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08|回复: 0

聚焦社会及主流群---中国纪录片博弈市场的关键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9 0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鲁佑文
来源:西部电视


--------------------------------------------------------------------------------

  2003年3月14日至15日,由成都电视电影家协会、成都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举办的"中美纪录片学术交流会"在成都电视台隆重举行。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集团Appalshop带来了5部纪录片作品:《带摄像机的陌生人》、《黑泽尔·狄更斯-歌手和歌曲密不可分》、《煤车罪犯》、《迟到的公正》和《采煤女工》。这些纪录片用简单明了的画面语言直击社会敏感问题的做法让中方人员留下深刻印象:题材广泛,事件典型,囊括经济问题、法律问题、边远山区居民和弱势群体问题、青年问题和妇女问题等,直击社会现实和矛盾。在影片中,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普通人成?quot;真正意义上的影像主体。他们的喜怒哀乐无不浸染着生活的甘苦",其生活与命运无不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无疑,这样的作品会在社会、时代产生巨大影响与冲击,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也从而使纪录片拥有了广阔的、价值不菲的市场空间。
  相较于我国的纪录片,题材往往偏重于民风民俗和社会弱势人群、边缘人群,因而题材与内容往往偏狭,游离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与社会转型,游离社会主流人群。这使得中国纪录片实际上面临两种危险:一则是偏离了纪录片本身的使命---文化沟通;一则在电视、电影与市场博弈过程中,纪录片有失去观众和市场的危险。所以,中国纪录片要重新赢得市场,关键在于用镜头聚焦社会及其主流人群。
  中国正值社会转型期,作为文化传承和载体的中国纪录片,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担负着重要的文化沟通使命,世界了解中国普通百姓、社会主流人群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纪录片题材往往狭窄,远离都市、处于现代文明边缘的少数民族及其奇婚异俗,隐世独居的人以及社会弱势人群等成为纪录片人争牡亩韵螅??罅糠从持泄?胀ɡ习傩照媸瞪?畹哪谌萑幢慌偶吩谏阆窕?狻M夤?瞬荒艽蛹吐计?锌吹街泄?苯竦恼媸得婷病V泄?缡蛹吐计??跷?被峄岢こ潞涸?钣懈写ィ?br> "这些年,由于工作关系,在和海外同仁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最深切的感受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海外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迫切需要购买中国主流社会群体生存状态的纪录片。遗憾的是,这样的片子目前实在是不多,量少而且质也不高"。2001年四川电视节,来自美国、瑞士等国家的一批国际评委在审看了电视节送来的一批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的人文类、社会类纪录片后,十分遗憾地认为,反映中国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题材的纪录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十分尖锐地指出,为什么看不到反 映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生活的内容?
  确实,中国农村和城市历经二十余年改革,如今广大农村和城市居民生活与过去相比变化如何?他们的观念进行了怎样的嬗变?他们现在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这些反映中国巨变的重要信息却在真实纪录中国成长壮大的纪录片中很少得到反映。又比如,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经历了改组、改制、改造,兼并、重组等形式改革后,中国普通工人生存状况如何?下岗、待岗、培训、再就业工程进展如何?他们心中的苦闷、困惑、愿望又是什么?外国友人迫切希望看到的这些,在中国的纪录片中也找不到踪迹!这种避重就轻、回避现实生活与矛盾的作法大有失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危险。
  作为外事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纪录片应该充分发挥其"真实性"功能,担起对外形象传播使命,赢得国际市场;同时,为中国普通百姓能在纪录片中找到他们"自己",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现实和矛盾,再现活生生的中国百姓生活。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纯粹沉醉于远离现代文明气息和社会主流人群生活的田园牧歌式的不代表主流社会生活的纪录片,除了满足少数人猎奇和纪录片人的孤芳自赏,很难说会拥有广阔的市场价值。
  纪录片题材选取的日益狭窄,还有可能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纪录片创作风格和表现技巧的日益单调与贫乏。
  中国大小电视台为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国内两个竞争环境,目前正在进行频道专业化、栏目化和制播分离政策。可以预见,这种变革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增强电视台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活力,除新闻栏目、节目由电视台自己制作外,把其余频道、时段、节目交给市场,节目交由社会化制作公司制作并展开竞争,电视台将只是管理者角色。作为节目形式之一,纪录片当然也不例外,也必须适应市场,及频道专业化、栏目化要求,与其他节目展开平等竞争,争取市场份额,并最终形成纪录片自身的注意力经济。如此看来,"贵族运动"的纪录片创作,经费由电视台来支撑、作品只给少部分人欣赏的纪录片运作体系,已经远不能适应市场要求,从纪录片生产到销售必须代之以新的纪录片运作方式。那就是,作为该体系终端的销售环节须占有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即纪录片首先要有收视率,尔后才有可能生产即从事纪录片创作。否则,叫好(领导满意)不叫座(观众不满意),纪录片终将退"注意力经济"舞台。
  而实际情况恰恰如此。近年来各地省级电视台在集团化改革、频道专业化、制播分离政策背景下,一窝蜂地把主要从事纪录片制作、发行的海外中心或国际部这一级部门撤销,在纪录片栏目化、频道化后,纪录片创作人员大量消失---转岗的转岗,转行的转行。造成这一令人堪忧的结果主要来自如下几个原因:制作经费没有保障,激励机制、体制没能跟上电视产业改革步伐。但从根本上讲,是纪录片创作不能适
应节目市场化需要,失去了最宝贵的观众,也就是没有收视率。因为纪录片创作不能把镜头对准社会主流人群、广大工人、农民打工者、工薪阶层等等,不能在尊重纪录片真实性同时,把纪录片制作得"好看"。  说到纪录片好看,除了拓宽创作题材、真切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主要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作技巧问题。此次中美纪录片研讨会上,美方带来的5部纪录片,在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开篇习惯采用"开门见山"和"直切主题"的叙事方式。主要人物出场和矛盾发生都安排在影片开头的前几分钟内,从而迅速吸引观众、引起观众收视兴趣。其故事情节交代集中、单一,主要人物清晰、突出。美国纪录片在创作技巧上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事实说话,从而营造自然和真实的效果。在这一方面,我国纪录片工作者的做法恰恰相反,或者错误地理解了纪录片关于真实性的要求。我们的纪录片往往拖沓冗长,几乎
流于自然主义的泛滥形式,没有精心剪辑、组接,以为流水帐式的自然主义拍摄就是所谓的"原生态"真实。其实,西方纪录片特别注意表现技巧,如在镜头选取、画面组接、剪辑等方面刻意追求,在选取音乐时注重旋律的个性色彩与地域风格,声音与画面的自然融合,从而使影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文化风韵。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技巧,让观众感受到其作品的真实性。
  把镜头瞄准社会现实和矛盾,对准社会主流人群,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去掉我国纪录片浓重的宣教味、说教色彩,减少大量政论题材纪录片。否则,就会偏离普通人、社会主流人群的喜好、兴趣,让"敬"而远之。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中国人有崇拜英雄、领袖和关心政治的情结。因而有关政治领袖人物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大行其道。据央视军事部主任、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效礼介绍,由他担任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总导演的3部片子,播出后的收视率统计,同类型的电视连续剧收视率不敌这类纪录片。这说明这类政论类题材纪录片很受普通观众欢迎。但他同时指出,目前政论类题材创作中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是"选题一窝蜂现象比较严重,同类型的题材撞车,雷同、重复情况比比皆是"。往往一项重大政治活动,成为众纪录片人追拍的对象,其结果不仅造成资源大量浪费,更重要的是,大量政论题材纪录片泛滥,完全不顾社会主流人群喜好、兴趣,让广大观众生厌。
  令人欣喜的是,在第八届中国纪录片学术颁奖及研讨会上,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在诸多有识之士胸中激荡:在中国加入WTO、迈入新世纪的大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大小电视台为迎接挑战主动进行变革以增加竞争能力、活力前提下,中国纪录片人及其纪录片一定要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他们认为纪录片作为传媒,既要有宣传意识,又要有商品意识。北京广播学院教授何苏六认为:"直面市场也许是中国纪录片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市场就是广大观众,就是收视率和市场份额。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新闻研究所 编辑:王炎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1:53 , Processed in 0.0653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