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6|回复: 3

各地"方言与文化"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1 09: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疯狂滴石头 于 2009-4-11 09:27 编辑

作者:湘里妹子学术论坛整理

  如今,被人说没文化是很丢人的事。这不,上海某晚报因发了一篇文章中有“说上海话没文化”的言论,竟掀起轩然大波,众多网民口诛笔伐,形成巨大压力,结果晚报被迫道歉,编辑受到处分。此事的是非曲直姑且不论,至少有一点是令人欣喜的,大家都以有文化为荣,没文化可耻。须知,30年前还有许多人以“大老粗”为荣,尊奉“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所以就这一争论来看,社会进步还是明显的。

  但要说清方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讲方言和有无文化并无直接关系,但有时又确实被人硬捆绑在一起了,就是从一个人的口音来判定其是否有文化。

  从历史上来看,讲陕西方言曾被视为有文化的表现,因为西安做了多年古都,曾是大批文化人云集之地,川人李白,豫人杜甫、白居易,鄂人孟浩然,当时大约都要操一口半生半熟的陕西话来交流。有宋一代,讲东京(今开封)方言,也是有文化的表现,想想看,苏东坡、柳三变、辛弃疾、秦少游们,都曾用开封话吟诵其不朽诗篇,肯定会让今天颇受冷落的开封人倍感欣慰。

  北京话从方言变为“国语”,现在叫普通话,也不过几百年历史,当然,严格讲,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得感谢明成祖把国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的同时,也把大批文化人和文化典籍一起都裹挟而来,使北京成了文化中心。

  国外也不乏此事。法语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最优雅、最有文化的语言,以至于18、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东欧,那些贵族的文化沙龙里,都以讲法语为荣,讲本国语言反被视为没文化的表现。在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里,多有这种场景的描写。贵族家的孩子发蒙,别的可以不学,法语是一定少不了的,否则长大了会被人瞧不起。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是因为说话带有土里土气的南方口音,而屡屡成为嘲笑对象,自然也包括没文化之类的讥讽,其实人家小布什还正经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第一个有MBA硕士学位的美国总统。

  可见,将口音与有无文化相联系毫无道理。国学泰斗章太炎讲余杭方言,学问大家王国维讲浙江海宁话,史学巨擘顾颉刚讲苏州口音还严重口吃,诗人儒将陈毅是四川话,他们都是一辈子讲方言,真正的“乡音未改鬓毛衰”,可谁又能说他们没文化呢?当然,浓郁的方音也确实影响了他们的对外交流,有一次章太炎开讲,慕名而来者把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可他的方言实在听不懂,只好每讲一句再要他的学生“翻译”成国语,实在大煞风景。

  再看看今天的舞台、屏幕上,几乎已形成表演定式,江浙口音的多半是专家学者,广东口音的八成是老板大款,东北口音的肯定是农民~~~这要感谢赵本山,四川口音的则是农民工,这些角色的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而文化差异如果和方言固定挂钩,也不无文化歧视之嫌。好在大家都很豁达,知道这是演戏,不必当真,哈哈一乐也就是了。

  当然,讲方言也有占便宜的时候。军阀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特别重用老乡,故流传民谣:“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当初奉军横行北京时,谁要会骂一句地道的“妈巴子”,售票员都不敢要他买票。早些年,我在西安交大读书,食堂卖饭师傅都是上海人,我跟上海同学学了几句上海话,每次打菜都要比别人略“丰盛”一些。看来,讲方言有无文化且不论,时不时也有“意外收获”呢。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08:57  正义网-检察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9: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  http://tieba.baidu.com/f?kz=517080365   

     易中天的《读城记》里提到深圳是个没有方言的城市,缺乏了很多可读性。方言确实是个很有隔离性的东西,说同一种方言的人无论在哪,见面后一个招呼就知道是真正的老乡。否则,很可能是一个省的,也没有老乡的认同感,就象烟台人在省内除了跟威海人亲跟其他地方都不亲。在烟台,一听一个人不是说烟台话,就知道他只不过是个在烟台生活的外地人,一种距离感就油然而生。

     其实方言体现了一种文化,你如果功力深厚的话,可以通过体会一地的方言读出这地人的一些性格。烟台话带着一种哏究究,筋道道的海蛎子味,这是最大的特色,可以说因此而在山东省内独树一帜,我们烟台人也只听得惯自己的方言,听济南话的时候总忍不住说它太土。其实外省人印象中的山东话是以济南话为代表的冀鲁官话,东北话则是以沈阳话为代表的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说实话,我觉得真是血土,跟烟台话味道差大发了。实际上,山东方言从东到西,分属于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其中胶辽官话又分为登连片,青州片,盖桓片。其中烟台话和大连话所属的登连片与其他两片在发音,味道上差别又非常大,这就是烟台话为什么不象山东话,大连话不象东北话的原因。

     烟台话这种味道与大海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其实听烟台话,外地人有时候会感觉烟台人有点抛,有点自大,有点狠。。。其实这确实是烟台人骨子里的一些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是家乡人民骨子里见多识广以及深深的自豪感的一种体现,同样你听山东中西部的方言,总感觉唯唯诺诺的,还土得没边。大海带给了我们烟台人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宽广的心胸,大海也给烟台人带了一种比较残酷的东西,这应该是海洋民族的一种性格,烟台依山傍海,所以烟台人同时兼有了海洋民族与大陆民族的一些性格,形成了独特的胶东文化。

     我们烟台男人其实很沉得住气,但如果你接触不多的话你会认为烟台男人很孩子气,烟台男人喜欢玩些带着哏究究的狠玩意,比如说俩老头会表面上看起来都很火刺蒌地下棋,其实俩人都很享受这种非常释放的氛围,俩人甚至会把棋子摔到地上,然后不管,接着下,这不同于东北男人接着就干架,也不同于南方人接着一排两散,而是很孩子气地接着玩,这其实就是一种哏的体现,烟台男人的哏,外地人不大看的明白。有时候我们会都很大声地讨论事情,外地人好心劝“别说了,别说了。。。”,其实我们只是在探讨,用我们习惯的方式而已,我们自己根本没有吵架,挑战争的意思,只是一种我们觉得比较爽的大声聊天方式,有时候外地人一劝,我们反而很尴尬,也哭笑不得,因为我们之间根本没事啊,所以说外地人不了解一地风俗的时候别盲目参合,好心办坏事。。。不过我们身上的这种烟台棒子习气有时候跟外地人接触的时候也会遇到麻烦,在大学的时候就因为这个造成了一些误会,并且你会比较郁闷,这只稍微大了点声(其实已经很收了),南方的同学便会说“别说了,别吵了。。。”天啊,没吵啊,只是在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9: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方言与文化
来源:中华取名网 2009-3-25 14:40:17  

  如今,被人说没文化是很丢人的事。这不,上海某晚报因发了一篇文章中有“说上海话没文化”的言论,竟掀起轩然大波,众多网民口诛笔伐,形成巨大压力,结果晚报被迫道歉,编辑受到处分。此事的是非曲直姑且不论,至少有一点是令人欣喜的,大家都以有文化为荣,没文化可耻。须知,30年前还有许多人以“大老粗”为荣,尊奉“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所以就这一争论来看,社会进步还是明显的。

  但要说清方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讲方言和有无文化并无直接关系,但有时又确实被人硬捆绑在一起了,就是从一个人的口音来判定其是否有文化。

  从历史上来看,讲陕西方言曾被视为有文化的表现,因为西安做了多年古都,曾是大批文化人云集之地,川人李白,豫人杜甫、白居易,鄂人孟浩然,当时大约都要操一口半生半熟的陕西话来交流。有宋一代,讲东京(今开封)方言,也是有文化的表现,想想看,苏东坡、柳三变、辛弃疾、秦少游们,都曾用开封话吟诵其不朽诗篇,肯定会让今天颇受冷落的开封人倍感欣慰。

  北京话从方言变为“国语”,现在叫普通话,也不过几百年历史,当然,严格讲,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得感谢明成祖把国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的同时,也把大批文化人和文化典籍一起都裹挟而来,使北京成了文化中心。

  国外也不乏此事。法语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最优雅、最有文化的语言,以至于18、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东欧,那些贵族的文化沙龙里,都以讲法语为荣,讲本国语言反被视为没文化的表现。在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里,多有这种场景的描写。贵族家的孩子发蒙,别的可以不学,法语是一定少不了的,否则长大了会被人瞧不起。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是因为说话带有土里土气的南方口音,而屡屡成为嘲笑对象,自然也包括没文化之类的讥讽,其实人家小布什还正经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第一个有MBA硕士学位的美国总统。

可见,将口音与有无文化相联系毫无道理。国学泰斗章太炎讲余杭方言,学问大家王国维讲浙江海宁话,史学巨擘顾颉刚讲苏州口音还严重口吃,诗人儒将陈毅是四川话,他们都是一辈子讲方言,真正的“乡音未改鬓毛衰”,可谁又能说他们没文化呢?当然,浓郁的方音也确实影响了他们的对外交流,有一次章太炎开讲,慕名而来者把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可他的方言实在听不懂,只好每讲一句再要他的学生“翻译”成国语,实在大煞风景。

  再看看今天的舞台、屏幕上,几乎已形成表演定式,江浙口音的多半是专家学者,广东口音的八成是老板大款,东北口音的肯定是农民——这要感谢赵本山,四川口音的则是农民工,这些角色的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而文化差异如果和方言固定挂钩,也不无文化歧视之嫌。好在大家都很豁达,知道这是演戏,不必当真,哈哈一乐也就是了。

  当然,讲方言也有占便宜的时候。军阀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特别重用老乡,故流传民谣:“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当初奉军横行北京时,谁要会骂一句地道的“妈巴子”,售票员都不敢要他买票。早些年,我在西安交大读书,食堂卖饭师傅都是上海人,我跟上海同学学了几句上海话,每次打菜都要比别人略“丰盛”一些。看来,讲方言有无文化且不论,时不时也有“意外收获”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9: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与文化
作者:陈鲁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从历史上来看,讲陕西方言曾被视为有文化的表现,因为西安做了多年古都,曾是大批文化人云集之地,川人李白,豫人杜甫、白居易,鄂人孟浩然,当时大约都要操一口半生半熟的陕西话来交流。

  有宋一代,讲东京(今开封)方言,也是有文化的表现,想想看,苏东坡、柳三变、辛弃疾、秦少游们,都曾用开封话吟诵其不朽诗篇。

  北京话从方言变为“国语”,现在叫普通话,也不过几百年历史,当然,严格讲,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得感谢明成祖把国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的同时,也把大批文化人和文化典籍一起都裹挟而来,使北京成了文化中心。

  国外也不乏此事。法语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最优雅、最有文化的语言,以至于18、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东欧,那些贵族的文化沙龙里,都以讲法语为荣,讲本国方言反被视为没文化的表现。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里,多有这种场景的描写。贵族家的孩子发蒙,别的可以不学,法语是一定少不了的,否则长大了会被人瞧不起。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是因为说话带有土里土气的南方口音,而屡屡成为嘲笑对象,自然也包括没文化之类讥讽,其实人家小布什还正经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毕业,是第一个有MBA学位的美国总统。

  可见,将口音与有无文化相联系毫无道理。国学泰斗章太炎讲余杭方言,学问大家王国维讲浙江海宁话,史学巨擘顾颉刚讲苏州方言还严重口吃,大“理论家”陈伯达讲福建话,诗人儒将陈毅讲四川话,他们都是一辈子讲方言,真正的“乡音未改鬓毛衰”,可谁又能说他们没文化呢?

  当然,浓重的方言也确实影响了他们的对外交流,有一次章太炎开讲,慕名而来者把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可他的方言实在听不懂,只好每讲一句再要他的学生“翻译”成国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6:47 , Processed in 0.0955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