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93|回复: 3

粤方言简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6 01: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余慕瑜  
来源:http://www.21red.net/view/view.asp?id=304252

-----------------------------------------------------------------------------------------------------  
      一个语种的死亡和消失,等于永远失去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认知和理解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摘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报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记忆,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一个民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医术、传说,都深深地蕴藏在他们的母语里。
  “如果说中国的兵马俑、柬埔寨的吴哥窟、德国的魏玛古城、英国的圣奥古斯汀教堂是一种有形的文化遗产,那么,阿拉斯加的艾雅克语、拉脱维亚的莱文尼安语、法国东北部的凯尔特语、冰岛的萨加语、安第斯山区盖丘亚语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部负责人爱川纪子表示:“语言是人们精神生活和理念的基础,如果语言开始死亡,那么以此为依托的文化也就会消亡。维持尽可能多的语言如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否则,整个世界就会单一化,所有的人都说一种语言,举止行为如出一辙,这样,我们就会丢失掉祖先传下的文化遗产。因此,一种语言无论大小都是我们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需要善加保护。”
  同样,对于方言也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就是用地方方言写作的,其中包括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神曲》。用方言写作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甚至是世界文坛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但奇怪的是,在中国,不同场合内粤方言与其他方言,特别与普通话之争时有发生,而北方人对粤语多持否定态度,更加反对使用粤方言的人,运用粤方言写作,这种反对甚至成为各大BBS上一个长盛不衰的极富攻击性的话题。而在粤方言区内,很多人也意识到粤方言的生存受到很大的冲击,某些人意图人为消灭方言的心态并非凭空捏造。对此,我觉得十分必要对粤方言进行一次简单的论述,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粤方言,同时也希望能让大家明白,无论是什么语言,它的发展消亡都是有自己的规律,希望彼此尊重语言的规律,无谓为一时之气而损失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免日后悔之晚矣。
  
  语言学基本概念的关系
  在论述一个方言之前,先要弄明白几个语言学概念的关系。他们分别是语系、语族、语支、民族共同语、方言。
  语言的谱系分类是根据不同语言中语音、基本词汇和语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度,确定各种语言间“亲属”关系的语言分类的方法。
  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九大语系,每系下分语族、语支,最后到具体的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从语言的谱系分类上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汉语语支——汉语。在汉藏语系中共有四个语族,其余三个分别是:侗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汉藏语系中各语言的主要特点:有声调;单音节词根占多数;有量词;使用虚词和语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现代汉语”这一术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用法指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广义的用法统指普通话和方言。所谓民族共同语则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在某一强势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强势方言,多与政治、人口、经济、文化等实力有关。
  方言的分歧是因为人群受到地理的阻隔而形成的。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其中北方的黄河流域因为地势平坦,东西部交往比较方便且又频繁,所以整个北方虽有方言的分歧,但仍然可以归为一个系统,即北方方言,其中又可以分成西北、华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区。而江南地形复杂,山岭河流造成的隔阂比北方要大得多,所以可以划分为吴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和客家话六个方言区,其中每个方言区里面也有不同的次方言区,次方言区有不同的方言点,有不同的标准音。
  以上是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搞明白了,才能了解一种语言。
 楼主| 发表于 2004-2-6 01: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历史,粤方言也不例外。不少语言学家称粤方言是汉语的活化石,为什么这样说,那要从粤方言的特点和历史说起。
  
  关于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南方语言的代表。粤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3%,以广州话为代表,通行于珠江三角洲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东南亚、南北美洲等海外华侨和华裔中近90%的人都来自粤方言区,所以国外“唐人街”中老年华人流行的汉语,多为粤方言。
  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无论是音、义,还是语法结构方面。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都比较大。粤方言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方言,它在方言区中属向心型方言。一般认为,“粤方言是汉唐两代的数百年间,吸收古楚语和古南越语的成分,在中原古汉语的基础上经过一定变异整合而成的”。广州一直是广东的政治文化中心。尽管粤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差异,但广州音作为标准音向来具有极高威信。海内外四五千万通粤语的人之间,通话无困难。粤方言几百年来能在粤地流传不衰不是偶然。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但反映着文化的创造,记录着文化的变迁,许多文化概念还成为人们思维的出发点和固有的定式,经常在影响着我的行动。正如L.R.帕默尔说的:“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的感情产生种种影响。”而粤方言承载着粤文化,大量用粤语创作的儿歌、小曲、戏剧都是非常优秀的粤语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岭南生活气息。其中的押韵也是普通话所无法表现的。
  
  粤方言的特点
  其口音自历史上几次大规模中原人士为避战乱南迁而成,历秦汉、南北朝、隋唐及五代十国至元数代,有人称之为汉语活化石之一。原来分布在广东省广州地区,解放后政府相对重视,加之香港不在中央政府治下而又确立广州话为官方语言,所以保存较好,使用人口数稳重有升(使用范围可及两广海南、湘赣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圈),使用人数粗略算应该过亿。广州话内部原来也有差异(分4片),但以广州城广府片为准,省内也在推广。其语言特点是,全浊音清化,但是一般属于阳类声调与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的“p,t,k”三种促音、鼻音的“m,n,ng”三种韵尾。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大量唐诗如果运用粤方言朗读比用普通话朗读更能体现押韵的韵味,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认同。
  粤方言在语法上保留大量唐宋汉语的语法,保留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情况较少出现。例如,粤方言中的“走”,是现代汉语中“跑”的意思,而用“行”表示现代汉语“走”的意思,这与古代汉语是一致的。粤方言存在大量状语后置的用法,例如,“你去先。”这也与古汉语是相同的,另外还有大量例子证明粤方言与古汉语,特别唐宋时代的汉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粤方言还史无前例地使用文字强化口语,把方言从简单的语音进化为文字的书写,这令粤方言的生命力又增强了,现在很多广东、港澳、海外的使用粤方言的人,都懂得用这套文字书写、交流,其中不少字是已经消失的古字,或现代汉语中的冷僻字,颇有研究和保存价值。
  粤方言是研究古代汉语,特别是唐宋汉语的活生生的材料。
  
  粤方言的历史
  百色—南宁—桂平—梧州—肇庆—广州这一线,是西江航运的黄金水道,通行粤语。粤方言形成于晚唐西江土著乌浒-俚僚消融于汉族的时候,是中古汉语与西江土著语结合的产物。
  今广府话分布区域远古时居住有岭南三个古代民族:番禺(南越)、骆越、西瓯。秦兵下岭南时,番禺族与秦人结合而成南族;西江流域的西瓯族与西江南路的骆越族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今广府话内部南海-番禺-顺德话、肇庆话、云浮市新兴县话的差别,可否追溯到此时。
  汉统一岭南,广信(今封开,在梧州东)成为岭南使用汉语的重心。汉末,西瓯演变为乌浒(唐朝时位汉化部分演变为黄峒蛮),骆越与南迁汉族融合为俚僚。汉朝时期汉语在岭南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但远没有普及,这个时期西江土著民族的乌浒语-俚僚语与上古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粤方言的前身,但还未成为汉语的方言。
  五胡乱华以后,南迁汉人亦不断增多,但数量上远不及土著,被土著同化。广府汉族的先民乌浒-俚僚族,不是当时汉族的一部分,而是土著的一部分。故乌浒-俚僚语,是今天壮侗语族的母语。梁陈两代广州都督府驻高要(肇庆市南),高要成为推广汉语的中心。南朝时期,南迁汉人的有势力者成了土著渠帅,如冯氏、宁氏、黄氏、陈氏,对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今粤语次方言分布区域,与之有一定联系。如高阳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冯氏活动范围;钦廉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宁氏活动范围;邕浔话分布区域,主要是黄氏活动范围;而广府话分布区域,则主要是陈氏活动范围。
  初唐至盛唐,渠帅的势力仍相当强大,其时岭南是双语区:汉语与土著语同时使用。晚唐以后,产生了中原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物——广府话。宋朝,广府话经历了进一步吸收中原汉语,使自己与汉语更加接近的进程。元代开始,广府话开始与中原汉语分道扬镳:北方话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前演变,造成前声母、前元音发达,而广府话则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后演变,造成后声母、后元音发达;北方话对古声调进行归并,而广府话对古声调续行分化。  
 楼主| 发表于 2004-2-6 0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与民族共同语的关系是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唯独粤方言享受被围追堵截的待遇,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令粤人迷惘。
  
  粤语与国语之争
  不同场合内粤语与国语之争时有发生,北方人对粤语多持否定态度,千方百计要推广普通话。
  其实在民国初成,众议员共商治国大计,民国国语几被定为粤语,盖因国会议员过半粤人也。然孙文先生顾全大局,力劝同乡,国语终被定为京话。原来当年广州话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成了中国的法定官方语言。孙文先生顾全大局,在当时背景下,南方已初定,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仍然不在民国有效势力范围内,力劝同乡,便去逐个说服,劝那些粤籍同乡改变初衷,放弃具有九个音阶、抑扬顿挫的广州话,奉北京话为国语。国语终被定为京话,粵语以一票之差败给京话而未能晋身成为国语。凭着孙中山的威望,总算力挽狂澜。
  现在很多北方人认为粤方言难等大雅之堂,但粤方言表达中也有北方语言所达不到的表达效果,在经济发展得过程中,粤方言也吹入北方方言区或其他方言区,粤方言成了强势方言,对内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一点最初表现在商业活动中,因为影视和传媒的发展,进而推广到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中。现在《新华新词语词典》中也收录了“包二奶”、“摆乌龙”(糊里糊涂之意)等简洁而有表现力的粤语词汇。另外有些地方俗语俚语是普通话难以表述的,例如:“包云吞”指的是感冒了用纸巾擦鼻涕,歇后语“黄鳝上沙滩——唔死一身孱(死不去也元气大伤之意)”等,都是有旺盛生命力的语言。
  人们在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粤方言地同时为什么又要针对粤方言和使用粤方言的人,导致网路上、现实中粤语与国语的争论呢?
  我想,粤方言为什么给人受歧视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语音系统完全有别于其他方言。为什么其他方言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很多地方方言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很多的读音虽然有差别,但大多能听懂,并不难以分辨,全国七大方言当中,只有粤方言和闽方言的发音完全与其他五大方言不同,对于不在这两个方言区的人来说,他们说的话就象天书一样,完全听不懂,甚至可以用外语来形容其陌生程度。而这两种方言恰恰又是7大方言中最难学会的方言。其发音系统保留大量中古音,与其他方言大相径庭,使人容易产生陌生感,由于心理产生陌生感,很容易就衍生排斥。
  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个还不是最大的原因。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才发现文化上遭围剿,一直以来对南蛮的轻视突然变成了仰望,更有部分人出于狭隘,认为使用粤方言是粤人炫耀的象征,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粤人有此心态,但大部分并不认为语言能成为身份的标志,这与广东人的务实精神很有关系。很多人接受不了心理落差,便用大中原文化来压制岭南文化,首先出现的是很多大中原文化的拥护者,指责广东是文化沙漠,接着,我们就能发现粤语首当其冲成为很多北方人口中的“鸟语”。从此之后,粤语与国语之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推普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成为一种罪恶,因为已经偏离了当时推普为了更好交流的目的,而偏向于消灭粤方言,进而围剿粤文化。
  大中原文化有其优点,但粤文化也有自己的优点,无谓因为无聊的心理落差而强行消灭一种文化,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中国人做得还少吗?为什么每次都是做完了才后悔?失去了东西无法回来,消亡的文化无法重现,而东西始终是有价值,但文化却是几千年的积累沉淀,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方言也没有!请不要对方言犯罪,请不要把推普作为消灭方言的手段,更不要行政人为地消灭方言,那是一种罪恶!!
  请中国人三思!
  
  关于推普
  推广普通话,其积极意义在于全国各族人民有一件交流工具。但不等于,南方话、南方文化比北方话、北方文化下贱。希望大家也了解南方话也有普通话不可能替代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南方继承了真正的古汉语。请大家尊重南方汉语。
  推普,对于整个国家的沟通来说,是必要的,但始终还是一句老话,推普不能以消灭方言为目的。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当中明确规定如下:“粤方言区的语文教学,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但,“基本使用”与“推广使用”并不是“绝对使用”和“完全使用”,推普的目的也不是要强制“消灭”方言。语言统一是趋势,推普是趋势,文化的多元发展同样也是趋势。就如达尔文的“优胜劣汰”理论下依然有“物种多样性”的存在一样。笔者相信,依然有多办法协调两者的关系,依然有多种文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局面出现的可能性。”
  需知道这样的语言活化石在中国已经存有不多,语言的发展消亡有自身的规律,倘若粤语是自行消失,那便是自然规律的发展,再作努力也是徒然。但现在以行政手段抑制粤语,是一种人为的破坏,不符合客观规律,这种做法不单是对古文化的破坏,更是对语言的一种罪恶行为!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对待不同文化方面,大家多数持“多元化发展”的态度。当今社会,“全球化”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无所不在。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倘若放弃自身的特点就等同于放弃自身的生存权——毫无特色的事物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被同化,要么遭淘汰,文化同样经历着淘汰与同化的历程。
  文化固然没有优劣之分,但当有亲疏之别。粤人从小使用粤方言,当然把它当成自己的第一语言,这跟其他地方的人说方言的出发点并无不同。请问,老乡见老乡用普通话交谈的有多少人呢?如果能想到这个问题,就应该能理解使用粤方言的人了。当别人使用自己语言的事情,请多一点的包容。既然这么多人去学外语,为什么大家就不多来了解一下自己国家的方言呢?更又甚者居然口出狂言,要让这个地方方言滚蛋,这样的人恐怕还不占少数,我只能说,对于这样的人很失望。
  我是念中文的,虽然是广州人,但祖籍北方,既对广州心存好感,也对北方心存怀念;既对语言有偏执的爱好,也不见得别人随意践踏文化。故我希望此文之后,大家能给方言多一点宽容,给粤方言多一点空间,让语言自己生存、发展、消亡。如此而已,别无他求!
  谢谢!多谢晒!
  
  注:本文参考多篇粤方言研究文章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大纲》,由于文中有不少引用,某些地方作者、处处不详,故未能处处标明,恳请见谅。 
发表于 2004-3-12 15: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粤方言还史无前例地使用文字强化口语,把方言从简单的语音进化为文字的书写。”越南在清及以前也流传着适应当地语言的改造汉字,称“喃字”。

我是南方人,也有北方血统。以前我的确对粤语没有好映像,因为我不了解她。
刚过去的春节里,我到广东过年,才初步了解到她。我发现她其实是汉语的一种“官话”“白话”,只是发音相比于我家的“官话”离普通话相差更远而已。
比如,我家官话中许多普通话声母为“j”的念作“g”(“街”“家”“叫”“间”等),而粤语比我们有更多的“j”念“g”(如“九”“江”“今”“鸡”等)。
另外,其中还有许多比较古老的词语用法,像“著衫”“今日”“饮水”“食饭”“行路”“走(古汉语中的跑)”等。
我终于意识到她不是异类,反而和大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显得更接近汉族的早期语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05:07 , Processed in 0.0665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