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17|回复: 0

从边缘文化到主流社会 ——谈纪录片的选题取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1 23: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西南电视
作者:赵刚
2002-10-25 11:13:43
  

成都有线电视台从96年至今摄制了600多分钟不同题材的专题纪录片,其中近1/2的节目获得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不同层面的奖项,有8部片子在中央台播出。

  在局台领导的支持和策划下,纪录片工作室遵循出精品、上档次、树形象的方针,首先从选题材入手开始运作。通常说,题材选好了,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面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究竟应该从何下手呢?大家都知道,拍城市题材的纪录片相对来说比较难,当时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就把选题的目光投向了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去寻找鲜为人知的拍摄内容,去挖掘改革开放对那些非主流社区和特殊群体的波击和影响。在这种指导思想下,96年10月份,我们去了四川阿坝藏区。在刚开发不久的牟尼沟旅游区,我们了解到了中寨村的林戈从牧民变成商人的曲折经历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觉察到了该题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味,于是便决定跟踪拍摄。在纪录过程中,我们选取了最能表达上述理念的行为事件为载体,通过“经商”、“开店”、“终身不娶”、“购车争议”、“占卦决策”等一连串的情节内容,来开掘和提炼这个关于文化生命力的主题。剪辑出来后的完成带,基本上体现出了当时的初衷。由于我们选取了对题材价值和主题提炼的独特的切入点,因此,使得《藏寨人家》这部片子向精品的层面靠近了一步。在中央台播出后,收到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并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

  紧接着97年,我们又同藏族文化研究所的几位专家一道,前往四川甘孜州的白玉县、德格县,沿着金沙江上游,完成了系列纪录片《金沙江畔》中前四集的拍摄。其中的“铁户卓批”和“藏医彭措”仍然是对贫困地区藏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状态进行纪录,并试图以商品经济为大的时代背景,来阐释文化碰撞的程度和结果。由于立意较高,这两部片子也达到了一定的期望值。

  同年3月,我们还拍摄了一部以绵竹年画艺人为题材的纪录片《门神》,进一步对传统文化的命运进行关注。

  总之,上述这几部纪录片虽然题材不同,但立意的共同之处,都是对四川地域的本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与延续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思考和追问。于是,我们体会到,当一部纪录片的内涵试图触及到文化价值层面时,这部片子离精品创优也不远了。

  随着全国同类纪录片的大量出现,一些专家学者对在深山老林、偏僻山区寻求边缘文化的题材发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纪录片的镜头为什么不能够更多地对准改革开放的主流社会,关注主流文化的变迁呢?同时,台领导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城市电视台,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城市题材,反映主流社会中社会各阶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于是,去年我们开始对选题的价值取向作了调整。

  98年4月,我们随成都军区测绘大队进藏,跟踪拍摄这一特殊军人阶层的工作和生活情景,展示了他们作为共和国军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若干困惑。《飞越春秋》和《天尺》这两部纪录片,都是基于这一主题取向,具有鲜明的主旋律色彩。反映城郊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的纪录片《社日》和《明年是龙年》,反映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列专题片《百镇成都》选题都着重从与都市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角度切入,向转型中的中国城市社区聚焦,关注社会热点,透视社会问题,力求从社会价值的层面对深化改革予以普遍认同。

  从《藏寨人家》、《金沙江畔》到《天尺》和《明年是龙年》,我们从关注边缘文化转向了纪录主流社会,从关注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转到了展示都市阶层的现实生活。这种对选题取向的调整,旨在探究更为丰富的纪实语言,拓展更为广泛的纪实价值。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9 23:48 , Processed in 0.0615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