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6|回复: 2

网络时代?我们说汉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3 22: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佩   
来源:E时代周报
   
---------------------------------------------------------------------------

一、
    我总是喜欢杞人忧天,比如有时候我就想:假如有一天汉语消亡,那我们怎么办?在一篇模仿游戏攻略的小说里,我设想过这样的结局: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你”)一心想成为西方人,最终忘记了自己的母语。结果——
    “你从睡梦中醒来,你咬自己,知道这不是梦。墙上挂着的曲里拐弯的方块字让你痛苦,你看着一张张黄色的脸,黑眼睛的光芒让你恐惧。你走过广场,看到那张巨大的画像,你漫步在三孔,抚摩着圣哲的雕塑。江南的莲花红了,多雨的江南,多燕子的江南,陌生的是采莲女子的笑靥。月亮升起来,李白杜甫的月亮,照在你的脸上,你开始想家了,那个遥远的、甜蜜的、遗忘在时间之外的家。终于你无法忍受这样的煎熬,和我一样关上了电脑。”
    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母语,那么这个民族从精神上讲,也就基本消亡了。
二、
    英语无疑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英国人做的一份调查表明:全球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有3.5亿;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并能流利使用的人有4.5亿;到2000年,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超过10亿;目前,全球四分之三的邮件用英语书写,全球80%的电子信息用英文记录;互联网上9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来书写的……
    但英语成为世界上的主流语言,所仰仗的并不是英语作为语言的天然优势,而是英、美资本主义国家近200多年强盛的国力。
    首先,在西方世界,英语并非一门严谨、优美的语言,这恐怕是很多非英语国家人的共识。我记得看过一篇郁达夫写的散文,当他看到公共汽车上,两个漂亮的女中学生说英语,他在心里痛苦地叹息:“唉,为什么她们不说法语呀。”
    其次,到来网络时代,汉语跟西方语言的比较优势逐步显露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汉语是一种词汇可以自由组合的“二维语言”,而西方语言则是类似密码的“一维语言”。以英语为例,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每产生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制造一个新词。比如前些日子美国最流行的一个词恐怕是anthrax,如果你从没有学过这个单词,打死你你也不知道它的意思。其实这个词对应的汉语就是“炭疽热”。作为中国人来说,即使对以前从未听说过这种病,单从字义上分析,就能猜出个大概。我以前听说过“出血热”、“猩红热”,从而推测出“炭疽热”可能是一种病症;这种病可能与皮肤有关,因为病名里有个“疽”字;这种病的发作症状有可能是皮肤变黑,因为打头是“炭”字。
    这样,在网络时代,西方语言的劣势就暴露无遗了。它必须不断制造新词,这样字典就会越来越厚。在中国一个人只要掌握3000个左右的汉字就可以基本扫清阅读的障碍,然而,掌握3000个英文单词,连四级都考不过。大学毕业后我做过几年国际贸易,常跟一些外商打交道。跟他们聊天发现,他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学所知甚少,甚至连我这个门外汉都不如。这固然与个人爱好有关,也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在西方能阅读文学名著,实在太不容易了,即使受过大学教育也未必能行。而在中国,又有谁会对仅有初中学历的人读完四大名著而感到惊奇呢?
    近来,网上流行一篇文章《为汉语骄傲》,作者在列举了中文的种种优势后,满怀激情地说:“当今虽是英语文明的蓬勃期。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英文世界的文明史远比汉语世界的文明史短。英文是先进文明的语言是没有根据的。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三、
    最近跟几位从事文艺创作的朋友谈起来,都感叹,我们这个时代,缺乏标准的现代汉语文本。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一个语言的标准文本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的詹姆斯一世钦定版《圣经》奠定了英国文学的基础,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不但推进了宗教改革运动,而且为现代德语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文本。
    而我们中国呢?从“五四运动”开始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塑成了我们今天的汉语。然而反思一个世纪来汉语的历程,我们发现,完美标准的文本从没有真正出现过。鲁迅算得上是一位语言文学大师,他的文章走的是宋明白话的路子,今天读来,难免有生硬艰涩之感。毛泽东的著作曾经遍及华夏大地,对国人的语言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他的著作并非文学作品,其影响还没有大到足以成为一种标准文本的地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所谓文艺的“新时期”,一些人开始生吞活剥西方语言,以为可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上世纪90年代,学生们宁可去读林语堂、梁实秋的书,也不去看那些国内的“先锋文学”。
    有人说,王朔的文字影响了一代人,我对这个说法始终持否定态度。即使不谈王朔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的好坏,单从语言文学角度看,王朔使用北京方言写作,从文学上讲,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足为法的做法。作为现代汉语标准文本,必须使用普通话写作,否则只能算一种“小众文学”,而非真正的大众文学。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汉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互联网的自由平等,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使用文字进行交流,这样,一方面锻炼了许多人的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使得许多新鲜的口语结合进书面语中来。尤其是在BBS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生动有趣的话语。例如:有个人在一个招聘网站的论坛里说:“如果你们雇用了我,那么在我休假的时候,至少你们不用担心找不到人接替我的工作”;水木清华里几个人在吵架。一个人站出来说:“你火气大不大是你自己的事,别人爹妈生下的孩子不是专为给你出气用的。”这样鲜活的文字,在网络时代以前并不容易看到。

四、   曾经跟一位朋友闲聊,我问他:“你怎么看待今天的网络?”他说:“现在的网络就是一个大垃圾场。”细一想,这话有些道理。尽管技术在进步,我们在文化上却鲜有什么创新。这是一个文化批评的时代,也应该是文化建设的时代。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审视我们的语言,探索我们的语言。正如诗人王以培所说:
    “汉语还在生长、演变;我有一种妄想,就是给汉语注入新鲜血液。在我看来这是可行的,必行的……汉语需要自由的精神,汉族需要这样的精神探索者与流浪者——哪怕遍体鳞伤,死于荒野,也绝不放弃新的梦想与新的征途。汉语的潜力取决于使用汉语的人的潜力:假如我们在精神上沉沦、萎靡,再好的语言落到我们手里也只能和我们一同枯萎;但只要人能振作起来,我们就能找到新的金矿,新的水源。”
    20年的开发时间,对任何一个计算机编程语言来说,是个尴尬的时间,如果这是一个优秀的编程语言来说,20年已经足够成熟,但要是对并不成功的编程语言来说,只不过是个初生婴儿。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需要提供大量的类库,需要用户的支持。
    而这些,恰好是汉语编程所欠缺的。
    即便是汉语编程达到了国外编程语言的水平,那么也未必能够得到专业的软件公司青睐,毕竟他们在选择一种新的编程语言时,会更多地考虑开发平台迁移带来的高昂成本以及程序员的适应能力。如果汉语编程得不到专业软件公司支持,最多只能成为电脑爱好者的娱乐工具。
    记者在汉语编程的网站上看到了一些小程序,除了汉字以外,逻辑和数学表达式依旧不少。很多从事编程的技术人员都觉得,把汉语作为程序设计的描述语言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杭州程序员俱乐部的几个技术人员说:“编程语言经历了从汇编到高级、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的转变,而没有英语、德语等不同语种工具的说法。即便把C++、Java中上万个用英文拼成的函数名用汉字来代替,对于编程语言本身的发展也没有任何价值。”
    一种编程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的开发技术特点,与它采用的语种没有太大关系。就连沈志斌自己也承认:“编程语言只是一个框架,关键还是思想。”汉语编程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吸收国外优秀编程工具的优点,把汉语编程应用到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中去。
    这一点,对于整个中国的软件行业来说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是新生的汉语编程。这条路对于汉语编程来说,不是一般的长。
发表于 2004-1-28 16: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同意此文作者的一些观点。
    例如 :“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母语,那么这个民族从精神上讲,也就基本消亡了。”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即使工具变化了,并不能改变物质,也不能改变思想,例如:“书”,中国普通话:shu;英国人说:“卜克”,写成“book”,其实都表达同一意思,何来精神消亡?
    日本原先也采用汉文字,后来才逐步演变成现时的文字,怎见得他们精神落后了?
    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母语也渐渐消亡,但不能说他们的精神也消亡,他们不断地与新文化的融合,在改造和取舍中不断发展自己。
    所以,假如有一天,全球人都说一种语言(英语、法语或汉语,或别的什么语言的),正如今天全中国人都说普通话,那将更有利于交流和往来,那样多好啊,全世界人都可以进行交流。
发表于 2004-1-28 17: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的言论令人捧腹

文中有段:“我有一种妄想,就是给汉语注入新鲜血液。在我看来这是可行的,必行的……汉语需要自由的精神,汉族需要这样的精神探索者与流浪者——哪怕遍体鳞伤,死于荒野,也绝不放弃新的梦想与新的征途。汉语的潜力取决于使用汉语的人的潜力:假如我们在精神上沉沦、萎靡,再好的语言落到我们手里也只能和我们一同枯萎;但只要人能振作起来,我们就能找到新的金矿,新的水源。”
        而事实上,在这个开放的年代,不需作者妄不妄想,汉语早就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难道你连这些都看不出来?
        作者另一个错误是把文化思想与语言的工具性混为一谈了,以致讲出令人捧腹的“汉语需要自由精神”,需要自由精神的是你、我、他(她),是全个民族,而不是汉语,一种说话的工具,怎会有思想、精神呢?你说英语、法语、日语、德语、阿拉伯语等等全世界几千种语言,哪一种有自由精神,哪种没有自由精神呢?
        决定语言的枯萎与否只有一个标准---使用率。
        任何一种语言既可表达自由的思想精神,也可表达专制的思想精神,在乎语言使用者的思想意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2:26 , Processed in 0.0746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