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06|回复: 2

日语、吴语和闽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6 07: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 ... H81U31&xpos=194

    常常有同胞谈及日语和吴语,闽语的相似之处。有时候,某些人还发出上海话福建话真像日语的感慨。

    其实,应该说日语像吴语,像闽语。因为了解历史,了解汉语,就知道日语是个什么东西了。

    日语有二种必须的学习方式,所谓训读和音读。这里引用一篇简单的好文,“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カワ”。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山”读“ヤマ”,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音也有联系。”

大家现在应该有个基本的了解,为何有些日语音非常类似某些中国方言。
    再来看看日语学习汉语的过程。
    日本人非常聪明,因为他们永远都是学习最优秀的文化。  
    日语最早引入汉语叫吴音。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日本派人到南朝学习传回日本的。
    大家可以发现,日本并没有派人去当时的北朝学习,虽然北朝军事上更强大,但文化上南朝代表了正朔的中原文化。

清籁山房主人提到:

    日本从南朝学去的汉字音称“吴音”。但除全浊声母为浊音外,跟今吴语差别很大,却有八个特点与今闽语相同,如:麻韵见系字读e,齐韵读ai,梗摄读yau、yaku,元韵合口读wan(同厦门),开口读on(似福州),文韵见系读un如“云”,尤韵读u如“有”,匣母合口部分白读字不随其他匣母字读k—而读w—,如“会画禾/获(同潮州)皇(同建瓯)”(这也似今吴语,但今吴语匣母读 /w,不像闽语分h、ø/w两类。客家话齐韵、梗摄读法相似,则暗示客赣方言与江东这种“吴音”也有关系)。

    须知,当时日本人是不可能去福建的,毕竟那时候福建不够开化。从中我们可以断现在的闽语和日语的惊人类似性里面意味着闽语含有大量的吴语元素。

    闽人一直以晋人后裔自居,至今泉州还有条江叫做晋江,表达闽人对先祖的思念。闽人最早从北方逃到江南,先定居吴地,而后迁移到了闽地。因此语言上带上了很多吴语的特色。这也是为何闽语和日语至今还比较好的保存了故吴语的特色。

    如今的北部吴语由于长期受到北方语言的冲击,已经不再保留当年吴语的特点,反倒是南部吴语和临近的闽语还有很好的保留。
    而浙西南处的语言更类似于闽语,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发表于 2008-11-21 23: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须知,当时日本人是不可能去福建的,毕竟那时候福建不够开化。

不妥。

空海是日本真言宗的创始人,俗姓佐伯,赞歧国人,也就是现在日本的香川县人,他15岁学习《论语》、《孝经》,后来到京都,进入大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空海是日本的非常知名的一个,其影响相当于我们中国孔子的一个文化圣人。在唐朝的时候,也就是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空海当时只有32岁,为了入唐求法跟随日本的第十七次谴唐使船到西安,不幸在海上遇到台风,在海上整整漂流了34天。 空海的那一艘就是跟谴唐使的藤元大使的那一艘船漂到福建省霞浦县赤岸村。漂上岸以后,得到当地群众的救助,不管怎么说总是难船呀。"

空海入唐求法以前,日本没有统一的文字,一个地区一个样。受当时日本天皇的委托,空海到中国求法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同时也把中国的汉字传回了日本。他参照汉字中草书的形式,创造平假名,统一了日本文字。

日本话与福州方言相似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数字一二三....几乎同音。
发表于 2008-12-3 15: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日本有的字跟我们汉字一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5 15:28 , Processed in 0.1576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