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91|回复: 4

《白鹿原》与关中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0 11: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中话的发展

  方言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今人之雅言已失去关西秦声之本色,秦腔高吼激越,言语粗犷奔放,说话习惯粗喉咙大嗓门,但仍不失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语。  

    陕西方言关中方言从音韵特征共性看,关中方言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我们过去不曾知道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关中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陕西方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屠杀,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会得一留存。有人只注意到写在书上的历史,文物中的的历史,其实陕西方言更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到陕西,不仅要看历史,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陕西方言中的历史,可能更有意思。
关中话语音系统
  关中话中只有四个声调,但与普通话声调有很明显的对应关系。大部分字读音符合声调对照表。以下以西安话例:不符合以上对应关系的主要是清声母及次浊声母的入声字。普通话把清入字不规则地归入阴、阳平、上、去四声,把次浊入声字入去声,而关中话则将清入、次浊入入阴平。如清入“八、福、笔、各”次浊入“麦、月”等。发音特点  普通话发阴平(一声调)的,陕西话都念轻声,普通话发阳平(二声调)的,陕西话仍读阳平,普通话发上声(三声调)的,陕西话发去声,普通话发去声(四声调)的,陕西话发阴平,  - 在读以元音或半元音为开头的字时,有“ η ”(ng)做为声母。如:爱,读作“ηāi” 安,读作“ηan”   - t和q、j和z、d和j、y和n有部分混淆或倒。(陕西话使用区各地不尽一致)如:就,读作“zōu”而就本来的发音 jiu"则用来表示蹲下的意思。
关中话基本词汇
  陕西政区以下是陕西关中方言中一些生活常用语:   

    1.制达-----这里,这儿,

    2.雾达-----那里,哪儿,

    3.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瓦,例如:你到啊达去呀!

    4.啊是(发四音)-----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

    5.夜儿个-----昨天,   

    6.前儿个-----前天,  

    7.后儿个-----后天,   

    8.明儿个-----明天,   

    9.年逝个(和儿话音一样)-----去年,   

    10.碟活-----厉害,   

    11.碟-----吃饭、打人,   

    12.适(发四音)或----试一试,   

    13.难场-----困难,不容易办的,   

    14.谝喔-----聊天,说话,   

    15.扎(za)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  

    16.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17. 禅活-----好,舒服,   

    18.骚情-----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19.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20.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  

    21.马卡-----差劲,   

    22.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23.细香、细法-----细致、仔细节省。  

    24.撩(比较激动的说辞)咋列-----很好,很美,非常好。   

    25. 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   

    26.跟前-----周围、附近。   

    27.麻达-----麻烦、问题。   

    28.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克里马擦-----快点,形容人动作快。  

    31.毙咧-----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噶达马西一和滩一-----乱七八糟一大堆。   

    33. 列远-----一边去,离远点。   

    34.都成怂咧-----都成什么样了啊?   

    35. ….成嘛咧-----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嘛咧,漂亮成嘛咧。   

    36.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日踏了-----死了,坏了,糟了。   

    38.额-----人称代词,我 。  

    39. nia-----人家。   

    40.咱-----咱们。  

    41.伙计-----一般指朋友、哥们、女孩子的男朋友。   

    42.怪----厉害。   

    43.寺-----是。  

    44.社-----说。  

    45.博-----不,例如:“你包社咧”“博”就是“你别说了”“不”。   

    46.灾拐-----哈耸,坏蛋。  

    47.锤子-----特指男人的东西,在女性面前禁说。   

    48.辟-----滚,常和远连用 如:辟远。   

    49.糟怪-----撒谎。   

    50. CHUA-----不文明用语,但加上“能”意思就是“能干什么”形容某人无能办事不力。  

    51.搁就哈-----蹲下。   

    52.瓤-----讽刺的意思 你瓤人尼么。   

    53.墙咯老—墙角的意思。  

    54.黑嘛古洞(黑嘛老鼠)-----表示在夜晚看不见东西。   

    55.窝窝-----指过去的棉鞋。   

    56.扯扯-----骂人的脏话。  

    57.亏了人咧(lie)-----意思是自己很丢人。  

    59.桑念(四声)-----形容词,指贪婪。例如:你就桑念的很!(你这个人太贪婪了!)。  

    60、克里马擦-----意思是能不能快点呀,例如,克里马擦我在等着你出发呢。  

    61、颇烦(很有韵味哦)----意思是有点烦,和字面意思差不多、现在普通话没有这个词。   

    62,瓷马楞登--意思是 迟钝。  

    63、噶达马西--意思是 乱七八糟。      

    表示东西的:

    1.架本-特指厨房里放熟菜的柜子里的架子。  

    2.毕毕-蒸馍时在锅里放馒头的架子。   

    3.水水-特指吃饺子,小笼包子时用来蘸的调料水或辣子油。   

    4.电壶-暖水瓶,保温瓶。  

    5.启子-上螺丝的工具,螺丝刀。   

    6.Biang biang 面-面食的一种。   

    7.条锄-扫把,扫帚。   

    8.锨-铁锹。  

    9.个蚤-跳蚤。  

    10.挲-头的意思,“我的挲疼”即就是“我的头疼”。   

    11.言传:西安话(粘传-发音),指说话的意思。  

    12.打吾秋—荡秋天。   

    13.撵长—旧社会农民收麦时在地里扩出一片地将麦放在上面让晒干。   

    14.批杆—表示很牛,很有霸气。  

    表示心理情绪的:  

    1.把作-难受,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没办法时的着急心理 “我把作地很”.   

    2.叫节-悬在空中,鱼骨在喉的感觉。   

    3.握也—舒服 “握也死了”就是“舒服死了”。  

    4.奇轻-无聊 “奇轻的很”也就是“无聊的很”。   

    5.木乱—烦人的意思,表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烦扰。
关中话趣谈
  陕西方言乡党。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  

    “屋里人”趣说。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熬娘家去咧!”把妇女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法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有关。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中纺线织布,内外分明,各执其事。久而久之,关中大地上便出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屋里人”一词,早巳进入大雅之作。以《红楼梦》为例,其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里人”,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里人。”以上引例中的“屋里人”,含义与关中方言里指的已婚妇女的含义大致相近。  

    “二百五”趣谈。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胡扑的人讽称为“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在玩牌九时称为“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了。齐王发誓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又抓不到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国除了大害,应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领赏。榜文贴出后,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冒充者杀,你们可不能冒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每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  

    “尻子”与“沟子”的释谈。人、猪、牛等的屁股,关中土话叫沟子。这个指屁股的字,有人写作“尻”,也有人写作“沟”。“尻”,意思指的是臀部,也就是屁股。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平阳、薄绎之间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日尻子,音俏侈(念耻)如钩,九声之转也。”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尻”字的考音念重了,就变成了钩字音了。其实是个多义字,当肛门讲,还指男子对女子的性行为。关中人“尻子蹲”,意跌倒了。“尻子客”意阳奉阴违的人。“尖尻子”意坐不住爱动的人。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很明白:“尻,今俗云沟子是也,今俗云屁股是也。拆言是二,统言是一。”就是说,尻、沟子、臀、屁股都讲的是一回事。清代在北京,接生婆给新生儿“洗三天”的口歌中有“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可见,沟子指屁股不是新造出来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屁股讲时,写成尻子、沟子都对,不过念起来,沟子更顺当一些。    “嫽”字谈“嫽”。关中一带,称道啥好,常说“嫽”,“嫽得太”。嫽是古字,最早甲骨文就有嫽,后引用为美好、畅快。说女孩美貌、聪明,加女字旁。说火光大加火字旁。“嫽”状人美是很早的,《诗经·阵风、月出》:佼人嫽兮,即美人多漂亮啊。后来这意有了转化,就是“美好”的意思。西汉时杨雄写的《方言》说嫽,就是好。我国青海一带也把好叫嫽,可见说“嫽”的不限于陕西。今天的山东、江苏一些地区当时也这样说。  

    “倭也”趣谈。倭也,这是关中,特别是富平一带人日常爱说的一个方言词语。细究起来,它的含义很多,现列举几个大家一起研究。(一)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伢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二)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的倭也,没啥弹嫌的”! (三)指屋舍整洁入眼。如“你伢娃把屋子拾掇得多倭也!” 外地人对这个似乎土气的词语多不理解,但考其渊源,也较悠久。宋代人编的《广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其意思与关中方言中的“也”大致相同,只是关中人在言谈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广韵》所说的“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秦人村语话乡音。朋友们在一起聊侃时,诙谐幽默的词语扫去了一天的疲敝和忧郁的心情。偶而冒了出来的几句乡音又增添了几分亲情,尤其梦的关中梦话使他经常成了调侃的对象,取乐的中心。可简捷明确的村语也时不时的使外地朋友摸不着了头脑。有远方的朋友听不懂那些土的掉渣的村语,时不时要老陕去翻译,老陕虽然也乐意效劳,可也劝朋友“靠人不如靠自己”。为了方便远方朋友们更了解秦人的语言文化,也为了减少频繁嘴的压力。现把一些经常用语简录如下,供参考。也希望掌握更多乡音的朋友添加。村语念音表达的意思, 举例:

    止,停止、停住不要跑了,快止住。   

    至,最后、顶多、你至多一顿吃仨蒸馍。   

    瓷,呆板,不灵活这娃咋瓷的很,一点不活泛。   

    毕,完,结束把这点活做毕了,再去干其他事。   

    匪,调皮,好动这娃匪的很很,整天爬高沿低。   

    利,利索,快捷看这刀磨的多利。   

    熟,烧熟,多熟些油,泼些油辣子。   

    雾,看不清,象有雾一样。 这几天上火了,眼睛雾的看不成啥了。   

    扎,过分,过头。几天来,把人忙扎了。   

    撒,刹,勒紧。把货撒好,省得半路掉了。   

    厥,骂,骂人。好好的,你厥人呢?   

    奈,那个。那儿把奈个东西拿好。   

    迷,打瞌睡,睡觉。忙了半晚上了,去迷一会吧。   

    趔,走开,离开。现在这儿正忙着,你先趔一会。   

    卸,从高处取,摘。把楼上的包谷卸下来。   

    彻,差劲,笨拙。看这事情办的太彻了。   

    肘,摆谱,摆架子。看你一天肘的,凡人不招嘴。   

    凡,见,看见。凡事要多替别人想想。   

    囚,躲,不出来。那孩子一天囚在家里看书,也不出来。   

    详,看,端详,估计。 你详这个屋子是不是漏雨。  

    解,明白,了解。再说一遍,刚才的话,我还不解。   

    栋,不拾掇,凌乱。这孩子,就知道栋,不会拾掇。   

    言惨,说话厉害。东胜媳妇言惨的很,一般人受不了。   

    弹嫌,挑剔,计较。弹嫌是买主。   

    贫气,不丰富,不丰满。 就拿这点礼物,是不是显得贫气了。   

    肘拉,过于摆谱。不要肘拉的不知道脚望那儿放。   

    失急,急,慌张。看你跑的失急慌忙的,撵贼呢?   

    不日(er)识,不理睬。说了半天,你咋不日识啊?   

    活泛,灵活。办事情活泛了,人也轻松了。   

    目乱,烦闷,焦躁。那里娃们多,吵的人目乱的很。   

    拇囊,不利索,办事慢。 (不要把拇囊当细详)。

    细详,拇囊的反意词, 那个人办事情细详的很,不要别人多操心。   

    使唤,使用。支配那头花背牛听使唤,你拉去。   

    污兮,脏,不干净。看看,污兮婆娘把屋子栋的。   

    避(pi),避开,滚远的意思。   

    日塌,完蛋、坏事的同义词。   

    嫑(bao)急,不要着急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2: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杂谈』 陕西主要关中方言比较详细的介绍
来源:http://v.ku6.com/show/B_pn4IjXAa76-amH.html?loc=ta

看到很多介绍陕西的方言,但都是很简单的,因为我是陕西的,所以我整理了下,把我们陕西的主要方言(关中)整理清楚了一下,希望大家来陕西能用的方便.
    陕西方言分为3种,一种是陕南的(感觉比较接近与四川话),一种是陕北话(呵呵,这里的陕西话基本上就只成一派了,感觉比较慢些,但是整体意思不好理解,).另一种就是我的家乡的一派了."关中话"了.也就是我要讲的方言.
    关中有5个城市,整体而言说的都是关中话,但是细微之处还是有些差别的,例如:铜川,铜川说关中话的不是很流行,因为,铜川过去是河南的居多,所以,用我们关中话,来说,就是关中式河南话,还是就是西安的长安区与渭南的方言也有不同,比如,渭南说一个东西,有时用"ye"(也),而长安不这样说,一个就说 是一个,宝鸡地区的方言跟关中话也是有一些差别的,感觉比较古老些,虽然是有些差别的,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关中方言为基础的.
  , 介绍了这摸些,我说些比较常用的陕西关中方言吧,呵呵.希望大家来陕西能够用的上.(我都拼音写,大家也好拼,说实在的,陕西方言会说的多,会写的很少,写有很多种的,好象正宗的关中方言怎摸写都已经失传了)
    去买东西的时候,一个的时候,要不说"YE个"要不说"一个"
    吃什么东西的时候,和别的东西一起吃,叫JIU ZHE CHI
    有时候,把一起说成一块,例如,我们一快的:拿馍和稀饭一块吃
    把什么事情办的不好了(指已经还能挽回了),叫 "RI""TA"
    把什么事情办的不好了(指已经不能挽回的)叫"BI"LIE"
    把什么事情办的乱七八糟的叫"HU NONG GE QIU "(指还能挽回的)
    另外把什么事情办的乱七八糟的,同时接近与不能挽回的叫"DOU CHENG MA LE/LIE "
    还有,就是把什么事情做的不能挽回的叫" BA CHUA LE"
    表示方位的,"ZHI DA"还有"WU DA"是说目标的所在地.
    问在什么地方,叫"NA DA"
    表示天数的,"今天"-"JIN GE"."明天"-"MING GE"."后天"-"HOU GE"
    用疑问的语气问问题,比如,普通话说这个东西是不是你的东西,关中话是这样说的
  "这个得是是你的",或者,在问完一个问题后,在问题后面加个"DEI SHI "
    想做什么东西,叫做"SHI" HUO"
    把事情或者工作做慢了,要你速度干完,叫"KE LI MA CHA XIE"
    另外,你跟你朋友在一起,谈话关中比较爱加个词说,"E ZEI"
    关中介绍朋友,市井之间一般是这样说的,"这是E 伙计:
    在市井之间,我(本身)一般叫"E"
    指人思维混乱(不讲理)的,叫"MA MI
    指对方脑子不正常叫"E QIU ".或者"E HUO "
    指对方办事不灵活叫"CHI MA LENG DENG"
    让对方离你远些叫,"PIE YUAN XIE"
    把事情办好了,叫"LIAO ZA LE"
    反感某些人或事情的时候叫" PO FAN"有些时候,关中人爱在这句话后面加上"PO FAN ZHE LEI"
    对方委托你办事,你答应了,普通话叫,可以.关中话叫,"NENG CHENG"或"CHENG"
    孩子顽皮,关中一般叫 ZAO GUAI
    处理什么问题有困难的叫有"MA DA "
    还有有些时候,关中话比较爱加这些词语:
  "CHENG MA LEI例如 快 CHENG MA LIE
   LIAO ZA LE  .例如,不错,LIAO ZA LE 
   TAI TAI LEI例如,好的 TAI TAI LEI
   NONG QIU LEI 例如,你在NONG QIU LEI 普通话就是说你在干什么的意思
   LIAO ,一般是加在前面的话语进行修饰的,例如LIAO 着类,就是说不错,LIIAO TAI TAI 是说不错,
    另外建议在陕西对女孩子不要说“锤子”和"陕西楞娃",陕西的都知道,呵呵
    上面是一些常用的的,另外,我还想解释以下,对陕西别的方面的误解
    例如,有些文章介绍陕西人喝水,没有介绍清楚,在关中,喝水的发音应该是"HUO 水"
    还有,陕西的名吃泡馍,很多人来陕西的或者有些陕西的也是不是很清楚,认为,泡馍要不是羊肉泡馍,要不是牛肉泡馍,其实,泡馍是两种吃法的统称,一种是泡馍(这是指把馍掰开放在肉汤里吃,或者喝者肉汤吃),还有一种是煮馍(相对而言是在渭南的)(是指把烧饼和肉汤放在一起煮着吃)希望大家不要在误解了
    最后,我介绍以下可能来陕西的不太能找见的市井好吃的,呵呵
    渭南的时辰包子.过去指油包子(馅子是猪油或别的什么油),现在也包括地软包子(呵呵,比豆腐包子好吃)
  多了)
    锅盔.是一种大的馍,吃的时候都是五香味道的,耐吃,呵呵,吃起来,有劲,
    石头馍,这有2种,一种是软的,一种是硬的,都是用石头蒸出来的馍
    豆腐泡,,大碗的豆腐,和锅盔一起吃的,呵呵,有时候戏称为,超大的豆腐脑
    杂碎汤,牛羊的内脏做的汤,一般是和葱花油饼一起吃的
    呵呵,整理的不多,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够谅解下,谢谢啊,
    同时,欢迎大家来陕西观光,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2: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2: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2: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雅的陕西关中方言
来源:http://www.yewn.cn/archiver/tid-24481.html

        过去不曾知道,陕西农村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屠杀,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会得一留存。有人只注意到写在书上的历史,文物中的的历史,其实陕西方言更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秦始皇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是陕西人。汉高祖刘邦虽不是陕西人,但在做皇帝之前,长期在陕西活动。当然他的儿孙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了。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诗经、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变成魏体,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中国文字的基本形体定型。中国文化就如汉字的演变一样,是在中国最强盛的周秦汉唐时期,是在陕西形成的,并基本定型,以后的时代基本上属于继承和发展。尤其辽金元清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侧重于继承而不是创造。宋元明清时期主要创造了戏剧,绘画则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埋在黄土里的文物不会说话,写在书上的历史缺少生动。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历史,用普通话去读唐诗,都不可能准确的理解当时的情景。三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最生动的是保留在关中方言中。战乱和灾荒可以摧毁生命和建筑物,但却改变不了语言和习俗。因此语言是鲜活的文化和历史。
     到陕西,不仅要看历史,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陕西方言中的历史,可能更有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这些考证,并非本人原创,是从网上搜集的。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喝汤(喝水)。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汤即热水也。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乡党”。“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林檎”。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 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又如,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倩”,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源。《卫风·硕人》篇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倩”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之状”的。尔后,“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丽的少女”。杜约夫《拟李商隐<无题>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与“倩”有关的“倩俊”、“倩俏”、“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娇美。而我们陕西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之义。
 
   “闻”字。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其源的陕西方言词语,数量就更多了。我们在阅读唐宋诗人的作品时,对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词语,往往就可以利用陕西方言来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我们陕西话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热吃”,陕西话就说成“闻热吃”。“趁凉”,陕西话说成“闻凉”。再如,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兰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其中的“闻早”,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见,“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义;“闻晴”亦即“趁晴”——因为住处近山多雨,晴日难得,所以才有闻晴暴芳之举。
   “他谁”。又比如,现代人对“他谁”一词常常感到新奇,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词语的缘故。但是,“他谁”却是我们陕西方言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常用词。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其实,只要我们查找一下它的历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笔下,常常见到这个词语。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又何梦桂《沁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这些“他谁”,都是“谁”的意思,跟我们陕西话一样。如果我们自己的方言中有某个词,那么读起古人的作品来,自然会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如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们陕西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投明”。在古人的诗作中,还常常见到一个“投”字。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我们陕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争”字。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陕西人一看自明。      
  “年时”。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霍闪”。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诗句中的“霍闪”,就是我们陕西话中的“闪电”。
   “科”字。这些词语在陕西人看来都是极为普通的,而语言文字学家却为考证它们的确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至于有些今专家学者颇费斟酌的词语,也常常可以借助我们陕西方言得到解决。例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诗中的“科竹”,就颇令今人费解。可是,将“砍”、“砍伐”之义说成“科”,在我们陕西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我们用这个意思去理解诗意,不就涣然冰释了吗?  
  “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饼饼面”。古人把面条叫做“汤饼”。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为什么我们陕西不叫“饼饼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这是因为我们陕西人说话喜欢运用重叠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饦饦馍”、“棍棍面”、“牛牛娃”等。“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们属于同样的类型。现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闽东等地的方言,仍把“饼”读作“biāng,就是很好的证明。 
   “饦饦馍”。在陕西话中,还有“饦饦馍”一词。“饦”也是饼。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之饦。”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陕西人喜欢重叠,因此,又说成“饦饦馍”,说简单点,就是饦饦”。
    “馍馍”。“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可见,和“饼”一样,“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西游记》第55回:“又见两个总角蓬头女子,捧两盘热腾腾的面食,上亭来道:‘奶奶,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一盘是豆沙馅的素馍馍。”在陕西话中,烙饼也可以叫“馍”。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实际上就是烧饼。
 
  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为什么,我猜想,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09:36 , Processed in 0.0820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