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27|回复: 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4 09: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凤泉 来源:http://blog.163.com/fengquanliu@ ... 91433660/2011-11-19 13:14:01   

选读古代文论的篇章,历来是学习研究古代文论的基本门径。自从上个世纪古代文论进入大学课堂以来,便有古代文论选一类著作问世,如程千帆的《文论要诠》,郭绍虞的《中国历代文论选》;随着这门课程的兴盛,这类著作更是异彩纷呈了。

也许有人觉得,这类著作接近于资料整理,还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其实不然,资料的选择与解读,正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倘若连资料还没有弄通,那理论观点的阐发,理论体系的建构,又将从何谈起呢!常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代文论的学习研究,看来也要从选读文论开始啦!

选读古代文论,首先要突破语言的阻碍。古代文论篇章大多以文言写成,而五四以来废文言而用白话,读书人连思维方式也受到了影响。因此,读懂古代文论篇章,语言转换成为首要任务。别以为文言容易,甚至连专家也会出错呢。如明人钟惺《诗归序》有段话:“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这是批评公安派标新立异而流于俚俗的。而有人却翻译为:“让走捷径的人来矫正这个毛病,必然在古人之外,自己制作一人的诗表现与众不同,而它的与众不同,又都是模仿古诗中险韵僻字,而不效法古诗中的通俗辞句,这怎么能使学古诗的人心服!”竟陵派欲矫正公安派之俚俗,怎么会批评他们“不效法古诗中的通俗辞句”,这里意思岂不是给完全弄反了吗?问题出在“不则”。“不则”是虚词,词义为不只、不止,而译者望文生义,将它译为“不效法”,真是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至于名词故实,稍有疏忽也会铸成错误。如初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有句话:“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正始是曹魏齐王芳年号,正始之音指曹魏后期以阮籍、嵇康等人为代表的文学。意思是说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颇有正始文学的风格,而正始文学尚有建安文学的余韵,建安诗人地下有知见此自然也可以感到欣慰了。可是,一部流行教材却这样解释道:“正始之音,指《国风》的优良传统。《毛诗序》云:‘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正义》云:‘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说曹魏齐王芳年号出自《毛诗序》倒不算错,说正始之音是《国风》的优良传统,便显然有些张冠李戴了。由此可见,正确的解释,准确的翻译,对于读懂古代文论篇章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选读古代文论,关键是领会文章的义理。古人发表看法,有其思想精神,脱离思想精神,便难以准确理解古人。譬如,庄子论“道不可言”,他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是说书不可贵,语也不可贵。那么,“意”是否可贵?“意之所随者”又是什么?有人解释说:“随,存在。这句说,意是一种存在,而这种存在,是不能用语言来传达的。”可是,翻遍辞书也找不到“随”有“存在”的义项。如果把“意”理解为存在,那么,“书”是不是存在?“语”是不是存在?为什么“意”就不可以言传?这个理解与庄子的思想精神何啻天壤之别!其实,“意有所随”,乃如影随形。“意”如影子,“意之所随者”如形,说白了就是“道”。影子可贵吗?影子不可贵,自然“意”也不可贵;真正可贵的是“道”,而“道”是不可以言传的。当然,理解古人的思想又难以做到完全还原。不同时代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这自然渗透到对文章的理解中。譬如,鲁迅称:“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征之于《典论·论文》,实在言而有据。从创作主体言,他提出“文以气为主”,强调主体的精神个性;从作品文体言,他提出“文本同而末异”,指出文体的审美特征;从文学批评言,他提出“审己以度人”,确立文学批评的原则。这些文学自觉意识涵盖了文学活动的三个重要方面,难道还称不上是文学的自觉吗?至于有人指出“唯干著论”不属于文学,以此否定鲁迅的观点,那实在是皮相之论。当然也应该看到,对曹丕文学自觉的理解,是在现代文学观念的思想背景下作出的,自然打上了时代的思想烙印。其实,文章的解读乃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古代文论似乎也悄悄地发生着向现代的转化。

选读古代文论,更需要开阔理论的视野。开阔理论视野,就要不仅对文论篇章文学观点的理解,而且也要加深对文学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就文学思想发展而言,有大量的文学批评史著作可供参考。一九二七年,陈中凡先生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随后有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傅庚生、朱维之等人也撰写了同类著作。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郭绍虞、刘大杰、黄海章、周勋初、敏泽、蔡钟翔、张少康、蔡镇楚等人均有著述,而顾易生等人编撰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尤以内容丰富而著称。选读古代文论,配合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必然能够加深对文学思想发展的认识。就文学理论体系而言,这方面研究尚是薄弱环节。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学观点,建构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把握古代文论,无疑是重要的研究任务。任务尽管艰巨,坚冰也在打破。如美籍华人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借鉴和改造了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的文学理论框架,将古代文论分为六类,即形而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实用论,从整体把握古代文论,开始了对古代文论体系的建构。林衡勋的《道·圣·文论》,则立足于中国文学思想实际,在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化的有机联系中,勾勒了古代文论道-圣-文的内在逻辑理路,建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已经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选读古代文论,同时也联系到理论体系的思考,必然能够加深对古代文论的整体把握。由此可见,选读古代文论原不是孤立地理解文论篇章,也需要开阔理论视野,加深对文学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体系的认识,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本书的编写,出于教学需要。每篇选文都有简介、正文、注释、译文、提示五部分。简介,简要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及著作的情况。正文,选有八十四篇文章,对较长选文采取了节录或选录的方式;选目首先考虑文章自身的理论价值,同时也考虑文学思想的发展线索。注释,有略有详,凡译文能够说明处,注释从略;凡译文未能说明处,作出详细注解。译文,主要采用直译,比对原文字句,不作多余补苴。提示,简要揭示文章要点,不作引申发挥,以免喧宾夺主。这样安排是否对读者有益,自然需要实践的检验。至于书中如有瑕疵或错误,则完全由编著者负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5 15:21 , Processed in 0.0662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