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42|回复: 0

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纪录片长片简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0 21: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韩亚利
来源:记录手册

      

      第21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金鹰奖电视纪录片评奖工作于2003年6月23日至7月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电视台及全国部分省、市电视台和影视机构选送了75部作品参加了长片电视纪录片的角逐,经过评委的认真审看和评议,最终以无计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了本年度最佳长片电视纪录片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宋庆龄》和四部优秀电视纪录片,即云南电视台等单位摄制的《东方之光》、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新疆电视台摄制的《回家的路有多长》和中央电视台北京军区记者站摄制的《老镜子》。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新四军》和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选送的《归来》等十部纪录片同时获得了本届纪录片的提名。

      纵观本届电视金鹰奖长片纪录片的参评情况,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我国长片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主题上的开掘与表述上,均以展示了近一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人在纪录片创作实践活动中的追求与探索:中国特色的重大题材政论纪录片的创作突显特色,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纪录片彰显创作实力,趋向成熟,
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展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题材趋向多元化,关照普通百姓的情感与命运,仍是本届长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主流。题材多样、风格迥异,创新再创新等方面较之往年都有一定的变化。




     过去的一年,是我党历史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我国的电视工作者与时代同步,肩负历史使命,相继推出一批大型政论性理论文献片。这次参评的有湖南台的《世纪宣言—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河北电视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海南电视台的《回响—“三个代表”在海南》、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北京电视台的《潮涌东方》、《当惊世界殊》、云南电视台、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东方之光—“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等10多部理论文献片,从不同角度回顾了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带领全国人民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展现了意气奋发的共产党人的新形象,其中《东方之光—“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底蕴,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光辉历程,是一部“文化品位高、思想性历史性强的电视理论片中的佳作”。

      《东方之光》全片采用纵横交错的开放结构,以“三个代表”理论创新为思想内核,分别以“历史之门”、“创新之路”、“变革之机”、“文明之魂”、“大道之行”、“东方之光”六部分统领全片,运用大量鲜活而生动事例佐证“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在风格上,追求“视角高远、视野广阔、知识丰富、论述深入”,形成了“心游不仞、思接千载”气势磅礴的理论文献片,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益。
评委认为,2002年度的理论文献片是空前丰收的年,这些作品大都能够娴熟地运用视听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诠释理论,解读历史,摈弃了传统画面加解说式的宣教模式,在制作手法上追求别具一格,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风貌的真实画面上来表达主题思想,大量营造历史厚重感时空氛围和具有张力的艺术画面,从而增加了理论文献片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在叙事艺术语言方面正在实现着平民意识的历史复归。




     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事件的题材文献纪录片彰显创作实力,趋向成熟。本届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比之往年,无论从参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

       浙江嵊州台的《马寅初》、海南台的《解放海南》、《李硕勋》、河北台的《晴朗的天》、厦门台的《林巧稚》、云南台的《两国将军》、中央台和湖北经济台《新四军》、天津台的《弘一大师李叔同》、中央台军事部的《天地英雄—陈庚大将》、中央台新闻中心的《沈从文1934》、中央台社教中心的《宋庆龄》等十多部纪录片注重历史瞬间,强调细节放大,在众多细节中铺设情节,在情节中营造深厚的历史感,以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运用述评和音乐等手段强调文献或历史旧址,并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为电视纪实文献片对往事如何负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沈从文1934》载取了文学大师沈从文1934年一段特定的历史时空为叙述基点,通过对其真实细节的追寻,对那段久远的历史和不能重现历史运用了“真实再现”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其创作“边城”1934年前后的历程,本片的“真实再现”是对纪录片创作语言的积极探索。

       六集文献纪录片《宋庆龄》,以丰厚的史料,生动鲜活的细节,细腻的情感,冷静的叙述赢得了评委一致的赞誉。成为了本届最佳纪录片。

       《宋庆龄》一片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中的宋庆龄,纪录了宋氏姐妹几十载分分合合中那个刚毅秀美的宋庆龄,纪录了特定历史时期,宋庆龄不同角色转换最终成为伟大女性形象。多线索的叙述语言,原生态的首披史料,过去时和现在时的完美结合,立体化式地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伟人宋庆龄生存的精神家园。《宋庆龄》一片在个人化的叙述方面,在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真实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场景中,展示人物细节方面;在文献解读以及白描式的摄影风格方面;在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运用方面;在画面与解说互为融合方面都作了积极探索,堪称本年度长片纪录片力作。



     自然动物类的纪录片是历年来参评作品数量较少的一个品种,特别是动物类。在国际电视节上自然、动物类可以和人文社会类平分秋色,而我国则不然:一是经费制约,二是设备条件有限,三是周期之长、精力不足,四是功利驱动难以奉献。尽管每年生产数量有限,但还是有一些执著追求的电视人在动物类领域探索、耕耘,并产生了一些精品,如《藏猕猴》、《金丝猴》、《我和藏羚羊》、《越冬》、《熊猫回家》等,今年新疆台选送的反映卡拉麦里野生保护区的野马回归的纪录片《回家的路有多长》成为本年度动物类纪录片的亮点。

      自然探索纪录片《回家的路有多长》向我们讲述了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里放归的一群野马的生活和爱情的故事,真实纪录了“追风”头马率领27匹野马和牧人的家马在严酷的条件下,互相搏杀,争夺草场、水源的战斗场景,着力捕捉了野马在荒漠草原上生存状态的困惑,深刻反映野马战胜自我的牺牲精神。本片冷峻客观,运用大量长镜头跟拍,为观众呈现一批具有张力而鲜活并具个性的野马形象。本片摄制者近乎一年跟拍,他们监守在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克服各种险阻和生活困难,逐步走近野马生活空间,捕捉了许多野马间互相依偎,新头马和“追风”头马的争夺头马的生动细节,成功地拍到了不可调度、行踪不定、居可难寻、机警过人的野马生活的精彩段落。可以说为人类研究野马回归自然,放生草原,提供了研究参考价值和文献价值。

      该片原生态记录有声有色,适量的解说词叙述和精彩的野马情趣画面有机配合,增添不少戏剧化的色彩。特别是在摄制风格上追求真实自然,镜头运用上采用了长镜头,彰显了纪实的魅力。不足的是该片记录部分段落流程有些冗长,表现形式有些单调,如能采用些Discovery探索节目的表述方法,选用野马动物专家、动物保护专家和记者一同亲历现场生动有趣主持,故事讲到那里,他们出现在那里,也许该片将会更加有趣、生动。尽管这样,《回家的路有多长》仍是近年来不可多得自然类优秀之作。




      普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今年参评节目的一大特色。

      有人与自然关系题材,生态保护题材的如新疆台的《湖》、《北鲵的母亲》、大连台的《候鸟》、《城市梅花鹿》、湖南台的《搬迁》,还有人文类题材考古文化探秘的中央台的《女书》、科影厂的《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有人类和文化类题材的如中央台的《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大连台的《王大家子》、陕西台的《风雨党家村》、泸州台的《我们的老街》、福建台的《花姆》、《家园》、池州台《中国九华山》、北京台的《走近俄罗斯》、《中国藏文化万里行》、山东台的《通天大道—尼罗河》、浙江台的《尼罗河》、甘孜台的《德格宝地》、绵阳台的《羌风》、贵州台的《做一回八日郎德人》,有社会问题题材的如大连台的《被救助的儿童》、中央台的《全部为了爱》、绍兴台的《万里寻亲》,有关注普通人情感与命运的如大连台的《明天我不知道在那里》、《龟蛇之恋》、上海台的《两万户人家》、《干妈》、四川台的《真情永存》、《抉择》、重庆台的《纤夫老李》、《细小雨》、北京军区记者站的《老镜子》、辽宁台的《漂泊的湖》、中央台的《今风、细雨、江湖—德建》、昆明台的《阿鲁兄弟》,有时代人物题材的如吕剧表演艺术家《郎成芬》(山东台)、见义勇为的英雄《父亲是本读不完的书》(南京台)、音乐家《何占豪与梁祝》、电影演员《心中的节目》(天津台)、企业家《厂长张黎明》等。

      普通人的题材,仍是参评纪录片作品主体。如:讲述昔日泸沽湖的“王妃”,今日摩梭旅游形象大使的肖淑明老人传奇故事的《漂泊的湖》,讲述脱逃十年主动来监狱自首,回归法制家园的犯人故事《归来》,讲述企业变革中,面对困惑的《厂长张黎明》的故事,讲述土地与人口发生矛盾,《阿鲁兄弟》走出大山,外出打工的境遇和困惑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故事,讲述三峡搬迁中《纤夫老李》生活历程的故事,讲述都市青年顾也和杨艳婚恋的故事《抉择》,讲述烈士遗孀苦等70年的爱情故事《老镜子》等纪录片都以平视的角度,讲述着普通百姓的故事,记录着他们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这些节目纪实手法娴熟,在纪实跟拍中善于捕捉推动故事发展的鲜活细节,在原生态记录中抓取富有戏剧化的情节来构架人物故事。运用真实纪录和写意相结合的方式关注人物的情感经历和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性格方面,在选题与表述方面,今年长片纪录片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真实是纪录片力量所在、生命所在,创新则是推动纪录片发展所在。在故事片纪录化,纪录片故事化趋向风尚的今天,纪录片如何讲故事,做得好看,赢得收视,已成为广大电视工作者重要的一大使命,纵览本届长纪录片的在讲述故事的创新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一大批节目作了积极探索。
“真实再现”“情景再现”手法,无论在人物片《沈从文1934》还是在文献片《新四军》以及科考片《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等多品种的纪录片,都得到娴熟的运用。

       以作家主述的角色和独特的视角讲述城市故事,他们用自己回忆折射城市的历史;用自己的经历编织城市的变迁;用自己的观察阅读城市风景;用自己的思考揭示城市的文化内涵,可以说独具特色。

      以事先拟定好的文学脚本为口述内容,以生活化的语言娓娓的道来,大量的现场复制和现在进行时中的人和物,精致而富有意蕴的画面,配制特有氛围的音乐,营造了作家眼中的城市—昨天、今天、未来。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创意带来的艺术魅力。

     科影厂《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以悬念作为吸引力,注重考古之谜的破译过程,以事实为基础,竭力营造戏剧化氛围,结合现场挖掘的真实纪录适当再现和动画的搭配,从而使喇家遗址的考古挖掘,讲述的有声有色。从而使本片荣获了本年度优秀纪录片和编导奖。





本届各类题材风格的纪录片尽管较之往年有明显变化,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长片纪录片创作普遍存在结构松散,表述与叙事方法简单,开篇往往采用慢慢道来,迂回婉转的传统思维方式容易和观众失之交臂,国外的“开门见山”真切主题直线思维的叙事方法,应该很好地借鉴。

2、主题分散,节奏拖沓,自然流程琐碎,过分强调过程,缺少提炼,冗长而不精彩。

3、文化性题材表现力不够,平淡无味,缺乏审美功能,主流题材选择面窄,表现力苍白。苦情、奇婚异俗、边缘性题材仍占一定的比例,主题开掘力度不够,信息量不大。

      评委认为,今后纪录片的创作应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着力关注当今主流文化,力求多层面地拓展创作的空间。


:-O:-O:-O

[ 本贴由 柴禾妞 于 2003-10-21  01:14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5 21:58 , Processed in 0.0679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