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42|回复: 0

中国媒体十二大经典创意(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5 23: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欧阳国忠
http://www.sina.com.cn 2003/09/30 15:24   新浪传媒

--------------------------------------------------------------------------------

     2、“作家纪录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
  
     入选理由:该创意首次以作家思维挑动城市魅力思辩的市民心态,首次以作家本人的思考、观察、经历编织城市人文地理,首次集纳电视语文、电视音乐MTV、报告文学剧等电视类别的优点。它开创了一种新的电视样式——极大地贴近作家的初始冲动同时又无碍于大众媒介的播出,让作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文字技巧同时又有画面语言的灵动组接,充满作
家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同时又不失流畅鲜明的电视特色。它在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中创下史无前例的典范效应,也显示了中国电视人的创作新态度。

  2003年新年伊始,以作家的视角来记录、描述一个地域的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播出。北京的刘心武、上海的孙甘露、武汉的方方、银川的张贤亮、贵阳的李宽定、哈尔滨的阿成、杭州的李杭育、长沙的何立伟、成都的邓贤、大连的邓刚,在《纪录片》栏目中齐刷刷地站在了一起。这十位作家分别从“自我”出发,讲述十个城市的故事。

  据策划者李辉介绍,早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就曾跟随作家张辛欣骑自行车沿大运河采访拍摄,由此诞生的纪录片《运河人》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张辛欣的纪实体小说《在路上》记录了这段历程。之后不久,北京电视台制作了反映女科学家徐凤翔在西藏工作生活的纪录片《小木屋》,这部纪录片的采访撰写由作家黄宗英担当,再次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但综观《运河人》、《小木屋》之类的作品,作家在其中承担的更多的是“出镜”任务,而经过电视制作这个集体创作的过程,作家最初的体验、感触、沉淀、思考不可避免地被削弱甚至曲解了。而在《一个人与一座城市》里,作家的个人经历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这些经历是与城市相关联的。作家的个体叙述(面对镜头的口述)是构成此节目的重要部分。在讲述中,作家既是观察者又是思考者。他们用自己的回忆折射城市的历史,用自己的经历编织城市的变迁,用自己独特的观察阅读城市的风景,用自己缜密的思考揭示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介绍城市的同时他们也在展现着自己。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系列节目由李辉、肖同庆任总策划,韦大军任总编导,陈晓卿任制片人。该片解救了中国纪录片长期以来的摇晃跟踪式的陈旧套路,同时亦解救了中国作家长时间在公众心目中的创作套路旧形象,城市、作家与纪录片如此缜密的结合让此片在佳作芸芸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
  



3、IBM诺贝尔奖百年中国记者全球行

  入选理由:有很多创意我们想得到,却苦于做不到。这次操作难度系数极高的“全球行”,在多方努力下不仅完成了使命,而且干得非常漂亮。它体现了主办媒体极其开阔的视野和非常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敢想敢为的非凡气魄。这次报道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一项社会调查中,科学家被评为最受人们敬重的职业。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科学家是一种荣誉--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立志的时候,科学家往往会成为一种激励的符号。但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科学家往往与幽默情趣无缘,而是与清贫、孤独、不善言辞、拘谨为伍的。可以说,虽然“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听了不少,但对科学这个职业,多数人是陌生的,再加上他们的成就令普通人可望不可及,所以最后造成大众对于科学家是崇拜大于热爱。如果说,科学家是闪烁在人类历史上的明亮之星,那么《北京青年报》社与《发现·图形科普》杂志社联合推出的这次大型独家采访活动,则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天窗。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X光发现者伦琴,他的发现让人类医学在20世纪发生重大变革。100年来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名录,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2001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奖设立100年纪念日。2001年9月20日,“IBM诺贝尔奖百年《北京青年报》记者全球行”的第一名记者田利平从北京出发,飞往洛杉矶。两天后,张天蔚、汤正宇、安刚、杨永辉也来到纽约。10月10日,第一篇报道《黑格--黑衫鹤发的冒险家》在《北京青年报》上刊出。接下来的两个月里,10名记者和2名特约记者分赴美国、瑞士、德国、英国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所在国家或地区,与大师们面对面访谈,一共采访了30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生理及医学奖的获得者。《北京青年报》每周以3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所有的报道,包括记者随笔,对话,被访者简介及他们给中国朋友的寄语,最后并集结成书《与诺贝尔大师面对面》。

  在这一次世界顶级科学家的采访中,记者的报道让中国读者近距离地领略一种种快乐的科学生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大师们“千人千面”的飞扬个性、真实的内心世界及无远弗界的智慧能量。各位科学大师被自身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他们把宇宙的万物看成是一个“洋葱”,他们倾其一生,就是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一点一点地进入到自然奥秘的核心。

  在策划这次活动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说:“亲身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他们的辉煌业绩,我们不仅可以普及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可以学习这些科学泰斗们身上所具有的科学和创新精神,以此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科学意识。”

  活动的发起和策划人之一为《发现·图形科普》杂志社社长吕长宏先生,是他带来了这样新颖和大胆的创意,并为《北京青年报》和IBM牵线搭桥。他本人还作为特约记者,亲赴美国进行了采访。科学顾问秦禄昌博士,他长期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与许多诺贝尔大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他的介绍,才使得记者的采访变得非常顺利。另外,还有许多中国留学生为记者的采访进行高水平的翻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7:41 , Processed in 0.0655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