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66|回复: 9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评论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8 09: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15-3-18 09:20 编辑



《平凡的世界》为啥能火?


作者:张伟 来源:新华网 2015-03-17


       近期,由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引发了舆论对原著及作者路遥的回忆,呼唤文艺作品回归服务人民的本质。

    一段时期以来,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商业利益成为部分文艺工作者的误区,“收视率”为王,“颜值”互飚,廉价的段子横飞……使人们对“刷脸”、“雷剧”等不胜其烦。《平凡的世界》承接历史与人文的厚重,让当下社会中浮躁的心灵寻得一丝平静。中年人在《平凡的世界》中重温了成长的经历和过往的青春,90后都市小青年也感悟到“像孙少安一般去奋斗 ,像田润叶一样去爱!”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讲,“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平凡的世界》展示主人公的追梦历程和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其情节的演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随处找到影子。大部分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很容易“入戏”,或附身“孙少平”,或联想到“田晓霞”。作品伴随着主人公的苦难历程和不屈不挠,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坚持、诚信、勇敢等“正能量”,让观众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平凡的世界》火在了“扎根生活”和“走心”,抛却起哄架央的“热闹”,对社会生活的“白描”因其真实吸引了更多观众。如果把很多人生箴言与理论比作难消化入体的大骨头,那么,路遥在勾勒平凡的人物、故事和生活中,将大骨头熬成了易吸收、口感好的骨头汤。

    《平凡的世界》通过普通如你我的孙家兄弟、田氏姐妹的经历告诉观众,苦难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教会人们用坚持实干去追逐梦想。伟大的文艺作品总能跨越时间的鸿沟,超脱阶层的差异,成为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09: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15-3-18 09:21 编辑

许子东: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政治标准第一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09: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15-3-18 09:21 编辑

《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引热议 真的没那么好吗
来源: 新华网-天津日报   2015-03-17 10:37





     这些天,一直在看根据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说句实在话,虽然演员们的表演很是卖力,剧本改得也还算不错,但与路遥的原著相比较,总感觉缺少了一点儿什么。究竟缺少的是什么呢?我还没有想清楚,即便如此,我依旧认为,这在时下完全算得上一部能够圈点的电视剧了,起码它没有脱离那个时代随意地乱来,正如编剧葛水平所说:“我本人不想让这部作品娱乐化,因为当下社会有一些群体太浮躁。我希望这部作品更温暖、更厚实,让我们能够安静地、本分地进入那个时代的欣赏过程。”葛还提到,其实还原那个时代,对她也是一种考验。以愚下的理解,这种考验,包括人生经历、历史学习、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价值取向以及精神追求等方方面面,其实,在一个纷杂的社会中,一个作家、艺术家存在的价值,或许恰恰就在这里。

      观剧的过程中,在下还想读到更多的反响文章。但很遗憾。与此前某些剧集的宣传攻势对照,无论是媒体还是评论者,除了一些陕西或陕西籍的业内人士,大家似乎都选择了“低调”,我一直也没弄清楚,这种静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倒是一些网友热情颇高,对英年早逝的路遥带给他们的感动乃至人生改变表达着敬意。当然,也不是没有好的采访文字,我就曾看到一篇,题为《忽视路遥,评论界应该检讨》。在这个并不长的访问记中,批评家李陀谈道:路遥最后完成《平凡的世界》是1988年,从那以后,这部小说不断再版,印数海量,影响越来越大,围绕它引起的话题和争论也多年不断,越来越热,这是为什么?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这个“为什么”在今天已经成了广大读者、作家、批评家,包括文学研究者再也不能回避的一个问号。自然,作为一个评论家,李陀更多的是从专业的角度,对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及各种文学思潮进行了大体的梳理和反思。谈到“路遥现象”,李陀也检讨了自己,称“我作为一个批评家,长期忽视《平凡的世界》,充分表现了我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下以为,不管李陀是否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他如今的态度很理性,也很客观。当然,也有一篇评论称,《平凡的世界》真的有那么好吗?作者例举了路遥这部小说的种种“硬伤”,比如官场描写的失败,比如爱情描写的失败等等。这本也没什么,以愚之见,用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活,去套三十多年前的社会,就像手撕鬼子或者用手榴弹炸扫射的飞机一样可笑。还有人称路遥的作品不够经典,社会性大于文学性。实质上,能够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很少的,不然也就不叫经典了。况且,即便能称之为经典的东西,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或缺陷,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不可能成为“十全大补”。

      有人讲过,粮食有毒只会吃死人,文化有毒则会让所有的人变成异类。在下以为,《平凡的世界》好与不好都不打紧,因为它很“平凡”,即便退一万步讲,它真的没那么好,起码也是无毒的。在当今,能做到有益无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0: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 触动几代观众"泪点"
来源:http://www.huaxia.com/zhwh/ycxx/4313985.html   2015-03-16 10:28:00           






   中新网兰州3月13日电     根据路遥原著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正于多家电视台热播。尽管时隔27年被搬上荧屏,不过这部在几代人心中奉为经典的名著还是引起了持续热议,尤其是镜头中所营造出上世纪七八十年浓浓的“泥土味”,令观众直呼“触动泪点”。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该书曾经创造了中国文学界的神话,书中少安、少平兄弟俩的奋斗史激励了无数青年,内地一些商界大佬也直言自己曾深受其影响。

  窑洞、牛车、煤油灯,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加之补丁叠加的衣裳……镜头中反复出现的一幕幕陕北农村场景令兰州退休公务员赵彦良“触景生情”,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他自称恨不得钻进剧中亲身感受一回与自己早年经历相似的那段历史。

  “所有对家乡的记忆和风景都在那里!”上世纪70年代末,高中毕业后的赵彦良幸运赶上官方“招干”的机会,由毗邻陕北的甘肃河东山区来到兰州,此后数十年里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笑言,现在重温这部经典与当年读原著时的触动不同,完全是贯穿着含泪的百感交集。

  中新网记者13日梳理发现,过去两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成为各社交媒体热议的焦点,仅在“百度”中已有近300万的搜索量。该剧不仅成为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谈论的话题,亦是坊间茶余饭后的热点谈资,甚至还带动了原著小说的线上线下销售。

  “它是我看过的最美小说,它反映出来的人性之美、爱情之美,都让我感动。”出生于甘肃农村的“60后”知名企业家潘石屹12日在北京表示,现在每天都会挤出时间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因其与剧中少安、少平拥有相似经历,每天晚上看完都要“哭一场”。

  在内地几乎家喻户晓的这部名著此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引人注目。不过该剧导演毛卫宁此前向媒体介绍,电视剧与原著有着95%的重合,除了一些不影响主线故事发展的细节稍作修改以外,剧中大量的旁白都是从原著中精选而来。

  记者注意到,《平凡的世界》的热播使大批“50后”、“60后”陷入集体“乡愁”的同时,剧中折射出的“逐梦”、“奋斗”和“爱情”等热词亦让诸多“70后”、“80”后在“感同身受”中寻得共鸣。

  “再看《平凡的世界》,让我想起了父亲,忽然能够感受到上几代人命运的坎坷。感谢这部剧演绎的平凡生活和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回嚼历史,令人泪流满面的心灵鸡汤!”全程追剧的“70后”网友“洪涛涛”这样感慨道。

  “刷了几天《平凡的世界》心灵受到震撼,看得笑泪交织,感觉经过一次心灵的洗涤后,有些信念更加根深蒂固。”兰州“80后”陈悦在13日凌晨通过微博表示,真后悔大学错过了这么经典的作品,要不是此刻网店纷纷“打烊”,忽然冲动得想买来原著好好读一遍。

  事实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内地播出后产生的关注和影响远不止于此。2015年春季开学季,有媒体报道称,“像孙少安一般去奋斗,像田润叶一样去爱”成为延安大学校园里的励志标语,这表达了新一代大学生对人生观和爱情观的感受。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0: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大槽点亮点吐不停 剧版《平凡的世界》看点在哪?(图)来源: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5_02_27_310450.shtml






根据路遥先生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昨晚(2月26日)在卫视首播。看完这部“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影响不计其数中国人的必读书”改编的电视剧后,观众朋友们普遍的反应是这样子的……

NO1.“金波”去哪了?

此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导演毛卫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95%高度还原小说内容。不过,昨晚前两集播完后,很多网友都追问:“金波去哪了”?

在小说版《平凡的世界》中,开篇就出线的“金波”是孙少平的同学兼好友,在经济上、精神上都给予了孙少平帮助,也同样遭遇悲剧式的爱情,“八年过去了,他的梦魂还在远方的那片草原上游荡,寻找失落的马群和那个黑眼睛红脸蛋的牧马姑娘……”这一角色在电视剧版《平凡》中被删减,让很多书迷难以接受。

一张图读懂剧中人物关系谱

导演曾表示:高度忠实于原著,只对一些个别情节和人物做了删减调整和合并。现在小编想知道,导演你还动过哪些“个别情节和人物”???好在剧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等人平实、自尊、善良、可爱的性格逐一显现,令观众能够快速进入剧情。

NO2. 真的在努力还原时代氛围

导演此前讲:“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反映过去年代的片子带来空前难度,我们几乎重建村庄和县城,甚至重修一段铁路、建一段水坝,还搭了被洪水淹没的城市一角。从首播剧情看,镜头流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网友上传开篇时半山坡的县立高中剧照,基本还原小说原貌

前两集里,绵延的黄土高坡、位于半山坡的县立高中、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窑洞、石磨、“批斗会”,熟悉的陕北场景瞬间让读过原著的观众重拾记忆。甚至路遥原著小说开篇的“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的描写也用电脑特效制作出来,赞!

书中介绍了孙少平境况的“大坝院午餐”作为第一场戏出现,如书中描述,午餐内容严格按照原著中被分为了“甲、乙、丙”三个等级,三种主食: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也因为白、黄、黑的颜色之分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剧中清贫的孙少平等大家走完后去吃“大坝院午餐”——5分的丙类菜

不过,剧中在给到“黑面馍”特写时,有细心的观众发现这“黑馍”竟然黑得像煤炭,与现实中黑褐色的高粱面馍相差甚远,猜测这是道具师缺乏生活体验的结果;另外,主演袁弘、佟丽娅的发型也略显现代,尽管袁弘的脸部皮肤在化妆后呈现出高原人的黑红色,但拿黑馍的手又太过细嫩和白净,但基本不失违和。

NO3. “甚”字不离口,陕北方言让人也醉了

这部陕北风味浓郁的年代大戏除了地域环境刻画,卖点还有演员一口陕北方言。那么,袁弘、佟丽娅、王雷等偶像派演员说得咋样?

“我”念成“e”,“是”念成“si”,一口一个“甚”……看下来,主演们是每天狂练狂听陕北方言,成绩合格。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哭晕在厕所”,原因是太别扭、太乱啦,一会儿陕北话,一会儿关中话,一会儿又是普通话,同村还不同口音……方言的使用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帮助观众进入情绪,反之则容易让人“出戏”。

路遥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实际上,这样的呈现不失合理:“孙少平和田润叶都是在县里读高中,而孙少安则是一直在村里务农,口音重点也实属正常。”剧中两位老戏骨刘威、尤勇被网友挑刺称“陕北话和关中话混杂”,认为在后期配音中应有专业人士把关。但大部分非秦地的网友对此并不介意,认为方言很好地带入了观众情绪。

NO4. 旁白被吐槽 有人听出了“舌尖”味儿

从首播剧情来看,导演用了旁白介绍影片内容、交待剧情或发表议论,对此网友弹多于赞!“那是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开篇的画外叙述将观众带入陕西省黄原地区原西县双水村。

袁弘吃着馍,配着旁白,真以为在看《舌尖》……

旁白基本沿用了原著中的文字,如开篇孙少平羞于当众拿黑馍的场景时,旁白响起:“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是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

“少平一下子感到了脸像炭火一样发烫,田晓霞外面的衫子竟然像一个男生一样在外面披着,这使他感到很惊讶。”平白如话的旁白不矫揉造作,但文艺气息浓厚!

不过冗长的旁白却总令观者跳戏。网友调侃“三句台词五句旁白”的大篇幅画外音撞音《舌尖上的中国》。“袁弘吃着馍,配着旁白,真以为在看《舌尖》”。

NO5. 细节处理着实细腻

陕北、关中方言混杂 旁白略显多余,但新剧《平凡的世界》的细节处理着实细腻。

例如,在情绪的营造上可圈可点,少平问润叶心上人是谁,田润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抬起头,笑着吸一口气说,“你闻,这空气里都是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春天来了。”少女萌芽般的爱情在这春天中滋长,令电视机前的观者也不免荡漾了春心。

润叶的心上人是他

此外,孙少安那壮实又驼背的走路姿势,孙少平那露着后脚跟的破鞋特写,孙玉亭的婆姨那里套一件外套一件的臃肿棉服,孙少安给队上的牛看病大雪天还把衣服给牛盖上,孙少平坐在沙发上的意外表情都暗自刻画了那个年代的穷苦。

剧中男演员袁弘饰演的少平表现出的饿晕的情景让人心疼,一位网友表示:“曾经听父母讲过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但是没想到他们真的受过这么多的苦,想到父母经历过挨饿受冻的日子,就特别感激他们给我现在的生活。”

少平和晓霞是一对儿

《华商报》评论,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林黛玉!文字是极具想象力的载体,一部文学作品之于读者,每一次的阅读就是一次再生产的过程,不同的读者会在文字中揣摩出甚至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思想。一旦将文字搬上了屏幕,就让一个充满了想象力、不是唯一形态的东西变成了具体的事物,丧失了想象的空间和乐趣。那么,对于剧版《平凡的世界》来说,是否能让观众满意,是否能“对的起”这部经典的小说,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凤凰网曾独家采访导演,揭开下五大重头戏,在此也一并预告下:

1.新增佟丽娅“彪悍”抢亲戏 原著党能接受吗?

孙少安(王雷饰)与田润叶(佟丽娅饰)青梅竹马的恋情遭到田父剧烈反对,最终少安娶了勤劳善良的山西姑娘贺秀莲(吕一饰)。少安和秀莲婚礼当天,润叶突然到访,并且毫不避讳地说,她来就是跟秀莲抢少安哥的;更说出了自己是为了二爸田福军的工作才和李向前订婚的,她心里爱的人是她的少安哥,而她相信她的少安哥也是爱着她的。她的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谁都不知道少安该做怎样的抉择。最后,润叶和秀莲拜天地成为姐妹。婚礼上好不热闹,所有人都喜气洋洋,但只有两个人难过,一个是躲避众人在山头独自难过的润叶,一个是在热闹中逃避心痛的少安。

少安和秀莲婚礼当天,润叶突然到访

导演解读:

原著小说里没有这样的桥段,但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润叶出现在他们的婚礼上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了润叶对少安这种难以抹去的爱情,第二润叶也给了秀莲嘱托。在路遥的小说中,润叶心中一直保存着与少安的情感,直到和李向前结婚后,她才重新回到家庭接受了现实,她其实不希望跟李向前结婚并且牵挂着少安,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她听到少安要结婚后去婚礼上是有道理的;另外,小说里面描写了秀莲一直知道润叶的存在,她也比较担心少安与润叶这条情感线,剧中润叶最后认了秀莲做妹妹,相当于也是让秀莲放下,润叶是个很善良的女孩,这个转变也很符合人物的个性。从人物个性的角度出发,润叶应该会这么去做,而且她这样做有她的道理,因此加了这场戏。熟知原著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估计这场戏争议会很大。

2.搭实景展现田晓霞牺牲

宝康市遇到四百年来最大的一场洪灾,城市处于一发千钧的危急时刻,田福军(尤勇饰)带着领导班子整装待发。省报记者田晓霞(李小萌饰)得知宝康市洪灾的消息,主动申请要去灾区第一现场进行报道。一到宝康市,晓霞就迫不及待地跟随解放军跑到灾区第一现场进行采访,现场情况十分严峻,她不仅奋笔疾书地写着稿子,还参与救助工作。就在准备离开的时候,晓霞却听到了一个小姑娘虚弱地呼救声,充满正义感的她毫不犹豫地就朝着声音的方向寻去,最后被大水淹没。

田晓霞的牺牲在小说中是格局非常宏大的一个桥段

导演解读:

田晓霞的牺牲在小说中是格局非常宏大的一个桥段,是一个城市的抗洪救灾,虽然小说中她的牺牲是别人转述的,但我们也想展现出来。拍摄时搭了水坝实景,也有被洪水湮灭的镜头,但从我的角度来讲不是太满意。我们努力按照小说去做,由于条件有限最终拍摄起来比较困难,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我觉得还不够理想。我们努力展现了田晓霞的牺牲,同时频频描述了少平(袁弘饰)在煤矿里面思念她时出现了一些幻觉的镜头,通过这种处理强化恋人之间的情感。

3. 田晓霞去世后,少平晓霞心灵感应

孙少平(袁弘饰)收到晓霞(李小萌饰)牺牲的电报,犹如晴天霹雳,泪水瞬间模糊了眼睛。田福军(尤勇饰)将女儿晓霞生前的几本日记交给少平,少平悲痛不已,甚至出现了晓霞现身的幻觉。少平带着伤痛一个人来到古塔山的杜梨树下,他渴望奇迹出现,他仍然不能相信晓霞就这样死去,甚至认为这是晓霞跟他开的一个玩笑。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少平并没有看到晓霞的身影,渐渐地,他睡着了。当再次醒来的时候,少平竟然见到了外星人,并与它对话……

少平和晓霞存在心灵感应

导演解读:

场戏其实是少平和晓霞之间的一种心灵感应。在晓霞去世之后,少平来到了他们约定的杜梨树下,他们约定了要在那见面,这当中有一场很大的思念,通过少平的幻觉、外星人的出现来完成。其实看这本书时我就很疑惑,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作品,怎么会出现一个外星人?揣摩路遥先生的意思后,我认为当时像《星球大战》这样的片刚刚进入中国,包括我们做的这个外星人也是按照《星球大战》的造型去做的,因为在90年代还没有ET之类的,那时好莱坞进入中国就是《星球大战》,我猜想路遥先生也是看了这个片后想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诉说少平对晓霞的思念,他实际是想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一种现实主义的感情,我个人认为它需要保留。我们用了电脑特效做,具体效果可到时观看。

4.王雷将牛扳倒在地 大地系新男神诞生

村子里住着金、孙、田三个姓氏的家族,金家与孙家矛盾较深,孙少安(王雷饰)为了说服金家赞成土地改革的想法,提出一个比试农活的比赛。两家人决定比试耕牛,少安踩在牛的犁耕上,像滑雪一样跟金家做了一次比武,不仅体现出他作为农民的聪明和狡黠,还体现了他对农活的熟悉。其他情节比如少安瞬间把一头牛扳倒在地、用砖头砸在自己脑袋……都描述出他作为农民的一种勇气和聪明。

少安瞬间把一头牛扳倒在地

导演解读:

大部分读者在读第一遍小说时会被少平所吸引,但其实少安这条线非常丰富,路遥通过少安这条线写了很多,从乡里到县里再到公社里面,甚至到地区、国家,写了农业问题、宗族问题、阶级斗争问题……这些是小说更宏大的部分,但恰恰是很多读者以前读忽略的部分。其实少平这种奋斗精神在今天的读者和观众里面已经解决了,不需要像当年那样去树立一个榜样,所有年轻人都可以有他那种奋斗精神。但少安所在的农村里体现出的特别复杂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阶级问题等至今依然存在,所以我们用比较多的篇幅来表现。

5.开放式大结局

春节之前,少平(袁弘饰)在大牙湾煤矿和惠英嫂告别,他承诺新年过完之后他会回来和他们母子在团聚的。双水村好不热闹!润叶(佟丽娅饰)和向前(戴墨)带着他们的孩子回村,他们甚至比正常的一家三口看起来还要幸福。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忙里忙外,但孙家人已经无比沉痛地获悉,秀莲(吕一饰)的病是:肺癌。身患重病的秀莲强打起精神,化上精致的妆容,就像她刚嫁到孙家时那样年轻漂亮,只不过这次是少安(王雷饰)、少平(袁弘饰)用车拖着她走在双水村的路上。双水村的夜空洒满了五彩缤纷的烟花,就好像这双水村美好的日子。天真的孩子在笑,而有的大人却悄悄抹泪;笑,哭,都是因为快乐。秀莲轻轻抚着少安流下的眼泪:少安,你笑,我跟着你笑;你流啥泪,我都替你抹……

结局变开放式

导演解读:

小说里的结局是秀莲得了肺癌死了,但我们现在重新做了一个结尾,大结局处理成一个开放式的,没有具体指向,既照顾了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习惯,也尊重了小说原有的人物命运走向。具体的大家去看,现在不方便透露。

综合华商报、凤凰网、腾讯网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0: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几个频道都在播 我和路遥住过一个窑洞来源: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5_03_06_311252.shtml


习大大休闲时刻也看剧?当习大大说“好几个频道都在播《平凡的世界》”时,小编也惊呆了!3月5日在上海的审议结束后,总书记与代表们一一握手告别,“今天是元宵节,不能拖得太晚!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看到曹可凡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问:“《可凡倾听》还在做吗?还在固定时间播出吗?”曹可凡回答:“还在做,固定时间播出。”

习近平总书记又问,最近在忙什么?曹可凡不失时机地推介正在东方卫视制作播出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刚提到该剧由路遥小说改编而来,习近平就接话:“好几个频道都在播。”曹可凡有点惊讶,补充道:“这部剧是上海拍的,从买剧本到拍摄花了八九年时间。”这当即引起了总书记的极大兴趣,“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小编脑补了习大大拿着遥控换台的画面(图为《平凡的世界》剧照)

和路遥交流过的情缘,真追剧怕是没空吧……

事后曹可凡接受采访这样说:“一说到路遥,总书记的兴奋之情显现出来,脸上乐开了。那神态,有点‘我跟你说个秘密’的感觉,真情流露。”

曹可凡对记者说:“你这么年轻可能不知道,《平凡的世界》曾经影响了一代人。主人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改变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对土地的复杂感情,还有他们的自尊和奋斗,曾对我这个1960年代出生的人产生了很大触动。”

彭丽媛说,年轻时候的习大大像都敏俊(分明也看剧了嘛!)

“总书记比我年长10岁,而且有过陕北农村的生活经验,我相信他比我们更熟悉少平、少安们的世界。”曹可凡说,少平、少安们经历了人生的犹疑、抉择和取舍,想依靠不屈的奋斗改变生活、实现抱负,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中国梦”。

习近平和曹可凡的交流总共不过一分钟左右,不过曹可凡说,“那是非常闪光的一分钟。”

曹可凡(脑补他沉浸在回忆中……)

习大大很会聊

除了跟曹可凡聊了闪光的一分钟,会聊天的习大大还在现场 “俘获”了不少人心。

比如,关心足球。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戌源代表与总书记握手时汇报,“上海港继续名列世界第一。”韩正向总书记介绍,“他买了支足球队。”总书记笑着问他,“你这支球队叫什么?”陈戌源介绍了球队情况,“我们这支球队叫上港队,刚参加中超比赛,争取打入亚冠比赛。”陈戌源告诉记者,从谈话中可以看出总书记对中国足球的期待和关心。

见到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斌代表时,习近平亲切询问,“你还在老地方吗?”听闻他还在原来的公司,总书记说:“不容易啊,还继续在基层技术攻关。”总书记转身对朱雪芹代表说,“你刚才讲的劳动最光荣,说的就是像李斌这样的劳动模范!”(被总书记这么赤裸裸的夸奖,元宵节礼物么?)

握着习近平的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代表主动介绍,“我来自生科院。”总书记笑着说,“上海代表团院士有好几个。”上海张江要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总书记接着问,“国家蛋白质设施是不是就在你们那?”李林笑着回答,“就在我们上海生科院。”总书记对于上海代表和上海工作的熟悉和了解,让李林感到惊喜与振奋。也对,习大大与上海可是有着八年情缘,关心才能聊得起来嘛。

发表于 2015-4-1 11: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的世界》:时代变迁的镜子
作者:翁一  来源:光明日报

    上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迎来了大结局。观者可以平息感动,静下来做一番沉思了。

    《平凡的世界》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陕北黄土高原的时代变迁,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生活,并通过各方人物的爱恨情仇、矛盾纠葛,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历史面前艰难跋涉的历程。

    电视剧以三个陕北汉子的故事为线索渐次铺开,分别是理想主义青年孙少平、永不言败的实干家孙少安、孤独的改革者田福军。孙少平要走出农村,孙少安要带领村民致富,田福军要改变这片土地,归结起来,他们的人生主题只有一个,即如何跨越命运的荆棘,竭尽所能改变残酷现状。

    电视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原著《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正值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是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最热的时候。路遥不为所动,抱定现实主义书写自己所经历的岁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个人的自传体小说。由于这部小说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格格不入,小说的第二部甚至一度找不到地方发表。谁曾想,在近30年后,他的这部小说因电视剧的热映,再次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平凡的世界》连同路遥个人英年早逝的多舛命运,应验了尼采的那句话: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我死后方生。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农村题材一直是重要场域。鲁迅写城里人回乡,描述了城里人与农村人之间的隔阂,沈从文则用乡下的淳朴批判城市的市侩……到了延安时期,乡土文学慢慢地融入了政治的因素,出现了反映土改、合作化等内容的大量作品,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是这方面的代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题先行、立场鲜明。而《平凡的世界》,尽管中间也表现了当时的主旋律——农村改革,但整部小说的核心思想一直围绕着孙少平那份“我要进城,我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的理想展开故事。而到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的戏份增加不少,也正是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需要像孙少安那样的实干家。

    囿于当年的时代局限,路遥未必能清醒地意识到城乡二元结构必须打破。从《人生》到《早晨从中午开始》,再到最终的《平凡的世界》,路遥一直试着用文字记录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或许,从文学的角度看,路遥的方式有争议的空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小说成为时代变迁的镜子,在诉说他那个艰苦生活的同时,也预示着城乡融合的巨变时代的到来。
发表于 2015-4-1 11: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开启平凡的世界——讲述《路遥传》背后的故事

作者:梁康伟

来源:
光明日报


《平凡的世界》剧照 资料图片

路遥成名作修改20多天



  因为编《路遥传》的缘故,我从图书馆借来一套《平凡的世界》。当我还书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管理员开口了:终于还回来一套!好多人来问这书什么时候能借到。

  无论是否读过,《平凡的世界》早已让路遥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对于这位作家,或许更值得铭记的是一部读者未必都知道的中篇小说。因为它,路遥的文学之旅才算是真正扬帆起航了。

  这部最终为路遥赢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刚开始遭遇的是发表“滑铁卢”,从1978年到1980年,初稿几乎被全国各大刊物退了一遍。绝望之余,路遥通过朋友收到了来自《当代》杂志编辑刘茵的消息:主编秦兆阳看过稿子,请路遥到北京来修改小说。

  这恐怕是今天的作家无法再有的体验了。在那个文化的“凌汛期”,作家常常被“借调”到出版社来写作、改稿。此时,编辑先和作者谈作品,直到把人物形象谈活谈深,才由作者动笔修改。作者吃住也在出版社,一切归责编管。当时的很多作家如冯骥才、秦牧,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冯骥才的记忆里,所谓“管”,就是亲人般的照顾和指导。作为文学界的新人,路遥前后在人文社的大院里住了近两年。

  1980年5月,路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在人文社修改了20多天,时任责编刘茵至今尤记得路遥初到北池子秦兆阳家拜访时那副诚惶诚恐的模样。小说在情节和叙述上作了幅度不小的调整,字数从5万增加到了6万。按照秦兆阳的评价,小说的反思意识,在当时文坛普遍的控诉情绪中,甚至是有些超前的。

  路遥由此获得了含金量极高的国家奖,跻身全国知名作家行列,可以说后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都在此时打下了基础。路遥把秦兆阳称为自己文学的“教父”,“秦兆阳等于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我走入文学的队列”。

找到《路遥传》最合适的作者



  2013年某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脚印接到刘茵的电话,谈到有人正在写《路遥传》,作者是路遥文学馆的馆长。“如果有一部能向读者深入展现路遥的人生及其创作历程的作品,那它就是一个值得做的选题。”我们当时头脑中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作为《惊心动魄的一幕》最初的责编,刘茵此时已经退休。以路遥和人文社的深厚渊源,刘茵很希望能把《平凡的世界》和关于路遥的其他作品拿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路遥传》大概也是在这份情怀下推荐而来的。不多日,刘茵带着作者厚夫来到出版社的时候,我们很快发现,厚夫对路遥有着极深的情怀,甚至他的气质和我们想象中的路遥都有些相似。

  厚夫讲述了他对人文社的情愫: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求学时,他经常逛到朝内大街166号,到人文社买书。路遥和厚夫的外公有着忘年之交,而厚夫本人也是路遥的忘年交,从中学时代起他就崇拜路遥,后来任教于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路遥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在2007年建成了路遥文学馆。

  显然,厚夫对市面上有关路遥生平的著作都不够满意。为此,他收集了大量路遥生前的资料,考校甄别,多方走访当事人。我们明显感觉到,厚夫从一开始就想写出一部权威的路遥传记。

像路遥当年一样修改稿件



  从初稿到终稿,《路遥传》和当年路遥写《惊心动魄的一幕》一样,经历了作者和编辑共同探讨、修改的过程。

  刘茵可说是这本书的选题策划人,脚印是第一责编,我是特约编辑,有幸见证了成书的全过程。通读第一稿,《路遥传》确实全面而可信地呈现了一个立体的路遥,以至后来路遥生前好友、作家海波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惊叹有很多细节连他都不知道。

  脚印先于我读完了第一稿,以她多年的编辑眼光,她认为诸多段落的展开,近于学术论文的述评,读者读到这些地方,恐怕会破坏阅读的节奏。她于是先给厚夫发了一封邮件,详细列出会影响阅读的部分。厚夫随刘茵来到出版社那天,带来的正是他在此基础上修改后的第二稿,厚厚的几本打印稿。他有他自己的坚持,并把它们列在了几页纸上带着,这让我想起当年路遥改稿时与刘茵和孟伟哉的通信。

  我感觉可能由于厚夫对路遥过于仰视,文字间会情不自禁地露出膜拜的传记老调,而读者可能更愿意读路遥所经历的一切,哪怕是他人性的瑕疵。再三审读之后,刘茵给厚夫发了一封措辞较为严厉的邮件,请他专门抽出几天,从头到尾再打磨。

  那时厚夫正要去国外考察,又赶上研究生开题的关键时刻,他看到我们的信后,终于和我们达成一致,决心再大改一遍。改后稿语言更显节制,阅读感也更好了,也更契合了“重新开启平凡的世界”的题中之义。
  《路遥传》 厚夫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发表于 2015-4-1 11: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路遥的最佳方式

作者:梦野

来源:
光明日报



    时间像一个小偷,偷去的何止是荣枯?还偷去了令世人仰慕的一位作家——11月17日,路遥的忌日又到了。

    但偷不掉的是情感。整整21年了,他还在人们的生活中。他前倾着硬朗的身体,迈着坚定的步伐,心灵那样的本真,思想那样的鲜活,精神那样的独立。

    路遥还活着,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活着。他凝结在一朵朵飘飞的雪花里,像他生前的流浪,从天上来到人间。他活在亿万读者的心中,活出了一个又一个时代。

    21年来,人们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路遥,这似乎是一个不尽的话题,他一次次地让人们的理想和信念重新点燃。一个知情人说:“在上世纪80年代,路遥在文坛上和他关系好的人几乎没有;他看得起的中国作家没几个……”这话也许是对的,路遥30岁出头,以《人生》赢得广泛赞誉,他的气质、性格,和他在文学上的梦想,的确会给人这样的印象。路遥的胞弟王天乐有篇追忆文章,叫《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写道:“在山西是作家郑义招待的,路遥在文学界没有什么朋友,和郑义也是一般关系,但两人见面后非常友好,路遥对全国只有三四个作家比较看重,其中就有郑义。”但今天想起来,很多相关的作家可能也不愿提及这样的“前尘往事”了,毕竟都是同行,都是追索者,在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走进彼此的内心,本来就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又成为热门话题,仿佛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与此同时,纪念路遥的活动也一直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有人说:“路遥的影响比莫言大。”有人张大嗓门说:“莫言算不了什么……”有人急着说:“路遥得了茅奖,下一步就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干脆说:“得诺奖的应该是路遥,而不是莫言……”还有一个人,竟然拿出一张上世纪80年代路遥和莫言的合影说:“当年莫言到西安,就是向路遥学习,求教如何来创作小说……”

    如今,世界上的读书人,不分肤色,不论种族,都知道莫言,但他们并不知道路遥;都知道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都知道围绕高密展开的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将隆隆兴起……路遥一定是和诺奖无缘了,或许他生前真有过这么一个雄心。但没有必要用莫言给路遥做铺垫,也没有必要把莫言置于不利的地位。

    对一个作家而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论作品,只能以作品的心灵维度、思想内涵、精神感召作为衡量标准。对时代的概括力,对社会的写真度,对未来的预测力,自然也是迫切的、重要的、必要的。正因此,人们始终有着一种“路遥情结”。

    纪念路遥的最佳方式,对作家而言,就是一遍一遍地研读他的作品,让时代重现,让环境再生,让人物复活,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借鉴到自己的创作当中来。对普通人而言,也是一遍一遍地研读他的作品,受其作品的熏陶和感召,祝福路遥的亲人,祝福路遥的乡亲,祝福陕北。
    在祝福中,做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做一个对生活有追求的人,做一个幸福生活的人。
    (作者为70后作家,曾获两届柳青文学奖,有诗集《情在高处》等)
发表于 2015-4-1 11: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遥最完整作品集面世,部分内容系首次公开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讯 (实习记者 刘霄)新版《路遥全集》新闻发布会近期在西安举行。据出版方十月文艺出版社透露,此次出版的路遥全集是目前最完整的作品集,收录了目前所有路遥作品,其中部分内容是首次公开出版。

    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路遥全集》是2010年,满足了读者进一步了解路遥的需求,同时也为路遥研究者提供了较全面的资料。此次新版全集主要参照此前出版的《路遥文集》,以及路遥家属提供的资料和在图书馆查到的一些资料。在对第一版进行全面修订的基础上,还对第一版中遗漏的作品进行了补充。在发布会现场,十月文艺出版社揭晓了新增补的内容,包括小说2篇,散文9篇,诗歌2首,亲笔信11封(均获得授权),还向媒体展示了一份路遥的手迹影印件,文章落款日期为1992年6月5日。据研究路遥的著名学者、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安本实先生考证,这篇文章应该是路遥的绝笔。     

    主办方邀请了著名评论家白烨和路遥文学馆馆长厚夫来到发布会现场,通过路遥的作品解读他的创作轨迹和文学成长过程。路遥的女儿路茗茗也通过出版社表示,新版《路遥全集》是将父亲一生所写的作品收集最全面、编辑最认真、设计最精心的一部。编辑出版过程中,几位编辑和她一次次耐心细致地沟通、探讨,力争把这部文集的每个细节都尽量做到完美,不留遗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1:20 , Processed in 0.0991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