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15|回复: 0

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 09: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齐勇   郭齐勇的博客
来源: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9640  2007-01-22  



大学就是大学,不是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博而且雅),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方法学训练,走上社会,后劲与潜力较大,可适应面较宽。上一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照搬苏联模式,加上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使得大学分科化和系科单面化的模式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今天全社会的功利化与实用化的导向,强调所谓专业对口,科系与课程设置更为单一、片面、直接,乃至有大学传统的大学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沦为职业培训学校,大量不具备大学资质的学校又纷纷升格为大学,于是大学越来越不像大学。而教育部目前推行的所谓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日益把大学变成中等专业学校,完全无视大学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视之若工具,把教育活动变成简单刻板的机械运动,阉割了大学精神。大学教授受制于日益细琐的所谓制度管理或目标管理(这些机构与评价体系就是来“管”教师的),不能动弹,动辄得咎,何谈思想自由,何谈学校与教师的个性色彩与风格,更何谈培养创造性人才,师与生不能不成为齿轮与螺丝钉,或规行矩步的活死人。这种状况下,还要提教学工作以教师为主导或为本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大学日甚一日地衙门化、官僚化、科层化,更加促使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的沉沦。

由于教育体制本身的种种问题,由于揠苗助长式的幼儿教育、小中学教育片面地膨胀智力、技术知识与过早地分科,使大学教育对象的东西方人文素养十分薄弱,特别是传统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之修养十分欠缺。中学文理分科太早,病患尤大,目前文、理、工、医、农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中,人文与科学素养双重贫乏,特别是使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生源的水平下降了很多。从中学到大学,长期累层叠加的分科式教育与灌输的方法,使大学生的素养更加贫弱化或单面化,尤其是变得不会思考,没有思想的反思的本领与能力。这当然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国民,或平民化的公众知识分子。

这种贫弱化或单面化与目前各大学、各专业、各院系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而课程设置的毛病根源于教育体制,根源于专业设置及校、院、系的规制。所以,单纯地谈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改不下去的。当然,改良一下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亦非完全无用。

多年以来,人文学科各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最受欢迎。这些公选课不久被叫做素质教育课,现在又被叫做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是泊来品,与目前我国大陆大学教育的目标设计颇不相侔。一则求通才,一则要专才。为了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当然不妨提倡之。但今天有的大学开出二三百门通识课程,可谓丰富多彩。但其毛病是通论、概论之类的课程太多,东西方原著经典导读的课程太少。我们的学生理应从小开始,就应逐渐地了解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埃及、古波斯的文明,前现代各族群的文化传统与哲学、宗教、艺术、道德、伦理经典,这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当然,应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施教。
2004年底,我应邀在我校理工科2004级硕士生近300人的政治课中讲了一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我在讲孔子、老子的思想时,引用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孔子、老子的话,在我看来应当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却没有得到回应与共鸣。这使我大感意外,因为我在为我校本科生演讲时,引起的呼应、对话、回响与共鸣虽也不尽如人意,却好于这些硕士生。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原因一是理工科学生历来就没有受到系统的人文教育,二是从一些地方院校考进来的硕士生太多,他们过去念的大学基本上没有人文氛围,人文演讲也少得可怜。相对而言,由于生源素养的原因,武大的硕士生不如本科生整齐,据说哈佛、耶鲁、北大、清华亦然。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面临来自现代化、全球化、功利化的时风的挑战与压力。我们目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弥补我们的学生从儿童到青年理当受到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与文明的教育。在西化日甚一日的背景下,本土化的人文资源的发掘、传承、参与、创造、转化的工作尤显重要。中国小、中、大学生理应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起码的教育,例如修习《四书》、《老子》、《庄子》选、《史记》选、《汉书》选、《诗经》选等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理当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教材,是中国人的信念、信仰与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依据,是立身行世之本。但是,几十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缺乏国学基本知识和传统道德的教育,近10多年来虽有所好转,但仍然不令人满意。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而言,就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而言,幼儿与中小学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不然,大学人文教育就根本没有办法做好。

从公民的文化教养与民族文明的健康发展来看,应当有法律严格禁止中学生的文理分科。同样的,我国应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立法,或者说,应当在法律上规定,必须对幼儿与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必须改变目前青少年学英语的时间、精力大大超过学习国语的状况。在大学里,适度有点汉英双语教学是可以的,但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盲目提倡全英语教学,却值得警惕,如同美国所谓大片在我国电影市场横行无忌一样,长此下去,我国会丧失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主体性,变成美国或西方的文化与教育的殖民地。

大学生的必修课中,六或七门政治课共1416学分(据说即将并为四门,但学分变化不大),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一门课6学分,共2022学分。以上课程的实际效果甚差(计算机只要会用就行了,学生们可无师自通),建议从以上课中匀出1012个必修学分,用来上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课不是开得越多越好,在诸多通识课中,要形成核心课程,建议学习《四书》等数种中国文化的基本经典和一种西方文化的经典并作为核心课程(绝不要用中西文化概论之类的课程来代替)。傅斯年先生当台湾大学校长时,全校学生在大一时必上一个学期的《孟子》,一个学期的《史记》(选),增强历史感,培育健全人格与浩然正气,这个经验值得借鉴。否则,光靠选修几门比较泛一点的人文通识课或听几场人文演讲,仍不能弥补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缺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8:03 , Processed in 0.0711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