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25|回复: 2

2007年1月新书印象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3 17: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梁捷
来源:学术中国

 
 《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这本书我去年底就听说过,可直到今年初才读到。既然它应该算是去年的书,就放过不谈吧。

  今年好的传记特别多,马蒂尼奇《霍布斯传》就很引人瞩目。作者的专业其实是语言哲学,思想史只是业余玩票。但英美研究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分析哲学的学者无不拥有极好的古典学功底,我见过黑尔(R.M.Hare)写的《柏拉图传》,辛格写的《马克思传》,那么马蒂尼奇能写《霍布斯传》也不足为奇了。在此之前,我们早就有苏联人威茨曼的《伟大的英国唯物主义者托马斯·霍布斯》,最近听得比较多的还是施特劳斯的《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和斯金纳的《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在这个情况下,马蒂尼奇详实朴素的霍布斯传来得真好。

  而尼采则搞大了。刘小枫先生想重做尼采全集,这次一下推出数种,而本来极有分量的萨弗兰斯基的《尼采思想传记》就容易被尼采其他光华夺目的著作所掩盖。萨弗兰斯基的《海德格尔传》应该是目前过内最好的海氏传记,虽然也有些人推崇比梅尔写的传记。海德格尔最喜欢尼采,萨弗兰斯基也研究尼采多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详实可靠的尼采形象。据说作者还著有《叔本华传》和《席勒传》,应该也都是关于这些德国人的最好传记了。

  柯布西耶的《东方游记》颇值得一读,处女作。2年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8卷本的《柯布西耶全集》,要不是定价太可怕,我也曾想买一套看看。这显然是建筑学界的一件大事,但在其他学院里影响就很小,似乎还不如陈志华译的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而且全集也不全,否则还有什么必要《东方游记》。另外要指出的一点是,对法国人或者瑞士人柯布西耶而言,东方不用很远,就是波西米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而已。

  这两年,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新兴的海洋主义搞得很热闹,马汉这个名字也渐渐为大家所熟悉。中国东部面临不大宽阔的海洋,西部接着世界最高的高原,所谓海权和陆权对峙;中国一边是海洋强国,一边是陆地强国,又所谓世界边缘地带。这本书写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北京,中国将亡而未亡。所以,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至于法国人莫斯,则又是一个长期被低估的学者。他已有两本书被翻译进来,一本是袖珍本《礼物》,另一本是《社会学与人类学》(被译为毛斯)。莫斯对原始人行为中符号意义的分析令人拍案叫绝,开启了后来“社会交换理论”之门。路易.迪蒙和韦尔南都是莫斯一手培养的,巴塔耶和鲍德里亚则是他思想上最忠实的学生。

  我无意再介绍里尔克、桑塔格和兰德的工作,虽然他们如此重要,值得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反复阅读。一群中青年政治哲学家的翻译著述能力更值得我们尊敬,他们是应奇、徐向东、葛四友和刘训练。最近我们能看到葛四友编的《运气均等主义》和徐向东编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我知道他们还会贡献更多,关于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公民身份等等等。通过他们的翻译,我们才看清楚了英美学界最主流的政治哲学是怎样面貌,怎样形态。对年轻学子而言,真的要谈政治哲学,未必要学什么希腊文,但一定要真的学会英文啊。

  [美]A.P.马蒂尼奇著:《霍布斯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36元。

  [法]勒·柯布西耶著:《东方游记》,管筱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20元。

  [德]萨弗兰斯基著:《尼采思想传记》,卫茂平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1月,34.8元。

  [美]阿尔弗雷德.塞尔.马汉:《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范祥涛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 25.00。

  [德]勒内.玛丽亚.里尔克 著:《马尔特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34元。

  [美]桑塔格 著:《床上的爱丽斯》,冯涛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月,13元。

  [美]安.兰德 著:《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华夏出版社,2007年1月,22元。

  [法]马塞尔.莫斯 著:《巫术的一般理论》,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1月,25元。

  葛四友 编:《运气均等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32元。

  徐向东 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40元。
发表于 2007-3-24 08: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3月书市随感

作者: 梁_捷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7-3-23 0:58:50

      借用刘小枫先生的话,著名学者专著的每一次翻译,都是他再度被我们认识的契机。雷蒙德.威廉斯这个名字已经很有名,我觉得一是里维斯传统,二是文化研究,三是“关键字”,但似乎只是因为新左派评论家的身份而为人熟悉。“关键词”的做法在90年代中期通过汪晖的炒作在“读书”上热过一阵,但这些年已经冷下去,无论《哈札尔词典》还是《米沃什词典》都无法复兴,即使前年《关键词》被翻译进来,反响好像也没怎么大。我总在想,我们的《世说新语》不也是三十六个关键词吗,而且还常用常新。

  这本《现代悲剧》应该用“英美文学”和“美学”的眼镜去看,也许才能看得清楚一点。忘掉什么新左派吧,对照里维斯的“伟大传统”,重新审视易卜生到布莱希特一干人等,想想悲剧的美学特质,可以得到更多的“心灵滋养”。

  下面转到赫费。赫费年纪并不大,但已经相当有影响,庞学铨等译的《政治的正义性》一般是我们最早读到的赫费的著作。这本书在“当代学术思潮译丛”中积压了很多,后来在世纪文库中重版,还同时翻译了他的《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那是一本应用伦理学的书。赫费的体系很大,联系了法哲学、政治哲学和国家理论,庞杂却不混乱,我想这和他早年钻研康德是分不开的。

  康德有各种各样研究方法。赫费从权利、正义等政治学角度切入,有很多与传统理解不符的解释。虽然他与罗尔斯的话语不同,但都是从同一个方向去阐释康德,对功利主义展开了谨慎而又克制的批判。

  这里可以看出赫费的实践哲学的影子,而李秋零译的康德第二、第三批判正好出版,让我们多了一种值得信赖的本子。说到实践哲学,我总是对去年徐向东的《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和应奇主编的“实践哲学”丛书念念不忘,实践永远比读书更困难,需要花费更多的意志力。

  再来看这本豪斯曼的《经济学的哲学》。“经济学方法论”是我曾经很有兴趣的专题,但越读越让人失望。费耶阿本德提出“什么都行”以后,还有重要的方法论(科学哲学)创新吗?前些年汪丁丁主编的“经济学方法论丛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本是著名的布劳格编的《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可是我可以接受的“新方法新趋势”仍然只有“解构”。上两个月出的《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是本较新的文集,一半文章仍然是解构批判,另一半则在寻求新的出路,不是往前,而是退后,回到哈耶克甚至小穆勒。另一个鼎鼎有名的方法论大师考德维尔好多年前就写过“超越实证主义”,后来他就投入哈耶克研究,亲自示范给我们看了。

  所以豪斯曼编的这本文集的好处就在于它文章之旧。早到1848年经济学尚未成型的时代,最晚也只到上个世纪80年代,集中体现了19、20世纪之交的学者们对方法论的反思。我读过其中一些文章,很不好读,但值得反复咀嚼。

  《上帝之城》这本书大家都知道,可我想读过的人并不多,虽然我们可以从西学经典和中国政法的影印版蓝皮书中很容易得到英译本。书太厚了,读完它要花很多时间。但我觉得奥古斯丁的文字并不晦涩,《忏悔录》有无数译本流传,《论三位一体》和《独语录》都有不少读者。石敏敏译过《论灵魂及其起源》,而周伟驰一系列的研究(比如《记忆与光照》)是我见过最扎实的教父哲学研究。在这些文本的帮助下,大家应该都能较顺利地进入奥古斯丁的“光照世界”。比较之下,阿奎那或者安瑟伦的研究要落后很多,虽然我更喜欢奥古斯丁而不是阿奎那。

  其他的书可以快点带过。麦卡洛的恺撒传记是本极通俗、极好读的书,已经在各大网站上连载。关于罗马和君王的史书、小说、剧本实在数不过来,有人认为莎翁的恺撒是最经典的恺撒,但最经典未必最真实,也未必最可爱。

  听说《刘师培历史论著选集》已经出版,宋翔凤的《过庭录》要重版,这都是值得庆祝的事。包括前不久重版的“杨树达文集”,都是常读常新,开卷有益。在常州学派里,宋翔凤是唯一一个还不那么让人讨论的家伙。他晚年这本《过庭录》内容庞杂,这正是优点,让我们看到未经装饰的学者本来面目。
发表于 2007-3-24 08: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书市随感

作者:梁 捷
  
  最近没有看到什么让人震动的书,即使那些有所期待的书,看到了也只觉得平平。还有些书拖了很久,至少说明他们对我的吸引力还不够。比如以前推荐的萨弗兰斯基的《尼采思想传记》直到最近才读完,感觉尼采思想本身的力量太大,完全盖过了他的生平。另一本《史华慈论中国》倒是越读越有味道,但我想到的很多东西未必规规矩矩写在书里。还看到新出的毛彦文《往事》,似乎仍然想利用吴宓来勾引读者的兴趣。毛彦文或许还在世,她自己一定是更愿意做“熊夫人”的,而不愿因为《吴宓日记》而被那么多读者YY。

   6卷本《蒯因著作集》的出版让人吓了一跳。这当然是大大的好事,和《尼采全集》、《康德全集》一样令人振奋,但也担心这套书是否会落到《维特根斯坦全集》的境地。主编还是涂纪亮,还有陈波,我很信任,而且分析哲学书的翻译质量往往比“诗化哲学”要可靠。不过这本书的读者群让人担心,也许因为我所见到的年轻学人理性思考能力往往惊人地低下。我很喜欢《词语与对象》,也喜欢《真之追求》,但感觉都离过瘾还差一点,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可信而不可爱”吧。
  《当代法国哲学》是法国的“心智哲学家”德贡布所写的,而且他从科耶夫和萨特开始,这个眼光让人佩服。我脑子里对法国哲学脉络是一片混乱,以前教科书上似乎说是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后来知道这些主义都不可信。现在德贡布说,是从读3H(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一代到读“怀疑派3人组”(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也可以说是革命家吧)的一代,这个说法更有信服力一点。但我更喜欢书里的一个词,“爆炸”,似乎是3H和新3人组交织在一起发生了大爆炸,然后产生了梅洛.庞蒂、拉康、福柯、德里达以及刚去世的鲍德里亚,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能找到一些马克思或者弗洛伊德的碎片。

  但《当代法国哲学》太薄,另一本关于西学东渐的孟德卫的《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也太薄,让人失望。这两个巨大的题目本来可以想写多厚就写多厚的。孟德卫的框架很清晰,就是中国对西方基督教的接受/排斥,西方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排斥,很多观点也很漂亮,但篇幅所限,无法在细节上给出更多漂亮的论证。前一阵的《两头蛇》则深入挖掘了一些冷僻细节,两者路数很不同。方豪神父的《中西交通史》在学界有很多异议,但它的综述性的框架还是不可替代的。关于这个题目,我还想到去年重版的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很多朋友都嘲笑朱谦之“沙文主义”的史观,但他的史料功夫还是不得不令人尊敬的。

  还是讨论现实一点的著作。兰德斯的《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是本很重要的经济史著作,作者的另一本书《国富国穷》在经济学界内外都有极大的影响。和《国富国穷》一样,这本书的跨度非常大,是作者准备《剑桥经济史》写作以后的副产品。写这么长时段的历史,史观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这正是中国经济史学家所欠缺的。无论李剑农的经济史还是刚去世的复旦老教授朱伯康的经济史,似乎都还不能给出一套令人信服的中国经济史框架。

  德.索托似乎也在寻找一套经济史框架,《资本的秘密》里就有对布罗代尔“透明钟罩”的绝好阐发。《另一条道路》是他早期的著作,对秘鲁当时仍抱幻想的“中央管制”所造成的低效率给予无情的揭露。德.索托是个实干的政治家,他有太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明白对于极权国家来说什么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我很喜欢德.索托,可似乎喜欢他的人不是那么多。

  还有一些我喜欢的旧书重版,比如杜威《人的问题》,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等等,似乎读者也不怎么多。不如最后随便谈几本我见到的通俗财经管理书,这些书远不是那么低级弱智。比如纳西姆.塔勒布《随机致富的傻瓜》,比如巴顿.比格斯《对冲基金风云录》,非常好读,非常重要,常常蕴含着绝大多数“智慧学者” 都无法理解的智慧。他们都是《财富》杂志推荐的畅销书,要知道,按照理性假设,我们应该认为我们的智力在世界的平均水平,并不比绝大多数人要高。

  又比如丹尼尔.戈尔曼《社交商》,这是本极有分量的著作。它涉及大量认知心理学乃至脑科学的背景知识,读起来并不怎么容易。“情商”固然是个泛滥成灾的词汇,但这不能抹煞我们1997年翻译进来戈尔曼《情感智商》的重要价值(我认为这个译名本身不恰当)。在我的知识结构里,两位心理学家新罕布什大学的Jack Mayer和耶鲁的Peter Salovey正式规定了情商的概念。更早就有哈佛大学的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成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我记得前两年加德纳访问过华东师大,正是罗蒂访华的前夕,与罗蒂的热热闹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几年炒作如此热的“教育-教化”大讨论中,教育心理学也奇怪地缺席了。

  现在《社交商》的出现,恐怕很难像“智商”一样轰动一时,但可以促进我们反思个人的心智和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如何组成社会?心理学必须有它应有的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5 04:19 , Processed in 0.1383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