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27|回复: 0

当前内地人民语文生活扫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9 14: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惠迪


中国是汉语汉字的故乡,域外汉语之源在中国。今天,在汉语的源头,汉语汉字应用的现状怎样,是否有源头活水流到境外和海外华人社区,这是每个关心汉语汉字的国人和海外华人都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以此为话题,撷取贴近内地人民语文生活的实例,以扫描的方式做个简要的介绍。扫描以微观为视角,捎带宏观。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是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的,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语文职能部门。目前,中央一级的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其职责是:拟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语言文字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制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推广普通话工作。
  2000年10月31日,中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2)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3) 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4)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5) 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6) 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7) 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都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8) 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9) 可以使用方言,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几种情形。
  《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范围。这部法律对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部门历来特别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向学生灌输说话、阅读和书写都必须合乎规范的理念,因此中国中小学生的规范观念较强。正因为学校教育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规范的观念,所以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四方谈异,但是各族人民都基本上生活在语文标准化、规范化的氛围之中,过着和谐的语文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语言文字应用标准,其中《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总表》《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早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引进,并用于中小学的华文教学。《标点符号用法》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则为私人机构如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所采用。此外,我国有关部门还就某个字的用法,例如“像”和“象”的用法、“做”和“作”的用法,进行专题研究和研讨,并公布研究和研讨的成果,供语言用户参考,使他们有所遵循。这些成果也深受海外华社欢迎。



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在美国带动下展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互联网开始商业化,虚拟世界应运而生,人们的虚拟语言生活随之出现,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到5.13亿,有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比例达到48.7%;手机网民达到3.56亿户,同比增长17.5%,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上升至69.3%,。另据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2月22日发布的2011年统计公报显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亿8625万户。
  虚拟语言生活与现实语言生活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网民大量增加,虚拟语言生活的空间随之扩大。其与现实语言生活之间的互动与碰撞,势必更加频繁,影响亦将更大。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变动之中,反映这种社会大变动的新词新语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网上尤甚。网络热词成为新词新语的主要来源。新词新语鲜活生动,折射出人们五彩缤纷的语文生活,彰显了华语的巨大魅力。
  另一方面,由于30年来国门洞开,经济转型,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英语的热潮,英语外来词语如潮涌入。有人惊呼“狼来了”—— 英语入侵汉语。有人抱怨语文生活乱象环生。于是近10年来,要“像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汉语”的呼声此起彼落,未尝停息。
  中国人民惯常的宁静的语文生活被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语用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笔者看来,中国人民的语文生活中既有难以承受之轻,亦有难以承受之重。当今,观察中国人民的语文生活,既须着眼于他们的现实语文生活,亦须着眼于他们的虚拟语言生活,而且要特别关注二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牵制和约束。
  如何正确看待、评估当前中国人民的语文生活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
  2.1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词语迅速融合  最近两年,尤其是2009年,中国网络媒体已转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调查、监督和评论。很多触犯道德底线,触犯公权践踏私权的行为都是网友第一时间在网上爆的料。网上一爆,各种传统媒体就纷纷跟进,进行后续报道。网络和传统媒体相互作用,互相借力,遂使网络词语迅速流入现实世界,并与社会生活词语相融合。作为源头活水,网络词语已经成为新词和热词的主要来源,有些已为域外华社采用。
  新词和热词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真善美的事物得以彰显,假丑恶的现象无所遁形。
  另一方面,网言网语依然保持着夸张、幽默、睿智的特点,同时也在逐渐改变路向,网民们似乎已不再热衷于偶、菜鸟、大虾、55555、TNND之类为人诟病的文字游戏。“中国的互联网越来越成熟;中国的网民也越来越成熟;2009年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公民参与政治的平台,成为公民政治生活里传递民意的不可或缺的渠道,而且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渠道之一。”(《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09) 》,第332页)
  有鉴于此,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网上舆情,并及时跟进、回应;政府官员上网或与网友对话者也越来越多。
  2.2 2009—2011年网络热词举隅  网络热词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出现的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这类词语是新词语的源头。最近5年 (2006-2010) 产生的新词语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经层层筛选和专家审定,2006年为171条,2010年增加到500条。下面分别举些最近三年 (2009-2011) 的例子,让大家们一窥内地新词语的面貌。
  2.2.1 2009年新词语 2009年出现新词语396条,使用频次在前20位的有:甲型H1N1流感、躲猫猫、秒杀、钓鱼执法、蚁族、裸奔、蜗居等。他如“拼爹、动姐、李鬼药、疯驴症、软裁员、欺实马、暴走妈妈、温和腐败”等,光看词形,就觉得挺新鲜的。
  在网络词语中产生了一种新形式——词语群。所谓“词语群”是指以词语格式为标志的一组词语,如:被XX (被死亡、被当爸、被股东、被艾滋、被富裕),楼AA (楼薄薄、楼脆脆、楼断断、楼晃晃、楼歪歪),✕✕执法 (钓鱼执法、养鱼执法、眼神执法),✕门 (购房门、砒霜门、假捐门、诈捐门、同名门),XX族 (蚁族、咸鱼族、榴莲族、裸婚族、司马他一族), ✕二代 (民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独二代)。
  2.2.2 2010年新词语  2011年3月7日,中国语言文字网(www.china-language.gov.cn)上公示了2010年的新词语,又令人眼前一亮。请看:给力、微博 (围脖、脖主、脖友、织围脖)、神马 (什么)、爱疯、潮丐、慢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西毕生。词语群除了持续的被XX、楼AA、✕门、✕✕族外,又流行开了:微✕✕ (微民、微投诉、微文化、微新闻、微情书),微博✕✕ (微博游、微博问政、微博议政、微博招聘、微博110), ✕✕控 (动漫控、微博控、大叔控,玩偶控、伪娘控), ✕✕哥 (犀利哥、担忧哥、妖娆哥、胜利哥、煤黑子哥), ✕✕姐 (谷姐、微笑姐、兽兽姐、旗袍姐、巴拉圭波神姐), ✕✕体 (羊羔体、凡客体、微博体、咆哮体、QQ体)。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冒出的“给力”。这个词5月在网上露脸,在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热传,11月10日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由于《人民日报》推波助澜,给力“给力”,使“给力”热上加热。后来,有网民把它译成英文gelivable (给力) 和ungelivable (不给力)。于是有的网民认为这是“给力”走向国际的开端。现在,百度一下“给力”,相关结果大约1亿个;在谷歌新加坡网页上搜素,亦有57万3000个。
2.2.3  2011年新词语 2012年2月21日,中国语言文字网上上公示了2011年的新词语。兹举20 例如下:V博、BMW族、hold住、三房、女蜂、吐槽、蹭课哥、灯笼男、翡翠女(与“钻石男”相对)、僵尸车(另有僵尸公司、僵尸股)、蒜你贱(与2010年的“蒜你狠”相对)、限娱令、医跑跑、云概念、暴力慈善、飙泪公关、末代农民、灌水公司、化妆猪肉、故宫十重门。
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新词新语的创造者睿智不减当年,依然十分重视词语命名的眼球效应,如灯笼男、翡翠女、僵尸车、飙泪公关,人们一听就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男女、车辆或公关。二是微✕✕或微博✕✕有63条,其魅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三是云✕✕ (“云电视”之类)有13条,说明云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越来越火
2011年12月14日,国家语言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和“201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前者真实地记录了2011年内地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反映了这一年中百姓在心理上和观念上所发生的悄然变化;十大流行语真实地记录了2011年内的世界万象与社会变迁,客观映照了时代发展中国际和国内社会的诸多热点。兹录于下,供各位参考。
十大新词语是:伤不起、起云剂、虎妈、政治微博、北京精神、走转改、微电影、加名税、淘宝体、云电视。
十大流行语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十二五”开局、文化强国、食品安全、交会对接、日本大地震、欧债危机、利比亚局势、乔布斯、德班气候大会。
  2.3“词媒体”改变传播方式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据说人类近30年来生产的信息超过了过去5000年所生产的信息的总和。
  互联网所传递的信息是大量的、凌乱的、无关联的信息碎片,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碎片时代在不断更新之中,碎片似的信息恰似纷纷扬扬的雪花铺天盖地袭来,令人难以招架。为使信息能快捷传递,为使信息能长期储存,为使信息能高效利用,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其结果是“词媒体”应运而生。
  “词媒体”是由中文互动百科(www.hudong.com)在2010年5月7日首创推出的概念,该网站从此定位为“词媒体”网站。所谓“词媒体”是指把事件浓缩成一个词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这个关键词语精准凝练、高度浓缩、信息饱满、容易记忆、便于口传。其特点是创建方式全民化,传播方式无限化,利用方式共享化。
  “词资讯”代表着快传播、精阅读。“词时代”将使受众信息生活更轻松,从容应对信息泛滥。
  2011年7月28日,互动百科公布了7月份互联网10大热词,条目和解读都由网民创建、精编、反复修改而成。兹举“卖萌通缉令”一例,以博一粲:
亲,被通缉的逃犯们,徐汇公安“清网行动”大优惠开始啦!亲,现在拨打24小时客服热线021-64860697或110,就可预订“包运输、包食宿、包就医”优惠套餐,在徐汇自首还可获赠夏季冰饮、清真伙食、编号制服……!亲,告别日日逃,分分慌,秒秒惊的痛苦吧,赶紧预订喔!
亲,记得粉我、转发哦!
  这是2011年7月8日下午上海徐汇公安分局在微博上发出的一则通缉令,被网友称为“卖萌通缉令”(萌,可爱,源自日语,日文作萌える (MOERU);亲,情爱的的简称)。
这则通缉令采用微博形式发表,语言风格是当下流行的“淘宝体”。继上海警方之后,武汉警方以“凡客体”发布防盗宣传海报,广东警方以“见与不见体”发布追逃通告。警方此举引发争议,肯定与质疑者皆有之。
  2.4“汉语盘点”领跑语言生活  “汉语盘点”是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分中心、商务印书馆、新浪网文化读书频道联合主办的一项年度文化品牌活动,全程在网上进行。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在类似活动中,“汉语盘点”起跑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最具权威。
  “汉语盘点”是用一个字、一个词盘点过去一年的中国与世界,分为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四组。以一个字、一个词盘点一年的中国与世界所发生的事,这是汉语凝练特性所提供的一种可能,它彰显了汉语汉字之美,展示了汉语汉字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网民们用汉语汉字这把尺子“丈量社会,丈量世界,丈量世道人心”,他们在表达对国家与世界关注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了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盘点”已经成为中国岁末年初的一件文化盛事。
“汉语盘点2011”活动于2011年11月14日启动,12月14日在商务印书馆揭晓。经200万名网民推荐、投票,“控”“伤不起”“债”“欧债危机”分列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第一名。令人瞩目的是“伤不起”,跟媒体年度十大新词语相同,反映了网民和媒体对这个词的高度认同。
  2.5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和谐并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在全国通用,方言在方言区使用,普通话和方言都是语言资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各自发挥其社会功能,和谐并存。可是,前两年中国却发生了两场推普和保卫方言的大论争。一场发生在上海,一场发生在广州。
  2.5.1 上海媒体引发的方言问题  2009年2月4日,上海《新民晚报社区版》(数字报纸)在“闲话”版刊登了《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一文。作者写道:“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在浦东的饭店酒店,连拉门的服务生都是说普通话‘先生先生’的,在浦西,黄河路美食街上一片上海话敲车窗:‘阿哥阿哥吃饭伐?’可见新旧上海人密度差异。”
  谁知一句“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竟然引起轩然大波。上海读者认为严重伤害了上海人的感情,要求该报道歉。次日,该报社区版编辑部发表声明,承认伤害了上海读者的感情,并向读者真诚道歉。
  由此人们联想到2005年初,上海在两会(人大和政协)期间,就有人大代表建议“保卫”上海话。于是掀起了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这次新民晚报事件表面上仍是一次方言和普通话之争,实质上反映了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2.5.2广州的“推普废粤”之争  2010年7月5日,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将一份提案交给市长万庆良。其中一条是亚运会11月要在广州举行,建议在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主要频道黄金时段的新闻播音,由粤语改为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办好广州亚运会创造条件。随即广州市某政协委员发出一条微博称:“今天获得消息,广州市政协将正式建议广州电视台新闻和综合频道全部或在主要时段改播普通话,母语危矣!”一句“母语危矣”就像一声霹雳,惊动网民,以致在短短数小时内便有上千条评论和数千条转载。几天后, 广州当地媒体又报道广州某小学“封杀”粤语一事。一时间“保卫粤语”之声四起。某周刊执行主编发了一条微博说“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此语几成金句,转发率一时无两。最后是市委副书记苏志佳对“推普废粤”之争给出了“官方说法”,辩论才画上句号。
  广州的这场“粤语存亡”之争“并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其背后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11) 》,第6页)。
  2.6“保卫汉语”呼声高涨 本世纪初,有人在主流媒体的网站上撰文提出“捍卫汉语”或“保卫汉语”的口号,大声疾呼“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有位语文教育专家高调呼吁“全社会要像保卫黄河一样,保卫汉语”。难道汉语真的到了存亡之秋了吗?
  原来,中国自从国门大开之后,闯进来一匹狼,这匹狼就是英语。这是一匹不能赶也赶不走的“狼”,而且“目前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狼来了,赶又赶不走,跟它跳个舞又不能,我们总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它撕咬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英语将对我意味着:汉语,我只有对你哭!这是一位网友在人民网发表的一篇文章里痛心疾首地说的。他还引用一位教授的话说,汉语现在已经明显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甚至说得不中听点是奴隶的语言。(参见 sasa《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保卫”论者的论据除将矛头指向英语“入侵”外,也批评了自己的同胞,主要是知识分子,指他们丧失警惕,逮来“英语蚂蚁”,在自家的汉语长堤上打洞。“按照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英语侵入汉语的速度,按照中国年轻一代对英语的崇拜对汉语的轻视,按照我国知识分子目前对待英语侵入汉语所持的麻痹麻木的精神状态,不用300年,100年后,汉语将会消亡。”这是《人民日报》一位资深媒体人的告诫。(参见傅振国《英语蚂蚁在汉语长堤打洞》)
  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的工具,也是信息文化的载体,还是一种资源。它既是每个人的财富,也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使用语言的习惯因人而异,对待语言的态度和语用观也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今日之中国正处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语言的万花筒里,有人看到的是语言生命力的迸发,相反,有人认为那是经典的消解。
  2.6.1语文生活中难以承受之轻   笔者拜读过两位网友的文章,他们指出,当前有不少人非但不珍惜母语,反而有意无意地蹂躏它,玩弄它,甚至破坏它。即使是大学生,包括中文系学生,对汉语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冷漠,致使汉语使用幼稚化、粗鄙化,芜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也可称之为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三股逆流。(参见李淑章《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三股逆流》)
  第一股逆流是“喧外语之宾,夺母语之主”。表现之一是外语扭捏地踱入大小媒体,二是外语神气十足地现身各个场所,三是外语堂而皇之地抢占了汉语的位置。第二股逆流是“煽网语之风,灭汉语之火”。煽风灭火者有教授,有作家,影响很大。第三股逆流是“促发展是假,扰规范是真”。
  的确,自改革开放以来,语言应用中真的是乱象环生。
  在商店橱窗中,把“袜子大减价”写成“妹子大减价”。在某高级礼仪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把“待人接物”写成“代人接吻”。超市里把“无公害鸡蛋”写成“无害公鸡蛋”。饭店菜单上把“爆炒野兔”写成“爆炒野鬼”。医院里,把“换肾”写成“换臀”。广告文案把“傲视同侪”写成“傲视同济”。研讨会主席台上把“余光中”写成“餘光中”。电视屏幕上把毛泽东说的“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写成莫名其妙的“脸谱老爷,一翻三仪式”;把受访嘉宾说的“皇帝不差饿兵”写成“皇帝不差恶兵”。中央电视台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当面称对方的父亲为“家父”,观众批评说错了,竟然还有人为他辩护说,他不过是在“家父”前少说了一个“你”字,换言之,当面称对方的父亲为“你家父”就正确了。真是无独有偶,我在一部电视剧中接连听到剧中人一连三次面称对方的父亲为“你家父”。
上海有本小型语文刊物叫《咬文嚼字》(月刊)。该刊以“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为办刊宗旨,以“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为咬嚼口号。
创刊17年来,《咬文嚼字》咬过《人民日报》等12家全国性报纸,咬过《半月谈》等12种销量在百万册以上的期刊,咬过王蒙等12位著名作家,咬过12本明星出版的图书,咬过央视等12家电视台,咬过《亮剑》等12部热播的电视剧,咬过《百家讲坛》等12位知名坛主,今年开咬方舟子等12位名家博客。被咬者心悦诚服,读者也受益匪浅。
17年来,该刊每期都发表许多评改语用错误的短文,被誉为“语林啄木鸟”,是我国“第一本把博大精深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到生活中每一个角落的杂志”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11) 》,第156页)。
如果说上举数例是小错误的话,下面举三则闻名全国甚至全球的语用笑话。
  1. 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  2011年5月9日,故宫博物院斋宫诚肃殿展出的部分展品失窃,58小时后案件告破。13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纪天斌等到市公安局赠送两面锦旗,其一为“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将“捍”字误作“撼”。微博上指“撼”是别字。故宫回应称,没错,用“撼”字显得厚重。雷倒国人。
  2. 向遇难者家属赔偿发奖金   2011年7月23日晚8时38分,浙江省甬温线上发生一起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40人遇难,伤者将近两百人。27日媒体报道说,首个赔偿协议已经签订,总金额为人民币50万元,内有5万元是奖励金。因何奖励?原因是遇难者家属“在短时间内接受谈判并签订协议”。闻所未闻。
  3. 向殉职民警的父亲说恭喜  2011年7月29日傍晚,广州增城发生一起消防队员姚携炜为营救一名扬言要轻生的男子而殉职的事件。次日,多个部门官员登门慰问姚的家人,一名官员递上慰问金后,握着姚携炜父亲的手说:“恭喜你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面对有丧子之痛的姚父,政府官员竟用祝贺语“恭喜”。夫复何言?
  至于网络用语,向来争论很大。比如在网上不说“喜欢”,而说“稀饭”;不说“有没有”,而说“有木有”;不说“压力真的很大”,而说“鸭梨真的很大”;不说“什么都是浮云”,而说“神马都是浮云”等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是轻飘浮躁,胡乱编造。
  诸如此类只是个案,所以笔者说是“语文生活中难以承受之轻”。
  2.7.2语文生活中难以承受之重  “难以承受之重”是指普遍的甚至是全国性的问题。中国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下降,汉字书写能力退化。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测试显示,不及格者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者占68%。《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致使汉语应用能力下降的原因在于:认为“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者占52%;认为“现在人们喜欢解构汉语,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者占43.6%;认为“影像占据绝对优势,文字越来越不重要”者占30.1%。6月30日,新加坡《海峡时报》也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汉语水平下滑》的专题报道,列举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上面引用了《人民日报》一位主任级编辑预言:“100年后,汉语将会消亡”。这位资深媒体人详细地分析了造成这种后果的三大原因。
  一是对外来语,不经翻译汉化,直接以英语字母形式楔入汉语。这个口子一开,犹如蚂蚁钻进长堤,泛滥蔓延,大有不可收拾的势头。这有五种情形:
  1. 英语缩略语 (或称字母词) 在汉语出版物中广泛使用。国内生产总值,用GDP入文;世界贸易组织,用WTO入文。接着是CEO、NBA、CPI、IMF等等排着队跟进,逐渐成为高频词。
  2. 科技新词、品牌名称、专业术语不加翻译。如IT、DVD、MP3、QQ、web2.0、twitter、iPhone、Google 等。
3. 人名、地名、企业名、单位名不翻译。
4. 一个英语单词或一个字母成了汉语造句中的一个词素。如“经销商PK品牌商”,“这话我都说N遍了。”
5. 中国人用英文字母取名,或者直接取英文名。如 赵 C、李 A、张 @。公共建筑物用英语名,如 SOHO 现代城。
最后两类情况对汉语的解体最具杀伤力,有着潜在的、令人恐怖的威胁,它已经扎根在汉语的细胞里了。
二是中国知识分子疏忽麻痹,对英语侵入汉语,缺乏应有的警惕,缺乏清醒的文化自觉。
  在汉语的故乡,造成汉英混杂甚至可能导致汉语解体的状况,这不是英语国家所为,没听说西方有“和平演变”汉语的计划。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干的。中国知识分子也不是故意要糟蹋自己的文化,而是由于“小小的疏忽”,是处在“无意识”状态。谁也没有往深处想:汉英混杂,打开了英语入侵汉语的缺口,是逮来“英语蚂蚁”在自家的汉语长堤上打洞。
  三是法律不完善,执法不严格,国家对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规范、管理。
  


  汉语正在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它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认同程度从来都没有现在这样高。全球华人为此雀跃,这时却传来一阵“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的强烈呼声。汉语真的惨到需要保卫的地步了吗?
  有的学者表示不相信“汉语危机”这种说法,也不相信汉语的纯洁性需要捍卫;认为“保卫汉语”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述,是一个伪命题。也有网友说,“保卫汉语”不过是一场虚构的战斗,而且火药味太重,战争思维的痕迹太明显,这样容易造成二元对立,容易走向极端。
  用行政命令禁绝一切外来词语,让广大语言用户从此就和 CCTV、GDP、CPI、DNA、MP3这些字母词说拜拜,非要人家说“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脱氧核糖核酸”,就算贯彻执行了汉语规范化的标准了吗?就算维护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了吗?就算用实际行动保卫汉语了吗?有的网友说,果真禁用CCTV、GDP,那是折腾言者和作者,是在故意挑战人们的阅读能力。
  事实证明,由于汉语和外语的天然糅合,产生了很多新词新语,开拓了汉语的新境界。比如“粉丝”(fans),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广播上说,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络上更是少不它。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去年8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已经收录了这个词条。如果不给“粉丝”活动的舞台,一见到就封杀,它能存活到今天并跨过商务版词典的高门槛而进入词典的殿堂吗?
  语言,从来就是活跃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发展的,而且它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优胜劣汰。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语言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是很强的。保护汉语的最好的方法是不断焕发它的生命力,焕发它的魅力。眼下,真正要拯救的不是汉语,而是我们自己。

鸣谢
    本文所引网友观点,有些未注明出处,谨向作者表示歉意,并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2008、2009,商务印书馆,北京。
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微博推动热词传播》,《北京晚报》,2011年5月13日。
3. 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中国语言规划续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2月,北京。
4. 傅振国《英语蚂蚁在汉语长堤打洞》,新浪博客 2010年2月1日。
5. sasa《汉语,我只有对你哭!》人民网2002年7月26日。
6. 汪惠迪《汉语,让我们对着你开怀大笑!》,人民网 2002年7月29日。
7. 李淑章《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三股逆流》,2009年7月14日《内蒙古日报》。
8. 朱竟编《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8月,北京。
(原载2012年5月《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10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8 20:14 , Processed in 0.0916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