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99|回复: 6

也谈长沙方言字“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4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常客
来源:http://www.xnbyq.com/lishou/2003/ytcsfyzc.htm

-------------------------------------------------------------------------

      长沙新近冒出的方言字“策”(“CE”),有调侃、扯乱谈的意思,像经视台的“越策越开心”,就是这样一档语言类“脱口秀”节目。但有语言学家认为,“CE”不应写成“策”,也不是“择”,应该是“扯”。说了一番道理。我的看法是:像方言一类的词语,很难断定它应该用哪一个字或词。因为它是根据不断涌现出来的口语(而且又是并不规范的方言俚语)被文字记录后,才产生出来的。当然,记录的人都是文化人,他们会尽量使用发音相近(从音)或意义相近(从义)的字、词去记录,而各自理解的不同,肯定会出现差异。因此,从音或是从义,这就要看文字记录人不同的喜好和习惯了。
 
      像长沙新近出现的另一些方言词“了难”、“筐瓢”、“弹世郎”、“丽格浪”、“画夫子”等,书本上从来没有,属新造的词。谁又能指出它应该如何写,又不应该如何写?正确规范的写法应该各是哪些字?我看,除了“了难”既从音又从义,较贴切外,其他几个方言词的字,大都是从音。我认为,方言字词记录的本就是口语,从音记录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样记录,念起来本地人一听就明白。

  “寿”字、“福”字为什么会各有一百种写法?“灶”字、“窗”字(我指的是繁体字)等很多字,在以前也是有多种写法的。看过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人,都知道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是多字同音同义的例子。还有一字多音多义的,像“银行”和“行人”、“什么”和“么妹”、“差别”与“出差”……这都是记录符号的人搞出来的,也都被人们认可,接受下来了。没有哪一个字被学者专家指出,它不应该这样写,而应该那样写。因为古代的文人学者较之今人更为尊重别人的劳动,指手画脚的少,唯我独尊的也少,所以能兼容并蓄、博采众长,都认可了。因此,我国很多常使用的词语,也因各人习惯和地域的不同,而有多种写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逐步认同,常被采用的字、词自然会保留下来,这里面约定俗成的因素最多。前不久,国家文字语言部门就发布了几批公告,统一了一些词语的用法。像这“发布”二字,以前也写成“发?”,“布告”写成“?告”,便是一例。根据发布时的解释,同样意思而有多种写法的词语,是以使用频率最多的为准。说明还是约定俗成的因素在起主要作用。所以,我对长沙方言的“CE”为什么一定要用“扯”而不能用“策”或“择”,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策”“择”“扯”这三个字,甚至包括另一从音字“册”,迟早也会因各自使用频率的多寡,而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认定它的“正确”写法。

      举个很多人熟知的传说做例子:说是“遥远”的“远”字(繁体写作“?”或“?”)原来写成“重”,因为“重”字拆开来是“千”、“里”两字,从义,千里当然远啦。我想,如果这传说是真的,无非又是约定俗成的缘故。像“莫明其妙”原本是“莫名其妙”的讹写,因写的人多了,也就被很多人认可了。(“莫”也是多义字,有七、八种意思)“将错就错”,是约定俗成的巨大力量。这个传说同时也说明了,前人在创造词语时,从音往往优先于从义,因为从音的字、词读出来后容易被认识。所以,“策”字为什么就不可以从音而有多义呢?即使它今天没有,但我们在长沙方言里这样用了它,长此下去,约定俗成,它不就有了吗?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文化的发展,新的词语会不断地产生,(像电子类的科技词语)这里面有标准的普通话词语,也有不标准的方言词语(像上面举例的长沙方言)。而老的词语和不常使用的字会慢慢“死掉”。仅举一例说明之:像初版《辞海》里收的字多而词条少,新版《辞海》则恰好相反,它收入的字较初版少,而收入的词条却比初版《辞海》多了很多。就是这个缘故。《康熙字典》里收了一万六千多字,今天还有多少仍然“活着”?所以,在造新词的时候,见仁见智的事肯定还会层出不穷,我认为,除了明显的错误外,任何人都不必忙于下结论,时间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发表于 2006-10-11 1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策”字

“策”字由来已久,并非新生事物。
“策”来自吴语的“拆白党”一语。
同样的话,在湖北读“撮”,叫做“撮白”。
按照语音折合的关系,长沙话的“策”是准确的,武汉 的“撮”不太准确。
发表于 2007-9-3 20: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字大概是2000年左右开始流行,我们那时都认为是“扯”的变调,因为当时上声,阴去两可。应该是从“扯谈”简化而来。
发表于 2007-9-3 20: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策只能说是“普通话转写”了,因为这个字历来只有入声一读,而且是次清,没机会读阴去。
发表于 2007-12-27 20: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益片很多地区(入声并于阴去)古来就有“扯白”一词,读为ce bo,均读阴去,意为开玩笑、假话等;长沙话的“策”应该来是“扯白”一词的简化。
发表于 2007-12-28 11: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張派老生 于 2007-12-27 20:14 发表
长益片很多地区(入声并于阴去)古来就有“扯白”一词,读为ce bo,均读阴去,意为开玩笑、假话等;长沙话的“策”应该来是“扯白”一词的简化。

这一点我完全赞同。
因为我一直觉得“策”来自“拆白”,但是,从时代来看,长沙话的“策”并不是近年来刚从吴语中直接借入的。所以,应当是湖南地区先有更早借入的“拆白”一词,也就是“张派老生”所记的“扯白”(即武汉的“撮白”),然后再转化——或简化为“策”。
这样来分析这个过程,是否合理呢?
请指教!
发表于 2007-12-29 23: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字应该是从益阳传来後活用而成的。
本人益阳人,“扯白”一词,桃江读如策白(去声),益阳读如臬白(去声),南县读如臬白(入声)。
近年来,益阳青年很多涌入长沙求学或打工,并又都喜欢调侃,对很多固有词语都有意的活用妙用甚至乱用以图新鲜(此一点本人在校时颇有感受),从这些情况来看,“策”字当出自益阳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13:48 , Processed in 0.0965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