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04|回复: 0

聚焦鲜活的世界 ——纪录片《开秧门啰》创作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0 01: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曹 玮
作者单位:云南电视台 
l来源:西南电视

  

      纪录片《开秧门啰》讲述的是: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澜沧江峡谷的西岸,一个以白族支系拉玛人为主的小山村中,三户人家为了争夺抢先开秧门的矛盾构成了片子的叙事主线。通过矛盾的产生、发展、转化,反映了随着中国农村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渐渐富裕起来的普通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

  2001年春末,应怒江州兰坪县县委宣传部的邀请,我带着摄制一个展示白族支系拉玛人独有的文化、奇异的风俗为主题的专题片的任务,冒着晰晰沥沥的春雨来到了澜沧江峡谷中一个叫中排乡的地方。白族支系拉玛人所聚居的小山村就在江的那一边,在江东就可以拍摄到小山村的全景,不时还能听到几声鸡鸣狗叫。由于,连续下了十多日的雨,通往小山村的路已断了。在中排乡政府困了二日后,得知还有一条小路可以到达小山村时,摄制组踏上了那条当地人称为“胶泥路”的山道,一步一滑、十步一跤地爬了近五个小时,才到达了那个叫烟川的小山村。
  村民们早已得知了摄制组将要到来的消息,村老年人协会在上级的具体指示下,一个月以前就开始收集、准备拉玛人文化的相关资料,并排演了“丧葬舞”、“开秧门舞”等风俗、仪式。当村老年协会会长热情地向我介绍拉玛人的奇风异俗之时,旁边的几个老人不经意间所谈论的有几户人家争夺先开秧门的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急切地向几个老人询问争夺先开秧门的事。
  据说,在拉玛人的传统习俗中,每年必须由本村的最高行政长官家先开秧门,其他的人家才能开始插秧。在开秧门这一天,每户普通村民家都要派人去参加开秧门仪式和帮助主人家栽秧。这一年,村民委员会决定由主任家先开秧门,但普通村民兽医杨堂方家和凤兰家却因为自家的原因要争着先开秧门。第二天,依旧是阴雨绵绵。按照自己的工作习惯,我带上摄像机、再带上为孩子们准备的糖果,为男人们准备的香烟和包谷酒,开始去走家串户。从张家到李家……有不少胆大的村民都在议论着有几户人家争夺先开秧门的事,到黄昏时分,关于开秧门的习俗、几户人家争夺先开秧门的矛盾由来、村民们对开秧门这一旧俗的不同看法等等,已使我了解了十之五、六,并已暗自决定舍弃原定拍摄拉玛人的风俗文化的计划,以几户人家争夺先开秧门的事为主线,拍摄一个真实的故事。接下来所要做的事,便是与村干部们、争夺先开秧门的几户村民、还有村老年协会那几位老人们艰难的沟通。
  对于只能由当官的人家先开秧门的旧俗,近年来,早已引起村民反对了,甚至有人把此事作为村干部们的罪状之一告到了县里,只是迟迟没有上级领导来过问此事,村民们始终没敢大闹,村干部们也有一肚子的委屈。真诚的沟通与交流、不偏不倚的态度,以及从早到晚、从村头到村尾敬业的工作,我们赢得了村里人的信任与尊重,拍摄工作较为顺利地结束了。
  为了圆满完成《开秧门啰》一片的前期拍摄及民族语的翻译工作,在后来的几次行程中,便只能是我独自一人背着电池、磁带、随身用品,扛着脚架和自制的话筒竿,拎着笨重的机箱搭乘夜班车了……然而,作为一个纪录片人,面对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多彩现实、万千人物,我更愿意把镜头聚焦于鲜活的世界,真实地记录下时代的变革、记录下时代变革中人们所思所为、记录下那些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喜、怒、哀、乐。

(二)

  纪录片《开秧门 》在创作上所追求的是“鲜活”的记录。
  有一位拍纪录片的前辈曾说过:“纪录片创作中所谓电视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保持素材的鲜活感。有一些搞电视的人往往习惯于传统媒介的“修枝剪叶”,把鲜活的东西打死了再吃,二度创作、三度创作,直到生气杀尽,圆滑顺溜了才做罢。
  面对着一个鲜活的世界,是无需再过多地添油加醋的,我个人认为原汁原味的同期声和自然流程是保证“鲜活”的重要元素。因而,《开秧门 》一片采用了观察式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一机为主,双机拍摄,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同时间内不同空间所发生的事,使事件得予全景态的记录。在无法听懂被拍摄者语言的少数民族类纪录片的拍摄中“宁滥勿缺”的拍摄方法或许是唯一的选择,也是保证“鲜活”和“真实”的基础。拥有了近二十个小时的素材,在成片中便可以全片没有一句后期解说,仅以简单的字幕提示介绍必要的背景情况,以自制的土吊竿话筒所录制的同期声(包括音乐及音响),由片子中的人物自己讲述清楚了这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故事。
  “自然流程”并不是杂七杂八的流水帐式的记录,也并非是把现实生活做原生态的堆砌。我对“自然流程”的理解是:以流畅的影视语言所记录的那些现实生活原生态的代表段落。因而,在前期拍摄时,注重镜头角度和景别的变化,力求以流畅的影视语言来完成对事件的记录,不采用那种无实质性信息的长镜头式拍摄。在后期编辑时,由于采用了双机拍摄,对于在同时间内不同空间所发生的事,便有了可以采用两条线平行剪辑、交替展现的条件,对于双机在同一时空内的拍摄,应用了正反打的交叉拍摄和剪辑方法。以纪录片的“纪实”理念和基本拍摄手法来完成前期拍摄;以剧情片的结构方法和叙事技巧来完成后期编辑,是我在近几年的创作实践中所努力探索和实验的方法,剧情片成熟而丰富的叙事技巧在纪录片中的应用,避免了传统纪录片叙事过程中拖沓、杂乱、自然主义手法泛滥的劣疾,使得叙事节奏得予加快,悬念重生,高潮迭起。
  《开秧门啰》一片讲述的是三户人家争夺先开秧门的小事,想揭示的却是中国农村民主化进程的大主题。片中村民和凤兰家母女为开秧门的事来到了村委会办公室,巧遇一对夫妻闹离婚,村干部们在调解的一段。从表面上来看,一对夫妻闹离婚与三户人家争夺先开秧门的事无关,然而,闹离婚这一事件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流程展示,却是为了更好的凸现主题而存在。我想通过闹离婚这一个段落表达的是: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小山村,引发矛盾的诱因是渐渐富裕起来的普通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展现出作为国家最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小干部们日常的工作状况。片中村老年协会的那些老人们不断重复讲述着拉玛人的裤脚有多长;孩子们唱着传统民谣嬉戏的两个段落多次出现,也乍似闲来之笔,却是为了铺垫。
  片中兽医杨堂方家已78岁的老父,认为儿媳和孙女的病,都是因为自己家要争着开秧门,村里有人在说自己家人的坏话造成的。老人按传统的祭祀方法为儿媳和孙女驱鬼治病一段,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流程的展示。在“骏马奖”获奖作品点评会上,纪录片类评委,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司徒兆敦教授在谈到这一个段落时说:“很佩服,也很感谢《开秧门啰》一片的编导在片中保留了这个段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山村的全貌。”

(三)

  从纪录片《开秧门啰》的创作来看纪录片创作的生存环境。
  《开秧门啰》一片前期拍摄时,当地政府部分领导对拍摄组态度的转变,司徒兆敦教授一席话语的弦外之音,我深深地感到:纪录片的创作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对外需要解决基层政府组织,只想往脸上直露地贴金而不愿正视现实状况的功利思想;对内也需要解决宣传政策和原则的制约,给予纪录片创作适度的自由空间。
  纪录片创作所强调的“真实纪录”,已经从本质上界定了纪录片必然要以现实世界为关注点,以“现在进行时”的记录方法为主要手段。然而,面对着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而今却出现了在只有发掘历史文化才是最为保险的现实逼迫下,纪录片人也只好舍去花花绿绿的现实世界,纷纷干起了“挖坟掘墓”的活计。诚然,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也是纪录片的一大种类,然而,在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转型期,在社会矛盾交织的前沿领域,思想观念纷杂的大千世界,能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展示时代风貌的那些事件、人物,为以书写真实的历史为己任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同时,也是纪录片有别于其他任何电视节目的生命基点。中国纪录片人为有幸生存于这个时代而倍感幸福;也会为我们不得不常常去干那些舍金求土的傻事而痛心。
  “不要给历史留下空白”,是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如果我们今天的电视纪录片人都不去把镜头聚焦于今天鲜活的现实世界,而是去回溯那些早已逝去的历史,那么,若干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人来讲述我们今天的历史之时,也只能采用“真实再现”的笨方法了。
  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的欧阳宏生教授在评述2001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长纪录片获奖作品时说:“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题材是这两年的热门题材,……而那些现实生活中具有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价值的人物和事件较少进入纪录片人的视野。”这是今天中国纪录片创作在繁荣的表象后面隐藏着的危机,面对着“进不易、退不愿”的两难境地,纪录片人都在心底呼唤:请相信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人,不仅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也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请给予纪录片创作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们愿把镜头聚焦于今天鲜活的现实世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7:58 , Processed in 0.0752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