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07|回复: 0

网络文学处"三无"状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5 08: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论家纵论中国文学 称网络文学处"三无"状态
2008年03月20日 09:29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信报讯 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现状的文化解读——2007年上半年中国文学国情论坛”,昨天在中国社科院举行。《中国文情报告》主编白烨主持,张炯、张颐武、陈晓明等十余位文学评论家对今年上半年中国文学现状进行了解读和分析,80后、王朔等都成为关注的话题。

  解读80后 80后渴望被主流关注

  80后作者是昨天论坛上的热点之一,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胡平的观点是不要“神话”80后。鲁迅文学院针对80后写手的一份调查显示,80后写手最忌讳别人说他们完全市场化,非常渴望进入主流领域。“即使他们出版了再多的图书,也仍愿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作品。”

  他还指出,这些80后作者希望听到来自主流评论界的声音,“这些年轻人希望主流评论家能认真看他们的作品,对作品给出定位,哪怕是批评的声音也好。”但他同时也指出,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越是年纪大的评论家越不关注80后的作品。

  今年4月,他们还召集包括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等在内的很多作者召开座谈会,除了韩寒因故未参加外,几乎所有邀请的80后都参加了。“在会议上,谈到无论是参加作协,还是参加鲁迅文学院办的文学班,他们都很感兴趣。”    

  解读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需要文学批评

  在论坛上,主持人白烨指出,目前,就对应于主流文坛的文学创作而言,文学批评已显出欠缺和薄弱来。“如80后写作这样影响甚大的文学现场,基本游弋在文学批评之外;大量在网上发布和流传的作品,更没有文学批评的足迹予以光顾,处于‘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他认为,这势必造成这些新的文学文化的芜杂、低俗,反过来又对文学和文化环境构成一定的消极和负面影响。

  他认为,创作愈是活跃,作品愈是繁杂,越需要文学批评的声音,但现在正好相反,文学批评在这方面,步子明显滞后,声音相当微弱。

  而且他指出,现在的文学批评界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批评者居多,70年代的很少,80年代的几乎没有,“文学批评队伍势必后继乏人,这样的危险,已是现实的存在。”


  读王朔 王朔新作是“无谓之书”

  上半年文学作品中,王朔的《我的千岁寒》备受关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表示,他曾对这本书充满期待,但读到时却很失望。“我曾在不同场合问过很多人,发现看完这本书的人很少。包括我自己,第一次也没读下去。”陈晓明耐着性子第二次捧起《我的千岁寒》时,他说自己终于弄懂了王朔的意图。

  他认为,如从善意的角度看,王朔已不能忍受常规的书写,他要极端的书写。“就像多年前同样精明的刘震云,花六年写《故乡面和花朵》一样,市场反应与此前截然相反,那也是荒唐至极的行为。对于写作,对于文学本身,王朔与刘震云可谓异曲同工,恨铁不成钢,终至于有疯狂的写作。这就是无畏之书,也是‘无谓之书’,已无畏了,那么怎么写和写什么还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心之所致,随心所欲了。”信报记者 赵明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5:26 , Processed in 0.1002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