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8|回复: 0

[高考]让青春在书香中绽放、立足本手,杜绝俗手,方能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4 09: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3IT6395tEWlZZKpkbFXusA

01
文化传承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新光彩
盛玉雷《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0日   第 05 版)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江苏,“牢记初心使命·赓续匠心传承”迎接党的二十大非遗主题展引人关注;在四川,“千村万户,非遗圆梦”乡村振兴成果展、“非遗新实践,献礼二十大”系列非遗社区实践活动精彩纷呈;在天津,“健康生活”传统中医药文化互动展、“美好生活”振兴传统工艺展看点颇多……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各地积极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生动诠释了“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的主题。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6项。泰山、黄山、武夷山、武陵源、神农架……神州大地上,遍布各地的自然景观奇崛壮丽;长城、故宫、曲阜三孔、龙门石窟、福建土楼、良渚古城遗址……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亘古亘今。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了独特魅力。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文化和自然遗产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不仅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必然要求,也事关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灿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近期,“云游非遗·影像展”上,2000余部非遗长视频影像及多个热门的短视频话题、线上挑战赛、非遗音乐歌单、国风直播音乐会等轮番上演;“非遗购物节”里,产品销售结合了当下流行的直播、秒杀、闪购等方式,并通过“舌尖上的非遗”“指尖上的非遗”“针尖上的非遗”“时间中的非遗”等主题,全方位展示非遗产品的魅力。实践表明,文明的赓续,既需要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才能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所在。城市规划建设,怎样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保存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推进乡村振兴,如何保留乡土味道、乡村风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其实,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通过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体味“品类之盛”的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还能再做一个面人冰墩墩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摩纳哥嘉宾被面塑技艺深深吸引,相关场景令人记忆犹新。剪纸、京剧脸谱、年画、风筝、中国结……浓浓的中国味道,彰显着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把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推动遗产资源融入社会生活,就一定能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让青春在书香中绽放

吕 虹《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09日   第 05 版)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当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为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读书是培育心智、锻造本领的重要方式。身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人们需要掌握的技能不断增多,读书学习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广大青少年要形成爱读书的自觉,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过硬本领成就精彩人生。

  爱读书必须读好书。做到开卷有益,要重视阅读名篇佳作,汲取真知灼见。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书籍,能点亮智慧之光,引领人生之路,让人受益终生。何谓好书?好书是有品质的书,在各自领域专业可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好书是有内涵的书,不仅能增知识、长见闻,而且有助于净化心灵,塑造优秀品质;好书是适合自己的书,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结构,提供恰如其分的知识养分,让学习事半功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如何挑选好书是一门学问,需要练就一双“慧眼”,避免浪费光阴。

  读书是青少年的必备功课。做好这门功课不仅要有明确目标,还需要掌握有效方法,做到善读书。其一,“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读书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要遵循学习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一个不断思考、提升认知的过程,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相结合,通过动脑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到的知识最终要运用于实践,要坚持阅读和实践相统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书本所学用于解决问题。

  为青少年读书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逐步升温,“书香中国”引领风尚,一系列优秀出版物相继推出,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开设的读书会、大讲堂等活动,引导更多年轻人将读书作为生活方式。下一步,应推动学校创新教育方法、学习形式,搭建更好阅读平台;号召家庭更好营造阅读氛围,打造书香之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升阅读活动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好满足阅读需求,提供更多读书指导,才能为青少年铺就读书成才的大道。

  数字时代,读电子书、听有声书成为新的阅读风尚。对于青少年而言,书的载体在变,阅读形式在变,但学习规律不会变化,需要一点一滴积累,需要用心用情投入。让浓浓书香引领更多年轻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更多幼小树苗必将在知识的浇灌下成长为参天大树,不负青春韶华,不负时代期许。

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康 岩《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08日   第 04 版)

     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要求,“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鼓励年轻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他倾听学生们伴着古筝乐曲朗诵《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希望青少年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他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就要教育引导他们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从中汲取思想智慧、增进文化自信。  

     近年来,从海昏侯墓文物展人气爆棚到非遗文创产品快速发展,从汉服华裳成为流行时尚到《只此青绿》等演出受到欢迎,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赢得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正是得益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青少年才会对中华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敬,从精神深处建立起认同。让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才能懂得“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的大道,才能结合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加深对“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理解,更加坚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的决心。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回忆:“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蕴藏的爱国情怀,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奋斗精神,像“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的生动教材。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一定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02
聚焦高考

高考作文命题如何避免“应试套路”
2022年06月08日  北京青年报    熊丙奇

        今年高考作文仍旧以材料作文为主,但增加了材料+命题作文,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进行思考、分析的能力。命题方式变得更为多元、灵活,旨在扭转基础教育存在的应试作文思路,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今年的全国甲卷、全国新高考I卷、浙江卷、天津卷属于材料作文,都是给材料,由考生自主命题。如天津卷的作文题为,“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而作文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II卷材料、北京的两道作文题,则都属于材料+命题作文,这属于命题作文范畴,但需要结合所给材料作文。如全国乙卷的作文为,“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是材料作文好,还是命题作文好,基础教育领域对此的意见不尽一致。

      普遍认为,材料作文可以给考生更大的思辨与表达空间,考生可以结合材料自主命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命题作文则会有所局限,可能会出现“主题先行”的作文思路。也有一线教师认为,写好材料作文并不容易,一些教师和学生仍旧会以“宿构”“套题”的方式应对作文,很难真正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命题作文,只要命题灵活,也可防止应试思路,而且在规定命题之下,更容易把握阅卷尺度。

      综合考虑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利弊,灵活地选择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材料+命题作文的不同模式,可能成为未来语文作文命题的方式。北京的语文作文题坚持以前的做法,给学生“二选一”选择,这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题目。这种命题方式值得借鉴、推广,在全国卷和地方卷命题中,都可以出两到三道作文题,由学生选择其中一道作文。从这个角度看,好的作文题应该是多元的。

      一般认为,材料作文的材料应该富有时代性、贴近生活,但这不是评价材料作文质量的唯一指标,好的材料作文,要给考生更大的思辨和表达空间。

      今年的语文作文题,有的是结合时代与生活,如全国新高考II卷的材料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全国乙卷的材料为“双奥之城,闪耀世界”;浙江卷的材料为“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还有的从文学名著、体育项目中取材,如全国甲卷的材料来自《红楼梦》,全国新高考I卷的材料是以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展开。好的材料作文不在于是否结合时代与生活,而在于是否给学生思辨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也要求学生不要去“押题”“套题”,而是要培养思辨与表达的基本能力,这是语文学科教育应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我国已取消中高考的考试大纲,目的就是引导基础教育摆脱“考什么才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倾向,而要重视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多元与灵活的特点,对待语文作文,也就更要抛弃应试套路。

立足本手,杜绝俗手,方能妙手生花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08日    姚华松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提到了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不妨这样解读“本手”“妙手”“俗手”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本手”是强调掌握基本功,具体指下棋时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规范、规则与套路,这种下法习惯固守既有套路,棋技不会特别精湛,但也不至于太平庸;“妙手”是在熟练掌握本手基础上的创新,通常情况下对基本原理与逻辑关系非常熟稔,然后会进一步创新,经常会想出一些妙招,出奇制胜;“俗手”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择取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通常过分执着于布局的得失,缺乏对全局的预判,最后当然是满盘皆输。单论下棋的境界,“妙手”最厉害,“本手”次之,“俗手”最差。基本上,三者之间存在如下转换关系:“本手”可以转换为“妙手”,当“本手”插上了创新与探索的翅膀;“本手”也可以转化为“俗手”,当“本手”不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总想着走捷径,总想剑走偏锋或歪门邪道。  

     “本手”“妙手”“俗手”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于那些身处学习阶段的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本手”尤其强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不能小瞧基本功,一般说来,基本功扎实的孩子学习后劲相对足,扎实基本功的练就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一次次的重复性练习,经常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无聊和无趣,但这是必须忍受和无法逾越的过程。反之,那些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往往缺乏学习后劲,他们无法忍受重复性练习,总想着轻松的方式,或方便的捷径,殊不知此乃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想象,一个10以内加减法都没有熟练的孩子,可以轻松完成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加减法,或一个走路都不稳的婴儿,可以跑跳自如。这告诉我们,不管在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练好基本功很重要,打好稳固与坚实的基础很重要,培养忍耐力与坚持的毅力很重要,不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舍本逐末。  

     “妙手”是在“本手”基础之上的创新、变通与融会贯通。能够下出“妙手”的学习佼佼者,其重要的前提与基础是熟练“本手”,正所谓“熟能生巧”,没有足够“熟”,就很难达致“巧”,对事物的创新一定建立在对事物的本源有清晰的认识基础上。换言之,“妙手”之前或曾经的角色一定是“本手”。作为“妙手”的学习佼佼者通常比较机灵,不喜欢循规蹈矩,不喜欢拘泥于常规套路,不喜欢照葫芦画瓢,老师讲到一个知识点,他立马会想到另外的知识点,或习惯性质疑或批评老师的解题方法,会习惯性思考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多数“妙手”具有反思、创新、批评与质疑等特质,他通常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是社会发展与进步之所系。  

     “俗手”是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偏了,误入歧途。学习上的“俗手”通常不重视基本功训练,喜欢投机取巧,耍小聪明,自以为是,对应如下学习情形:一些孩子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讲,觉得放学回家可以求助于智能学习机;一些孩子通过抄袭或作弊等方式取得好成绩,家长开心了,他觉得就好了,但其实对基础知识一知半解;一些孩子很在乎人家的评价与赞赏,为了博得他人一时的喝彩而激进冒进,贪快贪多地学,迷恋各种解题技巧或套路,但实际上并未踏实吸收与消化基础和基本方法,日积月累下来,必然出现踩空与崩塌现象。

从考生吐槽“数学太难”看高考的选拔考性质
2022年06月09日  北京青年报    冰启

       2022年全国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全国高考Ⅰ卷数学难出天际”“今年高考数学难”话题占据了各大网络平台热榜前列。有网友留言称:“今年数学出卷思路,文科生当理科生,理科生当华罗庚”。有网友吐槽:“数学太难了”“难哭了”“明年再见了”……需要告诉考生的是,高考是选拔考,选拔考看的是考生的相对水平。不要因为觉得考题难,就一定认为自己考得差,最终录取结果要根据考生在全省的排名结合志愿进行。因此,考生在现下最应该做的事不是纠结数学难不难,而是集中精力准备接下来的考试。其实,如果考生考完之后,都觉得数学不难,反而意味考题没有充分发挥选拔作用。评价选拔考试的命题质量,一要看命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存在超纲的问题;二是难度是否有利于选拔,具有区分度。考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都将影响选拔效果。

     从考生的反映看,全国高考Ⅰ卷数学考题似乎都很难。另据媒体报道,包括一些“尖子生”也说自己没有完卷。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考生的实际情况。通常来说,考得好的学生并不会说自己考得好,而“考得不好”的学生则会把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表达出来。以前高考,也不乏考生吐槽“数学太难”,但等到考试成绩公布后,整体仍旧符合正态分布,高分学生和低分学生的比例在合理区间。所以,对于数学究竟考得怎样,没有必要再纠结,纠结也改变不了什么。那些以为自己考得不好的学生,最终的高考排名,说不定会和平时差不多。今年的高考命题,一些具有方向性的变化值得关注。

     首先,以往的题海战术已经不适用。很多考生在考前已经做了无数的模拟题,可是,高考题却和模拟题都不一样,这意味着靠刷题考出高分已经行不通。

     其次,各科都更重视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综合应用能力。有一些学生反映题目都没有看懂,那说明其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有所不足。这要求学校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先尽快把高中课程教完,随后再采取题海方式训练学生,通过多做题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改革所要起到的效果。高中必须重视打好学生的学科知识与素养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有一些老师也觉得摸不准高考的“套路”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正是高考命题改革要达到的效果。

      高考不该是“指挥棒”,学校也不应围着考试来组织教学。考试应该是服务器,为学校的教学提供评价服务。高中学校应该坚持自主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完整的高质量的高中教育,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有更强的综合能力,而不至于看到没做过的题就发憷、发懵。当然,要引导学校老师和学生转变“应对考试”的思路,仅有命题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录取改革,把高考从选拔考性质改革调整为更具评价考性质。高校在招生时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这样才能有力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扭转学校办学的应试倾向。

03
露营火了

露营走红的启示
崔 妍《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09日   第 05 版)

       支一顶帐篷,带一些食物,邀三五好友,拥抱自然,共话家常。近年来,露营成为广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通过这种形式的“微度假”,人们感受回归自然的舒适,尽享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欢乐。  

        露营的走红,源于消费者体验多元休闲方式的现实需求。私家车的普及,城乡公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露营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和露营相关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达299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54.6亿元。伴随露营需求的不断增长,“露营+”新模式不断涌现。露营+旅拍、露营+观星、露营+露天音乐会……众多特色露营体验产品应运而生,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露营为人们放松身心、亲近自然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要看到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户外安全等相关知识普及不到位,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备,服务管理存在短板,快速增长的露营需求,给营地的经营管理造成一定压力。露营产生的垃圾被随意丢弃,生态植被遭到破坏,违规使用明火增加火灾风险……这些行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还存在安全隐患和违法风险,不仅影响露营体验,也阻碍露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行业发展难点,就是工作着力点。让人们安全合规、方便舒适地体验露营的乐趣,是露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努力方向。  

      露营要从蹿红转向长红,关键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管理。对此,营地管理方要改善营地的配套服务,进一步明确可以搭帐篷的区域,细化禁止明火、清理垃圾等管理办法。职能部门应逐步完善露营运营标准、监管体系及惩罚机制,适度开放公园绿地空间,拓展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在盘活已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此外,要鼓励露营行业加强管理,畅通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推动大家增强文明露营意识。各方共同探索、一起努力,以管理促进服务,以服务改善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业发展生态,让广大群众更安全、更便利地享受自然之美、露营之乐。  

       露营成热潮,也给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带来有益启示。消费者对于露营等“微度假”形式的偏好,折射市场需求发生的新变化,休闲度假产业也应紧盯消费者需求,做到应需而变。《“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争取推出更多新产品、解锁更多新玩法,对消费者形成更大吸引力,才能推动形成休闲度假新热点、新亮点。也只有不断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提升旅游消费服务水平,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有效培育壮大休闲度假经济。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结合自身资源和地域特点,开发出“自驾游+露营”等新模式,以个性化体验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和周边产业发展,促进休闲度假产业进一步壮大。不断开发文明露营新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针对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定能让露营经济行稳致远,推动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公园草坪管理要尽可能平衡各方需求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10日  社论

       6月7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广州市公园草坪开放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在开敞式市内公园的开放时段不允许携带宠物进入帐篷搭设区域;在开放草坪不使用可能损坏草坪的各类物品,如高跟鞋、带有尖细桌椅脚的户外装备、固定帐篷所用各类尖锐物等;不得在市内公园放风筝和飞无人机;不开展踢球、跳舞、跑步、跳绳、踢毽子、玩手球等可能严重损坏草坪植被的活动。 
 
      征求意见稿引发舆论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该规定有助于规范管理,遏制一些不文明行为,保护草坪。反对者认为,征求意见稿的许多禁止性规定会损害城市应有的人文气息,增加了游玩难度,过多干预了公众的休闲生活。  讨论此事应该明确前提。根据征求意见稿,公园草坪被划分为观赏类和游憩类草坪等不同草坪类型。观赏类草坪以景观效果为主,不允许游人进入。游憩类草坪可供游客入内游玩。而此次征求意见稿主要是针对游憩类草坪做出管理规定。  

     草坪主要涉及3类利益群体。第一,不特定公众,他们可能会选择休息时段或节假日在草坪进行野餐、露营、休憩等休闲娱乐活动。第二,周边居民,对他们而言,草坪既是一种公共配套,也是私人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甚至草坪可能是作为当初购房的重要理由之一,草坪的安宁关乎他们生活的安宁,具体而言,拥堵的车流、噪声、草坪毁坏、乱扔垃圾等均会影响他们的居住体验。第三,市政公共部门。应当指出,公共部门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但也会夹杂私人利益。比如,保护环境既是公共利益,但游玩人群渐多会增加具体负责部门的绿地养护、管理和人员等成本,这就涉及到了私利。  

      正因为如此,草坪如何使用、怎样管理牵扯了很多复杂且矛盾的问题——游憩类草坪既要满足不特定公众的休憩娱乐功能,又要不破坏城市景观的审美功能,还要考虑周边居民的生活安宁。  就此次出台的征求意见稿来看,规定所使用的词汇,有些是“禁止”,有些是“不得”,有些是“不”,这或许暗示,有的行为是绝对禁止,有的行为是相对禁止,有的规定是倡议性规定。但作为管理条款,明确是必要的,否则会让人误解。比如不开展跑步,究竟是成年人不准跑步还是三岁小孩不让跑步,还是一律不得跑步或许倡议不跑步,这些是需要明确的,否则许多亲子活动便被排除在开放草坪之外。  '

      另外,在园林设计关于游憩类草坪研究中,一般认为,游憩草坪是能够满足休闲、娱乐、运动等需求,通常使用耐践踏的草进行种植。可以讨论的是,市内游憩类草坪是否使用了耐践踏的草,是否能够满足公众一定的游憩需求。如果没有达到这一前置标准,自然大部分的游憩活动都不适合在公共草坪上开展。  

     在一项对西安市公园草坪景观及其游憩活动调查研究中,在游憩类草坪进行亲子活动、娱乐活动、野餐野营活动等是最常见的几种活动,且活动的时间集中在午后。该研究带来的启发是,如果游憩类草坪的草都符合耐践踏标准,或许在规定时间明确规定细则更能够平衡各方需求,符合人们行为习惯,使各方受益。  

    应当说,草坪休闲娱乐属于一项较为新鲜且正在发展的生活方式,它对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分布提出了新课题,这就需要平衡各方需求,最大程度听取公众意见,一方面要避免压缩公众休闲空间,使公共草坪变成摆设,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过度无序使用草坪,以致伤害公共环境。

04
治理纹身

治理未成年人文身并非“小题大作”
舒圣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6月08日   08 版)

     2022年6月6日,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对加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提出系列工作举措。文件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  

      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小众的文身,引发某些未成年人跟风。2020年4月,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发现,一些涉案的未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文身,而且大部分是满臂、满背的大面积文身。虽然文身现象不能与犯罪行为画等号,但文身的确给未成年人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一方面,未成年人文身容易被他人贴上“问题少年”标签;另一方面,文身也给某些未成年人带来了不良的心理暗示与创伤。  

      因为文身难以清除,清除过程痛苦而且容易留下疤痕,文身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首先是身体上的伤害;其次,未成年人文身容易受到他人排斥,将来可能在就学、就业、参军等很多方面受阻,这势必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在心智并不成熟的少年时期,基于耍酷等心理跟风文身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成年以后的很长时间。某些未成年人甚至将别人眼中的“坏孩子”形象,不断强化为对自身的认知,自暴自弃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我国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未成年人付费购买文身服务,显然超出了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相匹配的行为能力范围。即便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给未成年人文身,基于最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给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也显属侵权行为。此次规定明确禁止给未成年人文身,进一步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填补了法律的漏洞。  

      未成年人文身,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并非私人小事。违规给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该处罚的要处罚,该取缔的要取缔;某些足球明星等公众人物文身,可能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良示范,也应该严格进行规范。  

       未成年人应该理性拒绝文身,要知道文身一点都不酷,跟风文身其实还很傻。整治未成年人文身乱象,主要应从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入手。未成年人认知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家长、学校和相关部门要更好地担负起自身责任,以坚决的实际行动形成合力,齐声对未成年人文身说“不”。


治理未成年人文身,关键要定制“防护服”
2022年06月07日  北京青年报    张西流

      2022年6月6日,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对加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提出系列工作举措。《办法》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

      《办法》明确,对文身服务提供者违反规定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相关报道见A5版)近年来,文身的社会流行度增加,并出现低龄化现象;文身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的影响力和接纳度,都有明显上升趋势。图案冲击、行为新奇、偶像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吸引了不少未成年人关注效仿。然而,对于身体和心智发展都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盲目跟风文身,存在诸多隐患和风险。今年8月6日,有媒体报道,一名14岁少女文出“花臂”,其母亲心痛不已,哭诉“300元把女儿的未来毁了”。

      未成年人盲目文身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今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马骐提出:未成年人文身不是私事和家事,是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孩子们心智尚不成熟,文身后易被标签化,甚至走入歧途。据某检察院统计,一年被起诉涉罪的未成年人有360个,其中有文身的人数超过半数。基于此,国务院出台《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
现代文身是通过机器,将有墨的针头刺入皮肤,留下图案、颜色。

       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会排斥染料异物,引发过敏性反应。消毒不好,还会导致皮肤伤口细菌、真菌感染。未经过专业医疗培训的文身师一旦操作不规范,极有可能会导致皮肤受损、感染。文身针作用于皮肤,稍有差池,就可能成为传播艾滋病、肝炎等疾病的媒介。

      从未成年人成长进步层面分析,未成年人文身对其日后参军、报考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职位公务员时,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规定,面颈部文身,着军队制式体能训练服其他裸露部位长径超过3厘米的文身,其他部位长径超过10厘米的文身,均视为体检不合格。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部分公务员岗位,比如人民警察的录用体检中,如果有文身,也视为体检不合格。一些未成年人就是因文身无法报名参军,与参军梦想失之交臂。文身已经成为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牛皮癣”,必须依法治理。

     此前,有法律人士建议,可以考虑将文身与吸烟、饮酒等行为一样,纳入未成年人禁止行为加以规范。一些地方也正采取各种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文身。目前,浙江绍兴等地已出台相关规范,例如明确文身场所须张贴风险提示单;须核查身份;文身前须征得未成年人监护人同意等。特别是,《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对文身服务提供者违反规定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因此,治理未成年人文身,关键要定制“防护服”。

      首先,必须在行政法规基础上,统一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文身,根治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牛皮癣”。尽快出台未成年人文身法律规范或司法解释,对文身年龄做出明确限制,禁止文身机构为未成年人进行文身。同时,应加大力度治理文身行业,尽快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如对从业人员资质、文身针来源、处理机制等,给予明确规范和限定。特别是,家庭、学校应从教育入手,对未成年人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引导,让未成年人理解文身文化本质以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让未成年人自觉抵制文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16:22 , Processed in 0.0665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