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86|回复: 0

开拓创新,苦心立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1 10: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黎运汉先生学术活动要略
刘凤玲 冯寿忠
20年來,中國修辭學繁榮興旺,成果輝煌。而在衆多的修辭學工作者中,黎運漢先生則以其勤勉嚴謹的治學精神,開拓創新的學術造詣,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贏得了海內外同行的贊許與景仰。
黎先生語言學功力深厚,眼光敏銳,視野開闊,治學嚴謹。他善于博取衆長,勤于探索,勇于突破。他的著述境界高遠,造詣深厚,洋溢著與時俱進的新鮮氣息。他在修辭學、語體學、語言風格學、文學語言學、公關語言學、商務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等多個領域裏辛勤耕耘,拓荒墾新,多方填補空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建立了「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的理論體系
在國外,語體學的研究已有一定規模,在我國起步于50年代,但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斷了20多年,直到80年代中期,才重新興起。我國修辭學界曾普遍認爲修辭學包括語體學和語言風格學,不少學者還認爲語體就是語體風格,即語言風格,先生與張維耿教授合著的《現代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6年出版)也曾把語體作爲修辭學的一部分。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黎先生深感把語體和風格看作修辭的下位概念,不符合漢語實際,不利于學科的發展與教學。因而,從1986年起,他便極力主張讓修辭學、語體學、語言風格學各自獨立,幷列爲三門不同的言語學分科。在多次學術會議上,他都鮮明地表達了這一學術觀點,幷在《修辭與語體》、《修辭與語言風格》、《修辭學·語體學·語言風格學》等論文中,以精湛的理論和翔實的語料,辯證地論析了三者的聯繫和區別。先生認爲,語體和風格都是語言運用中産生的言語現象,它們之間有密切聯繫,這主要表現在修辭手段、語體表達手段和風格表達手段的生成具有相關性,它們的運用存在相互制約的關係。但三者是不同的言語現象,它們的概念不同,構成因素不同,所處地位層面不同,作爲學科,其研究對象研究的著眼點不盡相同。因此,修辭學、語體學、風格學應是各自獨立,幷肩齊進的鄰近學科。指導思想明確了,先生便辛勤地在修辭、語體、風格等領域探索、墾荒,孜孜不倦地爲三門學科的建立和完善而嘔心瀝血。先生的「三分論」已爲越來越多的同行所接受,體現這「三分論」的論著,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稱贊。總之,黎先生爲這三門學科的良性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爲了貫徹和實施他的「三分論」思想,黎先生組織了幾名弟子,「爲語體學的完備進行了艱苦的綜合性工作和多方面的墾荒工作」(孫汝建,1993)。1989年,由他主編幷參與撰寫的《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問世。該書正如濮侃先生所說:「似乎可以看作一部語體和修辭相結合的完整著作,但實際上是一部研究現代漢語語體的專著,也可以作爲現代漢語語體學的一部開創性著作。」(濮侃, 1992)該書的出現,標志著漢語語體學已經從傳統修辭學、風格學中掙脫出來,預示著現代漢語語體學將成爲一門新興學科。全書共46萬字,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從理論上探討了語體的概念、本質、成因、特點,語體學研究的對象、任務和功用,劃分語體的原則,語體和風格的關係和界域諸問題。第二至第五部分,分別論述了口語語體、書卷語體、語體的交叉和交融語體、翻譯語體及其下位分體的功用、範圍和修辭要求、修辭特點,幷作了微觀的分析,使語體論物質化、具體化。全書五個部分構成一個比較完整而又科學的理論體系。
《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一問世,「立即得到國內外修辭學者的贊譽,評價此書很有創造性,堪稱國內第一部以語體爲綱的修辭專著」。(李軍,1991)胡裕樹教授在爲該書寫的序言中贊揚「該書體系完備,論據充分,論述周密,對于指導人們依據不同語體選取恰當的風格手段很有作用。」「其開拓精神是十分可貴的」。
鄭頤壽先生發表了《語體修辭學的新開拓——讀〈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一文(鄭頤壽,1992),全面評價該書的價值。他認爲:《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全面建立了比較完整而又科學的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體系」,「開拓了語體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是「述說具體,語料翔實,舉例典範,具有較大的實用性」的「好書」。
吳禮權先生在《中國修辭學通史·當代卷》中認爲,該書「對口語語體研究十分重視,研究的深度相當引人注目」、「對語體的交叉和交融語體問題有充分的認識,論述相當深入細緻,有不少新見」,「這可謂是填補了中國語體學研究的空白,在中國修辭學發展史上有著開創的意義。」
在中國修辭學會成立10周年的大會上,會長張壽康先生盛贊此書是富有創見性的專著,爲我國語體學的研究和發展開闢了道路。不少大學的現代漢語研究生和進修生都以其作爲教材。總之,迄今爲止,《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作爲語體學與修辭學研究的最高成就」、「國內研究現代漢語語體修辭規律最詳贍,也比較完整系統的語體修辭學專著,其創新精神和在修辭學上的地位都是值得肯定的。」(李運富、林定川,1992:298)
二、深入系統地研究漢語風格學
我國研究風格的理論源遠流長,但大多散見于文體理論中。古代學者還沒有明確提出語言風格的問題,也很少對語言風格進行獨立闡發而上升到語言風格學這一高度。古人多是在論述文體和文章風格中涉及語言風格問題。進入20世紀以後,受國外語言風格理論的影響,龍伯純的《文字學發凡》和王易的《修辭學通詮》均對語言風格有所涉及,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對語言風格作了專題探索,幷著重對語言的表現風格進行了研究,這樣就突破了文體風格研究的框架,使語言風格的研究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新中國誕生後,我國語言風格的研究漸趨繁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高名凱先生的《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就對語言風格的性質、定義,語言風格的構成和劃分風格的標準等作了較爲細緻的闡述。1985年,程祥徽先生的《語言風格初探》出版,這是一本很有見地和很有價值的專著。而黎運漢先生在繼承、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出版了《漢語風格探索》一書。
《漢語風格探索》于199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18萬字。該書是一部頗具特色、較有影響的語言風格學專著,它對漢語一系列理論問題的探索,對漢語風格學體系框架的構建,對于深化漢語風格學的研究,使之更趨于科學化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其主要特色和價值是:
其一,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全書共分六章,著重闡述了風格的定義、語言風格與文學風格、文章風格的區別,語言風格的特點,語言風格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語言風格的形成和各類風格的具體特徵及其得以表現的語言標志等,全書體系完整,內容充實,結構嚴謹,語料翔實,分析細緻,論證周密。
其二,對語言風格學一系列理論問題研究得相當全面系統。如對風格、語言風格的含義,語言風格學研究的對象、性質、任務和功用,語言風格的特點,語言風格的界限、語言風格的形成及語言民族風格、時代風格、流派風格、語體風格、語言風格的摹仿和創造,語言風格研究的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理論問題,都論述得全面而系統。
其三,注意繼承吸收,又重視開拓創新。該書博取衆家所長,更努力于新的探索。例如,提出語言風格的三個特點,分析語言風格的成因,劃分形成語言風格的制導因素和物質材料因素,幷將這一思想貫徹到各類具體風格的具體分析之中,都富有啓發性。對民族風格、時代風格、流派風格、個人風格和表現風格之間的關係作了獨具機杼的論辯。先生認爲它們是不同層面的風格類型。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是共性風格;個人風格是個性風格,它從屬于民族風格,受制于時代風格和語體風格,而共性風格又體現在個性風格之中;表現風格是最上層的風格概括,可以用來概括民族風格、時代風格、流派風格、語體風格和個人風格,又存在于這些風格之中,跟這些風格不是幷列關係,這些論述使人耳目一新。
《漢語風格探索》的問世,受到同行的好評。倪寶元教授認爲該書「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結構嚴謹」,「是一本有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的好書」。(倪寶元,1991)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胡裕樹教授認爲,該書「材料翔實,論述周密,舉例精當,富有啓發性。」(漢語風格探索·序)于根元先生認爲《漢語風格學》的「重要貢獻還在于提出『表現風格』可以用來概括民族風格、時代風格、流派風格、語體風格和個人風格,又存在于這些風格之中,跟這些風格不是幷列的關係。」(于根元,1994)澳門大學的鄧景濱博士稱贊該書「填補了空白」、「見解獨到議論精闢」。(鄧景濱,1991)吳禮權博士評價「它是90年代出版的一部較有影響的關于漢語風格研究的著作,它對于深化漢語風格學的一系列理論問題的探討, 對于深化漢語風格學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吳禮權,1998)
新千年伊始,黎先生的《漢語風格學》問世了(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這部42萬字的著作,共分10章,第1章「漢語風格界說」,界定了風格和漢語風格、語言風格與文章風格和文學風格;第2章「語言風格學」,論述了漢語風格學的研究對象、範圍、任務、性質和作用;第3章「語言風格與表達主體、接受主體與表達對象」,分別論述了語言風格與表達主體、語言風格與接受主體和語言風格與表達對象的關係;第4章「漢語風格與漢文化」,論述了風格反映文化以及文化在風格生成和評析中的作用問題;第5章「漢語風格與漢語」,第6章「語言風格的得體性」,分析了各種風格手段的風格功能,風格功能生成的基本原理和理解、評價風格的重要標準,以及風格手段、風格類型的得體問題;第7至第10章分別分析了漢語表現風格、漢語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言的個人風格的含義、類型和生成規律等。《漢語風格學》是黎先生《漢語風格探索》的再探索,全書構建了新的格局、思路,內容較《漢語風格探索》更明晰,充實,體系更爲完整,書中第3、4、5、6章是新課題,闡述了漢語的風格生成規律與機制,風格創造和評價的原則與理據等重要內容,頗有深度。第1、2、7、8、9、10章有的仍沿用原《探索》的章節名稱,但內容都大大作了調整、更新、充實。第1章對漢語風格的定義作了新的多元詮釋:「語言風格是語用的結果」,「語言風格是多元因素的統一體」,「語言風格是語言美學形態的升華」,「語言風格是表現風格,是綜合運用風格手段的結果」等,深入全面而又新穎,體現了黎先生語言風格觀的發展;第2章對漢語風格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性質作了進一步的表述,其中對語言風格本質特徵的論述相當精闢;第7章表現風格是最高層位的風格類型,對其成因,各種表現風格的生成規律等都有許多創造性的精彩論述。第10章突出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語言風格,對韓愈散文、魯迅雜文、趙樹理的小說、毛澤東的政論,鄧小平的演講等語言風格,都作了詳盡的描述。黎先生的《漢語風格學》以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精到的學術見解,嚴密的科學論證,獲得了著名風格學家、澳門大學中文學院院長程祥徽教授的稱贊,他認爲「漢語風格學可望在21世紀走向成熟。黎運漢教授這部新著,就是風格學走向成熟的一聲春雷。」(《漢語風格學·序》)
三、探索建立公關語言學
20世紀80年代,公共關係之風由西方漸進我國,爾後由南方向北方迅速傳遍神州大地。公共關係主要研究三個要素:公關主體、公關客體、信息傳播。而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言運用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公關交際的效果。而當時在「公關實務語言運用上」「存在著不少不如人意的狀况,給正常的公共關係活動以消極的影響。」(胡裕樹)「而已有的對國外公共關係學介紹爲主的種種論著,雖然一般均有著語言運用問題的重要性的論述,但泛泛而論者多,系統深入探討者無,很難解决語言運用上的問題。」(李熙宗,1992)公關語言研究的興起,「是當代語言學順應了社會實踐的需要,遵循了學科內部矛盾發展規律,開始從微觀走向宏觀,從靜態走向動態,從自身內部走向外部世界的大勢使然。」(劉煥輝,1992)幾位學科的先行者敏銳地把握了社會發展需求,如孫蓮芬、李熙宗,潘肖玨,姚亞平先生的《公關語言藝術》相繼問世,以「應公關事業之需」,解决當務之急。與此同時,黎先生捕捉到學科發展的勢頭,高屋建瓴地把握了學科發展的方向,迅速探索建立公關語言學。
黎先生的《公關語言學》于1990年12月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36萬字,分爲十二章。前三章論證了公關語言學的對象、研究範圍及其性質、任務和功用,簡述了公關原理,語言運用原理,揭示了公關言語的含義、特點及其語用原則;後九章屬于應用部分,分別論析了公關言語的風格、公關言語口頭表達藝術、公關言語書面語表達藝術、公關言語聽解藝術和公關言語讀解藝術;在口頭語表達之後,又總結了公關實務中副語言和體態語的運用規律,在書面語表達之後,還對公關專欄和公關出版物的編制技藝作了專門的論述。全書分理論、原理與實踐應用兩大部分,前部分是後部分的理論依據,後部分是對前部分的進一步闡述、發展,二者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正如李熙宗先生在1992年《近幾年的公關語言研究》中所說,「黎運漢主編、宗世海、劉鳳玲等參編的《公關語言學》,是目前爲止唯一的一部正式以『學』命名的著作,表明了編寫者們建立公關語言學的明確意識。該書運用了公共關係學、語言學、特別是言語學原理,在借鑒現有成果和深入研究大量公關語言現象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公關語言學框架。對公關語言學一系列問題,從原理到實踐,從言語行爲到言語成果,從表達到領會,從口語到書面語,從自然語言到體態語的運用技巧,以及公關專欄公關出版物編制技術等都作了較爲系統的論述,富有新意,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對公關實務各領域語言運用規律、技巧的探討,材料充實,內容詳備,具有有效地指導公關語言實踐的意義。」(李熙宗,1992)
劉煥輝先生也撰文贊揚,認爲該書「研究對象明確,學科意識清醒。」「內容充實、系統,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把公關語言的研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使其具備了『學』的資格。」「該書就學科建設中一系列理論、原則、方法問題作了全面的系統深刻的論述,它的問世,標志著公關語言學開始幷列于廣義應用語言學衆多分支學科之林。」(劉煥輝,1992)
張壽康先生在爲該書所寫的序中,評價該書「學科體系完備」、「理論水平較高」「富有指導公關語言實踐的品格」,是「開拓性的教材與專著。」
1996年1月,《公關語言學》又經過增訂出版。增訂後的《公關語言學》體系更完備,理論性、實用性、針對性更强,內容更全面充實,語例也更加新潁、翔實。它的問世,不僅得到了衆多的專家學者的認可,同時也嬴得了數萬讀者的好評和青睞,目前已第7次印刷,發行7萬餘册,爲近百所高校用作教材。
黎運漢先生在修辭學、語體學、風格學、公關語言學、作家語言藝術等多個領域開拓立說,遙領風騷。胡裕樹教授稱贊他「用力至勤,成果豐碩」(胡裕樹),湖南師範大學秦旭卿教授譽他爲「修辭學界勞動模範」(李軍,1991),澳門大學程祥徽教授稱他爲「著名的風格學家」。這些評價是十分公允的。
黎先生的治學之道,《雲夢學刊》曾發表專文《開拓求新,系統深入——黎運漢先生的治學之道》、《論黎運漢教授的語言學思想》等,作了較詳細的介紹。《中國語言學家文庫》、《實用漢語語法大詞典》、《中國語言學家名人錄》、《中國專家人名辭典》和《中國現代語言學詞典》等,也都有相關介紹。另外,還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收入《國際知識分子名人錄》和《國際名人傳記詞典》,幷被評爲1992-1993年度國際名人,榮獲「杰出教育成果獎」的榮譽證書;又被美國傳記研究所收入《世界名人5000名》,選入了《500名有影響的人物》。
參考文獻
⒈孫汝建《論黎運漢教授的語言學思想》,《鞍山師專學報》1993年第1期。
⒉濮  侃《還是獨立出來好》,《修辭學習》1992年第1期。
⒊李  軍《開拓求新,系統深入》,《雲夢學刊》1991年第1期。
⒋鄭頤壽《語體修辭學的新開拓》,《修辭學習》1992年第2期。
⒌李運富、林定川《二十世紀漢語修辭學綜觀》,新世紀出版社1992-10,298。
⒍倪寶元《這種探索很有意義》,《修辭學習》1991年第3期。
⒎胡裕樹《<漢語風格探索>序》。
⒏于根元《漢語現代風格學的建築群》,《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
⒐鄧景濱《新興的語言風格》,《華僑報》1991年1月27日。
⒑吳禮權《中國修辭學通史·當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⒒程祥徽《<漢語風格學>序》。
⒓胡裕樹爲孫蓮芬、李熙宗《公關語言藝術》所寫的序。
⒔李熙宗《近幾年的公關語言研究》,《修辭學習》1992年第6期。
⒕劉煥輝《公關語言研究的新進展》,《修辭學習》1992年第6期。
⒖胡裕樹《<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序》。
黎運漢先生學術活動簡曆
漢語拼音名:Li Yunhan
出生時間:1929年11月15日
籍貫:廣東省陽春市
任職: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海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錦州師範學院語言應用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廣州師範學院中文系語言與應用語言碩士點兼職導師。
社會職務:曾任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現任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文學語言研究會顧問,中國修辭學會中南分會副會長、顧問,英國劍橋傳記中心顧問委員會委員。
學術經歷:
⒈1945年至1947年就讀于廣東省立高州中學高中部、1948年畢業于廣東省立兩陽中學高中部;
⒉1953年、1960年先後畢業于中山大學社會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
⒊1960年8月起歷任暨南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7年開始招收修辭學、風格學碩士生。
學術獲獎:
⒈《虛詞辨析》獲1987年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學術著作三等獎。
⒉《現代漢語修辭學》獲1989年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優秀成果獎。
⒊《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獲1989年中南地區優秀讀物二等獎。
⒋《公關語言學》獲1991年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教材一等獎,1993年獲第二届廣東省優秀圖書三等獎。
⒌《漢語風格探索》獲1993年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學術著作三等獎,1996年獲第二届陳望道修辭學獎三等獎。
國際及港臺學術活動:
⒈1985年5月出席在香港舉行的普通話教學與測試研討會;
⒉1986年12月出席由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主辦的世界漢語教學研討會;
⒊1989年8月出席澳門中國語文學會主辦的世界漢語教學研討會;
⒋1992年12月主辦中國修辭學會廣州年會暨第一届國際學術研討會;
⒌1993年8月出席張弓修辭學思想國際研討會;
⒍1993年12月應邀率大陸11名學者赴澳門出席「語言風格與翻譯寫作」國際研討會,主持開幕式幷作大會總結報告;
⒎1994年3月應邀作爲大陸10人代表團團員赴臺灣參加「兩岸漢語語彙、文字研討會」,爲大會學術研討會主持人,幷應邀留台作學術演講;
⒏1994年8月出席中國修辭學會在海南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⒐1995年5月出席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中文電化教學國際研討會;
⒑1996年1月出席由澳門語言學會主辦的「語言與傳意」國際研討會;
⒒1997年8月出席中國修辭學會在大連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⒓1998年12月出席由澳門語言學會主辦的「方言與共同語」國際研討會,幷接受澳門電視臺專訪將「方言與共同語」問題;
⒔1998年12月赴香港參加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幷應澳門大學中文學院邀請主持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口試答辯會;
⒕1999年8月出席中國修辭學會在新疆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⒖2000年6月應邀與大陸10名學者赴台參加第二届兩岸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被國台辦制定爲領隊);
⒗2000年7月産于主辦中國修辭學會「200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
黎運漢先生學術專著
⒈語法與修辭(與劉蘭英、張維耿等合著) 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1南寧
⒉現代漢語虛詞(與唐啓運、周日健合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6廣州
⒊古代漢語虛詞(與唐啓運、周日健合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6廣州
⒋虛詞的知識與運用(與周日健合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2廣州
⒌現代漢語修辭學(與張維耿等合著) 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6.8香港/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9臺灣
⒍語法與修辭(增訂本) 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12臺灣
⒎中學語文教材語言特色論析(主編幷撰寫) 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3武漢
⒏現代漢語教程(合作主編)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廣州
⒐新編修辭學(與鄭頤壽、林承璋等合著) 1987.10福州
⒑漢語虛詞詞典(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9.2廣州
⒒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主編幷撰寫) 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7南寧
⒓新編現代漢語(合作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8北京
⒔漢語風格探索 商務印書館1990.6北京
⒕秦牧作品語言藝術(與李劍雲合著)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11南寧
⒖公關語言學(主編幷撰寫) 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12廣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20:43 , Processed in 0.0639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