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02|回复: 0

网络时代的“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0 11: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锐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d9b1d010004w6.html

  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界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以先锋姿态出现的作品或理论表达,大都使用那种典型的翻译文体和书面用语。一些理论家的术语偏执和极端的书面化叙述,常常会闹到难以读懂的地步。在经过一番相互的印证之后,最高的评价常常是“中国的卡夫卡(F.Kafka)”、“中国的罗伯格理耶(A.Robbee-Grillet)”、“中国的博尔赫斯(J.L.Borges)”、“中国的杜拉斯”。在这样个“光荣”的行列里,是没有方言的地位的,所有大量使用方言的小说,都绝无可能成为“先锋”。如果你竟然不幸选择了民民的方言,那不管你写了什么,也不过就是土里土气的“农村题材小说”。比如像我那些用吕梁山农民的方言口语叙述的小说,就曾被人划入“农村题材小说”。但奇怪的是,福克纳(W.Faulkner)写了那么多美国南方的农民,福克纳使用了那么多南方的方言和黑人的俚语,却从来没有人说福克纳的是“农村题材小说”,从来不敢有人怀疑福克纳大师级的先锋地位。美国农民的方言俚语被中国作家、理论家们当做最高的先锋典范供奉在文学的纪念碑上。很显然,在这个双重的尺度后面,有一种复杂的语言立场。——相对于标准化、书面化、权威化的现代汉语,偏远地区的农民语言被看做是边缘而且落后的“方言”。相对于世界“通用”的英语,相对于“西洋”的“洋文”,现代汉语又自甘自愿地臣服成一种落后的低等级的“方言”,又“不言自明”、“顺理成章”地接受语言的自我殖民化。这种荒谬的尺度之所以成为普遍的存在,除了中国自身复杂的历史原因之外,更有一种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歧视和语言等级的划分。当连鲁迅、沈从文、老舍这样的语言大师也在国门之外到处被忽视、被无视的时候,现代汉语边缘化、低等级的“言言”身份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尖锐存在。在以前,如果说这样的体会还要等到出了国界才能体会到、体会深,那么,在今天这个电脑和网络的时代,这一切正像洪水一样在眼前淹没而来。而且,这早已经成为一个超越了汉语的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凡是使用电脑的人都知道,一张没有被“格式化”的磁盘是不能使用的,因为它不能被电脑“读懂”,它是被排除在电脑语言之外的东西。我自己也在使用电脑,我的电脑使用技术是最低的;是那种所谓“傻瓜照相机”的水平。在我所见到的任何有关电脑使用和电脑知识普及的教材中,都有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和精通电脑,最好是学会英语。因为英语是电脑和电脑网络的“通用语”。英语理所当然的“通用”地位,是因为操纵、垄断电脑业的,都是美国的“英特尔(Intel)”、“微软(Microsoft)”、“(IBM)”、“康柏(COMPAQ)”这样一些跨国公司。是它们建立了电脑的“标准”和“格式”。每当电脑操作冒出了错误,或是电脑自己出现故障,那个万能的屏幕上出现的只有英语——在这个被垄断的世界里,所有的电脑都是格式化的,都是用英语设计,也都是只用英语“思考”和“对话”的。面对那个无动于衷不停滚动的英语屏幕,你会深深地体会到,垄断技术、强势语言对人的无情的“格式化”要求和强迫。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一个不接受格式化的人,一张没有格式化的磁盘,就意味着将被排除在整个网络统治的世界之外。在全球一体化的欢呼声中,在对国界越来越多的指责中,电脑网络正以不可抗拒的压倒性优势,把地球收拢在自己格式化的巨网之内。在到处流行的宣传广告上,你都可以看见网络公司近乎神话的描绘:“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网间网,又称之为全球信息资源网……Internet是一个社会大家庭,家庭成员可以交换信息共享资源,Internet 是一个无级网络,不为个人或组织控制,人人都可以参与。”在这样的神话中,“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可以不计成本,自由使用,无论贫贱富贵,无论种族和国家。可惜,这样的“自由空气”,只有使用英语的人才可以呼吸得最多、最快、最好。可惜,这个“信息天堂”的入场券和导游图是用英语写成的。事实上,充满了文化内涵,充满了价值判断,又必须以语言符号系统来传播的“信息”,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自由享用的、平等民主的、中性的“空气”。当“Internet”以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国界的同时,也正在使英语成为一种垄断性的“中心语言”。在这个必须被格式化的以英语为中心的“Internet”世界里,所有其他的语言和文字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边缘化,都正在变成一种“方言”。

  现在,“网上文学”正在成为新的时尚,也有人以此为证据欢呼着“纸上文学”的来亡。可是,我担心在这个以英语为中心的“Internet”世界里,要灭亡的恐怕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学”,还会有正在变成“方言”的千百种语言和文字,以及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存在的那个丰富无比的语言世界。在这样的网络时代,在这样的处境中,抗拒格式化,抗拒“中心语言”的霸权强制,坚持方言的独立性,重新审视方言的价值和意义,呼吁并确立语言的平等,是文学,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情。

  按照传统和习惯的理解,“方言”总是和局限性、保守性、低等级这样的贬义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样一些贬低、否定的结论,又几乎总是从占有统治地位的“中心语言”里产生出来的。如果落在“中心语言”制定的这个语言圈套里讲话,“方言”或许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对此已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建立在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之上的语言等级,是随着统治的需要而编造的神话。所不同的是,以前是殖民统治的需要,现在是跨国资本垄断的需要。以高科技和高信息所建立的网络帝国,在创造了空前效率的同时,也在所谓最“平等”的网络面上,以难以想像的光速,用英语扫荡着所有的语言异类。

  如果对语言的历史稍作回顾,就会明白,所谓的“方言”和“中心语言”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拉丁语作为中心和权威的时代,英语、法语、德语也不过就是“方言”,而且是鄙俗不堪的下等语言。还有人因为胆敢用这些“方言”解释圣经而获罪。在殖民主义时代,欧洲中心国家之外的一切语言,都曾经是野蛮人和劣等民族的“方言”。在文言文作为中心和权威的时代,“白话”是所谓“引车卖浆者流”的下等语言,是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而当“白话”一旦变成“国语”,变成现代汉语,变成新的中心和权威,中国土地上所有其他的语言,所有其他的语种和文字,就又成为新的方言。任何一种“中心语言”地位的确立;也都意味着一种标准化、集约化、普及化的建立。语言、文字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通用”。没有了“通用”也就没有了语言产生的可能和必要。而省略和标准化又是一切通用的前提。但是,在省略什么、又以谁为标准这样的问题背后,你常常会看到权力之手无情的涂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在秦国的强大标准面前,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语言,就成为“当然”要被省略的“方言”。为此,秦始皇甚至不惜焚书坑儒。

  现在,微软公司为占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专门推出了全中文的操作系统和全中文的办公软件。面对微软公司,中国电脑业几乎没有任何竞争能力可言。这个说英语的微软恐龙正一天天地在网络和屏幕了逼近中国。如果有一天,十二亿中国人的电脑语言都操纵在微软这样的公司手里;如果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要依赖说英语的微软公司来传播;如果我们从未间断地书写了两千多年的汉字,被彻底的格式化成为按利润计算的“信息产业”;那只能说是汉语和中国文化最大的灾难!我看到微软公司最近因为恶意的垄断行为而被起诉,应当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担心纯属庸人自扰。因为科学技术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各种语言的电脑软件早就在市场上到处流行。电脑之间的语言互译,也是一个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技术”问题,而技术最终是会不断完美起来的。我也知道,我们这个地球上已经没有能够脱离科学技术而存在的人了。就像我们无法脱离化学纤维的衣服、优良品种的食物、空调控制的房间和燃烧汽油的汽车飞机一样,我们也无法脱离电脑网络。我们早已经无法脱离科学技术去谈论“人”、“人性”和“人的存在”。或者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早已经没有“人”而只有“科学技术化的人”了。但是相信和接受这样的命运,并非是要相信和接受那个科学万能的神话。我尤其不能相信被垄断技术所操纵的科学万能。在经历了火车对于马车的革命,飞机对于汽车的革命,电能对于热能的革命,印刷对于手写的革命,影视对于书本的革命之后,我们不是照样在经历着用飞机大炮杀人,用原子弹杀人,用激光致导的精确导弹杀人,用一切科学技术来杀人吗?我们不是照样在经历着,利用一切科学技术来维护统治、维护垄断特权吗?当语言被制造成这个地球上一项最大的“信息产业”的时候,当电脑网络把地球上的语言一网打尽的时候,那些说英语的垄断者难道会因为使用了电脑和网络的最新技术,而变成救世的耶稣或是普度众生的菩萨?你愿意相信这样的神话吗?你能够相信这样的神话吗?用印刷技术传播语言的人和用电脑网络传播语言的人,真的会有本性的不同?或者说,用电脑写字的人比用笔写字的人更仁慈?坐飞机的人比坐马车的人更热爱自由?更何况,那个被充分格式化的电脑真的能够表达我们所能体验、所要表达的一切吗?孩子扑进母亲怀抱的万种柔情,恋人相见的顾盼神飞,面对死亡的恐惧忧伤,仰望星空的思绪万千,仇杀的凶残,母爱的温柔,真的都能够被装进那个格式化的电脑里去吗?

  即便是作上面如此简单的回顾,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心语言”和“方言”之间相互转换的复杂关系。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通用”,所谓“标准”,是一种怎样的人为之物,是一种怎样的权力结果。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每一次“中心语言”的解体,都意味着语言的解放。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在无数方言激荡的大海里,凝结出千百个不同的语种之岛。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这片语言的汪洋大海里是无所谓的心的。所有语种岛礁的存在,都有赖于大海的存在。语言之海的生态也同样需要平衡。所谓进化真正的含义是所有存在者的相互依赖、平等生存,而不是弱肉强食的霸权和扫荡。我们身边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平衡的打破,就意味着死亡和灭绝。任何对于别人的蔑视和消灭,也就是自己灭亡的开始。在打破了“中心”“方言”这样的遮蔽之后,在打破了语言霸权的神话之后,我们或许能以更平静的心态接受、看待语言之间的激荡和互动,我们或许能以更虔诚的慈悲和同情之心对待人类所有的智慧成果。在我们这个方言丛生的世界上,曾经盛开过无数值得人类自豪的文学之花,它不会,也绝不应该在网络的垄断下退化成格式化的沙漠。

  今天在座的韩少功先生,不久前写过一本叫做《马桥词典》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以马桥村的方言做主角的书。在这部多种文体组合的杰出作品中,没有我们惯常所能看到的贯串全篇的人物、情书、主题!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构。这部精彩的小说可以看做是一次对方言的抽样调查。在对一百一十个独立词条的描述、解释中,你会清晰地看到马桥的历史、风俗、气候、物产、地理状况;你会深刻地体会到人的命运和因这命运而发生的万千感受,你会沉重地经历历史带给马桥的沧桑和悲凉,你会鲜明地观察到“方言”和“中心语言”之间复杂而生动的相互渗透和改变。这所有发生在语言世界里的扭曲、激荡、蜕变、死亡和再生,这所有语言世界里的惊涛骇浪,比我们身边的历史毫无逊色。马桥方言的复杂和生动是不可能被现代汉语所替代的,也不是任何一台说英语的格式化电脑所能表达的。难以被任何“标准”所格式化的马桥方言,永无可能被世界所“通用”的马桥方言,正是在作者深沉的同情、刻骨的理解、精彩的表达中,获得了和所有语言同样的意义。《马桥词典》这部小说的产生和存在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它证明了语言和文学的无限丰富性,是任何图像和网络的神话都无法替代的。《马桥词典》在给我们提供了丰富、深刻的文学表达之外,更使我们看到与生命永远同在语言就像生命本身一样生生不息、千变万化。

  应该说,在这个电脑网络席卷地球的时代,幸亏我们还有自己的方言。感谢大家有耐心听我用中国的方言讲话。

  (本文为2000年3月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国文学:继往与创新”研讨会上的演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4 15:04 , Processed in 0.0734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