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7|回复: 0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4 15: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春晖
--------------------------------------------------------------------------------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语感能力的强弱,往往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微,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要从培养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入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呢?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人脑中存在一个来自遗传的、为人类所独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在接触具体语言的过程中,
获得一种直觉的语言知识、自然而然地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逐步地,语感也就形成,语感也就是直觉的语言知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训练
    语感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多读”。?
    这个“读”,包括朗读、吟诵、默读、背诵等多种读的形式。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做“绝对感觉阈限”,它的解释是“并不是任何的事物属性都能引起人们的感觉。为了要产生感觉,事物属性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能引起感觉的事物属性的起码量,叫做感觉的绝对阈限。”那么,为了形成语言感觉,就必须达到它的绝对感觉阈限,即一定的量。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从一段段、一篇篇文章,特别是课本中所提供的“范例”的朗读、默读中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使大量的字、词、句、篇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储藏,形成一次次的飞跃,使规范的语言、鲜活的形象、印在心里,溶入血液,变成学习者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一种直觉。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之一,是强调“读”的功能,特别是朗读,故我们的先人把进入学校学习称之为“读书”。朗读能使学生的所有语言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脑等都动员起来,创造一个语境,使其能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范文的语言材料。古人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便是对这一理论的形象的说法。
?  “多”,首先是指数量多,这不仅指的是课本中的范例要读、诵多遍,还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即在课本范例的基础上,要加强课外阅读,通过增加感知语言的机会,扩大视野,增加积累,积淀语感经验,逐渐实现质的突破。其次,它还指形式多,如朗读、吟读、默读、背诵等多种读书方式可灵活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朗读,可以有领读、个别学生读、全班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以调动学生兴趣,活跃学习气氛。?
    对于读书的方法,教师应加以适当的指导。要培养学生默读时圈圈点点、进行评注的习惯;指导他们朗读时,把对课文意境、意义的理解,通过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吟诵时,心、口、耳并用,体味语言美、意境美;背诵时,指导学生理解后再记忆,积累语言资料;对课外阅读,也不能放任自流,应是有指导、有推荐、有检查,可以通过扩展阅读、摘录、写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引导和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拓展视野,增加积累。?
    在阅读的技巧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强调文章阅读中的主体感受。阅读是指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过程。构成语感的心理因素包括感知觉、记忆表象、直觉思维、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等,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由于学生的心理差异,每个人读同一篇文章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不同产生不同层次的主体感受。例如在情感体验方面,只有培养学生进入主角色,进行“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真切的语感。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明月光”浸透了他的情绪,引起了他缅怀故乡的悠远感伤的情感。唐朝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既写景,又写情,字里行间充盈着客旅的艰辛和忧郁的心情。情感是语感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文字都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教师在教上述诗句时,如能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形成自身的情感体验,那么语感的培养便水到渠成了。?
    第二,通过词句辨析加强语感训练。语感训练一般不着重篇章,更多的是咬文嚼字。阅读教学中分析词语,如能用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就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奥
秘,词语的义蕴与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三个同义动词:“嘱咐”、“嘱”、“嘱托
”,看来很平常,但用意却很深刻,让学生去体味。一个“嘱”字简明地说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嘱我”了,但还嫌不够,又“嘱托”陪送的茶房要好好地照应“我”。“嘱托”是托人办事。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通过上述辨析,引导学生细加体会,使体悟到的父亲的爱子之情再加深一步。?
    在读的过程中应重点训练两个方面:1、重视朗读的训练。进行朗读训练时,除采取多种形式以外,更主要的是讲究朗读方法,而最佳的朗读方法当首推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美读”。即读时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也就是在读时要披文入境,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在观察桂林山水画的同时,反复朗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中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突出几个“真”字,注意“啊”的语气,从而真切感受桂林水之静、清、绿,山之奇、秀、险的独特风姿。2、注重让学生背诵课文。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将“死记硬背”批得体无完肤,因而在教学中“背”的要求就不多见了。而笔者认为,要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得提倡适当的背诵。?
    倡导“多读”,让学生充分地感悟、体会、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最终是为了运用,即知识的适移,达到培养学生较强语文能力之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7:32 , Processed in 0.0766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