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251|回复: 9

冷冶夫:不要把DV“时尚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6 22: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要把DV“时尚化”
                             
作者:冷冶夫

    在纪录片创作中,业内人士始终把纪录片分为主流作品和边缘类节目,而且围绕这一分类一直在争论不休。主流媒体制作的纪录片不必多讲,因为它的生存、发展、交流、播出已不在话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种“另类”的纪录片。

     有人认为,只有把这种“另类”的纪录片改造成主流媒体所需要的“有教育意义、宣传效果、弘扬正气”的节目,才能给DV一席之地。否则媒体就失去了“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这不是挽救DV作品的唯一方法。

     笔者认为,既然DV纪录片的出身是民间的,所以从政治上看,它是弱势的、无权的;从经济上看是落后的、不发达的;从文化上看是少数的、被忽略的。因此,DV的视点不可能象主流媒体那样,关注的是“国家大事”“英模人物”等。但他们的纪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还是具有史料价值的。起码是对主流媒体纪录社会的一种补充。

     比如DV作品《北京弹匠》,纪录的是一位来北京以弹棉花为生的青年汤丹振的生活故事。虽然片子在一年的纪实拍摄中,展示的内容都是弹匠每天的街头揽活、与兄嫂不和以及他的虚荣等,并没有与国家政治经济改革有关联,但它着实让观众的眼球过了一把隐。还有一部叫《伴》的纪录片,记述的是一位偏远山区的老太太7年饲养一头2600多斤大猪的经历。片中的所有矛盾和故事,都围绕着大猪卖还是不卖这一矛盾展开。直到75岁的刘老太太再也无力饲养大猪了,这头猪仍然没有卖出去……

    象这样的DV纪录片是没有什么政治色彩的,它也不会触及到上层的政治经济等。它纪录的仅仅就是一个老人养了一头大猪的故事。这样的纪录片,用体制内人士的话说是“边缘”作品,但正是这样一些边缘记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增进了理解、勾通和相互尊重。它体现的是一种必要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表现了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说“社会底层”人、民间DV人有他们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务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所以,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主流媒体,应该给“边缘”纪录片一些理解,一些空间,使它们得以让社会看到另一种文化,另一种纪录,另一种人文关怀。从而为我们观察生活、评价自己提供多角度的更加公正客观的参照,进而使人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可以心平气和地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

    当然,我们在给DV一席之地的同时,不要把DV搞成“时尚化”。这是因为,世上没有哪一种视点或哪一种理论能够绝对地指导拍摄。作为DV人和TV人,他们都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拍摄方法。对于大多数DV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他们的本意是要真实地纪录生活,并通过纪录来表达他们的某种文化观念和情感。当这种纪录片与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和制作方式(选题报批,领导审稿,统一宣传口径等)发生冲突的时候,DV纪录片只能被“枪毙”,DV人只有退却,只有处于一种游离主流媒体的边缘状态。

    另一方面,作为DV人也应该看到,民间的DV作品和平民化的DV人,并不是导致DV纪录片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问题是出在对“平民化”的错误理解。平民化、边缘化绝不等于“社会底层”和“另类”。平民化是一种创作思想和思维品质。即:平民视点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具备大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接受并乐于思考的纪录片作品。平民化的结果不是脱离社会,而是创作者的视野更开阔,节目更具有现实解读意义,离观众更贴近。

     事实也正是这样,当纪录片大量走向社会的时候,观众的鉴赏力也在日益提高,他们已经不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观众,也不仅仅满足于观看“百姓故事”,他们还想看到纪录片作者挖掘出的故事后面的人情、人性和人的内心世界。这些都要求DV人制作的纪录片,要有一定的社会品味,要有一定的文化深度,要尽量适应大众化的多变口味。

     DV的出现,已经给纪录片观念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我们可以说大众传播的时代到来了。但这里还是有一种不和谐:即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大众化了,但传播者却一直局限于少数拥有媒体平台的传媒机构。而DV的到来,不管是小范围的研讨、传看,还是在酒吧或境外传播,都必将逐渐改变这种局面,实现传播者的大众化。这将是传播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革命。

     我们可以确信,无论是DV人还是DV纪录片,总有一天会从社会的“角落里”走出来,并融入主流媒体。当然,这需要全社会都来认识DV存在的价值,特别是要排除政治上的功力,用一种全景式的视角,用对创作的理解,去客观冷静地对待DV纪录片和DV人,使这种“边缘”纪录片,更能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并使DV最终融入社会,融入主流媒体,登上大雅之堂。
发表于 2004-2-17 13: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冷老师,DV纪录片是否有它的定义?如果有,是否是定义为用DV拍摄的纪录片呢?
我觉得用拍摄设备给纪录片分类十分不妥,然道还有什么dvcpro纪录片、dw纪录片、film纪录片吗?
DV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由于它的方便、便宜,使得纪录片的垄断现象开始消失。
发表于 2004-2-21 15: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冷老师,刚看了您的几篇文章,想请教您几个问题:1纪录片应该有定义吗?2.dv的出现在让记录成为一种更大众化的手段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更个人化的写作方式,那么如何才能使这种记录更接近纪录的本质呢?3.您认为纪录精神是什么?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4-2-22 07: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提的非常好:我这几天拍片太忙,下周我会在《上下求索》栏目里,每天发一个有关纪录片定义和创作理念的文章,大约7篇以上,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4-2-27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水:我已经把您提的问题发表在《上下求索》栏目里了,很不成熟,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04-3-1 17: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会有梦。而成为DV纪录片摄影者是我蕴藏在心底多年的梦想。但现在DV纪录片的生存境况似乎太残酷了,不管怎么是梦就要去追去圆。不会放弃。
发表于 2004-3-14 10: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冷老师 我在广院进修时看了您和王纪言老师一起作为评委参加的<DV中华影响大赛>可是那些参赛作品非常差!!

为什么凤凰卫视要拿搜集很多不上层次的孩子作品来以次充好呢, 您和王老师参加这样的评奖 难道没有什么体会吗?
发表于 2004-3-14 10: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里可以买到或者借到<伴>? 冷老师或者别人知道吗?????
发表于 2004-6-25 16: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刚学DV 的初学者,我不知道DV与其他的记录方式记录的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其实我只是觉得它们只是我们用来记录生活,记录社会的工具,有不要分得那么清楚吗?是不是要把各种拍摄工具拍下来的东西分台播放或者在不同档次的电视台播放,甚至用不同档次的VCD或DVD播放,才现得出谁更有意义。再说你弄懂了他们的意义又怎么样?你能凭着这个当上中央电视台的总指挥吗?
发表于 2006-12-25 1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DV纪录片平民化创作风格的思考:
           1、        DV题材作品创作不应该忽视艺术审美的大众化、
           2、        DV创作对故事发生场景的生活化选取应有严格价值取向。
           3、        DV作品艺术创作风格应追求画面语言的工整和好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10:36 , Processed in 0.1373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