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6|回复: 0

《汉字发展史话·壹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 12: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 ... cletagpub2009-04-23 20:00:49

壹壹,廿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汉字简化

1949年的一个金色的日子,这个黄肤色的民族终于告别了他悲壮的历史,当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和亿万人民的欢呼声中冉冉升起时,整个地球都在震惊:啊,亚细亚的巨龙!
在这个依然弥留着战火硝烟的国土上,党和人民政府一方面绘制着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一方面为科学、文化等事业而进行努力。当时,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上得到了解放从而进一步要求必须打破文字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但传统的规范化文字训练却又无法适应这一变化,对此,早在1949年8月25日,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写信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为有效地扫除文盲,需要迅速地进行文字改革,并请示建议文字改革工作以力求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原则,中国文字应改为拼音文字,以拉丁化的拼音为好。毛泽东将信批转给郭沫若、沈雁冰、马叙伦研究后于1949年10月10日批准先行成立民间团体的由吴玉章为主席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立即着手进行拼音方案的研究和采用什么字母问题并尝试性地探讨汉字可否由象形文字向拼音文字转化。同时,又考到为了当前的扫盲工作需要对汉字的简化工作也在进行着,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于1950年8月9日举行了简体字的研究选定工作座谈会,商定了选定简体字的四条原则:整理选定简体字,必要时根据已有简体字的简化规律加以适当的补充;所选定补充的简体字以楷体为主,间或采取行书、草书,但必须注意容易书写和便于印刷;所选定补充的简体字以最常用的汉字为限,不必为每一繁难的汉字制作简体;简体字选定后,由教育部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实行。根据这四项原则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收集编写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该表公布后有学者对简体字的选定原则提出了“选定简体字应该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和“只有少数楷化的草书简体可以采用”等意见,次年又在该表的基础上按照只收集整理民间的写法而不新造的“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555字),1951年12月26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成立由马叙伦任主任委员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2年2月5日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筹备会,同年6月18日由教育部公布了收1500字的《常用字表》,它的作用一是促进扫盲工作,再是为常用字的简化制定出了一个范围,这1500单字的平均笔画是11.2 ,在这一基础上,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的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稿,1953年底选定了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338个简体字,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三稿。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此后的1954年底,中央批准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经过四次修改的先行用于试验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考虑到汉字的简化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所以从这时开始对原“俗体字”、“简体字”、“解放字”等多种名称统一为“简化字”,该表收798个简化字、56个简化偏旁、废除400个异体字;1954年10月8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2月2日,文改会将其拟定的《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公布,把其中的261个简化字分三批先后在50多种报刊上试用以广泛征求意见,在其后的半年中共有20万余人次参加了讨论。此前和此后,195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1955年7月13日国务院设立了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1955年9月拟出的《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将原方案中的“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表草案”单独列出为《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先后召开了二个重要会议:

一,委托教育部和文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表草案“”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10月15日到23日联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解决了当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两个迫切的具体问题:一是汉字简化,通过了已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二是推广普通话,根据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普通话”的名称,“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确定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从而解决了汉语音标准问题。会议决定汉字改革分步骤逐步进行探索最终实行拼音文字,目前先行整理汉字并推广普通话为实行拼音文字准备条件,同时对汉语拼音方案进行研究。

二,委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于1955年10月25日到31日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作了重要的指示:汉字改革、现代汉语规范化和在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拼音文字这三方面,是当前语言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专家们要经过反复讨论去制定实施方案。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通过学术上的讨论,对现代汉语的语音(汉语规范化、方言和标准音问题)、语汇、语法、词典、翻译等方面的规范问题取得一致的意见,会议确定了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以及它的语言要素标准。

经过这两个会议之后:

一,淘汰异体字。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文改委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列异体字810组计1865字,淘汰其中的重复多余的异体字1055个,于1956年2月1日起实施,但其后又经三次回复了共28字:①1956年3月23日文改委和文化部通知原淘汰的用于“大阪”的“阪”字和“挫”2字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②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规定在该表中增加了由原异体字类推简化的“?、诃、诓、?、詟、雠、晔、鲙、鰌、?、刬”11个字;③1988年3月25日语工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时又确认了“翦、邱、於、澹、溷、骼、彷、徼、菰、薰、黏、桉、愣、晖、凋”15个字。至1988年3月25日,《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实有异体字为796组计淘汰的异体字为1027个。

二,实行横排。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上的文字开始实行横排。

三,更改地名中的生僻字。1956年1月27日,中央批准了教育部和文改委的报告,10月17日文改委发出了更改生僻地名问题的函件,在其前的1955年3月30日到196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更改的县级及以上的共35个地名中的36个生僻字(不包括简化的原繁体字和淘汰的异体字中的地名用字)。
四,公布简化字。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同意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送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织讨论并在报纸上先行发表以征求意见,批准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简化字正式取得了“正体字”的法定地位。

公布后的《汉字简化方案》分三部分:第一表把245个繁体字简化合并成230个简化字,从1956年2月1日起使用;第二表把299个繁体字简化合并成285个简化字,第三表简化了54个偏旁,后二表所列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先行试用,待征求意见修改后再正式推行。我们可以对这个方案的繁简体的笔画数进行对比:前二表所列544个繁体字的总笔画数是8745画、平均每字16.08画,515个简化字的总笔画数是4206画、平均每字8.16画,即平均单字笔画数减少近一半,若进一步将这515个简化字再按第三表的偏旁简化办法继续简化其偏旁,那么平均每字笔画可进一步减少到6.5画,只是繁体字的40% ,因此,就笔画的大幅度减少上来看,简化字在书写方面有很大的效果。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是从1956年2月1日到1957年7月10日分四批逐步推行的,文改会后于1963年又根据该方案类推简化了一部分繁体字并将它与此前的四批简化字合并整理,于1964年1月7日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简化字问题的请示》上报到国务院,1964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的请示的通知》,1964年3月7日文改会、文化部、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按照通知中所列92个简化字作偏旁时应同样简化、40个简化偏旁独立成字时应同样简化、4个简化偏旁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独立成字时不简化(言、食、糸、金)的规定,1964年5月文改委发出了《简化字总表》,该总表分三个表,第一表收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1754个应用上表简化的简化字,附录有“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摘录出来……习惯被看做简化字”的39字的字表、更改的生僻的地名用字表。按当时最新的《新华字典》(1962年第三版)所收的8000字进行统计,按《简化字总表》直接简化和类推简化的字数为3184个,简化字所占比例达39.8% 。

另外,在当时的台湾也于1952年再一次提出了汉字改革,蒋介石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我的意见,与在大陆时期一样,先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再提交到会上来讨论。”为此,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在报刊上开始发表文章造舆论,台湾教育部也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方案。不久,国民党中央委员、著名学者胡秋原突然站出来极力反对道: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胡秋原的主张得到台湾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部分人的支持。于是,利用“立法院”等一切机会猛烈抨击提倡汉字简化的罗家伦等人,写文章向台湾民众阐述为什么不能简化汉字而竭力反对简化汉字。对此,蒋介石感到阻力太大而难以施行,便不再提简化汉字的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14:31 , Processed in 0.0708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