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3|回复: 0

语言的描写与解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5 09: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佳樑 刘娅琼 来源:http://www.eywedu.com/xiucixuexi/xcxx2008/xcxx20080503-1.html

  为纪念著名语言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弘扬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学术思想,繁荣语言研究,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办的“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15日~16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中心召开。

  出席会议的国内外代表达11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60篇,宣读论文49篇。列席旁听人员50余人。此外,会议收到因故不能与会的学者寄来的书面发言及纪念短文6篇。

  为期两天的会议,分为开幕式及主题报告、小组讨论、主题报告及闭幕式等三大部分。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游汝杰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桑玉成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方晶刚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代表学校和院系,高度赞扬了胡裕树先生为学科建设、院系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桑玉成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胡先生奠定了复旦大学语言学科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也为中国语言学事业做出了学术界公认的贡献。陈思和教授回顾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胡裕树先生带领中文系师生拨乱反正走上学术的康庄大道的历程,他强调胡裕树先生的学术贡献已经融入中文系的学术传统当中,我们会将老一辈的敬业精神、学术思想代代传承下去。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在题为《黄山之松英气常青》的书面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胡裕树先生在50年代的词类大讨论、60年代运用结构主义理论进行教材编写、80年代提出“三个平面”理论等方面的颇具影响的学术贡献。他还指出胡裕树先生翩翩儒雅,胸容百川,务实求真,诲人不倦,学术上重学而不贱术,学洋而不弃土,是后来者为人为学之典范。

  作为与胡裕树先生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友谊的老朋友,上海师范大学89岁高龄的张斌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把胡先生概括为自己的“三友”:既是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道路上志同道合的执友,又是生活中无所不谈的挚友,还是孔子说的具有“直”——为人正直、“谅”——值得信赖,以及“多闻”——学识丰富这三种可贵品质的益友,他情真意切地说“平生能有这样一位朋友,我感到很荣幸”。

  其他国内外同行也在开幕式上表达了他们对胡裕树先生的缅怀之情。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回顾了与胡裕树先生的交往,高度评价胡先生在为学、为教、为人上堪称真学者:他在治学上严谨求实、锐意创新,既重视语言事实,又重视理论创新,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不少新的建树;在育人上循循善诱、矢志不渝,从教五十年,对学生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语言学队伍中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在为人上,对同行学者尊重谦虚,对后学平易近人、关怀备至,“他将永远是我们后辈学者的楷模”。马庆株先生回忆了与胡裕树先生相识交往的往事,高度评价了胡先生为人为学的崇高风范。韩国中国言语学会会长、高丽大学教授崔圭钵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他本人受到的胡裕树先生的启发和熏陶,强调了胡先生的学术成就对韩国中国语言学界的极大影响,指出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对胡先生最好的纪念和最高的敬意。

  南昌大学陆丙甫教授是胡裕树先生在十年动乱结束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作为学生代表,陆教授深切缅怀了胡先生开放民主的学术思想、团队合作的成功示范以及对学生们悉心的引导和帮助,指出今天复旦的语言学者能在学科领域产生很大影响,不能不感谢胡先生的辛勤栽培。他还强调:“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语言的描写与解释’,这就表示我们要坚持胡先生描写与解释并重的研究方向,继承胡先生敢于和勇于进行理论探索的精神,决不辜负胡先生对我们的厚望和重托,这将是对胡先生最好的纪念。”

  开幕式最后还播放了胡裕树先生在不同时期的教学、工作、生活中的影像资料。

  7月15日上午和16日下午,张斌、陆俭明、屈承熹、杨宁、陆丙甫、邵敬敏、马庆株、潘海华等教授先后在大会上做了主题报告,沈家煊先生也专程为大会发来了书面报告,分别从节奏、构式、语法和语用、方言对比、类型学、结构重组、主体化多元化、无定名词主语的语义解释、一般和特殊等不同方面呈现了学者们各自的研究旨趣和独到的研究成果。

  张斌先生从信息论的角度考察言语识别过程和言语理解过程,并运用节奏感的相关理论解释了一些语言形式的选择问题。沈家煊先生通过大量语料证明语法研究要区分一般与特殊。陆俭明先生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谈起,总结该理论对汉语研究的价值,提出“构式是人类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在语言当中的投射”,并针对“构式具有多义性”这一认识误区,论述了构式与句式的区别。屈承熹先生通过考察封闭语料中“嘛”的表现,证明“嘛”的基本功能是“提顿”和表示“情态”,这两种基本功能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杨宁先生对比考察了北京话和上海话的“处置式”,探讨了各自包含的多种构式的多义范畴。陆丙甫先生通过一系列个案分析阐明当代类型学是功能学派中描写形式化程度最高、最有系统性的一个学派。邵敬敏先生通过一些个案分析,提出运用“打包理论”等来简化对一些语言结构的分析。潘海华先生运用形式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寻求对汉语无定名词充当主语的解释,并考察了该现象的允准条件。

  在两个半天的分组讨论中,学者们各抒己见,研究的内容丰富多样。这些报告分析细致,讨论深入,力求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探求解释,反映出当前“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在汉语研究中的多样性理解。

  陈昌来先生考察了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结构,并从认知角度进行了解释。高桥弥守彦先生分析了“下来、下去”与空间词的关系。梁银峰先生利用大量历时语料探讨了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其机制。卢英顺先生探讨了“回”类趋向动词的句法和语义特点,并试图做出认知等方面的解释。储泽祥先生以“事物首现”为视点,探讨“他不小心把一个杯子打破了”这类无定式把字句的存在理据。戴耀晶先生从“宾补争动”等现象谈起,讨论了一系列句法组块与语义邻接所带来的问题。黄锦章先生论述了先秦汉语中“以”表“处置”的语法化过程。温锁林、王从华先生对“并”类语气副词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其表义上的共性与个性,并对语气副词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萧国政先生运用“三个世界”的语法理论,分析了“他的老师当得好”的句式、句位和特定息构。张谊生先生考察了网络新词“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讨论了汉语粘着语素的自由化问题。

  刘大为先生从外部动词、意象动词、言说动词的分类出发,认为通常所说的元话语标记语内部存在元语义标记语与元话语标记语的对立,并以此为据尝试为语篇的结构分析提供新的切入角度。邢欣先生在报告中探讨了问答中元话语衔接语的新的分类及其形式标记、衔接方式、语用功能和形成机制等。高顺全先生认为“王冕死了父亲”这类句子生成的机制是泛化、模仿和类推,动因是焦点化。金立鑫先生讨论了汉语动词的“行为类型”,指出行为类型可解释某些句式之间的区别以及某些体助词使用的条件。左思民先生探讨了“级差序列与语用推理”。刘承峰先生从“体”标记、“时”标记、假设标记和话题标记等四个层面描写了利津方言中的“着”的标记功能,并阐述了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张洪明先生提出人类诗文韵律本质反映的是词汇音系规则运用之后、后词汇音系规则运用之前的那个层次,由此澄清利用《诗经》押韵资料所得出的上古汉语语音构拟系统的性质。

  与会学者所展现的各自独到研究成果中,大多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即努力继承胡裕树先生所倡导的“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取向,在充分描写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注重解释。如把字句是学术界研究较多的句式,这次会议上国内外学者有多篇论文探讨把字句式,尤其是运用认知语义学的方法来描写和解释把字句的语义和成因成为许多人研究的重点。又如戴耀晶、陈昌来、尚新、蒋勇、熊学亮、卢英顺等先生提交的论文,也反映出了对语法现象作语义解释的研究思路。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会学术报告向语言学界同仁传递出非常丰富的学术信息,从而推动着汉语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会议在7月15日下午设有缅怀纪念专场,胡裕树先生生前的学生、同事、朋友畅所欲言,深情缅怀先生为人为学为文的崇高精神。

  陈光磊先生当年是在胡裕树先生的亲切鼓励下考取陈望道先生的研究生的,戴昭铭先生更是在胡裕树先生的关怀和引领下走上了语言研究之路。两位先生忆起胡先生,感慨颇多。陈光磊先生结合胡先生“扶老携幼”的事例把他的学术精神总结为三点:无私的奉献、谨严的作风、创新的风格。戴昭铭先生的书面发言通过自己在复旦求学时学习、生活、求职中的几件小事,缅怀先生“对弟子的关怀如天高,如海深,既慈祥,又宽容,一切似乎出于自然”。

  高天如先生、李嘉耀先生和李金苓先生上世纪50年代进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都曾聆听过胡裕树先生讲授的现代汉语课程,毕业留校后又成为胡先生长期共事的同事,胡先生之于他们是“亦师亦友”。他们通过胡先生学风严谨、要求严格,对后辈关怀备至、事事为他人着想,为人宽厚随和、做事有条不紊等很多事例,展现了胡先生坚持原则、严谨育人,“甘于奉献”、“甘于勤朴”的精神品质和高尚人格。

  邵敬敏先生追忆了与胡先生相识、得先生指导、获先生帮助、受先生影响的诸多细节,感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人不在于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他的人格是最重要的”。范开泰教授结合自己编辑胡裕树张斌选集的工作,着重回顾了两位先生的学术友谊和学术特点,他在发言中指出,“关注当代学界,许多前辈风范高标;不少时贤,才思横溢,令人敬佩。但是像胡裕树、张斌两位先生那样,近半个世纪和谐合作、创新精进、高风亮节、四海仰慕的,却也鲜见”,“两位先生的学术思想特点,可以用‘注重理论方法,积极创新开拓’十二个字来概括。”

  宗廷虎先生从回忆在胡先生身边从事修辞学研究的经历开始,讲述多个事例高度赞扬了胡裕树先生在复旦大学语言研究中扶老携幼、承前启后的作用和贡献,并高度评价了胡先生对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贡献。袁晖先生回忆了胡裕树先生对师长的尊敬、对同辈的友善、对晚辈的提携,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无不说明胡先生是为人为学的楷模。苏兴良先生忆起自己初到留学生办公室工作时得到胡裕树先生鼓励,以及文革等时期与胡裕树先生的交往,讲述了胡先生在人格方面给他的教益,令在场者无不感触良多。

  因故未能到会的范晓先生、姚喜双先生和濮侃先生为会议发来了书面发言。范晓先生对胡先生在语法学研究上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提出“胡裕树先生的一些学术见解,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学习他对语言学事业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更要继承他的学术财富,并把他的语法学术思想发展下去。”姚喜双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强调“胡裕树先生在我国语言研究、语言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通过往事追忆胡先生学术长者的风范。濮侃先生勉励年轻人要像胡先生那样“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繁荣学术而奋斗”。

  总之,正如主持人说的那样,“胡先生是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把胡先生未了的事业继承下去,再创新的辉煌。

  7月16日下午,大会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复旦大学中文系戴耀晶教授总结道,“从会议的精彩报告和热烈讨论中,表现出与会学者对语言学事业的追求,对语言学界前贤胡裕树先生的崇敬,对汉语语言学发展的积极探索,展现出了汉语语言学生机勃勃的气象。”“通过这次会议,更强化了这样一个认识:胡裕树先生对复旦大学的语言学科,对上海语言学的事业,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乃至对汉语语言学的国际影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赢得了语言学界同仁的尊敬,人们将永远怀念他!”最后,游汝杰教授致闭幕辞。

  会议论文将编辑成“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论文集”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2:46 , Processed in 0.0918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