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29|回复: 1

韩国汉语研究与教学的沿革及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8 09: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教育处
http://www.eoe.or.kr/hanyujiaoxue/HANYUYANJIUYUHANYUJIAOXUE.htm
一、韩国汉学发展沿革
韩国汉学的存在与研究历史十分久远,早在韩国世宗大王创制韩国拼音文字(公元1446年)之前,韩国通行的书写与阅读文字就是汉字。此前早在韩国新罗时代(公元696-918年)的官吏选拔制度中,就已经以中国的经史著作“五经三史”作为考核的范围。到了高丽时代(公元918-1392年)光宗年间,韩国举贤纳官,也普遍地借鉴和采用中国的科举制度。和中国当时的科举相比较,从形式和内容上可以说是十分接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教育机构采用的教材就是中国的经书。高丽睿宗四年(1109年),韩国的国子监“国学”就设置了“七齐”,用以讲授六经。
既然开设的科目为中国的经学,那麽我们可以想象所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阅读和书写汉字自然不成问题。不过,当时的韩国人虽然使用汉字,但是汉字的读音和我们今天的汉字读音并不相同,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古代,因为表意文字所准确记录语音的劣势特征,表现在较不容易固定汉字读音上,常言说,“秀才认字读半边儿”,这种记录语音的方式比起表音文字来说,劣势十分明显。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造成汉字语音的变化较快,再加之受到各种方言方音的影响,使今天的汉语中汉字音较古代的发音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听起来有些几乎完全不同。汉字以另外一种表音文字(韩字)固定下来的语音,因为表音文字记录和规范语音的能力强于表意文字,使用表音文字记录语音的易于读写的过程,可以帮助比较完整地固定和保留语音,这样,发音虽也有变化,相对于表意文字而言,保留得会相对完整。比如古入声字的读音,汉语语音演变至今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之中,被派到四声之中而消失。而韩语里仍旧保存着大量的古入声字的发音现象等等。
另一方面,当时的汉字阅读从意义上来说是相同的,但读音有异。一些韩语中的汉字发音和汉语的读音有所不同。朝鲜王朝第四代世宗大王(公元1419-1450年)在“御制训民正音”[这里的“训民正音”就是现在的韩文拼音文字。从当时的起名来看,有正音之意。可起到一套科学的注音方案之功效。]之中强调创制韩国文字的动因时提到:
“國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
可见当时一部分汉字语音之差距。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古代文言文在韩国的传播与应用。得以应用的古代文言文被称做“汉文”。传统的韩国人以通晓汉文为身份的象征,高丽时代和朝鲜时代韩国国家的主要典籍均采用汉文来撰写,文学创作也是用汉文来写作的。如朝鲜时代文人金守温(公元1409-1481年)曾经提到:
“吾东方自殷太师歌麦秀以来,历三国高丽氏,至于今作者不啻数百家,其评品观破闲稗说诸书,可知也。”;
姜希孟在《东人诗话序》中也讲到:
“吾东方诗学大盛,作者往往自成一家,备全众体。”
韩国历代诗文写作十分盛行,作者不断涌现而且“备全众体”。从诗话、笔记、文论等典籍之中不难看出当时汉文文学的盛行。除此之外,大量的“乡歌”、“乡曲”,“俗歌”、“民谣”也都采用汉字记录下来,可见当时汉字不仅仅是一部分人在使用,而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有关文、史、哲、农、工、医、书艺等均有汉字读本,有的是直接从中国传来的,有的则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这些被通称为“汉学”。一段时期,汉学成为韩国文化的主流。直至20世纪这一主流才开始慢慢衰落。
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并逐渐霸占朝鲜半岛。随后,日本人开始强制推行文化同化的政策。传统的汉学家本来很保守,大都对外来的侵略势力持十分敌意的态度,其中有一些汉学家参与了抗日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传统的汉学得不到日本人的支持,因而受到强烈地冲击和压制。汉学开始走下坡路。
19世纪的西学东进,韩国也同样受到很大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以前韩国国内主要依据中国文化的观念发生改观,一些知识阶层接触到西方科学文明的优点,极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化,传统的汉学地位受到影响而降低。20世纪以后的日本统治时期,从教育体制上看,西化的教育模式开始建立,汉学家担任教员的数量微乎其微,而在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受教育者,与传统的汉学逐渐产生了较大的隔阂,距离越来越大。
日本统治时期的结束直至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有所抬头,一种以宏扬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继承本民族文化遗产为主的民族意识,带来了一种排斥外来文化的趋势,此前各种报刊和杂志上使用的汉字被政府下令取消,改换成清一色的韩字形式,一些学校也逐渐取消了汉字和汉文的相关课程。致使年轻的一代对汉字与汉文越来越陌生 。?
二、?中文研究与教学沿革
1、中国语文专业的建立及中文系的发展简况
韩国的新中国语文研究与教学活动最早的,也可以说是公认的,要从1926年汉城大学校前身 —— 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支那文学系所开设的支那文学与支那哲学专业开始。当时聘请的是日本著名中文学者鸟献次郎任教,这也可以说是日本汉学透过官方学校输入朝鲜半岛,中国语文学由此不再是属于韩国文化的一部分出现,而是作为一种外国的语文学出现的。也可以说这就是韩国最早的中国语文专业。在此之前,虽然前面提到的汉学曾经作为韩国文化的主流,但以一种专业形式教授的还没有。
1927年4月,当时的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支那文学系主任服部宇之吉,要求中国北京大学派遣教授,语法学家魏建功先生应邀来韩,成为韩国最先开始用现代中国语教学法授课的中文教授。此后大约10年的时间,设有中文专业的大学仅汉城大学一家。毕业生仅有九名,他们是:崔昌圭、金台俊、车相辕、金昌龙、金永均、裴浩、李明善、朴宗轼、朴鲁胎等。他们之中有5位从事学界或教学工作。
中国语文研究工作可以说是从1946年汉城大学建校以后才正式开展起来的。当时中文系是属于文理科大学文学部。当时任教的教授有京城帝国大学毕业的李明善先生,从北京留学毕业回国的丁来东先生,曾在中国居住多年,并与鲁迅先生有过来往的书志学者金九经先生,在师范大学任教的车相辕先生也担任一些课程的教学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卞荣晚、权五惇、李相殷、闵泰植、成乐熏等人担任讲师等等。汉城大学校中文系的这班人马为韩国中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韩国与中国的日渐疏远,韩国中文学界无法得到有关中国中文方面的学术研究动态,中文系与中国大陆失去了联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大学关闭,教师失散,汉城大学中文系只留下一位教师。
1950年到1953年,受韩国战争的影响,中文系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不大。中文系与台湾中文学界开始进行交流,一些韩国学生到台湾留学深造。
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中文系渐渐开始发展,并先后开设了“文学批评与戏曲”、“先秦文学与诗歌”、“小说与现代文学”、“诗歌”等教学课程。
1954年,韩国的外国语大学第二个开设了中国语系,改变了中文系汉城大学仅此一家的局面。
1955年,成均馆大学也成立了中文系。到此,汉城大学中文系、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系和成均馆大学中文系形成了早期中国语文研究与教学的三大基地,培养出一批韩国知名中文专家和学者。1959年,金学祖先生赴台湾大学公费攻读学位,李炳汉先生赴台湾师范大学攻读学位,金时俊先生赴台湾大学攻读学位,这是早期留学台湾的学者,赴台湾留学之门也由此打开。
1965年,金学祖先生赴台湾留学归来,1967年李炳汉先生赴台湾留学归来,他们的相继归来,导入了台湾的中国学研究方法,与台湾学界的交流也得到了扩展。汉城大学中文系带来了新的发展。
1969年,汉城大学校教养课程部聘任金时俊、崔完植两位先生开设中国语基础课,加强了基础中国语的教学工作。
1972年是韩国中文学界的较为重要的时期。先后有高丽大学、檀国大学、淑明女子大学建立中文系,之后陆陆续续地有一大批大专院校开始筹备并相继建立了中文系。自七十年代开始,韩国的中文教育得到了特别迅速的发展。七五年以前还只有8所大学建立了中文系,但后期却发展迅速,不少学校相继设立了中文专业的硕士、博士课程。更有一大批的中文系本科毕业生到台湾留学深造。
根据韩国中国学会《1999年度会员名簿》所列,现在韩国全国已有116所大专院校已经成立了与中文有关的学系。其中95所大学已经建立了中语中文学系或中国语系;有13所学校建立了中国学系;有8所学校建立了观光中国语学系;还有一些学校建立了与中文有密切关系的亚洲学系、东北亚学系、亚洲通商学系和地域学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学院(补习班)开设各种中文课程。近年来,作为第二外语,有207所高中学校也相继开设了汉语课程等等。总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中文教学与研究之规模。
1979年,中国实行开始改革开放,给韩国的中文教学与研究带来了一些新变化。与中国所进行的学术交流以及派遣留学生及互换教授的活动陆续展开。
1982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放送大学建立了“中国语学科”。1991年学制由最初的5年制改为4年制,1992年实行学部制。中国语学科与国语国文学科等5个学科划归人文学部。放送大学,由于其特有开放性特点,是学生人数堪称最多的一所大学。据粗略的统计,目前,放送大学校中文专业在学学生人数在10,000人以上。
八十年代,陆续有不少到台湾或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担任了中文系教授,以汉城大学校为例,1985年至1987年三年间就先后有许成道、黄启方、徐敬浩等博士到校任教。后徐敬浩到北京大学任交换教授一年。这些先后到台湾攻读学位或到大陆担任交换教授的中文学者,使各校的中文教学与研究的学术水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990年- 1991年,开始有成批的韩国中文系的学生前往中国大陆的北京、天津、上海等主要城市的一些大专院校进行3个月以内的短期留学。
1992年,中韩建交。两国在中文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大陆留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目前每年在中国留学的各类韩国学生总数高达10000余人,这个数字目前仍在持续增加。
1996年以后,一些在大陆获得中文专业的博士或硕士,开始在一些学校内担任专任教授、专任讲师或时间讲师。不过,如前所述,因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是韩国大部分学校建立中文系的迅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也是任用中文专业教授的高峰期。大批从台湾获得学位的毕业生在此期间担任了专任教授,以至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各校基本处于教授职位人员饱和的状态,再加上自有的人脉关系的影响,以后少量增加的教授中也不乏从台湾归来的。九十年代中后期从大陆学成回国的博士、硕士,有不少仍没有获得专任教授的位置。有一些人一直在大学里充当时间讲师,没有获得固定的职位。目前,新建的中文系数量有限,大部分已有的中文系教授人员基本固定,一般的学校对增加教授职位十分慎重。一些学校一方面控制专任教授人数,另一方面为解决学生生源人数增加带来的教授相对缺员的情况,采取了从中国聘任教授来韩授课的方式来弥补教师的不足。中国教授的聘期一般是1-2年,因此机动性很强。可以随时根据生源的情况来决定聘任人数的多少。一些学校的中文系同时聘任3位以上的一年期中国籍专任教授。
目前地处汉城的学校在韩国中文教学与研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规模比较大、中文系开设历史比较长的学校更为突出。前面已经提到了汉城大学校、韩国外国语大学校、成均馆大学校等3所建立中文系较早的学校。除此以外,高丽大学校、檀国大学校、淑明女子大学校、梨花女子大学校、延世大学校、庆熙大学校、放送大学校、等一大批学校为中文教学与研究也作出了贡献。目前在任的各校中文系教授中,汉城大学校培养的有车柱环、张基槿、金学主、李炳汉、李锡浩、李章佑等100多位;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系培养的有许世旭、卢东善、金相根、宋在禄、迟荣在等150位;成均馆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有丁范镇、金哲洙、李禹、韩武熙等80多位。从这三所学校毕业,从事中文教学并担任专任教授的人数占据了目前各学校中文系教授总数的一半以上。
2、中国语文研究与各相关学术团体活动简况
自八十年代以来,中文研究逐渐趋向活跃。一大批有关中文的学术研究团体应运而生。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某大学及毕业生主导的、某专门研究领域的学会陆续成立。
韩国的中文或中国学学会很多,活动也非常频繁,这些学会在推动中文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有的学会甚至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如定期的seminar、定期的发表会等等,有的学会得到了一些财团的支持,举办一些国际性的研讨会,专门聘请一些中国大陆或港、澳、台、日等地中文学者来韩发表学术论文,学术气氛十分浓厚。
韩国中国学会历史很早,最初是由留华学人发起组织的。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构成了现在的学会形式。韩国中国学会以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为主,而中国语学和文学是中国学的组成之一。
韩国最大的全国性的中语中文学会要属中国语文学会。全国大专院校的中文系均隶属于该会。此会1979年成立,每年有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学术研讨会,每年也出版一期《中语中文学》论文集。
韩国的地方区域性学会主要的有4个:大邱的岭南中国语文学会,作为庆尚南北道的中国语文学会的代表;中国人文科学研究会全罗南北道地区学会的代表;釜山庆南中国语文学会是釜山庆南地区中国语文学会的代表;中国文化学会(原忠清中国语文学会,1999年更为现名)为忠清南北道地区学会的代表。
上述4个地方区域性的学会是发展的比较好的学会,目前这些学会也在在积极争取成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由某一专门领域的研究学者组成的学会,有韩国中国言语学会、韩国中国小说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和中国戏曲研究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学或某些研究团体也很活跃,比如韩国小说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韩国中国言语学会、中国戏曲研究会、韩国中国散文研究会等等。
学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然而,众多的学会必然有优有劣,发展不平衡,为了规范学会发展,韩国教育部对韩国全国性的学会作出审定条件,要求全国性的学会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每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的学术会议;每半年必须正式出版一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集。由此,一些学会的基本活动得到了框定和规范的管理。这样的措施促进了一些有规模的学会的发展,同时也淘汰了一些没有实力的学术团体。使学术研究团体更清晰、更规范。?
有关中国语文方面的学术团体及学术刊物大致如下:
1、韩国中国学会 《中国学报》?(半年刊)
2、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 (半年刊)
3、岭南中国语文学会《中国语文学》 (半年刊)
4、中国人文科学研究会《中国人文科学》(全罗南北道?地区为主)
5、釜山庆南中国语文学会《中国语文论集》(釜山庆南地?区为主)
6、忠清中国语文学会《中国学论丛》 (忠清南北道?地区为主)
7、韩国中国语文学会 《中国文学》?(汉城大学校?中文系。半年刊)
8、中国学研究会《中国学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系,半年刊)
9、中国文学研究会《中国文学研究》(成均馆大学?中文系,半年刊)
10、中国语文研究会《中国语文论丛》 (高丽大学校中文系,半年刊)
11、韩国中国语文研究会《中国语文学研究》(延世大学校中文系,半年刊)
12、中国语文论译学会《中国语文论译丛刊》(崇实大学校中文系,半年刊)
13、中国语文学会 《中国语中学志》 (梨花女子大学校中文系,年刊)
14、韩国中国言语学会?《中国言语研究》 (年刊)
15、韩国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研究会报》(季刊)、《中国小说论丛》 (半年刊)
16、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 (年刊)
17、中国戏曲研究会?《中国戏曲研究》 (年刊)
18、汉城大学校东亚文化研究所?《东亚文化》?(年刊)
19、高丽大学亚西亚问题研究所?《亚西亚研究》?(年刊)
20、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中国研究》?(年刊)
21、韩国中国语教育学会?韩外大中文系
以上所列是中文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相关学会,一些诸如经济、法律、中医、中国问题等研究学会,有的也刊载一些汉语文章,在这里不详记述。
3、 中文研究与教学现状
韩国国土不过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4764万,但却可堪称汉语教学、研究大国。到目前已有120所大学设立了中文系,就中文系在各校人文大学内的新生入学分数来看,不少学校仅次于英语系,有个别一些学校的中文系已经超过英文系的录取分数位于人文大学录取分数之首;汉语已作为高考的第二种外语可供选择;不少中学校开设了第二外语—— 汉语,和英语、日语并列;每年各高校中文系入学新生超过万名;有关中文方面的学术研究团体多达30余个,每年发行有关中国语文学的学术杂志不下20多种;据《韩国国内中国语文论著目录》1945年到1990年之间韩国学者所发表的有关中国语文方面的论文、论著,合计已有5,000多篇。研究人员1,290余人。而1990年到2000年,按目前主要的20多种中文专门杂志(不包括大学学报)发表论文数量作一推算,按每本每期发表8 - 10篇论文做保守估计,10年间大致已发表汉语文章数量至少要在3,500 - 4,000篇之间。
近年来,到大陆留学的学生人数有增无减,每年派往中国攻读各种有关中文或其它专业学位的汉语博士、硕士、本科生,大学前留学中国的中学生、小学生的汉语进修生,各种长短期汉语进修生,短期旅行汉语实践学生以及在华工作人员(三资企业就职人员)非正规的汉语进修等各种各样的汉语学生人数每年可达2万余人。2002年,中国大陆韩国留学生在学人员已经超过3.6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韩国国内已经接受过各种汉语教育的人数,包括通过大中小学校、各种学院、广播电视、留学等不同方式接受不同程度的汉语教育的人员,累计已达30万人以上。
目前韩国在任中文系韩国专任教授大约有450名左右。除此以外,大量的专任讲师,时间讲师,各种学院(补习班)内的教授、讲师等,数量不在专任教授数目之下。另外还有各类学校聘请的中国籍中文交换教授、讲师,华侨中文教授、讲师,各学院补习班的中国籍中文讲师,一些中学的中国籍汉语(第二外语)教师等。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中国的各类教师总人数约有近280人左右 。仅汉城及周边地区(首都圈)大学中文系所聘请的交换教授就有涉及中国国内28所大专院校的75位中国籍中文教授。这个数字目前仍有增加的趋势。
由此不能不说,韩国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中文队伍和汉语读者群体,这种群体的数字正在继续扩大。
目前有关学校中文教学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学历教育,另一个是非学历教育。前者主要是指由大学中文系或相关学系为主的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课程教育。后者主要是指一些学院补习班、电视汉语节目等中文课程教育。学历教育的中文课又可分为基础专业课和教养课等不同类别。一般地,教养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多半是入门性质的和基础性质的课程;基础专业课则是集中在中国文学理论、语学理论、语言应用、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外交等课程。
有关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涉及了汉城及周边一些城市(首都圈)的10所大学校(本科教育学校),它们分别是:汉城大学校、延世大学校、高丽大学校、韩国外国语大学校、韩国放送大学校、崇实大学校、国民大学校、安阳大学校、仁荷大学校、水原大学校。调查所了解到的课程设置情况大致如下:
1、文学类:
语言与文学、基础古文、中国文选、中国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特讲、中国古典文学特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历代诗歌选读、中国历代小说选读、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中国戏曲、中国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理论、先秦文学、中国文学批评、诗经和楚辞、诸子散文、中国诗选、经典讲读、经书讲读、中国俗文学概论等。
2、语学类:
中国声韵学、中国文字学、语言学概论、中国语学概论、中国训诂学、中国语语法、中国语教育理论、中国语教材教法研究等。
3、语言类:
基础汉文(教养)、中级中语讲读、时事中国语、高等时事中国语讲读、报刊阅读、基础中语、初级语言实习、视听觉中国语、中语实用会话、中级语言实习、中等中语会话、高等中语会话、中语文法作文、中韩翻译、中国语通译练习等。
4、其他类:
现代中国论、中国文化概观、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学入门、中国经济研讨、中国现代经济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经济专题研究、中国近代政治论、中国近代政治与法律、中国党史、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历史、中国历史讲读、中国政治事情、中国社会、中国概况、中国外交论、中国哲学概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中国思想史讲读等。
以上所列课程并不是某一个学校的课程,而是10所学校设课课程的总体归纳。从以上的归纳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0所学校的总体宏观课程统计结果看,课程的范围涉及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及理论;语学理论;教学理论;汉语读、写、说、译的语言应用训练;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历史、社会、外交等方面,可以说比较全面。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以上所列的课程并不是平均地分布在这10所学校之中的。
其中有关下面的课程只是在3所学校(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系、放送大学校中国语系、仁荷大学校中国语中国学系)里见到,其他学校并没有涉及。
这些课程是:
1、文学类:
诸子散文、中国俗文学概论等。
2、语学类:
中国语教育理论、中国语教材教法研究等。
3、语言类:
高等时事中国语讲读、报刊阅读、视听觉中国语、中韩翻译、中国语通译等。
4、其他类:
现代中国论、中国学入门、中国经济研讨、中国现代经济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经济专题研究、中国近代政治论、中国近代政治与法律、中国党史、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历史、中国历史讲读、中国政治事情、中国社会、中国外交论、中国哲学概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中国思想史讲读等。
由以上情况看,大多数学校的设课集中在如下课型之中:
1、文学类:
语言与文学、基础古文、中国文选、中国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特讲、中国古典文学特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历代诗歌选读、中国历代小说选读、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中国戏曲、中国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理论、中国文学批评、诗经和楚辞、中国诗选、经典讲读、经书讲读、先秦文学等。
2、语学类:
中国声韵学、中国文字学、中国语学概论、中国语语法等。
3、语言类:
基础汉文(教养)、中级中语讲读、基础中语、时事中国语、初级语言实习、中语实用会话、中级语言实习、中等中语会话、高等中语会话、中语文法作文等。
4、其他类:
中国文化概观、中国文化的理解等。
大多数学校的文学课与语学课加上语言应用课之和的比例 为3:2左右。也就是说,文学课不少于总课数的3/5,占有绝对主要的位置 。
这样,从某一学校微观的设课及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类课多,应用类课少;文学类课多,语学类课和语言类课少。
韩国大学的有关中文学系的系名可分几种:中语中文科、中国语学科、中国语中国学科、中国学科、中国文化学科、语学堂等等。乍听上去都差不多,其实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最为普遍的名称是“中语中文科”。目前以中语中文科命名的中文系占所有中文学系的大约70 % 以上。这种学系是韩国中文学系的主流。中文系建系的历史较各校人文大学中其他外语系较晚,其他的系诸如法文系、德文系、俄文系等,名称均为“法语法文学科、德语德文学科、俄语俄文学科。因此,循其命名方式,中文系自然也就命名为“中语中文科”。这种名称的学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科建立的相对中文系来说比较早。二是从学科建制上看,基本上是文学、语学理论类课程和语言应用类课程都有所开设,但从教授的专业配备和实际设课看,基本上是以文学类较为侧重的。相对来说,语学类和语言实际运用方面,则较为薄弱一些。排在第二位的要算是“中国语学科”。中国语学科的基本情况是比较注重语学理论类和语言应用类课程。相比之下,有关文学类课程比较薄弱一些。但以中国语学科命名的学校数量相对较少。目前一些新近建立的中文系多以“中国语学科”来命名。表明韩国中文教学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变化趋向于更重视语学理论类、语言应用类和文学类课程的平衡并较以前更为突出语言应用类课程。个别以中国语学科命名的学系,除了开设一些中国语学理论类、语言实际运用类、文学理论类课程以外,还开设了一些有关中国社会方面(包括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历史、外交等)类课程。如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学科就是这样的学系。还有的为了强调中国社会方面类课程的特点,将两个名称合二为一,起名叫“中国语中国学系”(仁荷大学)。
第三位的要属“中国学学科”。这种学习属于兼顾语学理论、语言应用与文学理论,同时开设大量的有关中国社会方面类和有关中国地区区域类的课程。相对来说,语学理论类和中国文学类的课程比较薄弱。语言应用和中国社会方面的课程较受重视。
第四位的要说是“语学堂”。语学堂是以语言训练课为主的学系。
最近有的学校(西江大学校)新建系的时候,取名“中国文化学科”。这种命名体现了选择“文化”这个有更为广泛发展空间和教学范围意义的词。像这样的取名方式还不多见,但至少可以看出,人们在试图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限,希望不断伸展本学系的领域和空间的愿望。
从中文系名称上来看,目前绝大多数为“中语中文科”,少数为“中国学系”、“中国语中国学科”,至于“语学堂”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因此可以推论,目前大部分的大学在设课方面主要集中在以文学类课型和理论性课程为主的趋势。在这方面,从汉城大学校中文系的专业设课情况,就可略见一斑。
该校设课情况如下:
1、?古典文学部分:包括先秦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曲、文学评论等;
2、?现代文学部分:包括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
3、?语学部分:?包括语法、声韵、训诂、文字等;
4、?汉语基础课:?中国语1、2、3(教养课)、中级中国语、视听觉中国语、中语会话作文、高级中国语;
5、汉文: 汉文(韩语中的汉文)课(教养课)。
从韩国中文系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从设课到教学的现状,都是和中文系教授的构成情况分不开的。如前所述,由于历史原因和韩国中文系发展的现时原因所致,韩国各大学中文系的在任教授,他们的硕、博士阶段几乎都是接受的台湾中文系的教育。一般大学普遍存在的倾向是重理论,轻实践;重古代,轻现代;重文学、轻语学;重名牌,轻质量的现状。
韩国教授的授课形式采用母语,包括一些汉语语言课也是用母语来进行的。
这种学校的象牙塔式的中文教育和日益形成的学生注重实际汉语语言能力需求的趋势形成了一种比较大的差距。因为,目前在韩国,学生的出路是要学有所用。他们希望找到工作。接受这种象牙塔式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将来作大学教授,其次是到研究所去。当然,当大学教授是很理想的职业选择,但是这种机会因为现有大学中文系教授梯队的情况(大部分八十年代留学台湾回来的教授年龄在50岁上下,而一般的韩国大学校,不论是正教授、副教授、助教授或是讲师,退职的年龄是65岁)决定,近年内这种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担任专任教授,必须完成博士课程才行,竞争越发激烈。一般研究所的用人量也是微乎其微。
绝大部分的中文系毕业生将会到各种公司或事业单位去工作。对一般公司来说,聘用职员看重的是汉语水平考试的成绩和英语托福成绩等硬指标。这是非常强调实际汉语语言能力的。在这方面高学历并没有绝对的优势。由此,目前大学中文系的象牙塔式教育和学生的这种眼前的需求显然是矛盾的。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由另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形式 —— 到大陆短期或长期汉语进修和分布在韩国各地的学院(补习班)补习的形式得以缓解。
一些学生对学校的课程并不那麽重视,他们在大学拿文凭,到别处去学真本领。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到校外的补习班去进行语言训练。有的同学采取休学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有的更长)到大陆的大专院校进修汉语的做法。也有一些人休学,到学校外边的学院里去学习语言。当然,有一些学生十分专注学校的学分,他们把学分看得很高、很重要。集中大量时间精力学习理论课,结果是学分很高,汉语水准不够。实际汉语水准和学分不符(没留过学的硕士生,汉语会话张不开口的情况并不属个别情况);有一些态度比较好的学生,既注重学分,又用去大量时间到校外补习,结果造成双重的课业负担不堪重负。这种不和谐的现象目前在大部分的学校里普遍存在。
三、中文研究与教学未来展望
韩国的中文教学与研究,可谓基础扎实、实力雄厚、正值兴旺时期。中国和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九二年建交以后带来的中韩贸易和投资的迅猛增长,大多数韩国人对中国未来的高预期值,韩国经济情况逐渐摆脱金融危机走向良好发展的态势等等因素,将促使韩国的汉语热持续地形成高温态势。目前,韩国国内的大学入学考试中所规定的第二外语可选科目中,汉语已经被列入备选语种之一。另外,即将出台的早期留学实施细则等措施也将对整个汉语热起到潜在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韩国的汉语热和汉语教学将会逐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越来越趋于成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随着南北韩的逐渐走向缓和和实现统一,中文教学与研究的势头势必会有更大的发展。
展望未来,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一)?学生出国留学情况预测:
在中国不断扩大改革开放,韩国近期不再出现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到大陆留学的学生人数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学生增长的趋势将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1、接受高层次的中文专业的学位教育:博士、硕士、学士、专科接本科人员将会增加;
2、随着韩国早期留学规定的颁布和细则的实施,早期到大陆进行小学、初中、高中留学,进而直接转入大学学习专业的学生人数将会逐年增加;
3、到大陆一年期左右的汉语进修生人数(中级到高级)会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
4、每年12月— 转年3月,6月—9月的寒、暑假期间短期汉语进修的学生人数也将会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
(二)关于中文教学方面预测:
1、各大学中文教学将首先因学生的毕业出路问题而导致逐渐地改革,并最终发展成为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向。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教学质量和语学等方面。理论课的教学将有所减弱,文学课程和语学、语言训练课程最终将达到一定数量上的平衡;
2、中文教学与研究继续趋于热门,学术活动将更加活跃,与中国大陆各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将更加活跃。正规大学校聘请的大陆中文教授从人数到所涉及的大陆学校范围都将更为扩展。除正规大学以外,各学术团体、学会、学院(补习班)及学术研究机构,甚至于部分高中、初中学校,聘请大陆中文教师短期或长期来韩的机会也将进一步增加;
3、网上教学将从无到有,探讨出可行的方式得到大力发展。网上中文教学与研究作为当前的紧迫发展领域已经受到广泛重视,未来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4、汉语水平考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带动有关相应的专门辅导与教学的发展。
(三) 关于中文研究方面预测:
1、随着电脑的发展和将来多国汉字编码的趋向统一,利用网上检索中文资料的便利将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来,加之中韩教授间交流的日益扩大,韩国的中文研究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2、中韩教授之间的合作研究项目及合作教材编写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将会增大和提高;
3、随着中韩交换教授数量的增多和建立联系的日益广泛,在大陆或韩国召开的有关中文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次数将会大大增加;
4、中韩教授在对方国中文学术杂志或论文集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将会有大大增加的趋势。
5、有关语学研究、语言应用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研究将与中国文学研究一起构成学术研究的主要部分,前四者的成长速度会加快并逐渐和后者形成一定的比例上的平衡。?
发表于 2007-1-24 20: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

虽然参观过韩国大学,与他们的汉学机构、学生交流过,虽然没有间歇地教韩国留学生,但反省自己实在对他们了解甚少。非常感谢深涧聆鼓斑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22:47 , Processed in 0.0742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