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56|回复: 3

周有光:我读《新语文读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0 11: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周有光 来源: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331218 2007-5-10  
  
  广西教育出版社给我寄来一套2002年出版的《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共12册,由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尚文、方卫平与北京大学曹文轩主编。

  我一本一本翻看,越看越有趣。这部书是给7岁到12岁的小学生看的。我这个97岁的老小学生,看了也同样兴趣盎然。

  “兴趣”过去曾经被否定。有人说,读书不应当凭兴趣,要凭社会的需要。可是兴趣否定不了,因为它是自然的要求。利用兴趣,大有好处。

  这部书的内容丰富而新颖。题材多样化,几乎无所不有。书中有各种文体的文艺作品,有多方面的科技资料,都用儿童能懂的语言书写。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甚至有登月的课文,有“9·11”的时事新闻。我问邻居的一个孩子喜欢不喜欢看这些知识性的读物,他说喜欢。

  这部书的视野广阔。书中引用的作者,来自五大洲,西欧东欧,西亚东亚,北美南美,都有代表作者。小学生不知不觉地在阅读中开放视野,这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视野开放,就能自然地发挥独立思考。

  教育学曾经对比中美两国学校的学习效果,发现中国学生课内教材学得好,美国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强。这说明我们过去的教学法是灌输多而启发少。现在情况不同了。从这部书的内容和编辑方法来看,我们的启发教育正在可喜地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11: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把中学生拉入经典

作者:张圣华 来源: http://www.gxeph.com/show.asp?newsid=222007-5-10   

       不久前,记者参加了由广西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为《新语文读本》提意见的座谈会,参加的人员有南宁二中、南宁三中等几所中学的学生,还有《新语文读本》编委会的成员。

    《新语文读本》是由资深语文教育专家、语感论专家、浙江师大教授王尚文主编的,以语感理论以及“对话”理论(即打破时空,与思想大师和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为编写原则,力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感修养及人文精神。选文标准为: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经典作品,其所选绝大多数篇目是现行教材中所没有的,内容新鲜,贴近中学生思维发展实际,较易为青少年接受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记者通过听中学生们的发言发现,尽管中学生们考试的压力依然很大,但仍有很强的阅读欲望,有些同学的阅读面很广博,思路敏捷,发言掷地有声。但是,中学生们并不完全买这些专家教授的账,甚至对某些地方进行了“攻击”。专家们半喜半忧地说,有些“攻击”真的很精彩,然而有些话真的需要认真研究研究。

  初中生说,为什么不选爱情题材的作品

  中学生们在肯定《新语文读本》一系列优点的同时,指出,这套书编选面还是窄了。例如,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爱情有极大的兴趣。初中生们说,对于爱情,如果没有美的、正面的引导,丑的、不健康的误导就会乘虚而入。但这套书还是避开了爱情的内容。这一问题被初中生反复提及。其实,关于爱情的内容在高中部分才真正涉猎。看来初中生们有些着急了。但有几位高中生,却对高中部分并不过量的有关爱情的内容提出质问:“为什么要选那么多爱情的文章?真不理解。”

另外,同学们大多认为,看书主要不是为了消遣、娱乐,主要是为了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但是,反映当代现实社会的作品选得少,关于“文革”、“知青”的内容也没有,有关当代青年网络生活的反映就更少了。这些都是遗憾,这多少让我们对“新语文”的“新”有些失望。

  什么是经典?本书“经典”的标准是否有些过时。比如,为什么武侠、网络文学就不能入选?

  同学们与本书的编者对读经典的意义上的认识是相同的,但对于“什么是经典、选入经典的标准是什么”却有不同的理解。

  在不同的场合都有好几位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为什么本书不选网络文学和武侠小说?是不是我们喜欢看的就不是经典?既然上亿的人在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说明其影响力是很客观的,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样具有经典价值,我们就不应对它有偏见、排斥它。网络文学作为新生事物就不应入选吗?经典的就等于是陈旧的吗?

  其实同学们在这儿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及时发现经典,而不是消极地让时间去验证。经典不排斥即时的优秀作品。

  按着同学们的说法,像金庸、刘墉、李敖、柏杨、阿来、梁晓声、毕淑敏、痞子蔡的许多作品可以作为经典选入“新语文”。

  韩寒的《三重门》在中学生中很有读者,读后反映不一。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与韩寒产生了共鸣,甚至有同学力主选《三重门》片段入“新语文”。但也有同学尖锐地指出:韩寒文风模仿太重,他明显在模仿钱钟书和贾平凹。
  
   为什么非要选鲁迅?有的东西在课本里碰到了,正准备忘掉,却又在这里遇到了
 
  与同学们提的“什么是经典”的问题相关联,还提出了一个令专家们惊讶的问题:为什么非要选鲁迅?鲁迅的作品充斥着“病句”。

  有位女士的话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共鸣,她说鲁迅的文章有一句话,“这里有一棵树,那里也有一棵树”。我要在作文里写了类似的句子,老师就会毫不犹豫、毫不客气地批道,“废话!”我不明白。
  有位同学说得更直接:鲁迅毕竟是很久以前的一个人了。鲁迅太沉郁了!中学生需要这么沉重吗?鲁迅的文章太难理解,经老师一分析就更难理解。

  同学们甚至还提出了另一个关于经典的命题:经典也是相对的,也有时代局限性。像鲁迅的作品,未必适合当代的中学生读。

  用一位专家的话说,听了以上发言,额上直冒冷汗。鲁迅真的那么遥远了吗?他的作品何以让孩子们这么不感兴趣?我们难道不该多做一些宣传鲁迅的工作吗?

  我们其实丧失了阅读能力

  正如南宁二中的老校长所言,《新语文读本》的体例更尊重了阅读主体,前面不做什么提示,后面也不留什么作业,打破文体限制编组文章,远离教科书,从阅读需求的角度选文。文后的阅读建议也是点到为止,不做标准答案式的结论。

  主编王尚文教授解释说,本书是想让中学生通过阅读“新语文”来进行“作者—编者—语文教师和家长—学生”四者间平等、轻松的“对话”互动,以期真正实现“主体的自由阅读”,提倡独立思考,强调多种可能性并存,反对标准化诠释。

  但中学生却不那么领情,他们骤然间还难以适应还给他们的这些“自由”,甚至对此表示了抵触。他们大多反映说,“新语文”有点难,建议多做解释分析,最好给出标准答案。
有一位学生发言说:“海子为什么自杀?写诗的人应该是热爱生命的呀。”“托尔斯泰又为什么出走?”太难了!看不懂!解释分析太少。

  一位男同学老实承认:“新语文”点拨太少,老师不讲我真不懂。他们为什么是经典,不明白。
  一位中学生文学社的社长一语道破真谛:“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学的是如何进行语文考试。我们其实不会阅读,或者说,随着考试能力的增强,我们已丧失了阅读能力。”这实在是中学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老师的看法:“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在座谈会上,不少语文老师也发了言。有些老师的发言令人担忧,他们潜意识里的标准依然是高考、文学史教本、知识的系统化等功利性指标。好在大多数老师认识到了“新语文”的开放性特点和文明传承、人文建设的价值。

  南宁二中一位语文老师对“新语文”的评价甚高:“新语文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好的语文课外读物。它几乎让同学们接触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接触到人类文明成果的座座高峰。大多数文章有超前性,许多老师也没读过。同学们只要抛掉考试的压力,不是以准备考试的心态去读它,就容易进去,就会有感觉,就能读懂。”他认为,本书的选排方式是以专题集中的方式,正适合现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沿着这个脉络,一直探索下去。

  南京的特级教师王栋生的话更耐人寻味:中学生读此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一辈子。用培根的一句话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能感受到《新语文读本》的编者们的苦心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11: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答记者问
作者:群言  来源:http://www.gxeph.com/show.asp?newsid=20 2007-5-10   

一、大学与中学,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合作

  问:早就听说你们在编一套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读本。现在终于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初阅读的印象是这套书不仅规模大——12册,从初一编到高三,而且编得很认真,分量很重,处处都显示出编者的某种自觉的追求,可以说是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阅读体系。因此,我们首先想问的是,你们为什么要如此精心地来编这套《新语文读本》?

  答:还是先介绍我们编委会的组成吧。我们的主编王尚文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的《语感论》在语文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另两位主编吴福辉、王晓明先生是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与当代文学的评论家。编委中有华东师大、南京师大等高校研究文学、思想史、教育学、语文教学法的教授、讲师和研究生,有资深编辑,也有复旦大学附中、南师大附中、珠海一中等校的特级教师。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广泛征求了各有关学科的一流学者的意见,并特意约请了一些在读的中学生参加讨论。这些人是怀着一个共同的理想聚集在一起的,这就是在《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里所说:“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我们还有一个共同愿望,即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关注与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传统,倡导大学与中学,教育界与思想文化学术界,语文教育研究者与语文教师之间的合作,应该说,《新语文读本》的编写就是这样一个自觉的尝试。

二、“新语文”:语文教育学的新探索

  问:看来你们是有一些比较长远的想法与追求的。那么,你们把这套课外读物称为“新语文读本”也是有深意的。

  答:是的,我们是把《新语文读本》的编写作为一项学术工作来做的。无论是《读本》的选文、编排体系,还是阅读建议的编写,无不贯穿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学语文教育学的追求。之所以命名为“新语文”,也就是为了突出这种追求的自觉性与实验性。

  问:有鲜明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这大概就是这套《新语文读本》与一般的供课外阅读的选本的不同之处吧。你能不能对指导全书编写的教育理念作一个简要的概括?

  答:我们在编写工作一开始就确立了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这套《读本》要突出“立人(通过‘立言’以‘立人’)”的宗旨,提倡“开放,多元,积极的主体性的阅读”与“个性化的自由写作”,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开拓精神自由空间,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为旨归。

三、经典与贴近时代:新的选文眼光

  问:那么,你们是如何将这些指导思想贯彻在具体的编写工作中的呢?

  答:先说说我们的选文吧。首先选择经典作品作为基本的阅读材料。我们一开始即明确:要选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文笔上都堪称第一流的文章,严格地不选那些仅仅符合文章做法的要求,而思想、文笔平庸的所谓范文。在我们看来,只要学生读的是一流文章,读多了,有了自己的感悟,多多少少地化为自己的言语和精神养料,他们就会自己去想,自己去写,就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了。而经典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让年轻一代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就接触经典名著,站在巨人、名家的肩膀上,占据精神的制高点,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选择经典时,我们强调要有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眼光。在选文结构中,中国古代、现代文与外国译文各占三分之一。同时要求多元的,开放的眼光,让学生接触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不同思想、文学流派和风格的作家作品,开拓广阔的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在具有强大的精神与艺术力量的大量名家面前,也保持自己思想与人格的独立。这样,在《新语文读本》里,就有了一个很长的名单:从古希腊的荷马,意大利的但丁,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德国的歌德、海涅,英国的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雨果、莫泊桑、卢梭,美国的惠特曼、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丹麦的安徒生,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清少纳言、川端康成,奥地利的卡夫卡……到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罗贯中、吴敬梓、蒲松龄、曹雪芹……中国现代的鲁迅、老舍、沈从文、茅盾、巴金、赵树理、路翎、孙梨、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冯至、穆旦、胡适、周作人、冰心、梁实秋、曹禺……

  同时,我们也注意选取思想与文笔俱佳的当代文章,如汪曾祺、高晓声、林斤澜、王安忆、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功、刘震云、余华等名家,以及苇岸、刘烨园、刘亮程等年轻的作家的作品,以使《新语文读本》更贴近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感。

  此外,我们还强调要有一个“文化”的观念,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选具有丰富的历史、哲学、宗教、艺术……内涵的,文字又是第一流的,由这些领域的顶尖学者所撰写的文章。我们还对有文采的科技文章给予特殊的关注,倡导“文理交融”。

四、新的编排,建立新的阅读体系

  问:看来,你们的选文给学生提供的视野十分开阔,并且很有吸引力,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这一点其实是阅读教育的一个前提,却往往被忽略了。那么,你们又是如何将这些一流文章编排起来,成为一个阅读体系的呢?

  答:这也是我们编写工作的一个难点。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确定,这套读本不依照许多同类读物所恪守的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逻辑秩序,而按照学生学习语言的阶段特征与需要,按照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情感、智力发展、精神成长的不同特征与需要,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据此,我们对初、高中两个阶段的选文与编排提出了不同要求,作出不同的编排。大体说来,有四个方面:①初中阶段产生对学生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和想像力的开发,对大自然与身边的人和事以及社会的观察、感受、理解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感,着重于感性的积累与熏陶,对言语美的感悟;高中阶段要求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感的广化、深化、敏锐化与美化,着重于判断力,归纳、概括力与批判、怀疑、创新精神,发散性、逆向性思维能力、自省意识的培养。②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学习与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高中阶段就要求进一步理解与把握这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③初中阶段着重于基本的美好的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引导学生通过美文的阅读,认识个体生命的价值与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美好、和谐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着重于美的情操的陶冶,对理想与未知世界的向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启迪,给学生以生命的亮色;高中阶段则在初中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强调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地汲取人类与民族文明的基本经验与理念,在初中已经奠定的生命亮色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面对生命与人生中的严峻方面,进行基本信念的启迪。④初中阶段除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外,着重选诗歌、人物传记、书信、科学小品、科幻作品、人生语录等,充分注意选文的趣味性与风格的多样性,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享受;高中阶段选文从偏于文学扩大到历史、哲学、美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包括有历史意义的演讲词、宣言、书信等,加大文言文与科技文章的阅读分量,着重选有力度与深度,境界高远的、大气的文章。

  问:你们这样的编排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你能不能再说具体一点,让读者对你们这套新语文读本的面貌有一个更感性的体认?

  答:我就举初中第一册与高中第一册为例吧。初中第一册分十八个单元,其小标题分别是:“开始中学新生活”“小时候的故事”“感受大自然”“观察小动物”“看山与写山”“神话的永恒的魅力(上)”“寓言中的人类智慧”“童话世界中的‘名人’”“出众的儿子和他们的父母”“乘着歌声的翅膀”“成语溯源(上)”“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奇山异水排闼来”“奉为经典的《诗三百》”“二十个字的绝唱”“无闲字而有余味的律诗”“到‘聊斋’听故事”“美猴王”。高中第一册有十六个单元:“读书的境界”“思考大地与生命”“‘火’与‘光’的文学想象”“‘人’的怀念”“苦难记忆”“老舍与老北京人”“异彩纷呈的小说世界”“步入音乐圣殿”“历史上著名的演说词”“惠特曼和他的《草叶集》”“读几首现代派诗歌”“永不褪色的友情”“古人关于言论的言论”“泪珠串成的文字”“冷月诗魂”“文言标点练习”。限于时间,这里不能一一介绍相应的篇目,但我们对初高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安排的“大意”还是可以看出的。

  问:这些编排看似很乱,但仔细琢磨,确有内在的追求贯串,这本身大概也是你们的一种追求吧?

  答:是的。其实我们对选文的编排真是“煞费苦心”的。依靠集体的智慧,出了不少“新”点子。比如,文言文部分,我们设置了二十余个专题。如“李白与月亮”“杜甫与家”“落第以后的蒲松龄”“苏东坡在黄州”“陶渊明归隐”“无奈的屈原”等,这些以大作家为中心的单元,都是抓住作家创作最为辉煌的那一时期或其文学与精神最为闪光的那一点来展现,除主要选作品外,也适当选现当代学者、作家的有关研究与作品(如林庚的《诗人李白》、朱光潜的《陶渊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等),以期把对作家其人和其文的解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走近大师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我们在编排中还着意提倡一种“比较的阅读”。比如有的翻译作品(如培根的《论读书》、丁尼生的《鹰》、布莱克的《虎》、里尔克的《豹》),我们同时选了多种译本,并附原文让学生自译,希望由此而有助于领悟语言文字的奥秘与汉语文的特点。此外,还有同一题材的比较,同题而用不同文体来表现的作品(如布封的散文《马》与中国古代的咏马诗)的比较,原著与改作(如巴金的小说《家》与曹禺的剧作《家》)的比较,不同民族作家相似作品(如屠格涅夫的《门槛》与鲁迅的《过客》)的比较,等等。我们期待着用这样的创造性的编排把学生的阅读创造性调动起来。

五、“阅读就是对话”:尝试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问:你所说的这个“创造性阅读”的概念很有意思。你们还采用了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呢?

  答:这套书的每一篇文章后面都附有“注释”与“阅读建议”。我们的原则是: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得到的不注,不要求学生理解的也不注,非注不可的才作注。我们的“阅读建议”贯穿着一个中心概念——“对话”。我们认为,语文活动本质上是人的生命运动,真正的阅读,是读者打破时空的限制,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有指导的特殊的语文活动则是学生与教师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学校教育中的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必然有教师参与,就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对话关系: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而我们作为阅读材料的编写者也必然要参加到这样的对话关系中。因此,我们一开始就为自己预设了这样的目标:为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的生命运动提供基本的言语材料,营造尽可能广阔与自由的言语环境,从而形成“读本作者—编者—语文教师、家长—学生”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阅读建议”就是我们作为编者参与对话的手段。“对话”首先是一种平等的态度,把自己也摆了进去,与读者(学生)一起相互讲座以求共同进入文本,体味作品的言语,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对话。其次,也是一种叙述文体,不是板起面孔的训导,而是亲切、平和的研讨。在这方面,我们作了很多尝试,或许以后再作专门文章来讲座,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是期待着能提供一种新的阅读教学的模式的。最后,还要说一点,我们编写这套《新语文读本》一开始就采取了“逐步到位”的策略,现在只是初步呈现,显示一个大的轮廓与总体风貌,我们所提出的理念、原则,所作的试验都欢迎批评、讨论,并且需要在读者的阅读中接受检验。我们准备不断进行修订,使之成为众多的读物中有自己特色的一种。这里,始终贯穿着“自我质疑”的精神——或许这正是这套《新语文读本》最大的特色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11: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查看大图

作  者: 钱理群王尚文 主编
出 版 社: 广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3-1


所属分类: 图书 >> 中小学教辅 >> 高中通用 >> 语文

-----------------------------

内容简介

《新语文读本》的编写作为一项学术工作来做。无论是读本的选文、编排体系,还是阅读建议的编写,无不贯串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学语文教育学的追求。之所以命名为“新语文”,也是为了突出这种追求的自觉性与实验性。

《新语文读本》与现行教学的体制相适应,分初中、高中两个部分,按照学生学习、领悟言语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心理、情感、智力诸方面的发展,以及精神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

“新语文”之“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首先是编写指导思想——语文教育观念。我们认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直接来自他的读写听说实践。其中,阅读是基础,是关键。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这套读本并不依循此前所有同类读物所恪守的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逻辑秩序,而按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成长发展的不同特征和需要进行编选。入选的作品主要不是作为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例子,而是读者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这座桥梁,能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咱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情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

-------------------------

目 录

一 “五四”的精神火种
 ◎陈独秀 敬告青年 
 ◎蔡元培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李大钊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鲁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胡适 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 
二 文明的曙光
 ◎夏多布里昂 金字塔 
 ◎杰拉尔·德·奈瓦尔 登金字塔 
 ◎安德烈·马尔罗 希腊礼赞 
 ◎莱奥波尔多·卢戈内斯 希腊陶器 
三 科学纵横谈(三)
 ◎赫胥黎 支持“物种起源”的学说 
 ◎许靖华 达尔文的错误 
四 方与圆
 ◎爱默生 论圆 
 ◎汉宝德 方与圆 
五 欧洲大陆吹来的文学风
 ◎莫泊桑 在乡下 
 ◎契诃夫 苦恼 
 ◎黑塞 笛梦
六 美国故事
 ◎詹姆斯·瑟伯 华尔脱·密蒂的隐秘生活 
 ◎凯特·肖班 一小时的故事
 ◎雷蒙德·卡佛 你在圣·弗朗西斯科做什么? 
七 思想的飞翔
 ◎维特根斯坦 文化和价值(选读) 
 ◎斯特里马特 随想录——致艾娃 
八 灵魂的呐喊
 ◎布鲁诺 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 
 ◎左拉 我控诉 
九 边地冥想
 ◎扎西达娃 聆听西藏 
 ◎牛汉 绵绵土
 ◎汤世杰 旱季高原 
十 从小说到戏剧
十一 《神曲》与但丁精神
十二 栖居心上的精灵
十三 虎·豹·鹰
十四 无奈的屈原
十五 古代文论的吉光片羽
十六 昨夜星辰昨夜风
十七 含英咀华读诗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3:36 , Processed in 0.2411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