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5|回复: 0

壮语方言土语中促声调分合问题研究追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5 08: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高玉彩    来源:广西语言学会  2009-6-26  

1、壮语声调简介

壮语是汉藏语系侗台语支(也称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个语言。其内部大体可以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可以分别以柳江壮语和龙州壮语为代表。
壮语应与壮侗诸语言一样,声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壮语各地方言一般都有八类左右共同的声调:六个舒声调(1调至6调)和两个促声调(7调和8调),与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八个调类相当。

壮语标准音声    调
标准音
调  值
例词
汉 语
调 类
1
2
3
4
5
6
     7   长   
     短
8   长
         短
24
31
55
42
35
33
55
35
33
33
na1     厚       tam1   舂(米)
na2     田地     tam2   塘
na3     脸       tam3   织(布)
na4     姨母     tam4   抵撞
na5     箭       tam5   低矮
no6     肉       tam6   跺(脚)
nap7    插       tam7   肝
na:p7  挟       ta:m7 塔
nap8    束(纱) tam8   蹬
na:p8  缴纳     ta:m8 座(房子)
阴 平
阳 平
阴 上
阳 平
阴 去
阳 去
(表1)标准壮语的声调(与汉语调类对应):
壮语方言土语音系中,绝大部分地区八个调类的调值是高低相同的,而且一般是1、3、5、7调分别比2、4、6、8调的调值高。

2、壮语声调的分合

壮语部分方言土语,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会从一个调类分化出几个不同调值的声调。有分化的调类,大都是塞声韵,即促声调。但在舒声韵中,声调也有分合现象,如大新的第1调分化为55和53两个调值,邕南的第1调也分化为55和33两个不同的调值,隆安的第5调分化为35和213两个不同的调值。这种在语音演变中出现的声调分合现象在壮语各地并不完全一样,为了便于分析比较,一般把不同的调值单独归类,另设“派调”。“派调”顾名思义,就是从某个声调派出来的,在该声调调类的右上角角一个小撇表示。如:















1
1’
2
3
4
5’
5’
6
7
9
9’
8
10
10’
邕南
53
33
31
35
11
13

53
55
13
35
33
53
11
隆安
34

22
55
33
35
213
21
55
35
213
21
33

(表2
相反,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也有调类合并和简化的趋势,如高田壮语,50年代的调查显示有调值不同的8个调类,但到90年代末的调查显示,有些声调的调值已经趋同②,如图:














舒声调
促声调
1
2
3
4
5
6
7
9
8
10
1954年
42
231
53
35
55
213
55

24

1999年
52
231
52
224
55
224
45
55
23
34
(表3
如表所示,第1调根第3调调值相同,第4调根第6调调值相同,此外,在50年代的调查中,有些调查点的声调系统也存在这种不同声调的调值相同现象,如钦州第1调根第3调的调值都是33,第5调根第6调的调值都是31;扶绥和上思的四调、六调调值也是相同的。

调值不同的两个声调,在语音演变过程中调值趋同,声调归并,同音字增加,是否会带来语言交际的不便呢?

调值趋同,声调合并,会产生一部分同音字,但大部分声调在调值趋同的演变同时,声母韵母也会产生相应的演变,这样就减少了语言交际带来的歧义。例如,高田壮语过去的第1、3调和第4、6分别合并后,过去分属1、3或4、6而声母、韵母相同的音节,除部分合并为同音字以外,还有两类情况:

1)、声调归并,韵腹元音发生长短的变异。2)、声调归并,声母异化。

词义
1954年
1999年
韵腹元音长短变化
hau42(原1调)
hau53(原3调)
ha:u52
hau52
ka42(原1调)
ka53(原3调)
ka52
ka:52
声母异化
na42(原1调)
na53(原3调)
ʔna52
na52
wa:n42(原1调)
wa:n53(原3调)
wa:n52
ʔwa:n52
(表4
可见,即使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不同声调的调值发生趋同现象,声调合并,但由于语音系统演变的系统性声母、韵母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不会给语言交际带来太多不便。而且,因为语音演变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等原因,壮语各地方言土语,并不是都会产生这类的调值合并现象,产生合并现象的各方言土语,变化也常常是各有差异,且即使是调值趋同的调类,内部也总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并不是所有音节的调值都会发生演变。

3、促声调的分合、增加
3.1促声调的分合
前文提到,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从一个调类分化出几个不同调值的声调大都是促声调。在对壮语63个调查点的考察发现,由于元音长短不同而导致促声调分化为四个不同调值的调查点占80%。张钧如等认为其分化过程是:短元音韵比较短促,发音时其声调还来不及充分展开就要结束了。所以短调多为平调(且多为高平调)或升降幅度较小的升调或降调,可见,短的促声调是从长的促声调分化出来的。④如前面提到过的高田壮语的促声调,在1954年调查显示只有55(7调)、24(8调)两个调值,而在1999年的调查中已经分化为55(7长)、45(7短)、34(8长)、23(8短)四个不同的调值。由于元音长短不同而导致促声调分化为四个不同调值在壮语各方言土语是普遍现象,所以调类分别标作7、9、8、10,如都安的促声调分别标作:7调(55)、9调(33)、8调(13)、10调(21)。如果长短元音韵调值相同,只标7和8就可以了,如丘北方言促声调只有7调(55)、8调(22)两个调类,广南(北)的促声调中也只有7调(11)、8调(44)两个调类。

3.2促声调的增加

声调增加指的是由于吸收借词等原因而增加的某些声调,它与声调的分化不同。如果由于吸收了借词而增加了声调,则着重从调值差异来考虑。如武鸣促声调——55(7短),55(7长,主要是借词),35(7长),33(8短),33(8长),42(8长,主要是借词),调值相同的标同一调类,则这六个促声调分别标作:7、7、9和8、8、10

3.3促声调的再分化

促声调根据元音长短分化为四个不同的调值后,如果又有再分化,就的增加“派调”。如邕南的7调:55(短),13(长),35(长,借词);8调:33(短),53(长),11(长,借词,次浊),7、8调中的一短两长,调值都不同,分别标作7、8、9’、8、10、10’

3.4壮语各方言土语中促声调的分合情况

根据《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和《壮语方言研究》中对各壮语方言土语音系的描写及近几年有关壮语方言声调的研究,对壮语方言土语中促声调分合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

1)壮语方言土语音系中,促声调的数目在二至六个之间。

壮语应该与侗台语族的其他语言一样,四声形成之后,按声母清浊不同而个分为二,成为八个声调,即1、2、3、4、5、6、7、8调,六个舒声调,两个促声调。后来,除了有的方言土语中,阴调类因声母发音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分化外,促声调也大都由于长短元音的不同而再度分化,即7、9、8、10调,这样大部分壮语方言中有四个促声调。当然,也有的土语中只有7调分化而8调没有,如龙胜、河池等地;或只有8调分化而7调没有分化,如大新、德保等地。这样就只有三个促声调。四个促声调形成后,促声调在语音演变中又有增加和合并现象。促声调的增加有两种情况,一是促声调再分化的结果,一是吸收汉语或其他方言土语借词而增加的声调。当然,哪个促声调再分化,或因为借词增加哪个声调,在各土语音系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又产生了一至两个促声调,促声调的数目也增加至五到六个,如横县的促声调有7调(55)、9调(53)、9’调(33)、8调(22)、10调(42)五个,邕南促声调有六个:7调(55)、9调(13)、9’调(35)、8调(33)、10调(53)、10’调(11)。

声调增加的同时,也有合并的现象。如龙州土语,在50年代的调查中,有三个促声调:7调(55)、8调(11)、10调(32),而近年来,通过语音实验分析,已经合并为两个:7调(35)、8调(31)⑤。这样,壮语各方言土语音系中,促声调的数目就在二至六个之间不等。
至于各方言土语中促声调再分化的具体原因,以及哪些借词进入土语音系后产生增调,那些语音变化导致促声调的分化与合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壮语方言土语音系中,促声调的分合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语音演变有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三个特点。关于壮语各方言土语音系中促声调分合的条件性、时间性在前文已有提及。对照《壮语方言研究》所列出的36个调查点中促声调的分合情况,可以看出促声调调类在各方言土语中的分不也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表5
首先,各土语内部的调类基本一致,其次,相连成片的几个土语之间也有相似性,如北部方言中的柳江土语、红河水土语、邕北土语大都有四个调类,南部方言中的邕南土语、砚广土语、文马土语,也大都有四个调类,而左江土语、德靖土语大都有三个调类。

北部方言
南部方言
土  语
柳江土语
右江土语
丘北土语
连山土语
砚广土语
文马土语
调查点
6
2
4
4
1
3
1
1
5
4
2
2
1
调  类

2(1)
3(4)4(1)
4
4(3)
3(1)
4(2)
5(2)
4
2(1)
3(2)
2
3
4(2)
5(2)
6(1)
3
4(1)
3(1)
4
4
(表6
3)壮语方言土语音系中,促声调同调类的调值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得很远,但这些差别也不是凌乱的,而是成片成片的。如第7调在各方言土语中调值大都为/55/,北部方言中桂北土语的龙胜、融安、河池、南丹、东兰等地,不但调类数目近似,而且同调类的调值也接近。
此外,柳江土语和桂北土语以及红河水土语的部分地区,还有连山土语,同类声调的调值大体一致;右江、桂边两土语和邕北土语内部的平果、武鸣内部,左江、邕南两土语内部,德靖土语内部,砚广土语内部也都是各自成片。

4、问题

   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壮语方言土语音系中促声调的分合情况的追述与考察。
语言是变化的,声调系统也随之演变,但同时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和《壮语方言研究》都是50年代的记音 ,由于发音人与记音人的不同,所标注的调类、调值也有差异,那么,在横向考察促声调的分合情况时,该如何判定不同方言土语的调类、调值分合现象?50年代的记音与近几年的记音,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是否是产生促声调分合的主要原因?各方言土语音系中,促声调在共时和历时具体的分合情况如何,以及如何解释“派调”的产生、与借词、语音系统中其他部分(主要是声母和韵母)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和论证。

附注:
韦庆稳 覃国生:《壮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
②③曾晓渝:高田壮语的声调演变,《民族语文》,2001(4)
④梁敏、张钧如:《侗台语族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⑤李洪彦,蓝庆元,孔江平:龙州壮语声调的声学分析,《民族语文》,2006.
⑥上图为手绘,只标示出各调查点大致位置,未按比例尺。

参考文献:
①韦庆稳,覃国生:《壮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0,
②梁敏,张钧如等:《壮语方言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③梁敏,张钧如:《侗台语族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④广西区语委研究室编:《壮语方言土语音系》[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
⑤曾晓渝:高田壮语的声调演变,《民族语文》[J],2001(4).
⑥李洪彦,蓝庆元,孔江平:龙州壮语声调的声学分析[J],《民族语文》,2006(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5:55 , Processed in 0.0980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