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79|回复: 2

汉字一僵化 汉语就退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2 16: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东方神起 来源: 东方神起的博客  2007-08-23

汉语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由多音节词为主的语言进化为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语言,从而使汉语成为表意准确,随机应变,抑扬顿挫,洪亮悦耳,十分易学的语言,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但是,由于后来遭到多次落后语言民族的入侵、分裂、占领等等,使汉语出现了多次与入侵民族语言混合的情况。不过,在清朝以前,外族统治汉族的区域或时间都是局部的和短促的,对汉语的退化影响不大,有的还给汉语增添了一些新词或新音新调。而自满请入关后,统治全中国248年,汉语遭到了空前的政治干预,致使其出现退化。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并没有结束,并有人“推波助澜”,大有加速下滑的趋势。

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语言。因为单音种是有限的较少的,要表达无限的事物,必然会出现很多同音异意单音词,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特殊情况下,仍然会使人产生误解的。随着单音词的增加,这种误解的几率增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采取了如下两种办法:

1.增加单音种和音调。在音种方面,发展出了团音类和尖音类等;在声调方面,出现了“平”、“上”、“去”、“入”、“轻”等声调。一种发音和一种声调的产生和普及虽然需要百年或千年的时间,但这是解决同音异意问题的最有力最节约的最佳方法。因为每增加一个声母或一个韵母,就会导致增加几百个新音;每增加一种声调,就会导致增加几千个新音;每增加一个新音,就为构造几万个新汉字开拓了空间。

2.用异音同意或异音近意单词组成一个双音词。这种办法只能起到很有限的作用,并且增加了语言的冗余成分,出现浪费。相对前一种方法来说,是一个扩展词意和区别词意的方法,并不是一种必用佳法。

这两种方法的正确地无限使用,为汉语的无限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所以,汉语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音种和声调,不断增加单音新词。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适量增加双音词或多音词。如我们的前人,把小马叫“驹”,四马拉车叫“驷”等等。他们不是不如今天的人“聪明”,而是正确地按照汉语固有的规律创造新词的。

近几百年来,在政治干预和经济扰乱下,汉语的退化表现在多方面,主要是:

1.音种减少了很多。例如,“尖音”类没有了,一部分“团音”也没有了。(不过在广大的汉语系民间口语中还保留着一些)。造成“酒”与“久”不分,“清”与“轻”不分,“惜”与“希”不分,“窄”与“斋”不分,“捱”与“挨”不分等等。

2.声调也减少了不少。《新华字典》上只见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从前的“入声”不见了(在南方一部份汉语系民间口语中还保留着一些)。

这种退化的现象,完全违反了汉语本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给汉语带来“误解率高”,“表达不准确”,“语言罗嗦(有人说比英语简练,这是矬子里头选将军的说法)”等恶果。因为汉语是离不开汉字支持的,由此也使汉字同音异义字剧增,一个音有几百个同音字,现在又成了电脑处理的一个难题,也使汉字文件变得冗长浪费。

有人说,汉语容易使人误解,可以用汉字来弥补这一问题。但是,一般人们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只能熟悉2--3千个常用汉字。这样,就导致了常用字出现大批一字多义的现象和滥用错、白字的问题,例如“打”,就有十几个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又导致了汉字的误解率的上升。

我们的前人发现和合理运用了“语言多载”和“文字多载”的规律及随机构建组合双音词的方法,使汉语汉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近代人无知地将这两个规律和随机构词的方法盲目地滥用,使汉语汉字遭到摧残和退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有人说,语音多了不便于学习,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现在南方很多大片地方语言仍保留着尖音类和入声调,代代相传,并没有困难。

有人说,汉字难学、难于电脑处理,3、4千字就够用了。这完全违背了文字无限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削足适履”。文字的本质是交流和记录信息的“工具”。工具不良,就应该改进,这是基本常识。不用改进汉字、发展汉字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正常办法,却想出削减使用汉字数量的馊主意,对汉语汉字的无知程度,真是达到极点了。

有些人大约不是受政治偏见的左右,就是受经济利益的左右,动辄拿社会利益来遮挡对目前汉语汉字提出异议的人,可是他们并没有认真估算汉字退化给社会带来的无限浪费和相关社会恶果,更没有估算按汉语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改进汉语汉字所带来的无限的社会效益。

汉字楷体在近代所暴露出的很多无法克服的缺点,一部份是汉语退化所导致的,另一部份是楷体本身固有的。所以,解决汉字目前所存在的缺点,是一个综合工程。这个综合工程,必须按汉语汉字的本身规律设计“图纸”。因此,用别的文字系统(例如拉丁文式的纯拼音文字系统)取代汉字系统是错误的;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的方法来解决汉字的各种问题,必然是“老头子吃稀糖,越扯越长”,或曰“按下葫芦瓢起来”;保持汉字不变或者恢复楷字繁体,等于“逆水停舟”;让汉语继续向着多音节词语的方向滑下去,是让汉语返回6000年以前的状态,向拉丁语言和拉丁文字靠拢,使汉字失去语言支持后自然消亡。

不要以为这是遥远的事,不要以为这是耸人听闻,一些呼吁“保护母语”“保护汉字”的人士,已经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这种危机了。要真正全面彻底地解决汉语汉字目前所出现的一切问题,阻止退化,适应社会需要,保持发展,唯有恢复被强行削去的音种和声调,再将楷体字改进为“意、音双表的新体汉字”才行。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6: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作者:朱大可 来源:文摘报 2008-02-25     

  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例如“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

  然而,简体字推行者声称,简化字减少繁体字笔划,加快书写速度,降低认读难度,由此为扫盲开辟了道路。但历史事实  
是,尽管简体字扫盲长达半个世纪,但中国大陆的文盲比例,却仍远高于繁体字的港澳台。

  以中国之“国”为例,繁体“國”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包含着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但简化成华,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漢”字描述水泽草木丰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后,也变得毫无意义。而“愛”字惨遭剜“心”之痛,成了社会日益“爱而无心”的深刻谶语。

  在我看来,拯救古文字的当务之急,应当采取下列过渡性举措:1、倡导繁简共存的原则,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应采用繁简双书加汉语拼音的形式;2、电脑输入法应当提供繁简字输入的自由转换功能;3、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书简认繁”。惟其如此,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3期)
发表于 2008-7-13 15: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语言发展的认识,需要进一步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成果结合,而不是闭门造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8 20:56 , Processed in 0.0687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