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56|回复: 1

莫言:阅读是件痛苦的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0 12: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eduww.com/Article/201208/31655.html

昨天开幕的上海书展上,四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王安忆、莫言、刘震云、毕飞宇齐聚,与读者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文学创作与阅读生活”,成为开幕当天最吸引人眼球的活动。莫言称,“以我的经验,阅读既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阅读喜欢读的书,是愉快;阅读你不愿意读、又必须读的书,是痛苦;当一个人拥有选择读什么的自由,选择又成为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现在书太多了。”

  ■“书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

  “当书越来越多,阅读的快感反而越来越小。书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为了让自己多读一点书,这两年莫言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学校,实际上给人家在添麻烦,因为我捐的书孩子们没有机会读的,他们要一门心思准备他们的数理化,准备高考,人家接受捐书还得找地方放。”

  现在,莫言的书房被清理得就剩了100多本书。“这些都是时间验证过的经典,比如说几部中国古典小说、有公论的鲁迅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放弃电脑,放弃微博”  

    莫言曾尝试用电脑写作,但后来放弃了,也与“选择读什么”之惑相关。“我一上网,就要面对不断的链接,无数的八卦和垃圾。好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没动笔,又要吃饭了。后来为了克服自己喜欢在网上飘来飘去的恶习,集中精力写小说,后来就把电脑放弃了。”去年,莫言被“绑架”,开了微博。“几天涨了几百万的粉丝,我刚开始沾沾自喜,原来有五六百万人在关注我,后来他们说是‘僵粉’,实际上关注你就百八十个人,那几十个人里面可能有人是你的敌人。大多数微博都是废话。即便你闭上眼睡觉了,还有短信、微博,在不断地覆盖。上亿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留下来?我自己的微博一年多写了几百条,现在都忘了。微博这个形式,也很能满足人的虚荣心,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在快速生产的方式下,‘手艺人’被淹没的风险加大了”

  有人说“经典就够了”,让莫言“很悲观”。“既然说有100多本经典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人的读书需要,那我们这些作家还干吗?人老是在做一些无奈的事情。明知道我写的书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还是要写。明知道我这个迈不过去了,还要一次一次迈。”但莫言表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写作多样化,写作方式多样化,写作类型多样化,文学类型多样化,我觉得都没有必要改变,这就是这么一个时代。如果把写微博和写博客都算上,没准半数中国人都在写作,有这种群体性的基础,肯定会产生高手。但是,在当今快速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方式下,真正的‘手艺人’,更应该受到足够重视——他们被淹没的风险,也加大了”。


  现场原声

  微博文字的意义,超过了文学的范畴。“全民联播”,让以前少数人知道的事情为多数人所知。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多数人的声音被多数人知道了,过去多数人的声音是听不见的。

  ——刘震云

  上世纪90年代,我第一次出国,曾目睹一个特别强势的男人,因为“连WC都不认识”而胆怯得打哆嗦。我就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何时,一个人丧失了表达,就容易被控制,这是极其可怕的事。从一开始,我就是大众写作的支持者。大众写作,让更多的人拥有了发言的权利和能力。当“全民写作”失去了,就留下几个“精英”在写作,那一定是生不如死的生活。

  ——毕飞宇

  除了识字,还得有一些想象力——阅读根本就是一个奢侈的消遣,但有时候会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

  我们在复旦开了作家班,陈(思和)老师期望培养作家,我只希望培养一个对文学的喜欢。一个人如果喜欢文学的话,他的人生会比较有趣一点。我不能担负一个培养作家的职责,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文学的教养。——王安忆

2012-8-17 2:54:3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2: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有余华等人,在不懈地努力,但我个人觉得,当代中国的作家大都缺乏真正的独创意识。

我总觉得,即使废名在二三十年代的并非“成熟”的艺术手法,比起当下的许多模仿西方的所谓先锋派作家或乡土意识特别浓厚的作家,都是非常具备真正的个人意识的,尽管废名自命为学人而晚期非常低调自己早年的文学创作,我总觉得,他还是一个很有独立意识的文学家,尽管他在后来也难免要谈谈老毛的所谓《新民主主义论》之类毫无价值的东东,包括他对鲁迅和杜甫的人民意识的赶时髦般的解读,但是从他至死对于周作人的不改初衷的支持来看,他还是很有血性与个人尊严的艺术家气质的。这点尤为让我感动,而证明他不愧是我最喜欢的梁遇春先生的早年挚友。

所以我常以为,真正的看似不屑于政治言论的艺术家,往往在关键时刻最能经得起考验,即使在思想文化领域,从没有被真正洗脑的人,比如钱钟书,陈寅恪还有梁漱溟,恰恰都是传统文化情结比较浓厚的知识分子,相反,像郭沫若巴金之流,恰恰都是既无真正的道统在身而又无根本的艺术情怀某种意义上的不是投机就是跟风之辈,在我看来,除了郭沫若的几首早期抒情诗,他们的全部作品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毫无感触,尽管他们自己——也许,倒是被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是天生就会被梁遇春废名这一派感动的人,经历的越多,就越不喜欢那种无论是徐志摩浓腻的,郁达夫宣泄的,或者郭沫若式要狂飙的等等东东,而恰恰感冒于比如钱钟书这种对于包括政治在内的整个人生持有一种通达的见解和消解的意趣的所谓智慧型作家,他们有语感,有节制感,并且如所有我所欣赏的西方作家一样,如纳博科夫,菲茨杰拉德之类的,他们都具有幽默感,没有幽默感的人实际上是非常愚钝的一种类型,这种人根本无法进入人生的纵深而总是爱在浮面上浅尝辄止,这从比如沈雁冰丁玲冰心之辈味如嚼蜡的作品中就可深入体会,呵呵,越说越多了,打住。


最后再说几句话,如果按照某位朋友的说法,作家为两种:一种为群体而随波逐流的写作,一种为个体而深究核心的写作,因为说到底,文学也好,艺术也罢,就连所谓的需要逻辑的西方思想文化,无一不是个性的结晶。

钱钟书说得好,所有的大思想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个人的独特的味道,有他特立独行的气势与派头,分布在他所有的思想阐发与作品创造当中,有他个人鲜明的烙印,是你想学而又学不会的!
本文来自[左岸文化网] http://www.eduww.com  版权归原著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07:14 , Processed in 0.0789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