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90|回复: 8

[专题讨论] 客家方言文化专辑(各地客家网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5 02: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xh028.com/xhs_ld/fangyan.asp

[iframe]http://www.xh028.com/xhs_ld/fangyan.asp[/iframe]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4: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hakkas.net/www/
[iframe]http://hakkas.net/www/[/iframe]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4: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方言分布地图 (来自中国方言地图集)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4: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emotion.heyuan.net/MINGSU/kjfy.htm

[iframe]http://emotion.heyuan.net/MINGSU/kjfy.htm[/iframe]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4: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www.jyu.edu.cn/kejia/wenhua/8/main.htm

[iframe]http://www.jyu.edu.cn/kejia/wenhua/8/main.htm[/iframe]
发表于 2004-1-26 15: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客家方言看客家文化

作者:刘春光   
来源:http://www.gxbobai.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853
-------------------------------------------------------------------------------

      在东南部毗邻广东的沙陂、大坝、龙潭、双旺等镇乡间采访,客家人特有的方言最具魅力。记者通过走访古稀老农,与农妇聊天,趣斗山村顽童,闪耀着客家文化的光芒。在偏僻小村屯,记者看到客家后裔爬上大树掏鸟蛋,光着身丫在小河抓鱼虾,无不留下客家后代的童趣倩影。我是东南部最山最偏的土生土长的山区客家人,与客家小顽童对话时,一句“哆口来咪”令“老记”开怀大笑,合不拢嘴,闪亮出客家人浓香浓墨的客家方言色彩。
    博白客家人居东南片为甚,其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博白县是拥有150万人口的广西最大的人口大县,古往今来,博白曾涌现了民族英雄刘永福,广西首任省委书记朱锡昂,首任广州市长、毛泽东的诗友朱光,学界泰斗、一代语言学宗师王力等杰出人物。看今朝,新一代客家文化又孕育了新一代客家英才——导弹专家刘庆贵将军,“叶肥王”王祥林,育种专家王腾金、廉受文,培税干部刘朝兴,舍已救人的好少年庞朝梅、程子旺……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永远支撑着这支漂泊而来的客家人,他们具有不屈不挠和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博白客家人在开拓创业中浓积凝聚形成了诚挚团结、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爱国爱乡、敬祖睦宗的客家精神和独特的民性、民风、民俗文化。如今,客家人生活聚集的地方充满了浓郁的客家文化。无论是在南宁、广州,还是在香港、澳门,客家人一见面,或久别重逢,见面时总以“哆口来咪”握手相迎。一句“哆口来咪”客家乡村小孩粗脏口头禅,如今变为客家人相亲、相近、团结友好、和睦友善的客家方言,并广为传颂。客家贬义口头禅演变为客家人亲近的褒义词,可见客家文化一斑。
    今天,收集、整理和提炼具有博白特色的客家文化,弘扬客家人精神,激励客家人奋勇开拓、战胜困难,必对博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所幸,这见解早已被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形成共识,并已陆续付诸实现。如邀请博白籍客家人的新闻骄子——《人民日报》广西记者站首任站长郑盛丰讲授《弘扬客家精神,自觉解放思想,奋起建功立业》,邀请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周永章讲授《地域经济与解放思想》等专题报告,在客家领域时空产生强烈反响,助推客家文化建设新跨越。博白客家部族溯源、民俗艺术、风景名胜、历史名人、食俗文化、民间手艺绝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博白客家文化精华即可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魅力。记者在博白采访时了解到,目前正在加强客家文化的采集、发掘工作,并以此作为博白的特色文化和人文景观,逐步培育博白客家文化产业。令人欣喜的“王力故居”将于10月至11月间落成。近日,市委、市政府“筹建王力纪念馆”又谱前奏曲,委派市委宣传部调研组赴王力故乡调查,选择“王力纪念馆”的建设方案,并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汇报。王力旅游纪念品等一批文化相关产业正在规划、培育之中,一个集瞻仰、旅游、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王力品牌”正在筹措之中。
    据了解,今年以来,县宣传、文化等部门多次召开了客家文化座谈会、研讨会,并开展客家文化研究征文活动,深入探讨客家文化。宣传、文化部门派出近20人组成的采集、发掘客家文化工作组已完成了《客家源流》、《客家风情》、《客家歌谣》、《客家故事》等10多万字的初稿和大量的图片、录像资料。在此基础上,博白将进一步发展客家民俗文化风情旅游及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产品等,借客家文化搭台、唱经济大戏,使文化与经济更加交相辉映。
发表于 2004-1-26 15: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博白)客家人的祖先

作者:无名氏   
转贴自:雨过天晴  
  
--------------------------------------------------------------------------------------
         
    据台湾学者陈运栋先生在《客家人》一书中所考:客家人原来在中原活动的范围,大约是北起现在的山西长治县,西到河南灵宝县,东达安徽的寿县,南到湖北的黄陂、黄岗。?
  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客家民系的形成,约在唐朝中叶,五代十国至宋末这一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约在鄱阳湖区域,赣中南,闽西,粤东北这一片相连的大三角地带。?
  当时,这一地带山高林密,毗连千数百里,常常数十里渺无人烟,是避战乱,筑室垦荒,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他们同心协力,垦荒种植,兴利除害,加之他们从北方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很快就使这些穷乡僻壤兴旺起来。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一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优秀民系。为了安全和克服困难,需要同居一地,以便互助互济;还因为他们的风俗和语言之不同,雅不与土人混处,故他们的血统、语音、习俗和文化保持不变。这样,这些人已从自在的群体,演变为自觉的群体,汉族中的一大支系——客家民系终于形成。正如徐旭曾《丰湖杂记》所说:“粤之土人称他们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这就是客家人的名称之由来。总之,由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群,在语言、习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这一共同区域文化的特徵,而且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独立的,不混同于周边区域文化的一支民系。?
  广西客家人是指祖籍在粤、闽、赣客家地区,以客家方言为母语并认同于客家历史、文化的,明、清已在广西落户的客家人。
? 木必有本,水必有源。客家人极重视族谱。不懂族谱,就如木无根水无源。他们用谱牒崇先报本,启裕后昆。
? 据广东梅州刘、陈、罗、王、宋、刁、朱、何、徐、凌、汤、曾、杨、缪、魏姓氏的族谱记载,这些姓氏,在明末清初都陆续有人从广东迁入广西。如《刘氏家谱》记载:“其一百三十八世刘巨泉之后,于清康、雍、乾年间先后迁往广西梧州;一百四十世刘法开之后迁往广西。”《陈氏族谱》记:“十五世继善,生子
五,均由河田迁广西容县大圭村。”《罗氏族谱》载:“五十七世祖罗佩珠迁广西梧州。”《刁氏族谱》记:“始祖刁清,生子四,元末明初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坪始迁潮州府揭阳蓝田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再迁到海阳县丰政大椹,为刁氏入粤之始祖。三世朝鲜,数傅至宗颜,为广西平乐府富川县知县。留居广西,为广西刁氏之始祖。”在《何氏族谱》中则记:“梅县松东中江何氏世系称,十三世(中江一世)乐善,元末明初人,系何氏十二世其德之第四子,原居松源乌泥坑……廿一世,宏淑,廿二世,奕松,由中江迁居广西贺县里松圩。汉中、大中、受中,均于清乾隆丙戌三十年,由中江迁居广西郁林州。”?
  广西贺县邹姓客家人开基祖奇周邹公在清乾隆二年(1737年)从广东揭西县大洋乡苍头村迁来八步凉亭脚。
? 昭平县迁入最早的是居北陀、九江、马江的邱姓人。于清初迁入。嗣后,又有现居樟木林乡叶姓客家人于同治年间迁入,是八十二世祖叶梦蕃(字郁)的后裔。杨姓是广东七十六世祖杨文富后裔,而贝姓则是广东始祖贝顺丰之后裔。入籍时间在乾隆至嘉庆年间。
? 另从地方 、史书、族谱、墓碑看,贺县客家人祖先,多来自广东嘉应州。到贺县较早的当推莲塘邓姓。河南淮阳人邓壁,宋元?中期(1086-1093年)任贺州剌史。后在莲塘天台山之北麓兴建家园,以后其子孙迁莲塘的螺桥、龙雅、松柏等地,今约六千人。?
  公会镇的杨姓人次之。杨道生,元末(约1368年前),其祖文昌为广东嘉应州人,先迁广西钟山立宅,后由钟山的公安迁至贺县公会杨会排。桂岭张姓开基祖张行远、张天禄、张文开,分别在乾隆、雍正、咸丰年间由广东长乐(今五华
)迁来。黄兴财于清乾隆廿四年由广东兴宁迁来,为八步芳林黄氏开基祖。莲塘新莲黄氏开基祖、名威和,于清喜庆廿四年(1819)从广东丰顺迁来。莲塘新莲苏氏,开基祖苏日旺,清嘉庆年间由广东河婆迁来。贺州公会镇谢氏,原居广东揭阳河婆,传至十四代,谢士月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至公会定居。贺州薛氏在贺有220年历史,来自广东嘉应梓皋村,为薛仁甫之后裔。而仁甫之祖为伯肇,南宋时《福建漳州迁至潮州海阳(潮安),历8代后迁嘉应州。
? 在乾隆15年由陆川知县李峤作序的广西陆川吕氏族谱中记载:自太德祖宦游入闽,遂家以汀州府上杭县官田村。迨明成化16年(1480年)始祖迁善公(吕嵩)乃徙居陆川顺安堡栗木村,后修名官田,示不忘本也。维时兄弟叔侄三人,占籍兹地。现两广南路8个县均有其后代,仅陆川吕氏就有5万余人。
? 博白朱氏族谱记:朱家始祖洪珍公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江西安远县东世街瓦子巷迁来。?
  平南县大鹏山区李氏,其开山祖必登公,从福建龙岩迁至广东梅州,又从梅州迁至平南。?
  上述状况说明:广西的客家人主要来自闽西龙岩、广东梅州、江西赣州,即中国客家人共同的摇篮:闽粤赣三边地区。尤以广东为多,迁桂时间多在明末清初。
? 南迁定居在闽、赣、湘、粤的客家人,到了明清交替之际,清兵入关,清王朝统一了全国,在清初民族压迫之下,汉族南迁热潮再起。一方面许多客家人随抗清军迁移南方各地;二是先期南迁的客家人文化素养较高并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之客家人内部人口的繁衍,人多地少,谋生困难,需向外发展;三是由于当时中国人与外界接触增多,久居沿海,便有捷足先登向海外发展的条件,于是,就出现向南方各地和海外谋生的热潮。有的向内陆发展,有的则跨海到了台湾、海南岛、东南亚。
  这时就有广东的客家人迁入广西的武宣、马平(今柳州)、桂平、平南、陆川、贵县、贺县、藤县。?  到了清朝乾隆嘉庆以后,广东台山、开平、四会一带客家人因人多地少,遂向土著租赁。过有几年因客家人善经营,便由租赁转为收购,引起土著的不满,咸丰六年(1856年)便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广东西路土客斗案》。在相持十二年之久的争斗中,双方死伤散亡约五十至六十万人,直至同治六年(1867年)广东巡抚蒋益澧,始议令土客联和,划赤溪一厅,互易田地。赤溪土地贫瘠,难以解决客家人的生计,官方便拨款廿万两,加上地方自筹的资金,分给客家成年者每人八两,未成年者每人四两,客户发执照一份,让他们到高州、雷州、钦廉垦荒,于是大批客家人或循水路沿南流江和西江入桂,或沿陆路交通线入桂。(3)到民国时期,广西的信都、贺县、钟山、平乐、阳朔、修仁、榴江、三江、中渡、融县、宣北、南丹、凤山、东兰、河池、罗城、柳城、荔浦、蒙山、昭平、梧州、平南、武宣、贵县、象县、桂平、兴北、北流、藤县、郁林、陆川、博白、横县、来宾、迁江、永淳、宜山、柳州、隆山、那马、武鸣、崇善、宁明、明江、绥渌等45个县,均有客家人分布。(4)?
  中华民族的形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客家这一民系的出现和发展既没有游离于整个民族之外,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客家人形成的特点有四:躲避战乱,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乱;家族亲友的血缘联系;自立更生,勇于谋生;因背井离乡而格外重视祖先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慎终追远,求本寻根。综观广西客家人的祖先,他们也多是为了躲避战乱,带着祖宗牌位、宗族谱牒、图书典籍、生产工具为寻求新的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合族举邑而迁的。?二、当今广西客家人的分布  明清以来,广西客家人的由粤闽赣祖居地陆续入桂后,经数百年繁衍发展,已有相当数量。据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所考:民国以来,广西纯客家话县没有,这与客家来桂较晚有关。但半客家或有部份客家的县市却有45个之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人口大增,到1992年已达43592638人。而广西客家人已近500万(5),是广西境内汉民族中仅次于讲粤语(白话)和西南官话(桂柳话)汉人的一个支系。目前,广西客家人分布在全区76个县市。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桂南共有230多万。其中博白最多近百万,陆川60万,贵港40多万,除此,平南、桂平、北流、容县、玉林、兴业等县市也有分布。合浦、北海30多万,加上南宁、防城港、钦州、浦北、灵山约100万人,又是一片客家乡土。桂东有51万,其中贺州市(原贺县)32万,昭平9万,钟山5万6千,蒙山2万,藤县一万5千,富川5千,岑溪2千。(6)柳州地市有50多万,桂林地市有30多万。在所有客家人聚居的县市中,以博白、陆川的客家人为最多。两县的客家人均占居民总数的一半以上。?
  贺州市除南部的铺门、灵峰镇外,其余18个乡镇均有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桂岭、莲塘、黄田、里松、沙田、公会、鹅塘等乡镇。桂岭张姓客家人有七千多人,分布在进民、枚江、金山、双凤、莲花、均洞、瑞山等村。除此,尚有郑、王、黄、马、罗姓等数支人数较多的客家人。居莲塘的除黄、苏两姓外,还有江、薛、曾、邓、刘、高、张姓等诸支。里松以李、廖姓人数较多。?
  昭平县以叶、邱、贝姓居多,系县内万人以上的大姓。主要分布在樟木林、北陀及九龙三个乡镇大部村寨以及巩桥乡的中洞、文洞、客塘、对步,凤凰乡的中央洞、凤凰、大同、莲塘,富罗乡的砂子、恩乐、镇南、石齿、三合等村。
  钟山县居望高镇的望高街、刘屋排、冯屋排、邱屋、宝山、万支、新农村、清水拱、田厂、木园头、立头、三石拱、踩脚塘、铁屎岭、沙子冲等村的客家人有13000人。刘、李为大姓。居西湾镇的观音岩、车田头的客家人有2500人,赖、温二姓为大姓。居清塘新村、水东、水井头、印山、田洋、鸡舍、沙梨园、蔗山、桐油田、七分街、刘家屯等处的客家人约2万。英家乡的油榨洞、民田、赤马、矮山、大同、龙福、新兴寨、松木仔、大川背、颜山脚、尖山厂等村的客家人有2万人。
? 藤县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和平、太平、平福、?南等乡镇的一些自然村,主要姓氏有吴、何、杨、周、张、陈、赖、刘、冯、圳、傅、杜。
  蒙山客家人分布在25个自然村,有客家2万。
发表于 2004-1-26 15: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www.mzmap.net/kjzx/kjfy.htm


[iframe]http://www.mzmap.net/kjzx/kjfy.htm[/iframe]
发表于 2004-1-26 15: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方言與客家的歷史文化

---------------------------------------------------------------------------------------------

寄件者:null@mail.com (食飽忙)
主旨:客家方言與客家的歷史文化
View: Original Format
网上论坛:tw.bbs.soc.hakka
日期:2000/06/30


作者:李如龍
(厦门大学博士导师)


1.方言是考察歷史文化的最重要依據
客家是漢民族大家庭中一個獨特的群體。客家方言是這個群體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我們
研究客家的歷史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據。

本文從四個方面,運用客方言的事實來說明客家歷史文化的幾個重要特點。

2.從客方言與贛方言的關系看客家的歷史和文化
提起客家方言,首先就有一個和贛方言的划界和關系的理解問題。今天,客贛方言都已有
了更加深入而廣泛的研究,關于這個問題,應該有了比較准確的認識。

第一,客贛方言中多數點一致的重要語音特點大多反映的是晚唐五代至兩宋期間的語音特
點。這些語音特點正可以同客家遷徙歷史相互印証:客家的第二次大遷徙正是從唐末到宋
代,自豫南、皖南及贛北遷至贛南、閩西,遠者進入粵東粵北。客贛方言的這些共同特點
說明了在唐末至兩宋期間,客家人和江西“老表”曾經長期共同生活了几百年時間這個事實。

第二,南遷之后形成的客家,由于種種社會原因,頑強地保留自己固有的語言和文化,而
江西中北部的的贛語地區由于后來又有大量長江北岸的人入住,以及和官話地區的長期交
往,在語言特點上反倒有更多的變異和參雜。這個基本原因造成了現今的客贛方言既有共
同特點,也有顯著區別,應該分立兩個方言區。就詞匯方面說,客與贛的差異主要表現
在:客方言多古詞,贛方言則保留得較少﹔客方言多單音詞,贛方言往往已經變為雙音
詞﹔客方言中有方言特色的詞語多,贛方言則較為接近普通話﹔這些事實說明了客家人繼
續南下之后近千年來,由于和鄱陽湖地區的生活條件、社會環境的不同,各自又形成了不
同的地域文化。

3.從客方言的分片看客家的歷史和文化
不論從語言本身的特征或歷史發展的不同過程,乃至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來看,客方言都
應分為南北兩片。北片是閩西、贛南、粵北﹔南片是粵東、港台、粵西以及湘、川、桂等
地。

關于南北兩片之間的語言差異,從筆者在《從客家方言的比較看客家的歷史》一文中所列
述的可以看出:南片比較保守,保留了唐宋語音的特點,而北片則發生了許多新的變異。
在詞匯方面南北片的差異則有:1、南片各點詞匯比較一致,北片各點有更多不同說法﹔2
、南片方言特有詞,沿用古詞多,北片則比較接近普通話。

為什么走得遠的南片反倒保守、存古、內部一致,更具方言特點呢?原來,在北片各地,
不論是閩西、贛南或粵北,客家人大批移民時,當地已經有早先來到的漢人。因而在這一
帶并無明顯的客家意識,內部的凝聚力也不太強,各地之間的相互交往也不太多,北片就
發生了更多的變異,造成方言的紛繁歧異。相反的,南片的客家人是宋元之后才大量移居
的,在他們到達之前,粵北有早期南來的客家,粵中平原地區則有相當密集的說粵語的
人,這時,客家人和南邊的粵語區的人以及東邊的閩語區的人便有了爭奪生存空間的矛
盾,社會環境促使他們強化地保持著客家精神和傳統,固守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由此可見,北片的客家是客家的搖籃期形成的客方言區,是并不典型也是客家文化發育得
并不充分的客家地區。南片則是定型期形成的典型的客方言區,是客家文化充分發育、客
家意識十分強烈的客家地區。

4.從客家方言的底層和滲透現象看客家的歷史文化
從語言事實來看,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客家話里有南方原住民留下的語言“底
層”,也有使其他兄弟民族改用客家話的語言同人﹔二是客家話里也不乏從鄰近方言借用的
語言詞。應該說,不論是語言或文化,客家人與畬族在融合過程中都是互動的。在文化方
面,客家早期的服飾、“船形髻”,某些婚俗(如夜晚點火把迎新娘),婦女不纏足,愛唱山
歌,種藍靛自染土布等,都是客畬同俗的。

5.從客家諺語看客家文化意識的雙重性
客家文化是在移墾山耕的小農經濟中形成的,客家諺語提倡務農為本、抑制工商,教人克
勤克儉,又要安于貧困。這些俗諺至今還在發揮著兩方面的作用:一面是使客家地區沒有
棄農經商、沒有揮霍奢侈﹔另一方面也還限制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制著人們的消費,只
知節流不重開源。和廣府人、潮汕人、閩南人相比,客家人發展實業的膽略和氣概不能不
說是稍遜一籌的,這是否也該從客家文化的某些保守心態和陳舊意識上去尋找原因呢?只
有科學地總結客家的歷史文化,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客家山區的經濟,把客家地區的物質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推上一個新的階段,這才是我們研究客家的歷史和文化所必需追求的
目標。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09:00 , Processed in 0.1012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