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湘里妹子

《宝玉挨打》赏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9: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


赏读《宝玉挨打》中的“三”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中学 李冬梅


《宝玉挨打》一文,不过是写父亲管教儿子这样一个最寻常不过的家教话题,在我们读者看来,这样的一篇文章又能有多少可读之处呢?然而事实是,我们拿起书便放不下了,因为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不过是“打前——打——打后”,可是全文的看点就在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之中,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出一个小高潮,而每个小高潮必经过三次渲染递升而成。这样的构思,实在是极具匠心。

一.贾政三“气”

一“气”,贾雨村来访,贾政认为这是教习宝玉练就官场应酬本领的好机会,而宝玉在客人面前却“惶悚,应对不似往日”,于是便“生了三分气”。因为在贾政看来,一个有出息的人应求学上进,走仕途经济的路,而宝玉在客人面前却“葳葳蕤蕤”,一脸的思欲愁闷之色,焉能不生气?
二“气”,当贾政听忠顺府长史官说宝玉引逗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琪官时,便“又惊又气”,直气得“目瞪口歪”,因为贾政心中早已因宝玉素日不喜读书且无精打采而存了三分气在胸中,如今,宝玉结交戏子,惹恼素日并无来往的忠顺王爷将要祸及自己,这个宝玉于家无望,只会惹是生非,岂能不气?

三“气”,正当贾政要审问宝玉之时,贾政和赵姨娘所生之子贾环趁机添油加醋,“诬告”宝玉淫辱母婢致死,至此,贾政忍无可忍,直气得“面如金纸”,终于由“气”发展到“打”。

曹翁写贾政之“气”,写得很有层次感,不是一下子就大发雷霆之怒,而是层层渲染,步步升级,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宝玉挨打的原因,而且完成了对贾政这个望子成龙的父亲形象的刻画。

二.贾政三“打”

贾政打宝玉一节,原文虽着墨不多,但却写得曲折有致,打的程度也是逐步升级。一“打”,先由小厮们打了十来下,想那小厮,不过是奴才,如今却要去打府中的爷,而这个爷不是别人,是贾府里的核心人物——老太太心尖上的人,虽是老爷发话,谁敢真打,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可是贾政早已是急怒攻心,失去了理智,很不得立时将宝玉打死,哪容小厮应付。于是发展到“二打”,抢过板子,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一个“盖”字打出了贾政对儿子的“恨铁不成钢”式的父爱。三“打”,贾政见王夫人来,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这时,板子里含着对王夫人的怨,怨王夫人、贾母平时对宝玉的溺爱,这时见王夫人又来护持,由怨生恨,“竟至要绳索来勒死”宝玉。

三.王夫人三“哭”

王夫人一哭,是为了把宝玉从贾政的板子下解救出来,她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法子,先是晓之以孝母之义,未能奏效,便动之以夫妻情分,再说“不敢深劝”,“不敢含怨”,一番哭诉终于让贾政泪如雨下,再举不起手中的板子。

王夫人二哭,是因为看了宝玉的伤势,见宝玉“面白气弱”,不禁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只一句便叫贾政“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王夫人三哭,“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
王夫人的眼泪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儿子是自己的依靠,儿子在,自己“夫人”的地位就不会动摇。王夫人的三“哭”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四.贾母三“逼”

在解救宝玉的行动中,如果说王夫人是个先锋官,那么贾母便是老帅亲自出马了。贾母解救宝玉采用的策略是:“逼”。先嚷着“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责怪自己“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此一“逼”。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并抬出贾政的父亲当年教训贾政的做法,训斥贾政的教导无方,使贾政表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此二“逼”。但贾母仍不放松,直说“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此三“逼”。就这样步步紧逼,直至贾政“苦苦叩求认罪”,才命其退下。这一“逼”,集中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体现了她作为“老祖宗”这一家庭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的气度、态势和影响。如果说,王夫人面对贾政,用的招儿是扬汤止沸;那么,贾母则是釜底抽薪。

五.贾政三“求”

听见母亲“颤巍巍”的声音,看见母亲喘吁吁地走来,贾政自知母亲动了气,赶紧上前“躬身陪笑”,一“求”母亲千万不要生气。母亲怒气不止,厉声呵斥,贾政赶紧跪下,二次含泪“求”母亲饶恕,并发誓“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听到母亲要带宝玉“立刻回南京去”,贾政叩头哭诉,三“求”母亲千万恕罪。这时,贾政已将自己深为忧虑的那个“弑父杀君”的想法抛弃一旁了。在封建社会所谓“事亲为大”、“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等思想观念的支配下,贾政最终放下了“严父教子”的大棒,在做“严父”还是做“孝子”的问题上,他无条件地选择了后者,就这样,贾府中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贾政的全线溃败而宣告结束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0: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昌元 滕世群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犹如雄奇的大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万 里长河,烟波浩渺,天光云影共徘徊。阅读《红楼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横看成岭 侧成峰”。《红楼梦》作品的教学,应抓住伟大作品的丰富性特征,挖掘文本有利于教学的 诸多功能。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较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文本、思想文本的意义,《宝玉挨 打》教学不妨引导学生再作点文化文本、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为此,我们将《宝玉挨打》 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宝玉挨打》一课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
2.领会《宝玉 挨打》一课杰出的叙事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探求宝玉挨打中贾政和宝玉父子冲突的深层原因。

    1.“整体把握”教学示例

    宝玉挨打的起因是“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看似几件事的巧合,实则并非偶然。这要联系宝玉和贾政的形象来说。

    (1)宝玉的形象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3回)中有一首《西江月》,“批宝玉极恰”,其中描绘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课文《诉肺腑》

(节选自第31、33回)中,湘云笑劝宝玉也该“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极为反感,视为“混帐话”。这样一个“愚顽”的宝玉,偏又“在姊妹情中极好的”(第3回),宝玉最伟大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第2回)。宝玉所有的热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是大观园里的情痴。周汝昌先生认为“痴”是“情”的最深度和最高境界,《西江月》中的“潦倒”是“越礼慢世”; 俞平伯先生认为“不顾世人诽谤”是“特立独行,悠然于世俗之外”。这些都表现了宝玉对 虚伪腐朽的封建礼法和封建世俗观念的叛逆。宝玉是一位未受封建道统礼法熏染的青春少年,有着活泼自由的思想、纯洁善良的心地、平等待人的态度、愤世嫉俗的情怀,是寄托着作者审美理想的人物。金钏儿被撵,实在是王夫人对宝玉不讲主仆之礼、喜欢与丫头们厮混的训戒;宝玉对蒋玉函的衷心倾慕,实在是出于精神气质上的相互吸引。挨打的两个直接原因,都关连着宝玉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

    (2)贾政的形象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是封建道统礼法社会中的正派人物。他望子成龙,盼望宝玉能博个金榜光耀门楣。第9回里,宝玉要上学,贾政对宝玉的仆人李贵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 最要紧的”。可见思想何其迂腐偏狭,恪守道统。贾政是传统礼法社会的忠臣肖子,是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他责打宝玉,目的是防范“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

    贾政与宝玉的思想、性格、精神、气质上的格格不入,从宝玉周岁试志时起,到这一回发展到了高峰。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象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

    2.“细节揣摩”教学示例

    (1)贾政三次流泪

    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先是满面泪痕,继之泪如雨下,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不难理解。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 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贾政和宝玉的冲突 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

    (2)宝玉挨打之后

    宝玉挨打时全不见他哭号求告,挨打后更全无悔改之意,反而一心贯注在前来探视的宝 钗黛玉身上。你看他听宝钗说话“亲切稠密”,见宝钗神情“娇羞怯怯”,“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又自思“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可惜”;再看他梦中惊醒,见到黛玉,全不顾下半截疼痛难忍,又是担心黛玉中暑,又是假言宽慰黛玉,又是向黛玉立下誓言,“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真是情痴本性,难以更改。宝玉挨打,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反而更坚定了他 对“情”的信念。周汝昌先生认为宝玉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人英”,他给宝玉的“考语”是八个字,“先人后己——有人无己”,这八个字是“情”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
境界。宝玉挨打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可以让我们看见长期被虚伪的礼法道统或主“理”文化淹没并扭曲的中华文化的另一流脉,即主“情”的文化传统。此文化崇尚赤子之心,崇尚真性情,推崇善良纯洁的人格。宝玉挨打也可视作僵化了的“理”与充满生命活力的“情”的 冲突,反映了曹雪芹对中国虚伪道学礼法的批判揭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

    3.讨论总结

    宝玉父子冲突是一种共振现象,其中包涵思想冲突、文化冲突、人格冲突、权力冲突、 父子冲突、正庶冲突等多种因素,反映了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领会《宝玉挨打》杰出的叙事艺术。

    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论续书的不可能”一节中说,“譬如第三十五回之末,明 明短了一节宝黛对语的文字,说的什么事也可以知道。但我们心中并无他俩的性格存在,所以一笔也写不出”。俞先生的这段文字虽不是论述小说叙事艺术性,但小说内容虽可加以揣 度,读者却“一笔也写不出”,而作者叙述起来,往往令读者称奇,这一方面当然因为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性格和环境没有切实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没有小说家那样高妙的叙事能力。

    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重视小说诸如人物形象、环境、情节、语言等要素的分析,而 忽视了它们是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得以表现的。其实要了解小说的艺术,必须仔细体会叙事的奥秘。《宝玉挨打》一课在叙事上,是很值得我们咀嚼的。

    教学参考示例:

    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说的是小说所叙之事,读者往往事先不能想像;情理之中,说的是小说所叙 之事,又恰恰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复杂的人物性格。

    先看贾环状告宝玉一节。若庸笔来写,定是一开始便主动告状,和盘托出。而曹雪芹却 先写贾环在父亲喝令之下,“唬得骨软筋酥”,情急之际,才说出金钏儿投井一事为自己的“乱跑”解脱,这其间也还未必想到中伤宝玉。待贾政喊管事之人来问,贾环这才趁机参了 宝玉一本。贾环“动唇舌”时,也不直接露骨,倒是“话到一半,回头四顾一看”,令贾政知意,屏退众小厮,再说出原委。这一方面是故意显示他并无意将贾家丑事传扬,以掩饰告密的真实目的,迎合贾政心理;另一方面也防着有人将他告密之事说出去,引来麻烦。在述 明金钏儿死时,又一再说明“我听母亲说”“我母亲告诉说”。这一种口声,一则令读者遥想赵姨娘为金钏儿一事幸灾乐祸、四处传播之情状;一则表明贾环人小鬼大,已为万一所言失实准备好了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告密者的心理状态。叙述贾环这一段文字确实有令读者难以想像的“意料之外”,却又如此深得情理。此处,作者虽无一字写贾环形貌,但其龌龊卑琐的面目,却如在眼前。

       再看黛玉探视一节。黛玉是宝玉众多女儿中的惟一知己,《诉肺腑》一课中,宝玉说黛玉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宝黛感情一方面是他俩从小耳鬓厮磨,日久情深,更主要的是两人趣味投合,同气相应。宝玉挨打这一大事件后,读者正期盼黛玉这一知己出场后,两人有多少话要相互倾诉,结果却大出意料之外。作者只写黛玉过了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只一句话,可细究这一节文字,却大为在理。情到深处,心灵自能相互感应,话多反而絮烦了。而这一句话又何止千言万语可比,这是感情的河流,九曲 回肠后的喷发,包含了黛玉多少沉痛、体贴、惊恐、无奈……这一句话,也只有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中的黛玉才能说出。这就是脂砚斋常批点到的“真正情理之文”。曹雪芹在叙事时,详略、虚实的安排,都紧紧扣住了人物心灵世界、思想性格的内在真实。

    《红楼梦》此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艺术,使这部以写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小 说增添了无限烟波,也使读者的阅读在期待与惊喜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2.一石数鸟,相互辉映

       一石数鸟,相互辉映,是指在叙述一件事、一个人时,可以夹着许多事、许多人,而这 些事、这些人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他们)互相联系、共同辉映出丰富的小说艺术境界。

       宝玉挨打这一大事件发生,往前看,可以联想到贾政与宝玉、贾环与宝玉素日来的矛盾冲 突以及宝玉挨打前的诸多“乖张”行为,还有贾母对宝玉的诸多宠爱、王夫人对宝玉的诸多无奈、黛玉与宝玉的诸多“心证意证”,仿佛是涓涓细流,猛然汇聚在一起来了一次大碰撞;往后看,直接与宝玉赠帕、黛玉题诗、袭人劝说王夫人、宝钗错劝哥哥、玉钏儿亲尝莲叶羹等事件相勾连,又呼应着整部作品的悲剧结局,仿佛余波涟漪,久久不平。曹雪芹借助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震撼力,使书中众多人物性格得以多层面的展示。而这些人物的神情态度、 思想性格又相互辉映,构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艺术境界。这是从这一章节的整体 上说。从细节上说,也有交相辉映之妙。

       课文开头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 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走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并且面对贾政的呵责,“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这些叙述,固然是挨打情节的需要,但也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良知上的震撼。这就让人联想到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首先是王夫人。第32回写金钏儿死后,宝钗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在是为自己开脱。再看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且感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不禁让人想起宝钗的判词,“金钗雪里埋”,宝钗的灵魂深处确实有着天寒地冻的雪地。还有本文中的聋老婆子,她那句笑着说的“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的话,令人不禁觉得比《祝福》中的短工还要麻木,可见封建社会对奴 隶生命的冷漠态度是怎样侵蚀着同样是奴隶们的心。这看似随意的一句话,竟仿佛道出了中国历史漫漫的黑暗。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聋老婆子的麻木和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

    一石数鸟,互相辉映,是《红楼梦》常见的叙事手法。不能从一事中看出他事,一人中 看出他人,不能从一人一事中看出无限深意,就不能深刻理解《红楼梦》的杰出艺术表现力。

    四、教学设计说明

    以上所述,只是一种教学方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在大 事件上内涵丰厚,即使一些细枝末节处,也有着令人玩味不尽的韵味。《红楼梦》单元的教学,应充分利用伟大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多解性,积极鼓励学生探求研究。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体贴也好,运用红学材料进行研究也好,贵在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贵在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贵在学会审美感悟、文化思考、精神探险。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文学作 品的美好体验。

----------------------------
《宝玉挨打》教案
湖北    李道生


[定位 ]
宝玉挨打是全书的第一个高潮,小说从第二回宝玉之奇和政老爷便不喜欢写起,逐渐写足宝玉不喜读书,不喜仕途经济而贾政将家族中兴的希望寄予其身望其从事仕途经济,逐渐写足宝玉弃经济仕途而只专注“情”,至此,宝玉的反叛与贾政的正统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终由“不喜欢”“惧怕”“骂”“   ”演化为武力冲突“打”,矛盾激化。而宝玉挨打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宝玉要坚定走自己的路,更明白自己的爱从而走出“人人都爱”的迷局,而“识分定情悟”,通过写各种人物在宝玉挨打之后的表现写足人物的感情思想。

通过学习本文,要联系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的性格,更深的认清宝玉的叛逆性格,更要通过分析挨打的原因来深入领会《红楼梦》的内容,还要认真领会作家营造高潮的高超技巧指导自己的创作。
通过品读本文,希望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阅读这一高潮来解读《红楼梦》,理解“一把辛酸泪!”

[突破口]
1、课题:挨打
2、课后练习四:挨打的原因?
3、第二回《西江月》二词
发表于 2007-11-7 12: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挨打的导火索和根本原因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03893.html

这篇课文所写的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书中多次写到宝玉被迫与这些官僚应酬,因为父亲贾政想让他多历练一些仕途经济上的经验。宝玉对此原极反感,今日更无兴趣,表明了他厌弃传统生活道路的思想倾向。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府与忠顺府素无交往,显示两家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本有芥蒂,所以贾政感觉事态严重。琪官又名蒋玉菡,是一位唱戏的优伶,当时属于地位卑贱的一类人。宝玉偏偏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并且情趣相投,也是他叛逆性格的重要表现。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颇受周围人猜忌。宝玉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少女们身上看到了清纯自然的一面,与浊臭蠢笨的男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性格中最突出的表现。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才顿起教训之心。

上述三个方面挨打的起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贾政认为,儿子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即与宗法社会对立。这是思想正统保守的贾政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打宝玉时下手极狠。这个事件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但宝玉并不因挨打就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对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可见他是不会改变初衷的。自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以来,寄情山林、沉湎诗酒等放荡不羁的行为,一直就是反抗现实的表现。宝玉与优伶丫鬟厮混,与阮籍、刘伶等叛逆人物的思想意识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读者,不能仅仅视此为纨绔子弟的行径。

宝玉挨打,集中反映了各种矛盾冲突。除贾政与宝玉的父子矛盾外,还有贾环所代表的嫡庶之争。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今后的家庭利益分配中肯定会占下风。所以,他和母亲赵姨娘千方百计地构陷宝玉,手段卑鄙。课文中写贾环诬陷宝玉,正反映了大家庭嫡庶之争极端险恶的一面。贾母与贾政的冲突在于如何管教宝玉。贾母溺爱孙子,这是一般老人的常情,她并不反对儿子管孙子,只是对贾政痛下杀手的表现难以接受。事实上,贾母在客观上成了宝玉发展叛逆性格的保护伞。王夫人与丈夫的矛盾,是贾政往往听信赵姨娘的谗言而不利于嫡党。所以,她劝阻丈夫主要以贾珠早死说事,以柔克刚,为的是争自己的利益。这是嫡庶之争在嫡方的表现。

宝玉挨打,引起大家的关切,众人态度不一。李纨是想念贾珠,痛哭不已;凤姐是管家风范,指挥若定;袭人是强忍悲伤,悉心服侍。钗、黛的表现,尤其是作者用心之处。课文写宝钗探伤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她的药据说颇有奇效,也反映出其家庭富裕的实情。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可以见出她化被动为主动、化尴尬为从容的高明手段。黛玉则不同,她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她的深情表现在她的无声之泣及简单的言辞里。写“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可见哭泣时间之长与伤心之重。所以说,黛玉的关切是真情流露,宝钗的关切则多半是表面文章。黛玉感觉宝玉不该挨打,宝钗则以为事出有因,二人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宝玉挨打的前奏,作者用逐层递进法,写得气氛愈来愈紧张,艺术技巧相当精湛。先写贾政不满于宝玉精神萎靡,次写忠顺府索琪官,接写贾环进谗言,终于激怒贾政。紧急情况下,宝玉却找不到人向内报信。遇到一个老婆子,偏偏耳聋,使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写贾政笞子,也是层层递进:先是小厮打,次是亲手“盖”,三是在王夫人到来后板子下得又快又狠,终至于要用绳子勒死儿子,冲突发展到顶点。这种层层着色的手法,是值得后世作家学习的。
发表于 2007-11-7 14: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黛玉的关切是真情流露,宝钗的关切则多半是表面文章。”
这恐怕不见得准确。黛玉关心固然是真情,宝钗难道对宝玉就没有感情因素?须知在她的环境中,除了宝玉,实在是没有一个可以爱的人啊!
“黛玉感觉宝玉不该挨打,宝钗则以为事出有因,二人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
这倒是很有道理的。
这就是钗、黛的区别。但是我并非也认为黛玉是个叛逆者而宝钗就是一个封建卫道士。
我认为,在曹雪芹眼里,宝钗黛玉都是很优秀的,但是黛玉才是性情中人。我觉得红楼梦讲的是性情,是对道学家反人性的一种反抗,而不是所谓的反封建。宝钗所缺乏的精神上的一点东西,在宝玉看来她不如黛玉的,其实就是这一点。——论人才,她其实胜过黛玉。
所以宝玉才更爱黛玉,然而在正统观念的指导下(其实还有家族利益上),黛玉正好在这一点上必然输给宝钗。《红楼梦》注定了黛玉是个悲剧人物。
因为我特别赞赏这个观点,就是说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的忏悔之作,他晚年并不觉得自己的思想行为是正确的,他写书的时候其实也觉得贾兰的路才是对的。但是人们读了 红楼梦,却还是同情宝玉而不免鄙视贾兰。

[ 本帖最后由 余少平 于 2007-11-7 14:09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7 15: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兰
  贾兰,贾珠与李纨之子。在寡母的教导下,从小诵读四书五经,走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之道,长大后考中第一百三十名举人。
发表于 2007-11-7 15: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兰中举是高鹗的安排。
其实曹雪芹给他的结果是“大富大贵”而且是“文武双全”,寄托了他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发表于 2007-11-8 00: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挨打视频欣赏:


http://www.56.com/u78/v_MTM5MjY1MDc.html
发表于 2007-11-28 08: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贾府钱从哪来

来源: http://tieba.baidu.com/f?kz=229614465

    红楼梦中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封建贵族“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奢侈生活画卷,在这个“钟鸣鼎食”的大家庭中,就是日常的花费,也“不能将就省俭”。更不用说可卿奔丧,元妃省亲这等需要“特殊花费”时流水一般的速度。给我们的感觉真是“白玉为堂金作马”了。那么这样一个讲究排场,奢华过费的家族,其维持家庭内部经济运转的来源是什么呢?
    首先且不说可卿奔丧,元妃省亲的时候贾府是如何拿出那一大把银子的,就来先看看贾府日常的开支有多么庞大。
    荣宁这两个祖宗“九死一生挣下来的产业” 主子和奴才有多少人,很难从小说的描写中统计出准确的数字。不过,在第五回开头,作者讲到写作头绪时,也曾有过对荣国府的约略的估计:“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宝玉神游太虚的时候也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们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个女孩儿。”注意,单是“女孩儿”就有几百,还不包括老嬷嬷和成年的女性主子,自然也没有包括男性。宁府这边虽不像荣府有贾赦、贾政两支,但以贾珍之奢靡,大概也不会太少于此数。这样两府加起来就总有六七百丁。而无论主子和奴才,都是不从事劳动生产的。

    那么如何养活这六七百人呢?首先想到的应是靠贾府的爷们儿的俸禄。不错,贾府是有很多人当官。贾府的祖先打了天下挣下来这个家产,子孙们也有世袭的,也有额外赐的,也有花钱捐的,总之大小也有几个官。按说官虽不从事直接的劳动生产,但是在“宏观调控”、“协同发展”,所以也应该有报酬,即俸禄。按清制“一等公银七百两”的俸禄,这贾家两个一等公就是一千四百两,加上些什么主事什么同知什么三品将军的相对来说的“小官”,通共满打满算也就两千五百两的样子。有人考证出一些“养廉银”之类的收入。但是一方面贾家是武职,并不是什么地方的肥缺。另一方面即便少有一点,强算作番倍,也只有五千两。这点钱,按照刘姥姥说的二十多两银子够庄稼人过一年,那也只够250户刘姥姥这样的庄稼人使用。六七百除以250,连3都不到,就是说这一“户”还不到3个人呢。可能吗?可见按照俸禄过活,贾府连刘姥姥的生活标准都达不到。
    既然俸禄远不够,那么靠皇帝赏赐呢?不错,“今上”的确是“至孝纯仁,体天格物”(第十六回),准予元妃省亲,且元妃一出手就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杖一根”及金银锞之类等等等等(第十八回)。从二十八回“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还赏了几份东西“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来看,似乎每个月王夫人前去探视都会小有“收获”。但是,也正如贾珍回答乌进孝时所说:“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玩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一千多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 像贾府这样的大家,不仅“不等这几两银子使”,而且“这几两银子”也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就在这乌进孝缴租的五十三回,作者已经告诉我们贾府是以何为生计的了。“浩浩荡荡”一张单子下来,本来已经够咋舌的了。谁知竟还战战兢兢的解释道:“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接连着直到八月,……”真想问问他如果“年成好”那该缴上多少东西来。
    然而其实不止如此,贾珍还不高兴:“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下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早潦,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别叫过年了。”这说明:第一,原来宁府在那里的庄园比现在的还要多;第二,这么多东西和往年比起来算是少的。而乌进孝的回话也十分让人吃惊:“爷的地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有一百多里,竟又大差了,他管着那府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是这些东西,……”这说明:第一,荣府拥有同样多或者更多的庄地;第二,贾府的庄地隔着一百多里竟然还有。
    从乌进孝的单子里还可以找到海参、大对虾、干虾这些东西。这说明贾府的田庄“绵延”百千里,都达到了海边的渔村了。拥有如此广袤的“生产基地”的贾府,是不可能同这些地方的生产实践有任何关联的。甚至可以推断,对绝大多数主子来说,他们连去都没有去过这些庄田。他们对这些庄田的生产,无论是生产劳作还是资源调配都毫无贡献。可是他们的压榨却是相当残酷的。乌进孝上了那么多东西,还要一再诚惶诚恐地说年成不好,遭了雹子等等。当乌进孝解释说荣府的庄田更加不好时,贾珍说:“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还理直气壮了。

    不仅如此,贾珍还答道:“……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所谓“银子产业”当然是指可供剥削的庄田。针对荣府的困境,贾珍为他们想到的不是如何改革如何创新,而只能想到再增添被剥削的面积。如此贪得无厌,亦不能将一部分“利润”拿出来投入再生产,难怪到了后来,竟到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第七十五回,鸳鸯语)的地步了,连“庄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第七十五回,王夫人语)。看来“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的评语,所言不虚。
发表于 2007-11-28 08: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历史公案(3)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 19:11 新浪读书  

连载:土默热红楼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红楼梦》中的那个“忠顺王”,让管家找贾宝玉要琪官,结果宝玉因此被父亲痛打了一顿。根据书中说的,北静王曾经把大红汗巾子给了琪官,说明二人已经是不避嫌疑的关系。琪官把汗巾子转给了宝玉,宝玉把琪官藏在了“紫檀堡”,最想找宝玉讨要琪官的人是谁?当然是北静王!所以,北静王就是忠顺王!耿精忠的爷爷,最先封的王爵是什么?就是“怀顺王”。“怀顺”、“忠顺”的称呼仿佛,难道是偶合么?

  归结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四王”,隐写的就是清初的四个异姓王。北静王、义忠老亲王、忠顺王,实际上都是指先封“怀顺王”,改封“靖南王”的耿精忠一族,不过写作时把靖换成静,把南换成北而已。洪昇为什么在《红楼梦》中要写耿精忠呢?原来,洪家同靖南王家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

  三藩造反后,洪家遭遇了两件十分奇怪的事件,一是洪昇的父母一起被朝廷发配充军,二是洪昇的三弟中令冒着战火到福建去,陷入绝地整整三年。按常理说,封建官僚犯罪,可以牵连妻子,但妻子的罪名和刑罚与本人还是有区别的,洪家为什么父母同罪、一起发配充军?洪昇的外祖父当时身居宰相高位,为什么救不了女儿女婿?战争险地人们躲之尚且不及,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事情,洪中令为什么一定要犯险入闽?

  原来,洪昇有一个妹妹,可能是被许配给了靖南王耿精忠做了妃子!洪家在明朝,一百多年有权有势。但改朝换代以后,就成了“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了,急于寻找靠山。把女儿嫁给炙手可热的王爷做妃子,是可以理解的举动。洪昇的这个妹妹,应该就是《红楼梦》书中探春的原型。书中说探春的命运是将来做“王妃”,并且要乘大船远嫁三千里,显然就是隐写嫁到福建。直到解放后鹰厦铁路建成前,入闽的陆路交通都是极为艰难的,进入福建的最好路途就是乘船。探春与贾环是同母赵姨娘的女儿,贾环的生活原型就是洪昇的三弟洪昇中令。亲姐姐出了这么大事情,洪昇的庶母能不逼着中令冒险去看姐姐么?!

  耿精忠造了反,朝廷能饶得了洪昇的父母么?不抄家充军才怪呢!这也是洪昇的父母一起被发配的原因所在,女儿做了叛逆的妃子,父母的罪行不是一样么?这样的罪行,黄几官位再高,能搭救得了么?洪家对这件事讳莫如深,在洪的诗词中从来没有正面记载,但也并非没有蛛丝马迹可循。洪在三藩之乱期间所作的诗,基本上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哀叹父母被发配充军,二是担心三弟在福建的危险,三是关注清军向福建调动,描写了好多向福建送大炮、征调部队的目睹情形,非常真实地表达了关切之心。洪昇此一时期还编写了一部歌颂抵抗叛乱的传奇,似乎是急于表态,避免牵累,否则,一般的文人,是不屑于创作这些应景之作,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故意迎合朝廷的。

  本节前面说《红楼梦》中所谓“国初四王八公”,是指明初洪武年间册封的四个亲王和八个国公,后边又说是暗指清初四个异姓王,是否自相矛盾呢?其实也不矛盾,明初清初都是《红楼梦》中所说的“国初”,两个“国初”恰好都有所谓的“四王”,书中的“四王”又不是实指,而是一种隐喻,也不能排除作者创作时两个“四王”都考虑到了的可能,《红楼梦》毕竟是小说嘛。《红楼梦》研究不必拘泥成说,两说并存,立此存照吧。

  第二节 四大家族

  《红楼梦》中“葫芦庙”的小“门子”,向刚刚当上知府的贾雨村,介绍了著名的“护官符”。符上写道: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我们的红学家,心中认定一个曹雪芹,便异口同声说“护官符”是隐写江南三大织造。其实,这是绝对说不通的。其一,江南三大织造是三个家族,不能称为“四大家族”;其二,三大织造分别居住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也不能说是“金陵”的四大家族。

  我劝朋友们再认真品读一下“护官符”,最好是翻过来倒过去地读。请朋友们注意一下这四句话的最后四个字是什么?是“马、史、王、铁”四个大字!什么是“马史王铁”?就是南明小朝廷的四个权臣:马士英,史可法,王铎,钱谦益!

  马士英拥立福王有功,当时权倾朝野;史可法是原来南京六部的兵部尚书,资格最老,位置最尊;王铎号称不倒翁,左右逢源,掌握着朝廷实权;钱谦益是东林党领袖,名气最大。这四个大臣,在南明政权中都身居大学士(宰相)高位,互相之间确实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他们勾结起来,卖官鬻爵,把南明政权搞得乌烟瘴气!当时如果谁想当官,不走这四个人的门路是绝对不成的,所以《红楼梦》中的“护官符”要写这四个姓氏。其中“马、史、王”三人,都是直接写的本姓,只有那个“铁”,写的不是本姓,而是钱姓,但“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表述,也清楚地表示出该家族之“钱”大气粗!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23: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挨打》基础练习

  1.解释画线词语。
  (1)五内催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口角伶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惶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擅造潭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孽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暴殄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恣心纵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中国社会的传统,父母教训孩子甚至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贾政作为父亲为什么要下毒手置儿子于死地?阅读1-10段,分析贾政的性格特点,找出他这么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课文中贾母、王夫人的性格特征。想一想,贾母是真的反对儿子管教孙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贾环为什么要和宝玉过不去?他对宝玉的诬陷反映了贾府中的什么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遵谕yú 伺候sì 惶悚sǒng
  B.衔玉xián 讹传é 暴殄tiǎn
  C.弑君shì 葳蕤ruí 羞怯què
  D.草芥jiè 违拗ào 孽障zhàng

  2.填空。
  (1)贾母(  ),(  )又记住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  )心疼,(  )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
  (2)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  )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吧,回头再来。”宝玉(  )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  ),(  )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  )放手。黛玉(  )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3)贾政一见,眼都(  )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  )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  )“(  )起嘴来,(  )打死!”小厮们不敢(  ),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  )掌板的,自己(  )过来,咬着牙(  )盖了三四十下。
  3.阅读文章最后四个自然段,回答问题。
  (1)下面句子表明了什么?
  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
  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三个句子表明了薛宝钗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A.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
  B.“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痛,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C.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哪些写宝钗工于心计的表现取得了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宝玉对前来探视的宝钗、黛玉态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阅读《诉肺腑》一课,回答问题。
  1.史湘云嗔怪宝玉“还是这个性情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谈谈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史湘云对贾宝玉嗔怪之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玉对黛玉叹道:“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这段话语之后,黛玉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
  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22:55 , Processed in 0.08759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