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70|回复: 1

听四代大学生讲述消费账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9 18: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0年代到21世纪 听四代大学生讲述消费账单
作者:西北孤狼  999 2008-01-14 08:48:31

       前几天,本人在博客中发了70年代与现在的消费对比,大部分是以居民生活的日常消费作的对比,今天我将大学生的消费作一对比,并且忽略了07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的因素.....

  21世纪的大学生

讲述人:庄子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

    我2004年从广东来到北京上学。我们一年的学费加住宿费共8000元。每到开学的时候,我爸就一次性给我卡里打1万元,交了学费和住宿费后,剩下2000元就是生活费了。我什么时候钱花光了,就再向爸爸要。

    刚到北京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喜欢到处逛。第一个学期,光逛街和买衣服就花了1000多元。那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在1000元以上。后来,我有意识地节省一些,每个月的开销在800~900元。

    平时在学校食堂吃饭,每天花13元左右。周末宿舍同学聚一次餐,每人20元。这样,我每个月吃饭的钱就要500元。我平时爱吃水果,一次会买10元左右。

    我爱看杂志,每个月都会买十几元的杂志,有时候,有人来学校推销一些二手书,我每次会买一两本,大概10元一本。每个月还要办上网卡,一个学期得花100多元。

    系里或学校会在周末开party,每人每次20-30元,我一个月会去一两次。另外,我还比较喜欢旅游。前年寒假前夕,我去了哈尔滨,去年“五一”去了承德。不过都是跟同学一块去的,去了住同学家。自己就出点车费。

    寒暑假我都会回家,基本上都是坐飞机,来回一趟就得花2000元。不过有时候也坐火车硬座。

    我也赚过钱啊!大二的时候,我把自己曾经买的杂志都拿来出租,5毛钱一本。但后来觉得不好意思了,就不再出租了。一共只赚了20多元。还有一次,我从广东带了一些小饰品拿到学校卖,那次赚了400多元。不过,其他的兼职我就没做过了。我爸常对我说,读书的时候就全心全意读书,多学点东西。

    我在今年9月份搬出来住了,因为想过一段时间独立的生活,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房租每月900元,我觉得有点贵。现在,我自己做饭,每个月200元就够了。其他没什么大开支了。

    这样算起来,我一年要花两万元左右,至今一共花了5万多元。真是惭愧。不过,我这种消费在我们班只算中等的。以前“十一”我都会去北京郊区逛逛,观观光,可是今年因为一次交了三个月的房租,为了省钱,也就没出去玩了。

    1990年代大学生

讲述人:陆女士,1994-199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现为证券公司职员

    我是1994年考到成都去上大学的。那一年我们学校是第一年实行并轨收费,与现在动辄成千上万元的收费标准相比,那时的收费还不算过分:每学年学费800元,住宿费400元。

    当时同学们都非常有节约意识。我们学校附近有个特别大的批发市场,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同学们都会三五结伴,到批发市场去,把牙膏、洗发水等一学期的生活用品采购齐全,能省下不少钱。

    当时学校的伙食也很便宜。荤菜一般一份也就1.2元,素菜一份几角,如果没有什么其他开销,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100~ 200元。

    不过大学中的伙食,难免荤少素多,很难满足胃的需求,有时候我们也会想办法打打牙祭。学校门口是一条小吃街,街边的小店各种川味小吃品种繁多。馋了的时候,我们就会花上一两元,把自己吃得心满意足。

    当时娱乐生活还比较贫乏,也就是周末在校园里花上一元钱跳个舞、看一场电影。

    学习装备也不像现在这样全副武装,当老师的,最多也就是有一个数字传呼机。宿舍里没有固定电话,一幢宿舍楼,只在传达室里有一部电话,传达室的阿姨在楼下用喇叭叫人接电话是那时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要说最奢侈的东西,应该是一辆花几十元买来的旧自行车。这基本上是每个学生都必备的,因为校园太大了。除了在校园里骑,外出办事,全都靠它,经常是一骑一个小时,从来不觉得累。伸手打出租车,那是从来都没有想过的,现在回头想想,大学四年竟然一次出租车都没有坐过。

    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我们也会在学习之余找一些兼职的工作,不过当时的机会不像现在这么多。我当时挣到的第一份钱是给参加烟酒糖果会的企业散发传单,一天30元钱,干了3天,腿都快累软了,但拿到90元钱,觉得特别值。后来,我又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一个小时10元,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两个小时,在当时来说,这应该是一份相当不错,也相当稳定的收入了。我干了一年多,直到进入大三,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时间紧张后才辞掉。

    再加上我的成绩一直不错,每个学年都能够领到数目不小的一笔奖学金(大概800元左右),到毕业的时候,我的存折上竟然还存下了1000多元。

    1980年代大学生
讲述人:田先生,1982-1985年就读于郑州大学,现为郑州某中学校长

    我们上大学那会儿都挺穷的,从农村来的学生多,所以整体消费水平都不高。

    学校每个月发23元,这几乎是我的全部生活费,平时没有特殊事情,基本不向家里要钱。

    吃饭是大头,占了生活费的大部分,每顿饭最多也就吃3毛钱,一个月下来大约花20元左右。每个月剩下的钱攒起来就用来买点衣服、生活用品,还有课外书籍什么的。闲了的时候,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也会相约去看电影,那几乎是我们惟一的娱乐方式。

    当时我们也没有什么经济头脑,都没有想过勤工俭学,就靠那点补助生活。学校设有奖学金,如果谁想买点什么奢侈的东西,就只能拼命学习,努力拿到奖学金。那时我最想要的就是一台收音机,当时家境稍好一点同学的就有这种奢侈品。但是光从生活费里省,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攒够钱。于是我就刻苦学习,大三下学期,我拿到了最高奖学金70元,当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第二天就花50元买了一台收音机。

    大学期间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到各地去旅游,但这在当时看来很不现实。大三,我咬牙掏了几十元钱去南京长江大桥转了一圈,那时我就许下心愿:以后工作了,游遍祖国名山大川。

    1970年代大学生

讲述人:夏女士,1978-1982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现为大学教授

    当时我们的生活费还不是国家给,要自己从家里带,所以大家都挺节省的。我每个月大概花30多元,这包括了吃饭、买衣服、买书,偶尔也买一些小零食和小饰品,说是饰品,其实也就是一条纱巾、一块手绢什么的。平时在学校吃饭特别便宜,一个月下来也就吃十几元吧。

    我记得当时我们也有老乡聚会,不过形式很简单,每次都是在食堂里吃,AA 制,一碗面条或是一碗馄饨就够我们高兴半天的,不过几毛钱。大学期间最奢侈的一次应该是毕业时,我们寝室出去聚会,在上海的红房子西餐厅吃了一顿西餐,每个人花了几元,为这顿我们几个节省了好几天呢。

    我比较喜欢看书,所以买书的支出在我的生活费里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大概每月15元左右吧。衣服不经常买,因为那个时候都不富裕,我也没有收入,一个学期也就添置一两件衣服,四五十元吧,这在我们班里属于普遍情况。

    那时候同学们谁也没有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都是只花必须花的钱,其他奢侈品应该说几乎没有。当时班里有一个女生戴了一块手表,其他人都特别羡慕,我当然也特别想要,毕竟女生都多少有点虚荣心。于是我就每天从生活费里节省,到大四的时候,我终于也戴上了一块手表,花了120元。(文章摘自李洁言  陈风莉 田玲玲的采访)


现在大学生消费的另几面摘录


大学高消费现象之一——恋爱

逛街吃饭看电影生日节日纪念日

数字每百人有1.5人为爱埋单超500元

     在小李看来,恋爱消费一直是他大学消费的“主战场”。“谈恋爱花钱太多了!我跟女朋友在一个学校,每周至少逛一次街,随便吃个饭,就要100多块。她要是看中什么衣服,当然是不能拒绝的。逢到大小节日,礼物自然少不了。

     至于恋爱纪念日或者女友的生日,连庆祝带送礼物要三四百,够一个月伙食费了……”小李还强调说,没谈恋爱之前一年也不会去一次歌厅,可谈恋爱之后,一学期至少要去两三次,每次不少于100块钱。看电影是恋爱的传统项目了,一学期至少要看三四场,学生票减半价,每场两人也得花40元。

    “京津冀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中,交友应酬、手机费用和恋爱费用三项比较引人注目。这三项费用平均分别为84元、82.13元和78.75元。总数虽然不高,但却占有15.56%、13.7%和 17%的比例,大学生每月在这三项上的花费超过200元。恋爱费用一项花费在500元以上的比例就达到了1.5%。也就是说,在京津冀地区的每百名大学生中,有1.5人在恋爱上花销超过500元。

    “‘恋爱费用’这一问题在调查中得到广大大学生强烈回应。很多同学在填写问卷的同时,提供了恋爱费用的各种具体表现方式:情侣约会时的餐饮和游玩费用、节日生日互送礼物费用、购买情侣物品包括情侣衫、情侣手表等费用。很多男生甚至抱怨,恋爱费用过高导致赤字和借款的情况经常出现。”调查组成员张鸿烨说。

    “一束花30元,一个布娃娃60元,一件连衣裙120元,饭钱、买零食的钱另计。”这是在北京上大学的大三男生“PKman”在QQ里给记者开出的“爱情月单”,“PKman”强调“这只是正常的花销”,如果遇到情人节、生日等“非常时期”,那还得进一步节衣缩食,甚至借债。今年8月份,“PKman”的女友过生日,他就送给女友一块300元的 Nike手表,而女友则送给他一把400元的瑞士军刀。“想交女朋友就得花钱,不花钱就没有女朋友!”

    当然,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在恋爱问题上大手大脚地花父母的血汗钱,“很是心里有愧”,他们也会“另想办法”。天津某大学大四学生磊磊的同校女友是许巍的歌迷,去年12月底许巍在天津举办“绝版青春圣诞演唱会”,为了讨女友欢心,磊磊自己跑出去做了两个月的家教,最终,买两张票与女友一起去看了许巍的演唱会。

大学高消费现象之二——名牌

缩食买衣淘名牌“先敬衣冠后敬人”

数字某商店2/3名牌卖给大学生

    今年9月初,即本学期开学的第一个周末,一件 450元的ELLE连衣裙让晓红在同学面前大放异彩,室友们都纷纷抢着试穿。正在上大二的晓红坦言,为了这件连衣裙她已有些魂不守舍了,放假前她先后去 “逛”了四次,但临近期末,苦于囊中羞涩,每次她都是空手而归。这学期一回到学校,她毫不犹豫就把它买了下来。不过,买这件连衣裙后,她只能吃一个月的素菜了,因为父母每月给她的生活费就600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买名牌、穿名牌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追求,攀比消费、赶潮消费比较普遍。滨江道一家名品店售货员告诉记者,他们商店三分之二的商品都是卖给大学生的,“商场换季打折时来的大学生更多,他们会互相转告,有时连柜台都挤歪了。”

    名牌的东西到底好在哪儿?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大伟这样告诉记者:“名牌和非名牌区别很大,质量和做工都不一样。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用着省心。”不过,他的这一观点立即就遭到大部分同学的反驳:“名牌不一定质量都很好,名牌是身份的象征!”

    晓雯是外语系大三学生,她穿着一双刚买的新款耐克鞋正在球场上打网球,晓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名牌追随者”,按她同学的说法是“从头到脚都是名牌”:阿迪达斯的球帽、球衣,耐克的球袜、球鞋,连平时背的书包也是价格不菲的名牌皮包。被问及追求名牌消费的心理动机时,她轻描淡写地说:“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可以增强自信、提升自身形象,获得别人尊重。”

    而对于“修养和学识难道不是获取别人尊重的必要条件”这样的问题,她却不以为然:“修养学识是要有,但是如今的社会就是‘先敬衣冠后敬人’,再有修养,如果穿得不上台面,出门吃饭买东西连服务员都不热情。退一步讲,别的同学都有,我要是没有,怎么抬得起头?”

大学高消费现象之三——装备

三年换6部手机电脑MP3都不能少

数字手机电脑拥有率74.7%和48.9%

    今年8月28日,刚刚收假返校的小蕊特别开心,因为这个暑期,她终于攒够了钱,可以轻松购买她心仪已久的索尼数码相机了。如今,小蕊已配齐了全部“家当”:一台华硕笔记本电脑、一个苹果的MP4、一款带MP3功能的三星手机,以及刚刚拥有的索尼数码相机,全部家当加起来超过1.5万元。小蕊是天津某大学大四学生,她告诉记者,他们班有62名同学,现在已基本每人一部手机,包括那些申请了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最夸张的是,有位同学三年共换了6部手机!”

    据悉,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大学生对手机的拥有率甚至高于社会群体对手机的拥有率。“京津冀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结果也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有74.7%的学生已有手机,48.9%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45.5%的学生有MP3,28.7%的学生有数码相机,12.9%的学生拥有电视机,40.5%的学生有随身听,21.4%的学生有CD机。

    拥有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手机、电脑和 MP3。大学生们都表示,手机、电脑、MP3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装备。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年级越高,手机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刚入校仅有34%的学生拥有手机,而大四学生中拥有手机者已经高达92%。约有八成多的大四学生明确表示,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找工作。虽然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话,但大学生们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

    大学不是高消费场所
     购物应实用节俭为主

    “校园里有些学生在倡导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他们的虚荣心态和炫耀行为造成了一种示范效应,这对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外部压力,也会导致消费水平水涨船高。”

    “京津冀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消费水平上升,消费结构发生深层次变化;二是大学生内部消费情况差异显著;三是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消费存在较明显的盲目性,在消费观念上赶潮流、讲名牌等“炫耀性消费”严重。他们的储蓄观念、理财能力都比较低,而且恋爱费用过度超支。

    “我有个朋友,儿子在上海上大学,三年时间花了6万多元,大二上学期谈恋爱以后,用钱明显上升,平均每年花2万元,这是极不正常的。”南开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李桂华对大学生的恋爱花销颇为感慨,他说,当今大学生谈恋爱有模仿趋势,“动不动就聚餐,开生日party,互相赠送昂贵礼物……他们的恋爱方式已经接近已工作的人的恋爱方式了。大学生可以谈恋爱,但应该多谈学习,多谈对双方身心都有好处的事情,赠送礼物也只适合送一些写下美好赠言的贺卡这类的东西。”

    李桂华认为,大学里应该倡导一种平民意识,它不是追求时尚和高消费的场所,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享乐,大学生买东西应该以实用、节俭为主。

    “首先,大学生应该体贴父母,懂得节约。虽然有些同学家里并不困难,但也不应该理直气壮地花父母的钱。其次,大学生要学会理财,不能家里给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最好有个账本,对每月的消费支出有个安排计划,学会理财实际上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依然是有好处的。其三,要培养提高自己的消费决策能力,避免盲目消费,比如,上一趟街本来只打算买两件东西,但有些同学一进商场就收不住手了,见什么都想买,结果把当月的生活费都搭了进去。其四,作为家长也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家长给钱也应该有度,不能放任孩子大手大脚地花钱,即使家里并不困难,也不应该是孩子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应当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意识。”
发表于 2008-7-3 18: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在大踏步变迁,消费观念肯定不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8:14 , Processed in 0.0825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