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05|回复: 0

浅谈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用规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4 15: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唐莉莉
--------------------------------------------------------------------------------


    美国学者查德(L.A.Zadeh)1965年在数学领域提出“模糊集合”理论,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冠以“模糊”二字的新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等。中国学者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初探》。此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探讨模糊语言问题。什么是“模糊语言”呢?莫彭龄在《浅析语言的模糊性》中指出,模糊语言中的“模糊”,实质表达概念的外延“勿晰”、“不确定”。目前研究模糊语言,主要研究表达概念的模糊词语。本文试图从模糊词语入手,探索模糊语言在人们交际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模糊语言的语用规律。?
    一、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
    1、使精确词语语义模糊,提高修辞效果?
    康德说过:“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用精确的语言代替模糊的语言,模糊观念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中国传统曲艺中,常用“三寸金莲、杨柳细腰、樱桃小口、柳叶眉”形容一个女子漂亮。“三寸”、“杨柳”、“樱桃”、“柳叶”本身都是精确词语,表达精确概念,但是分别用来修饰脚、腰、嘴、眉,在人们思维中就表现为模糊观念,它们的精确语义也模糊化了。这里如果都是逻辑意义上的精确,那么此佳人的形貌也就令人无法恭维了。同样,唐代张渭的《感春句》用“梧桐三寸叶,杨柳一寻枝”描写初春。诗人通过对“梧桐叶”、“杨柳枝”的细腻描写,突出了初春时节树木初荣的景色,流露出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三寸”、“一寻”本身也是精确词语,但这里表达的也是模糊观念。正如谭永祥在《汉语修辞美学》一书中所说:“没有模糊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美。”至于如何将精确词语转化为模糊词语,则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
    2、利用合作原则,传递会话含义?
    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认为,人们语言交际要遵循以下准则:?①量的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包含所需信息但不多余);②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③相关准则(所说的话与话题相关);④方式准则(简洁、明白)。“合作原则”的各条准则都很重要,交际中应该遵守。同时格赖斯也认为,人们有可能不遵守这些准则,如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准则来传递某种会话含义。模糊语言的存在,为此提供了契机。请看下面这则幽默:?
    爱发牢骚的布朗先生老是抱怨他的发式,愤愤地指责他的理发师。一次刚理完发,他说:“我要我的头发正好从中间分开。”“我不能这么做,先生。”理发师说。“为什么?”布朗
先生咆哮道。“因为您的头发是奇数的,先生。”?
    《现代汉语词典》“中间”有三个义项:①里面;②中心;③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布朗先生让理发师把它的头发“正好从中间分开”,这里的“中间”也是模糊词
语。理发师将模糊语言精确化,理解为头发数的中间,但又无法数清布朗布先生到底有多少根头发,他说布朗先生的头发是奇数的,这缺乏足够证据,违反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面对布朗先生的指责,理发师没有针锋相对,而是利用对方的“中间”这一模糊词故意违反质的准则,既还以颜色又不失礼貌,从而传递出特殊的会话含义:你太挑剔了吧。爱发牢骚的布朗先生听后会如何呢?读者不难想像。?
    3、可使言语具有策略性,促进社会合作?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遇到不同观点,总想说服对方向自己的观点靠拢。使用模糊语言,可
增加观点的可接受性,易于彼此间的言语沟通,从而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请看下面这则故事:?
    冬天电影院里常有女观众戴帽子,影响后面的观众看电影。放映员多次打出字幕“放映时请勿戴帽”,但无济于事。有一天,银幕上出现了一则通告:“本院为了照顾衰老的女观众,
允许她们戴帽看电影。”通告一出,所有的观众都摘下了帽子。?
    “衰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年老精力衰弱”。多大年岁才算“老”?怎样才算“衰弱”?一时说不清。可见“衰老”是一个模糊词语。放映员考虑到女性爱美忌老的心理,利用模糊词语“衰老”,使“所有的观众都摘下了帽子。”模糊词语“衰老”使这则通告具有策略性,帮了放映员的忙。戴帽女观众在被劝服过程中得到了心理满足。放映员歪打正着,取得了良好的劝说效果。?
    市场经济离不开广告。商业广告是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商品生产商为说服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都在广告上做文章,树立良好的商品形象,澳柯玛系列
电器的广告标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利用模糊词语“更”,树立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商品形象,给消费者以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规律?
    受交际场合、交际双方地位、交际者的个性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模糊语言的使用表现出一些独特的语用规律。一般说来,在非正式场合模糊语言用的较多,正式场合则多用精确语言。有时正式场合也用模糊语言,比如在外交场合,由于讲究委婉礼貌,在邀请对方进行访问时,通常说:“希望您在方便的时候到敝国访问。”“方便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时候?不确定。这是模糊语言。若换作精确时间,或许会有最后通牒的意味。?就交际双方地位来看,下级向上级汇报情况时多用精确语言,当然,在汇报自己还不确定的事情时要用模糊语言。上级对下级谈话时受场合等条件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但不管双方地位关系如何,一般说来,大多数场合言语主体在对方受益时多用精确语言,在对方受损时多用模糊语言,这也是符合里奇(G.N.Leech)的礼貌原则的。?
    人的个性差异与性别角色差异对模糊语言的使用也各具特色。一般说来,自卑的人比自信的人较多使用模糊语言。在性别角色差异方面,受传统社会规范的制约,女性比男性更注意自
己的言谈,讲究谈吐文雅含蓄,较多使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的使用也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都要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有所侧重的。中国人更多注重礼貌原则,特别是其中的谦虚准则和同
情准则;而西方人比较注重合作原则。比如一个西方人问一个站在马路边的中国人:“请问到下一个镇上还有多远?”这个中国人由于意识到那位旅行者因疲惫不堪而急于到达目的地,即使他知道这段距离至少有五十英里,他也会礼貌地回答:“不远,往前开就到了。”结果那个西方人驱车开了很长一段路,越来越气愤,觉得自己受“愚弄”了。如果角色互换,那个西方人尽管也对这个疲惫的中国人充满同情心,他还是会说:“你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至少五十英里。”西方人的回答虽不算是十分精确的语言,但比那位中国人的回答精确多了。中国人使用模糊语言,源于“礼”的传统,追求一种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宁肯违反合作原则而遵守礼貌原则;而西方人用相对精确的语言,是由于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缘故。二者的区别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04:34 , Processed in 0.0948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