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28|回复: 1

关于儿化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 09: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什么是儿化

普通話的兒話現象主要由詞尾「兒」變化而來。詞尾「兒」本是一個獨立的音節,由於口語中處於輕讀的地位,長期與前面的音節流利地連讀而產生音變,「兒」失去了獨立,「化」到前一個音節上,只保持一個卷舌動作,使兩個音節融合成為一個音節,前面音節裡的韻母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這種語音現象就是「兒化」。我們把這種有卷舌色彩的韻母稱作「兒化韻」。

--- 劉照雄(1994):《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吉林人民出版社。



普通话的儿化现象主要由词尾“儿”变化而来。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续发音而产生音变,“儿”失去了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上,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


二、 儿化的作用和语音特点

1)儿化在普通话里可以区分词义,如“信”和“信儿”;“盖”和“盖儿”

2)可以区分词性,如“盖”和“盖儿”。

3)它还可以表示小,薄,细,轻等形态和感情色彩,起某些修辞作用。如小碗儿,铁片儿,红头绳儿,小孩儿,鲜花儿,你慢慢儿走,说说贴心的话儿。
但并不是一切儿化词都是小的意思,如“老头儿”;
也并不是一切儿化词都是喜爱的意味儿,如“小偷儿”。
大家学习这种“儿化韵”时,要特别注意“化”进去,如“花儿”,并不是先念“ hua”后念 r,而是念“ a”的时候,舌头就卷了起来。所有的儿化韵都是如此,一面念韵腹,一面就卷舌。

儿化音的基本特点是卷舌韵母的发音如果跟卷舌动作不冲突,儿化的时候就加上卷舌,如“ a”是低舌面元音,便于卷舌为“ar”,而“ i”是前高舌面元音,发音时和硬腭距离甚近,念“ i”不能同时又卷舌,这两种发音动作冲突,“ i”儿化就自然成为“ ier”了(“ e”比单发靠前)。

一般韵母在儿化了之后会发生或大或小的音变。因受卷舌动作的影响,有的韵母的韵腹带上卷舌色彩,有的韵母变成较低较中的元音,有的丢失韵尾,有的增加元音。
带儿化的韵母的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 r”。

汉字文章,只有加了“儿”字的汉字才读儿化韵。有时把“儿”字缩小一号排字。不加“儿”字,读不读儿化韵,看需要、是否合乎情理以及朗读者的感情。

汉语拼音文字儿化韵在儿化音节后边加“ r” 。


三、 儿化韵音变规则

1. 儿化音变是从从后向前使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发生变化,对声母和韵头i-、ü-没有影响。

2.丢掉韵尾-i、-n、 -ng。

3.在主要元音上(主要元音是 i、 ü时除外)加卷舌动作。这些主要元音大多数变为带有卷舌色彩的中央元音ar和er。

4.在主要元音 i、 ü后面加上er[ ?r ]。包括原形韵母5个: i、in、 ing、 ü、ün。另外,儿化时舌尖元音-i[ ? ]和[ ? ]后加上一个er,实际读音是用[ ? ]替换了原来的韵母。

5.后鼻尾音韵母儿化时,除丢掉韵尾 -ng外,往往使主要元音鼻化。
普通话39个韵母,除本身已是卷舌韵母的er外,理论上都可以儿化,但口语中韵母e^、ou、 eng(把bo、po、mo、fo后 o看作是uo的省略。认为“瓮”可以儿化比较勉强)未见儿化词,实际只是35个韵母可以儿化。


儿化韵和儿化词的发音举例:

(下面列出每个原形韵母,用符号 > 表示由哪个原形韵母变为儿化韵。描写儿化韵中的“ :”表示“ :”之前的是主要元音(韵腹),不是介音(韵头)。注意:此处是借助汉语拼音描写儿化音节的实际发音,并非拼写规则。)
a > ar 那儿 哪儿 把儿 碴儿 价码儿 话把儿 刀把儿
ai > ar 小孩儿 女孩儿 男孩儿 盖儿 鞋带儿
an > ar 老伴儿 门槛儿 坎儿 脸蛋儿 白干儿(白酒) 腰板儿 快板儿 光杆儿
ang > ar 药方儿 帮忙儿
ia > iar 豆芽儿 纸匣儿
ian > iar 一点儿 有点儿 差点儿 片儿 心眼儿 沿儿 聊天儿 小辫儿 燕儿 前儿 牛角尖儿
iang > iar 好样儿(的) 像样儿 娘儿(俩) 鼻梁儿 看样儿
ua > uar 大褂儿
uai > uar 一块儿
uan > uar 好玩儿 撒欢儿 猪官儿
uang > uar 相框儿 蛋黄儿
üan > üar 烟卷儿 杂院儿 绕远儿 人缘儿
ei > er 倍儿(棒) 椅子背儿
en > er 大婶儿 嗓门儿 纳闷儿 压根儿 小人儿(书) 调门儿 串门儿
eng > er 八成儿 板凳儿 麻绳儿
ie > ier 小街儿 一些儿 半截儿
üe > üer 木橛儿
uei > uer 一会儿 这会儿 会儿 洋味儿 那会儿 跑腿儿 多会儿 烟嘴儿
uen > uer 光棍儿 三轮儿 打盹儿 准儿
i > i:er 玩意儿 几儿 妮儿 没好气儿
in > i:er 一个劲儿 今儿 一股劲儿 卖劲儿
ing > i:er 明儿 零儿 打鸣儿
ü > ü:er 蛐蛐儿 小曲儿 金鱼儿
ün > ü:er 花裙儿
-i(前)> er 花子儿 石头子儿 毛刺儿
-i(后)> er 侄儿 年三十儿 没事儿
e > er 这儿 个儿 自个儿 嗝儿 下巴颏儿 哥儿们 模特儿
u > ur 煤核儿 纹路儿 身子骨儿 指头肚儿 主儿
ong > or 空儿 萤火虫儿
iong > ior 小熊儿
ao > aor 好好儿 着儿(招儿) 早早儿 小道儿 一股脑儿 半道儿 走道儿 符号儿
iao > iaor 面条儿 豆角儿 小鸟儿
ou > our 兜儿 年头儿 纽扣儿 头头儿 炕头儿 两口儿 两头儿 个头儿 高手儿 猴儿
iou > iour 一溜儿 打球儿 蜗牛儿
uo > uor 大伙儿 末儿 大家伙儿 朵儿 蝈蝈儿 心窝儿 酒窝儿 饭桌儿 坐儿 土坡儿

汉语拼音文字儿化韵在儿化音节后边加“ r” 。

汉字文章,只有加了“儿”字的汉字才读儿化韵。不加“儿”字,读不读儿化韵,看需要、是否合乎情理以及朗读者的感情。



-------------------------------


儿化韵的发音规律是怎样的?                  

1、无韵尾或有u韵尾 只加卷舌动作 花儿、卷毛儿
2、有-i、-n韵尾 去掉韵尾再加卷舌 笔尖儿、小孩儿
3、韵母为i、ü时 加央元音再加卷舌 小旗儿、马驹儿
4、韵母为舌尖元音时 元音变为再加卷舌 鸡子儿、吃食儿
5、有-ng韵尾 去掉韵尾、元音鼻化 小床儿、花瓶儿
----------------------------------   


[发音提示]:练习儿化韵,先要学会发卷舌音 er。普通话的儿化现象主要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上,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这种语言现象就是“儿化”。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
      
     ②  儿化韵音变规则:儿化音变的基本性质是使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r是儿化韵的形容性符号,不把它作为一个音素看待) 。儿化韵的音变条件取决于韵腹元音是否便于发生卷舌动作。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 09: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味儿语言

来源:北京文化网   
2003-08-19 14:22:31  

 
  京腔土语,声音抑扬顿挫,语调优美动听。

  京味儿语言的音调虽然只有四声,但却有2个重要的特点,即“轻声”和“儿化韵”。其发音的轻重,“四声”与“儿化韵”运用各不相同,让人听来,觉得极为动听,却又欲学无门。

  首先,在轻声与重声的配合运用上,如“大爷”的“爷”字,普通活应为二声,但京腔却一定要将“爷”字说成轻声;如果称呼家族中排行第一的“本家大爷”,则将“爷”字发出平声,不必发轻声。其次,“儿化韵”,总的说来,仅是约定俗成。如对人的称呼“小丫头儿”、“小小子儿”、“老爷们儿”等就加儿化韵,而“大丫头”、“大胖小子”却不加儿化韵;对于老者也不因其年长而不儿化韵,如老头儿、老家儿(指父、母),而同样是称呼长辈有时却不加“儿”,如老太太、大奶奶、大姨妈等;姨可以加“儿”;妈(母亲)则不能加“儿”,否则意义就变了,如“老妈儿”是指仆人,“老妈”指年事已高的母亲。还有一些土语,语尾不加“儿”,而在中间加“儿”,如:“人头儿次”(人品差)、“手头儿黑”(吝啬)、“笔杆儿硬”(文章写得好)。

  京味俚语的另一特点是融汇和改造了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因为金、元、清都是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尤其是清代,许多民间俚语都是从满语脱颖而出的,最典型的是童谣当中的满语,如“阿哥,阿哥,你上哪儿?我到南边采梅花,采罢梅花到我家,达子饽饽就奶茶,烫你狗儿的小包牙。”其中,阿哥的“阿”读第四声;“达子饽饽”指清、蒙旗人的糕点,“狗儿”并非谩骂,对晚辈是爱称,对平辈是戏称,表示亲近。

  京味俚语还表现在俏皮话与歇后语上。如:武大郎卖尺包儿——人熊货软;武大郎盘子——上下够不着;武大郎当警察——糊弄局;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儿;猪八戒弹弦子——没谱儿;猪八戒摔耙子——不伺候(猴);老虎戴念珠——假充善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京味俚语有强烈的时代性,有的来自旧话。如清末时称火柴为“洋取灯儿”,后又叫“洋火”;收音机叫“无线电”、“电匣子”、“话匣子”;布鞋叫“片儿鞋”,现在又引伸为“片儿懒”;懒汉鞋叫“白边儿懒”等。

  京味俚语有其阶层性和行业性。如旧时厨行到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去准备席面菜撰,谓之“落作儿”;国药行将配方中的主要贵重药材加量,谓之“加料儿”、“双加料儿”。还有由赌博引伸出来的俚语,如推牌九中的“出么蛾子”(喻坏点子)。旧时说“蔫人出豹子”,指平时不出风头,一但机会成熟就出个惊人的点子。由打麻将牌引伸出来的“干锅儿啦”,指将老本输光了。还有的则是由看守所、监狱传出来的,如“二进宫”指第二次复犯被捕者,“驾崩”本指皇帝死,但以谐音引伸为“架出去崩了”,指被执行死刑等等。
  京味的方言口语具有语音丰富、活泼,也有随便、戏诸、粗俗等特征。人们在街头巷尾,日常口头交谈中频繁运用,倍感亲切,并深受大众的青睐,成为“京味儿”十足的方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 07:34 , Processed in 0.0625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