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27|回复: 6

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 11: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明网阅读频道】专题: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http://reader.gmw.cn/node_43617.htm





【导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互联网技术“升级”浮躁心态突显丨 名著成“死活读不下去榜”榜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搞了个书籍“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是读者“最读不下去”的书。除此之外,其他三大古典名著及一些外国名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也都榜上有名。这10个书名排列在眼前,让人不免想到学生时代老师为学生开出的“世界名著阅读书单”。在快餐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更喜欢情节热闹、搞怪的网络文学,或者对实用性图书非常热衷,更有人养成了急躁、浮躁、暴躁的“三躁读书观”,将读书当做赶时髦、炫耀的工具,被出版人、荐书人或者花花绿绿的广告牵着鼻子走。人们在浮躁猎奇、品位低下的庸俗读书观和实用性读书观中已陷得太深。【详细

·读了几百年的书,如今读不下去?这个结果确实让评论界有点不知所措。

·经典缘何"读不下去"?虽然“槽点”各异,但不难发现,“耐性”的缺乏是“读不下去”的关键原因。

·“死活读不下去”,谁的“不幸”?与其说是经典的“不幸”,不如说是我们与时代的“不幸”。

·不阅读的中国人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

 
图书出版“惹人忧”丨奇葩出错成常态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林语堂英译精品:扬州瘦马》文集,经过确认后发现该文集的封面人物却是林语堂的老乡作家杨骚。该书责任编辑张楚武声称该书封面并没出错,“这是一个巧合,民国很多读书人都是那样的”,但为了避免误解,出版社已重新设计封面,变成林语堂右手拿着烟斗的头像。此事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友都对出版社的这次“危机公关”表示愤怒,他们认为出版社“犯了错就要认”,读客图书的邢晓英说“无错不成书”是业内顽疾,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存在才使图书出错成常态。【详细

·恶搞黑童话成正式出版物童话故事是滋养全人类长大的养分,成人世界的丑恶影响到儿童文学的净土。

·出版界流行“偷书款”此类“潜规则”在书界很普遍,书店和出版商之间的不信任气氛无疑愈加浓重。

·一大波“奇葩”书籍重出江湖交友秘籍”在网上爆红,调侃其是世间罕见的“奇书”。

·低级出版错误俯拾皆是编辑越来越不注重案头工作,都在跑选题、搞营销、做市场。失误让人啼笑皆非。

 新阅读时代丨碎片化阅读排挤着纸质书籍

  在当下信息化的年代,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微”事物: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事物让人们的阅读变得更加便捷,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而实则也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与文化生活枯燥和匮乏的年代不同,当下,阅读已经被电子游戏、社交网络、电视节目等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消遣方式挤压到了一个角落。有人也开始产生了为什么要阅读以及为什么要花时间阅读那些所谓的大部头经典的疑问。【详细

·“微”化导致阅读惰性“睡前及醒来的第一件事做什么”,“刷微博,看微信”是年轻人的回答。

·“微时代”带来的阅读悖论数字阅读接触率的增加,不仅是阅读载体的更新换代,更是阅读方式的改变

·“微时代”电子书与纸质书分庭抗礼:数字阅读的盛行趋势可能会改变纸质图书的功用

·“微阅读”给“深阅读”带来障碍“微信控”表示,这种阅读基本是无效阅读,往往只是满足好奇。

               实体书店陷入生存危机丨 高校书店频关张

  由于受到电子阅读和纸质书网络营销的影响,实体书店的经营已进入“寒冬”,一些曾经小有名气、堪称高校“文化名片”的特色书店也未能幸免。北京师范大学东门北侧的野草书店,北京大学南门附近的风入松书店也宣布停止营业。去年,毗邻北大清华的另一家著名书店万圣书园,一柄薪火坚持了19年,如今要搬家了,搬迁后,书店面积将缩水300多平方米。是继单向街书店迁址之后,京城文化生态再次露出被现实挤压的窘态。
  今年12月底,存在了近19年的龙之媒书店也将成为历史,现存的北京、西安、长沙三家店将一同关闭;从光合作用到风入松,再到单向街、万圣书园……每一个独立书店,“网购+电子书”的读书模式,让独立书店尴尬,人均阅读量的逐年递减,更令独立书店迷惘。【详细

·18载龙之媒书店关店“人生和企业,都难免面临不得不的选择,与其懦弱苟安,不如勇敢放弃。”

·实体书店陷入生存危机书业不景气,再加上网络售书等的冲击,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网传书店即将关闭民营书店不是个扩张的生意。它从来就不是大众生意,永远不可能是……

 他山之石丨为什么外国人喜欢读书

  俄罗斯人把家庭藏书多少看成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其居民家庭藏书总量超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的10倍,平均每人每天用于阅读报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时间近1个小时,居世界之首。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1/3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书籍已融进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他们来说,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在书店内,如果购书者不能在书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书店一定会积极帮助顾客从出版社订购,购买者很快就可以拿到自己需要的书了。【详细

·日 本:用手机推广青少年阅读

·法 国:到法国人家里做客,可看到几乎家家有藏书,拥有家庭“图书馆”是巴黎人一种经久不衰的时尚。

·以色列:每读一句书,就让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让他们明白读书是一件甜美和快乐的事。

 结语: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1: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13-8-2 11:23 编辑

“死活读不下去榜”凸显浮躁阅读观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3-07-29 17:54

  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搞了个书籍“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是读者“最读不下去”的书。除此之外,其他三大古典名著及一些外国名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也都榜上有名。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在于其有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或是某个时代的见证和缩写,或是综合性社会教科书。比如《红楼梦》,不仅有古色古香的文言美,更是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诸如医药、养身、交际、对联、诗词、服饰、建筑、音乐等,都能从中找到叹为观止的精辟描述。

  像《红楼梦》中描述宝钗的冷香丸,就写道:“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12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12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12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12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天晒干,和在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天的落雨12 钱,还要白露这天的露水12钱,霜降这天的霜12钱,小雪这天的雪12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熟读此类博大精深的作品,得到语言之美、丰厚的传统文化熏染,更让浮躁的心充满敬畏感、膜拜感。名著具有穿越心灵的力量,能给人带来震撼式的阅读快感。

  因为内容厚重,名著的阅读注定要细心、认真、耐心,需要用无用的心态慢慢理解、品味。只要沉浸到了这种深厚中,肯定有意想不到的重大收获。

  可如此美轮美奂的作品,竟被列入“死活读不下去榜”,足见人们在浮躁猎奇、品位低下的庸俗读书观和实用性读书观中已陷得太深。在快餐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更喜欢情节热闹、搞怪的网络文学,或者对实用性图书非常热衷,更有人养成了急躁、浮躁、暴躁的“三躁读书观”,将读书当做赶时髦、炫耀的工具,被出版人、荐书人或者花花绿绿的广告牵着鼻子走。如此眼花缭乱,心如沸水,怎么会有淡定从容的读书观呢?

  说白了,不是名著太深奥,而是读书者太肤浅;不是名著过时了,而是看书时太功利、短视;不是名著不好读,而是没有用心读,缺乏宁静从容。

  爱默生在《书籍》一文中对读者提出三条实用准则:第一,绝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你喜欢的书。其实,也是劝告人们,要会读书,要读好书。这不正是对“死活读不下去榜”的无声批评吗?

  竞争时代步伐很快,却仍然需要悠然、缓慢的读书心态,完成读书应有的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电子读物多了,仍要避免读书速成化,杜绝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多靠拢名著,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收获。耿银平

  原标题 [“死活读不下去榜”凸显浮躁阅读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1: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13-8-2 11:23 编辑

10部名著被指“难啃” 阅读“喜浅厌深”引关注
来源:上海青年报 2013-06-26 17:07 

  名著都读不下去,读得下去的都不是名著。知名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在网上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的调查,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其他古代三大名著悉数上榜。专家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持续多年的“碎片化阅读”和“轻阅读”风潮,已让读者无法适应大部头名著。而远离名著将加剧阅读质量下降。本报记者郦亮

  怪相:读了几百年的书,如今读不下去?

  当这份“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公布,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很是吃惊,他认为这是网友的恶作剧。但问题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此项调查很严谨,不仅有3000多位读者参与,而且他们还梳理出读者“难啃这些名著”的理由,以示有根有据。

  这份榜单中,《红楼梦》排第一,此后依次是《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尤利西斯》。

  张光芒从文学专业的角度认为,除了《尤利西斯》等少数由于语法句式原因难以读懂的小说外,其余上榜小说理应毫无阅读障碍,“《西游记》也在其中?这本书很好读啊。还有《水浒传》也非常通俗,几乎就是白话文。怎么会成了读不下去的书呢?”但现实可能就是如此。几天前上海作协副主席王晓明就披露,现在即便是大学中文系学生也是不读《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在正统文学研究者眼里神圣的世界名著,在现在很多青年读者眼里已经变得如此之轻。

  “死活读不下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红楼梦》,有读者就抱怨书中人物关系太多,完全弄不明白关系。还有读者抱怨《红楼梦》中的诗词太多,妨碍了对故事的理解。至于《瓦尔登湖》,有读者表示基本不知此书所云,“第一页翻了十遍,内容依然陌生”。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上榜的10本书绝大多数都是被读了几百年,因为大家都觉得好,才成为名著的,而怎么到了今天读者手里就“死活读不下去了”呢?

  反思:“碎片化阅读”让厚重之作走开

  文学研究者郭庆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坦言,这个结果确实让评论界有点不知所措。“我们认为《红楼梦》是名著,有一点就是曹雪芹塑造了700多个人物,各有性格,无一重复。至于诗词,那更是《红楼梦》的精髓所在。这些现在怎么都成了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了呢?”

  郭庆红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物太多”也好,“诗词太烦”也好,“不知所云”也好,其实质都是现在的一些读者已经不知道如何“对付”厚重的名著了,“他们最好一目了然,浅显易懂。”

  这就是常年“碎片化阅读”和“轻阅读”的结果。郭庆红提醒记者注意,参加此次网络调查的读者,清一色是网友,习惯的是网络阅读。而网上泛滥着大量碎片化内容。这些碎片化信息虽然短小精干,有时也能给人一种“智慧的闪光”,但相比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厚重之作,当然有不少还是流于浅薄的。还有一种阅读风气就是,认为阅读就是为了轻松,拒绝甚至鄙视读“费劲的读物”。而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名著也就到了“死活读不下去”的地步。

  一项统计显示,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有相当一部人还沉浸在“碎片化阅读”和“轻阅读”的所谓快乐之中。“阅读本是私人化的事,别人无可置评。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有几亿人阅读‘喜浅厌深”,拒绝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其结果必是国民文化素养的下降。”郭庆红说。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1: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典名著有標準 不能對文學太輕薄
 來源:海南日報 2013-05-31 14:10

  日前,南京大學敎授潘知常在《水滸傳》主題論壇會上表示:如果重評“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很可能被踢出局,《金瓶梅》則應該入選。話題一齣,引起學者和網友討論。於是有網友提出,“四大名著”應有當代作品,如《鹿鼎記》、《杜拉拉昇職記》等應該進入“四大名著”。

  其實這種話題的提出和討論,並非什麼新鮮事兒。將《水滸傳》、《三國演義》踢出局,不就是消解經典嗎?將《鹿鼎記》、《杜拉拉昇職記》塞入“四大名著”,不就是重新洗牌嗎?近些年,文化圈兒裏類似的消解經典和重新洗牌的事兒,人們早就司空見慣了。

  若想消解經典,最好先要知道什麼作品才能夠得上經典,以及經典是怎樣形成和站住腳的。就說“四大名著”吧,它的最初提法是明代“四大奇書”,中國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這種說法。李漁在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序中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清初,“四大奇書”的提法已經固定和流行。清代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被公認爲中國古典長篇小說藝術的最高峰,於是由它取代了《金瓶梅》,“四大名著”(“四大奇書”)至此定型。“五四”時期,這幾部小說得到魯迅、胡適等新文學倡導者的珍視和宣傳,在文學史著作中佔據了重要位置。20世紀5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同一規格大量出版這四部名著,由此具有了現代出版學意義上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的說法,最初可能是由某位專業人士提出來的,但最終卻不是由某個人定下來的,而是在作品流傳過程中經廣大讀者閱讀、賞析、衡量後評定出來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小說在藝術上雖然各有千秋,但它們共同承載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哲學、道德、倫理、智慧、民俗等方面內涵,對後來的文化思潮、政治生態、軍事策略、社會風氣、價值觀念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優秀的文學典籍。

  對這四部小說中的某一部配不配做“四大名著”提出意見,對“四大名著”的說法提出質疑,皆不自今日始,幾十年前就有類似的聲音;但是這些異議早已被雨打風吹去,而“四大名著”的地位卻一直穩如泰山,巋然不動。現在又有人舊話重提,想消解這樣的經典,顛覆這樣的傳統,又談何容易。

  想重新洗牌,成爲“新記”的“四大名著”,機會也不是沒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之後,近代的《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和《孽海花》,就被稱爲“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寫進了文學史;新中國成立後17年間的《紅日》、《紅巖》、《紅旗譜》和《創業史》,就被稱爲“三紅一創”,成爲代表那個時期長篇小說成就的“四大名著”……京劇界也是如此,“四大名旦”確立之後,又評選出“四小名旦”,多年後又評選出“新四小名旦”。可見,歷史從不吝惜給人和事提供成功的機會。

  然而,在當下,讀者恐怕在“四大名著”的重評上極難達成共識。以網友推薦的《杜拉拉昇職記》爲例,其小說本身及改編的電影、電視劇確實吸引了不少讀者和觀眾,姑且算它是“四大名著”之一,那麼另外那三大名著又當如何選定呢?假如依照有的網友的

  推薦,將《鹿鼎記》也列入“四大名著”,和與其風格迥異的《杜拉拉昇職記》平起平坐,那麼“四大名著”的評判標準又該是什麼呢?

  針對“四大名著”提出異議,其目的無論是消解經典,還是重新洗牌,畢竟還是依名著爲尺規,至少是借名著爲筐殼。這樣的討論,或許可以讓人們產生重讀名著的慾望,瞭解名著的標準,認識名著的價值,進而意識到:遠離經典的文學太輕薄,我們不能對文學太輕薄。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1: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著为何“死活读不下去”?现实社会日趋平庸
来源:西安日报 2013-07-04 15:51
 
  近日报载,有人在微博上发起 “说说你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的调查,有3000多人参加,结果《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等名列前10名。

  这并不奇怪。经典与当代读者是有隔膜的。有些经典需要导读,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才能进入阅读状态。比如《追忆似水年华》七大卷,主要是作者内心生活的记录,很零散,故事性不强,是不太好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其实很吸引人的,记得我上小学时,字还认不太全,也还读不太懂,就都囫囵吞枣全读过了。现今读者读不进去,也可能是没有耐性吧。

  所谓经典,都是经过历史筛选的精神遗留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接触和学习经典,是接受人类智慧最主要的途径。所以历来对青少年的教育,都很注重经典的阅读。不过由于时代的隔膜,青少年阅读经典通常都是有困难的,包括在语言形式方面以及内容理解方面的困难,青少年一般都不会天然地喜欢经典,他们对经典的接受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支撑,有时也需要了解经典的文化背景。比如读《尤利西斯》,就需要了解欧洲近代文学史,知道何谓意识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需要大致了解前苏联的历史等等。所以,经典阅读最好有导读,掌握某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方法。另外,青少年读者选择经典也最好有导引,避免随意抓到某个经典就读,结果读不下去。有些经典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很著名,但对于一般青少年未必适合阅读。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的阅读就要有一定的文学训练,否者进入不了状态。据我所知,很多中文系研究生也未必读过这几种名著。上述10种书,起码有半数对一般青少年来说都不是“最基本”的读物,这也难怪大家觉得“死活读不下去”了。

  不过剩下另外的半数,包括“四大名著”,应当是建议青少年阅读的基本的经典,却也被列入“死活读不下去”的行列,这就有点问题了。除了缺少必要的导读,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影响到阅读的兴趣。

  一是现在青少年文化接受的途径多了,他们习惯于看电影电视,或者读一些流行的读物,比如漫画、绘本之类,其中也有根据经典改编的,比如三国水浒西游等,于是习惯看图看碟,不习惯再来读原著;

  二是现在青少年很多时间都泡在网上,互联网已经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有的人连读博客都嫌太长,要看微博、微信,心态也浮躁了许多,再也沉不下心来读书了;

  三是多年的应试教育培育了急功近利的心态,阅读都围绕着功利(比如考试),家长、老师也不支持读“闲书”,学生自然也就没有心情去读名著了;

  四是现实社会日趋平庸,国人有时间打牌打麻将看电视,就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读书,整个社会处于读书空气最淡薄的时期,谁要是抱着大部头经典在读,反而显得不入时。

  看来这次民间发起的读书调查,还真的给我们提出很多重要的警醒。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1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13-8-2 11:29 编辑

是死活读不下名著还是压根就不想读?
来源:大连日报 2013-07-01 17:08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调查引发热议。在这项3000多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上榜。

  (6月27日《天府早报》)

  如果说四大名著都死活读不下去,真不知道还有多少图书值得读下去。有业内人士称,之所以“读不下去”,“不是曹雪芹、马尔克斯们的问题,是我们的阅读趣味使然,现在流行‘浅阅读’,要阅读描绘人类心灵谱系的经典作品,需要有一种‘对接的能力’。”除了对接能力,恐怕还是因为过于浮躁,而缺少了阅读的兴趣和耐心。像《水浒传》、《西游记》,中小学文化程度的读者完全能够读懂,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因为浮躁,就不可能认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因为浮躁,所以没有安宁、纯净的内心,没有阅读的渴望,也不冀望从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滋养和丰富;因为浮躁,就喜欢碎片式阅读,也只能碎片式阅读。

  “读不下去”也与功利之心有关。对一些人来讲,有些书能够读得下去,且读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如果有人发起一项“读得下去的前10名图书”调查,不少励志书、成功学的图书大概能够入选。市场上,销量最高的几乎都是成功学之类的图书。在读者看来,读了这类书能够迅速变现,符合实用主义原则。

  读书过多讲究实用,容易陷入功利化阅读的泥淖。作家苏童认为,很震撼的阅读往往是在很松弛的状态下获得的,当带着明确的目的来阅读,获得的感受截然不同。功利心支配下的阅读,必然选择那些易读的或者能够立马带来好处的图书,大部头的名著当然就会被束之高阁了。名著即便不那么好读,读了也未必能带来实惠,但耐心读下去必能滋养心灵。名著之所以是名著,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阅,自有它的神奇之处。越是在浮躁的时代,越应该读一读名著,别再把读不下去当做借口。
发表于 2014-1-7 22: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8 20:20 , Processed in 0.0859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