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42|回复: 0

语言也在记录历史,汉语发展中的屈辱与光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0 09: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qLdzkErC2Qsfk6eGcZN4Q


1644年,甲申国殇,满清入主中原,神州陆沉。
在满清文化自卑的民族心理驱使下,他们选择了狭隘的逆向文明变革,使多数人迁就少数人,使先进文明倒退,迁就落后文明,使中原正朔,迁就荒僻草莽。

首先,他们从衣冠之制上下手,以满洲荒僻的地方衣冠,取代华夏皇皇衣冠大制,从基本礼制上,打掉华夏民族的尊严。

其次,他们勾结以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树立伪学术,僭越华夏历法,在天文这个神圣而庄严的领地,沐猴而冠。

第三,他们联合蒙藏,发展密宗,取代禅宗,打击道教,并在一定程度上,以宗教干预由华夏道、儒、法家文化核心形成的理性国家治理体系。

第四,他们编制《康熙字典》,从整体上篡改汉字体系和华夏文明的基础操作系统。

第五,以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遭遇为代表,他们打断华夏科技发展的进程,使华夏科技发展,倒退1000多年。

第六,他们编纂《四库全书》,全面篡改华夏圣典,隳乱华夏文脉。

第七,“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自卑的他们,大兴文字狱,将有血性,为天下声张正义的文人,逆向淘汰掉。

仅仅通过上面这七条,神州大地几乎以夏变夷,在主流官僚体系和学术界,拥有独立思想并敢于为民请命的有识之士,变得凤毛麟角。

在宫廷,臣子不再是皇帝的爱卿,而是奴才。臣子不再是站着或坐着向皇帝陈疏,而是跪拜匍匐着汇报。

这种来源于满洲荒僻之地的落后文明,正式以家族式和黑社会式的统治方式,取代了华夏的圣王之道。

在满清野蛮文明的统治下,华夏族的血性逐渐沦丧,满朝奴才遍天下,尽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之辈。

在这种环境下,汉语官话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华夏文明的屈辱史。

图片

明朝官话是以江淮口音为主体的语言体系,明朝的北京话,吸收了大量江淮口音。但是随着满清入主,北京城逐渐变成了以满洲人为主体的城市,至新中国解放前,北京城的人口80%都是满族。这种都城人口几乎是整体替换式的方式,带来了官话的大幅度变革。

在清初,满清的剃发易服,只是针对汉族男性,对女性并没有要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宦和富商名流之家的女眷,纷纷以效仿和穿着满清旗袍为美,最终明制汉服彻底沦丧。

官话的发展也是这样一种过程,在奴性心理的驱使下,奴才们逐渐以善于模仿满洲发音为荣耀,在这种满朝奴颜婢膝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满清的官话体系,形成了北京方言。

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现如今,北京话的一些典型发音风格,其实是太监风格。

在下级统统变成奴才的满清,北京城的百姓,都是通过太监和各级官员的奴才,才接触到上流社会的,所以他们对朝廷里达官贵人语言风格的认知,就是太监和奴才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更是加入了八旗的发音元素。

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外地人会非常有感触。北京方言的拖音音调,尽显官气和奴气的统一。对上级有专门的调子,极尽柔媚;对下级的调子,极尽冷傲与不屑。这种媚上欺下的风格,就是满清森严统治下的太监们鲜明的语言风格。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您”这个词就是奴化的重要体现,配合动作就是跪拜。

在满清以前,国人都是平等的,同一个你,不会分成两个等级,敬称也只是根据对方的学问、职位等身份不同而不同,比如:先生、汝、足下、阁下、卿、君、子,等等,绝没有自卑自损到丢掉自尊的地步。

图片
图 | 明代《徐显卿宦迹图》

“您”在满清本来是一个体现奴才和主子关系的字,现在则正式变成了敬称。

现代很多学者牵强附会地认为,“您”字的原型是“恁”,其实不然。

“恁”是“任”加“心”,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任”,从宋代开始,恁就作为俗语开始进入词曲等文学作品中,主要是“那个、那么”的意思,今天的河南方言还保存着这个用法。

“恁”作为人称代词,只在今天的潮州方言和鲁西南方言中使用,而“恁”作为人称代词其实只是个代用字,即最初的口语发音并没有这个字,就将表示“那么、那个”之意的“恁(nèn)”,拿来作为口语的第二人称代词“něn”,也即是“你、你们”的意思,并非敬称,所以“恁”在方言中完全等于“你、你们”,根本不是“您”。

满清权贵为体现作为主子的尊贵,在“你”下加“心”生造了一个“您”字。笔者刚来北京的时候对“您”不敏感,后来有北京的朋友指出对领导和有地位的人一定要说“您”,这是北京最基本的礼数,这才发现“您”已经是具有等级观念的字了。

“您”这个本来只是满清生造的字,今天编辑字典的砖家,却偏要给这个字,找个历史渊源,主体找不到,竟然跑到方言里找代用字,真是砖家特色。

当然,今天的“您”字说多了,很多人已经感觉不到“您”所代表的自尊的丢失。

可笑的是,“您”这种丢失自尊,强化等级观念的太监风格用词,竟在三百多年来,变成了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满清的奴化教育有多严重。

这是真实的历史,并不是丑化北京人和北京话。

语言是文化洗脑的利器。又比如,“老公”一词,原本指宦官,也就是太监的意思,到现在却演变成了丈夫的俗称。这种文化洗脑术,非常阴毒。

而我们的古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经历不同的朝代,有良人、郎君、夫君、官人、相公等,均有劝人向善,积极进取之意。

这种胡语、方言、俏皮、公知体和口语所体现的文化堕落,随处可见。

再比如,“拜拜”取代了“再见”,“OK”取代了“好的”,今天的时代,在满清几百年培养的奴性和自卑心理作祟下,在口语上,很多胡语词汇变成了正式用词,而正式用词,又被有目的地丑化,比如“同志”、“小姐”、“农民”等等。

最荒诞的丑化是“屌丝”、“装逼”和“逼格”。前者还含蓄一点,把男性生殖器的毛,换了个说法,而后两者则是赤裸裸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民国公知大师陈寅恪。关于他的“恪”字,他按老家方言“确”读作“kè”类比,比如“的确”读成“dí kè”,于是想当然地以为“恪”也应该读作“què”。

这本来只是闹了个笑话,但是陈公知为了不变成笑话,坚称他的姓名中“恪”应该读作“què”,于是北京文化圈,提起陈大师,你如果读作“kè”,则是妥妥的没文化。于是经常可见一些小资,恭敬地念成“chén yín què”,还带着满满的自豪感。

这些就是语言被污染后,所体现的文化堕落。
同样,语言的文化堕落,也是有历史传承的。

另外一个人称代词——“俺”。“俺”字大概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在胡人的口语基础上生造的,从宋元开始流行于北方地区。

更可气的是“祂”,“祂”本通“碍”,yī音,但是到了今天,“祂”字竟变成了基督教专指God(狗蛋)的字。至于“德国”、“英国”、“美国”、“法国”、“上帝”、“天主”、“真主”等等近代公知,奉送给洋人的好名字,怎么说呢?

只能这样理解,反正中国人取名字有个原则,缺什么补什么,所以它们一定是五行缺德,缺英气,不美,太丑,爱玩虚的假把式,无法无天,没有上帝照拂,所以才用这些名号,安放在它们的幻想中,聊以自慰。

图片
图 | 明 《坤舆万国全图》

北京话不代表古代汉族语言,同样,粤语、温州话和闽南语也不代表标准古汉语。

这些方言都历经了二次移民,一次是从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主要是中下游,主要在南岸,南至南岭;第二次是再次南迁至东南沿海。

第一次移民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纯正,发展为江淮官话,但是也存在方言,当然这种方言也是相对纯正的古汉语。

第二次南迁到东南沿海后,与当地方言结合,再随着时间的发展,则形成了远离纯正古汉语的现代的方言。所以,粤语、温州话和闽南语等沿海地区的方言,只是保留了较少的古汉语发音元素的百越方言,本质上也是与现代北京话一样的,属于被异化较多的汉语。

历史在演进,语言也在发展,哪一个时期都不能完全代表标准古汉语。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上来看,越多保留方言文化元素的语言,越是不纯正的,所以,北京话、粤语、温州话和闽南语都是不纯正的,而且北京话还含有被异族征服的屈辱。

那么,现在有更能代表纯正古汉语的方言吗?
没有。
比较接近的有两支。

一支是客家话,相对比较接近古汉语,但也只是接近而已。客家由中原南迁,居住南岭一带比较封闭,在生活、饮食、语言等文化方面,很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原汉族的特点。客家话被称为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中原地区许多古汉语词语和常用词的发音特征。

图片

另一支,我认为是江淮官话。广义的江淮官话,使用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包括湖北大部、河南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江苏、浙江北部。江淮官话是距离今天相对比较近一点的古汉语。为什么呢?

第一,江淮官话是明朝的普通话;

第二,明朝是最近的汉族政权;

第三,江淮官话距离今天的历史较短,变化相对不大;

第四,江淮官话的基础是中原南部汉语,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完整性;

第五,江淮官话没有殖民统治色彩,是完全属于本民族语言的;

第六,江淮官话在今天以南京话为中心,主要包括九江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方言,这些方言发音清晰、好听、易懂,有乐感,易于学习,而且用这些方言阅读古籍更贴切。

由于下江一代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沟通频繁,下江一代的江淮官话又融合了不少吴语,所以距离古汉语也是越来越远。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广东话的流行,其实也是殖民地奴性的表现。

解放前,西方资本盘踞上海,于是上海话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改开后,香港及在海外西方人统治下拼搏的华人相对比较有钱,于是广东话取代上海话,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所以说,广东话的流行是殖民地奴性的表现,是民族自卑的表现。

当然这也不是要打击广东话,只是要让广东话回归到一个方言本来的位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影响一方人的发音。一个地方接受了一些移民之后,发音主体还是原当地语言。比如北京,当年明成祖带了不少江淮一带的人到北京,但是北京话的主体还是原北京话,改变并不多。满清对北京话的发音改变倒是不少,但是主体还是中原汉语的基础。

粤语只是古南粤语言,吸收了古汉语的部分发音,粤语吸收的中原汉语,是客家人再次往岭南迁徙的结果。

现在的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也不等于民国时期嗲声嗲气的普通话(台湾腔的源头),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毛泽东主席现代白话文中的人民性,在北京话基础上,重塑的人民普通话,去掉了官气和奴气,发展出来的新中国官话。

普通话虽然包含了一些汉民族屈辱的历史,虽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古汉语,但是整体上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承,尤其是其人民性,更是对华夏精神最好的传承,没有奴化,没有柔媚,没有阶级分化,只有华夏正气。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既记录耻辱,也记录光荣。语言也一样向前发展,同样,既记录耻辱,也记录光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6 17:28 , Processed in 0.07430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