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68|回复: 1

汉字字型规范的必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1 11: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费锦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来源:学术批评网

《通用规范汉字表》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的笔形变异规则为依据,对现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中与规则不一致的44字作了字形微调。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现行通用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提高书面交际和识字写字教学的效率,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调整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印刷汉字字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整体进程。

字形是规范汉字的物质外壳。书面交际的甲方和乙方在发出和接受语言信息的时候都要通过字形来实现。196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次系统整理汉字印刷字形的重要成果。这份字表在消除长期存在的印刷品汉字字形混乱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988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完全采用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的印刷宋体的字形标准,从而使这套印刷字形成为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相当统一,但局部还有若干不一致的地方。少量字形的笔画形状、笔画组合和整字结构尚有改进余地。有位小学教师为了凸现这些不足,曾造过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他瞥了一眼碗里的鳖鱼,心里十分憋气,心想你们营私舞弊,连这样蹩脚的菜也敢端上来。”35字的句子里,“瞥、鳖、憋、弊、蹩”都是以“敝”为声旁的,但“瞥、弊、憋”的第四笔带钩,“鳖、蹩”的第四笔又不带钩。这位老师说,连我自己都弄不清,还怎么去教懂学生呢?只能让他们一个一个死记。这些微量的不足,在前电脑时代,由于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统一的铜模浇铸出来的,用字部门对这些不足不易发觉;进入电脑时代以后,用电脑造字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随着计算机用汉字字符集收字数量的不断扩大,这种字形歧异的现象越发严重。 这套规范印刷字形的标准化程度亟待提高。人们期望历时八年、修改九十余稿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字形整理方面也能达到更加科学的水平。所以,这次字形微调工作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向壁虚构,更不是去“擅改祖宗创造的字形”,而只是对已经通行了44年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规范标准的一次修订和升级。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跟收字字种和简化字、异体字的调整相比较,印刷宋体字形的微调对社会用字的冲击也是最小的。44字的字形微调主要只涉及7个构字部件和“避重捺”这条规则,没有一个字形微调会使原来的字形面目全非,当然也决不会影响人们的识认和阅读。

人们公认,汉字字形在长期书写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笔画变形、偏旁避让、上覆下托、左抑右扬等变化组合,铸就了汉字字形的美学品格。从日常学习和应用的角度来要求,人们希望这些变化带有较强的规律性,以实现相同的字形环境中,同类的笔画、部件变形和结体组合的一致性,否则就不利于人们的学习、掌握和应用。我们认为,《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者是在便于阅读、尊重字体的传统特点和书法美学原则这几项前提下,力求减少笔画或部件变形的数量,而必须变形的,则在相同或相似的字形环境中,努力保持形变的一致性,使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同时,研制者还适当顾及台港澳现行的标准字形,不人为扩大两岸四地的字形差异。研制者的这些努力都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通用规范汉字表》微调的44个字形可以分成8组:

一、“琴、瑟、琵、琶、徵”

这一组字的字形微调的只是把部件“王”的末笔横改为提。大家都知道,当汉字左边部件的末笔为横时,为了与右边部件相呼应,使左右笔势连贯、字形结体严谨,都要把左边部件或相对左边部件的末笔横改为提,如“项、埋、球、站”等。“徵”中的部件“王”,处在左中右结构的中间位置,相对于部件“攵”来说,它也处于左边位置,理应把它的末笔横也改为提。字形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如“鸿、潋、臌、街”中的“王”其末笔横都变形为提。“琴、瑟、琵、琶”都有两个“王”,其中左上的“王”处于左上位置,也应该按照同一规则,把末笔横改为提。“碧”中的“王”就是因为处于左上位置而把末笔横改为提。“珏”中“王”的右边也又一个类似“王”的“玉”,“王”的末笔横照改不误。有个学生名叫“江碧琴”。“碧”左上的“王”改为提笔了,“琴”左上的“王”却写横笔。学生只能一个一个死记。

二、“魅”

处于半包围结构中的部件,凡含有易变形笔画者一般末笔笔画都要变形,如“达、返、毯、毬”的末笔捺都改为点。偏旁和字形环境相同的“魃”,其末笔捺就变形为点。“魅”的部件“未”处于偏旁“鬼”的半包围中,它的末笔捺也应该合乎规律地变形为点。

三、“籴、氽、褰、衾”

“避重捺”是历代书家经验的提炼,是书写汉字的一条重要规则,已为广大读者和规范字形工作者普遍接受。如“樊”右上“木”的末笔捺,由于下面“大”的末笔也是捺,于是为“避重捺”,把“木”的末笔捺改为点;“焚”右上“木”的末笔捺,由于下面部件“火”的末笔也是捺,为了“避重捺”,把右上“木”的末笔捺改为点;“爨”,下部“林”“大”“火”的末笔都是捺,为了“避重捺”,“林”“火”的末笔捺都改为点。凡字形中有重捺的一律避之,有利于规范字形的标准化,有利于学习和使用者掌握。“籴、氽、褰、衾”的末笔捺都应该改点 。  

四、“巽、撰、馔、噀”

这一组字形的关注点是部件“巽”左上“巳”的末笔。一般当以竖弯钩为末笔的部件(如“己、光、元”等)处于字形左边位置时,为了左右呼应、结体严整,要把末笔竖弯钩变形为竖提,如“改、辉、顽”等。“巽”和含“巽”偏旁的“撰、馔、噀”,它们的“巳”处于左边,它的末笔竖弯钩都应该改为竖提。

五、“亲、榇、/杀、刹、脎、铩、弑、/条、涤、绦、鲦、/茶、搽、/新、薪、/杂、/寨”

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部件“木”的笔画变形规则相当复杂。“木”作为构字部件,在上作“木”(如“避重捺”,则末笔改为点,如“漆”);在下作“木”(如“避重捺”,则末笔改为点,如“桊”);在左(包括相对左侧,如“焚”的左上)末笔改点;在右作“木”;在包围、半包围结构中:全包围中末笔改点,如“困”/左上右半包围中末笔改点,如“闲”/上左半包围中作“木”,如“床”……还有上面的“杂、茶、杀、条”等17字,在下面位置的部件“木”采用“草书楷化”的写法,竖变竖钩,末笔变点,左撇和右点离分写在两侧。显然,现行规范字形“木”的形变规律性不强,不易掌握;“草书楷化”写法引入印刷宋体,离“木”的原形较远,既要竖笔带钩,又要三、四两笔跟竖笔分离,哪些改“草书楷化”,哪些不用“草书楷化”又无规律,成为识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台湾标准字形中也没有这种写法。字形微调后,一律写“木”,只在有的字形中(如为“避重捺”)末笔捺变点。这样简化变形规则,增强规律性,有利于学习和使用。

六、“恿、瞥、弊、憋”

“恿”的第四笔是横折钩,“瞥、弊、憋”的第四笔也是横折钩。当“甬”处于上边位置时,第四笔横折钩有的保留钩,如“恿”;有的去钩,如“勇”。当“敝”处于上边位置时,它的第四笔横折钩,有的字形保留钩,如“瞥、弊、憋”;有的则去钩,如“蹩、鳖”,很不统一。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要一个一个死记。《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者把原来带钩的“恿、瞥、弊、憋”的钩都去掉,规律性更强,有利于学习和使用。

七、“唇、蜃、蓐、溽、缛、褥、耨、薅”

这组字的关注点在“唇、蜃、辱”的字形结构上。原来有的是半包围结构,如“唇、蜃”,有的则是上下结构,如“辱”,不统一。《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者把“唇、蜃”和“蓐、溽、缛、褥、耨、薅”中的“辱”一律统一为上下结构,便于学习和使用。

八、“毂”

这是一个形声字,形旁是“车”,声旁是除去“车”后的其他部分,读qie4。“榖、鷇、彀、穀”等一批字都用同一声旁,在形旁上都有一短横,独独“毂”遗漏了。如果不把这个短横补上去,它的声旁就不完整了,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一个错误的字形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者微调这44个字形是提高咱们汉字字形规范化水平的需要,不是“没事找事”。咱们引为骄傲的汉字,如果在规范的印刷字形中留存那么多的不统一,甚至错误,那倒是在给汉字抹黑了。

有的先生可能说,对这些不统一甚至错误的字形,我们已经习惯了,识字教学中也一直是这么教的,现在要改过来,尽管是统一了、正确了、规范水平高了,但太费劲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规律性不强到较强,从不统一到统一,终究是易于掌握的知识,难度不大;二是,微调了这些字形,除了对于汉字字形的规范化外,还对后来的一代又一代汉字学习者,将是一件大好事,会给他们的学字、识字、写字、用字带来许多方便,将节省后来人的许多精力。如果这样来算这笔账,那我们这些已经习惯这些不规范字形的人再费点精力,再麻烦点儿,也是值得的。这也是对后来学习者的一点儿奉献吧。

(感谢王宁教授推荐)
发表于 2009-9-15 23: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本来就难写、难学、难认,还折腾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23:25 , Processed in 0.0706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