。那些率先揭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序幕的晚清学者,国学功底都很深,不会不知道“国语”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长期存在。这裡不是想要根本否定我国近代使用的“国语”与日语有关系,而是意在指出,它们的关系可能仅仅在于,受近代日语启发,中国人重新起用了尘封已久的固有词语。


附记:本文修订过程中先後採纳了 张炼强 先生 和 姚德怀 先生的重要意见,谨致谢忱。

--------------------------------------------------------------------------------
* 曹德和先生,安徽合肥 安徽大学 中文系。

1. 吴汝纶.东游丛录·贵族院议员伊泽修二氏谈片 [A],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3) [M],合肥:黄山书社,2002,797。

2. 黄遵宪.日本国志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5。

3. 王照.官话合声字母 [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75—76。

4.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A],王栻编.严复集 (3)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58。

5. 同上, 562。

6. 同上, 562。

7. 同上, 561。

8. 文贵良.以严复为中心:汉语的实用理性与“国语”的现代性发生[J],华东师範大学学报,2009 (4):96-97。

9. 吴汝纶.东游丛录·贵族院议员伊泽修二氏谈片 [A],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 (3) [M],合肥:黄山书社,2002,798。

10. 贺延礼.秋瑾年谱 [M],济南:齐鲁书社,1983,54。

11. 朱文熊.《江苏新字母》自序 [A],文字改革出版社.清末文字改革文集 [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60。

12. 瞿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 [A],倪海曙主编.中国语文的新生:拉丁化中国运动二十年论文集 [M],上海:时代书报出版社,1949, 11。

1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室、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 (1940-1949)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119。

14. 延安《解放日报》.介绍 XNCR ( 1945年10月25日 ) [A],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室、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 (1940-1949)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 64-66。

15. 周祖谟.方言校笺及通检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0, Ⅸ。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準(草案) (1950) [S],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 http://www.pep.com.cn/xiaoyu/shu ... 20090213_552182.htm

17. [日] 江川日本语官方博客.関西弁·京阪語·京ことば·京都言葉の違い[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b4e4b50100atp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8:53 , Processed in 0.0610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