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25|回复: 0

哲学研究现状面面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1 22: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俞吾金 来源:http://www.rwfd.fudan.edu.cn/xueshu/zhuanjia/zhexue.html

近斗年来,哲学研究似乎出现了复兴的征兆:报考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数有了一定的回升:哲学专著的出版已不像以前那么困难了;国外哲学的新思潮也不断地被介绍进来.在我看来,与其说这种外观上的繁荣是哲学复兴的一个征兆,不如说是对哲学危机的一个遮蔽.事实上,今天的哲学研究面临着种种危机.

表现之一是历史意识的衰退.我这里说的历史意识乃是主体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本质的深刻的反思和把握.在普通人,特别是青年人那里,历史已成为一个遥远的过去,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不少青年人用两三千个常见的汉字、夸张的广告语言和港台及西方国家的数个或数十个明星的名字与歌词构筑起自己的整个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之外,一切都黯然失色.至于历史,就像一个孀居无靠的老妇人,完全是多余的了.不要说是古代史或近代史,就是本世纪的历史事件,如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也被逐出了记忆之外.记得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这个著名的比喻暗示我们,人的精神世界必须植根于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它的根扎得越深,它本身也就越有力,其内涵也就越丰富.然而,对于努力把历史从记忆中驱逐出去的当代人来说,这个比喻似乎失去了它的诗意的感召力和现实的合理性.面对着当代人,或许我们更应该说"人是浮萍".众所周知,浮萍是无根基的,总是处在漂浮的状态下,而人的思想或精神一旦失去了历史之根,也就会处于漂荡无定的状态中.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当代人在精神上是缺乏深度的,而且由于习惯于故弄玄虚,从而使他们的肤浅显得更为触目.


在当代中国学者那里,我们见到的仿佛是一种相反的情形--历史主义情结的泛滥.几乎可以说,翻开任何一部当代的学术著作,其大部分的篇幅都在对所要探讨的问题作历史的回顾与起点的追溯.似乎作者所要讨论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这个问题本身的历史.乍看起来,这种历史主义情结乃是历史意识普遍存在的一个确证,实际上恰恰相反,这种现象正是历史意识全面丧失的一个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样的论著中,作者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自己的历史性,即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当今生活世界的本质,从而为自己的历史主义态度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是对问题的起点和历史的碎屑的无休止的追寻,就像一只忙忙碌碌的松鼠,不停地向起点方向奔跑。在这里起作用的不是实质性的历史态度,而是形式主义的历史态度.或许可以说,这种普遍的历史主义的情结乃是中国人崇拜祖先的传统观念在学术思考上的一种折射.这种历史的回顾越多,作者离自己所要探讨的问题就越远.所以,这种回顾决不是思考,而是对思考的回避.这样说并不意昧着对历史主义的研究方式取一概排斥的态度.我只是限于指出,这种方式的运用是有前提的,这一前提就是对自己的历史性的先行的澄明.历史性是历史主义的生命和灵魂.在历史性未澄明之前,换言之,在自觉的历史意识确立之前,历史主义不过是经验主义者的语言游戏而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反复强调,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先导.不能理解今天的人是无法描述过去的.所以,历史意识本质上乃是一种哲学意识.一旦失去了这种意识,即使一个人整天埋头读历史著作,长年累月地思考历史的问题,孜孜不倦地严谈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他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缺乏历史意识的人.


表现之二是批评意识的匮乏.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从观念上看,人们没有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批评区分开来:一种是文化专制主义意义上的批评,这种批评实质上是蛮横无理的专断,即宣布与自己的观点有冲突的其他一切观点都是谬误的.凡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领略过这种类型的批评.无疑地,对这种类型的批评我们必须加以拒斥,但拒斥这种批评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放弃一切形式的批评.事实上,洗澡水和婴儿是不能一起泼出去的;另一种是多元文化意义上的批评.这种批评才是真正的批评,它是在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展开的,而它本身的宗旨又是‘为了促进学术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是"学术自由",而不是"学术民主".如果倡导"学术民主",就会有一个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问题.于是,在肯定的意义上,学术研究就会蜕化为权力话语;而在否定的意义上,批评将会失去自己的生存条件,因为有时候学术上的真理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这少数人又有可能与权力是相分离的.所以,唯有倡导学术自由,真正的批评才可能出场.历史和实践一再告诫我们,没有后一种批评,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事实上,学术文化上的真正的多元状态是在批评中发展起来的,无批评的多元状态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形式上的多元状态.同样地,从观念上看,也要把两种不同类型的宽容区分开来:一种是对媚俗的、低级趣味的文化作品乃至文化垃坡的宽容,这种宽容本质上是无原则的放纵;另一种是对具有独立见解和风格的学术文化作品的宽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宽容.如果说,没有后一种宽容就不会有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的话,那末,只有前一种宽容,学术文化事业必然会陷入危机之中.真正的批评意识与真正的宽容意识总是同步发展的,从现实上看,批评意识的匮乏乃是超功利的、追求真理的独立意识匮乏的一个确证。当批评以短视的、私人的利益和关系为出发点时,它不但不可能高瞻远瞩,而且必然变形为单纯的形式,变形为无原则的恭维.于是,我们见到的是下面这样的怪圈:作者迎合读者,读者顺从评论者,评论者吹捧作者.这样做的结果是:除了"批评"这个词还存在之外,批评本身已荡然无存.无庸讳言,一旦失去了像鲁迅、尼采这样伟大的批评家,一个社会的学术文化是不可能取得健康的发展的.这就启示我们,批评意识的重建已成为当务之急.

表现之三是学术规范的欠缺.〈略〉,

表现之四:是研究态度的浮躁.〈略〉

认识到哲学面临的种种危机,目的正是为振兴哲学.完全可以说,当代人所具有的知识及其在生活中所感受的东西远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更为风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今时代已为像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性的"土壤".当代人应当努力克服浮躁的情绪,从世俗世界的种种诱惑中超拔出来,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执着地追求真理,写出无辄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来.如果当代人的肩膀承担不了这样的的重荷,那么该归咎的就是不是世界的纷乱,而是自己的平庸了。

本文摘自《俞吾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自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20:57 , Processed in 0.1258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