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7|回复: 0

解读葛红兵(3):身体型作家理念的创造者和身体力行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31 17: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个体性文学与身体型作家》一文里,葛红兵认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审美样态”在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三个革命性的飞跃。一、“善”中心时期;二、“真”中心时期;三、小说审美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是“情”中心时期。就我的理解,葛红兵说的“善”中心时期和“真”中心时期的作品都是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体现的。表现“善”和“真”正是文学作品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古往今来流传百世作家和文学作品,如: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里、海明威、泰戈尔、曹雪芹、王实甫、关汉卿、鲁迅等等,无一不是现实主义大师,无一不是表现“善”和“真”。而葛红兵提出的“情”中心时期的审美取向是:小说创作不再以审美之外的目的(如伦理学的“善”、认识论的“真”)为自己的要求,“而是回归到自身,以自己的本身为目的,也就是说以审美为目的。”他认为,“任何一种真正的情感都是一种个人性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情’中心作为实现了的小说美学就是个体论的美学,而感情又总是具有反理性束缚的特征,是感性生命的外化,因而“情”中心作为实现了的小说美学又是感性论的美学,它重视的是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张扬,是对人的存在的身体性的肯定。它相信人的存在首先是身体性的存在,它肯定身体对于灵魂以及世界的优先地位,因而也肯定人的身体性对于小说的优先地位。这种创作是一改过去的主题论写作、反映论写作的,它是真正‘回到了小说的’小说。”他不要小说如何“客观地反映世界”,他要的是:“强调的是“我”在世界中,若“我”不在世界中,那么“世界”就没有意义,强调的是“我”的“在”,世界的“在”是通过“我”这个主体得以实现的,“我”是世界的中心和意义之源,这就确立了个体的“我”在世界面前的优先地位。”也就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必理会作家的社会责任,更不必理会“真”和“善”,反社会、反伦理道德就是必然归宿。身体写作就是必然表现。这正是西方乌托邦、先锋派思想的牙慧在中国的翻版。葛红兵的“沙床”就是这种葛红兵式“身体型作家”理念的真实反映。
      我们把葛红兵定位为身体型作家理念的创造者和身体力行者也就不是无的放失了。
      我不是搞文学理论的,可以说,完全是外行。我对葛红兵作出这样的解读一定不会获得葛红兵追随者和拥趸的认同。那就对我的解读进行批判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8 21:18 , Processed in 0.1033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