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66|回复: 0

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0 22: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概述
■精神分析的发展
■精神分析究竟是什么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学习精神分析的精髓是什么
■经典精神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精神分析的发展
■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阿德勒和荣格
■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自我心理学:哈特曼、艾里克森
■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弗兰克、罗洛梅
■后现代精神分析:拉康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在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威格曾作了一系列的实验来支持精神分析的压抑论,但当他把研究结果寄给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却在回信中说“我怀着兴趣检查了你的证明精神分析观点的实验研究,我不能对你的实验给予很高的评价,因为精神分析观点所依赖的观察材料独立于实验的
证实”经典精神分析的特征
■精神分析有两个假设触怒了全世界,并使之不受欢迎。其一是冒犯了理性的成见,其二是冒犯了美育或道德的成见。我们不应太轻视这些成见,它们很有势力,这些人类发展的沉淀物是有用的和基本的。它们通过情绪力量而存在,与它们斗争是很困难的。

经典精神分析的特征
■在几个世纪中,人类素朴的自恋先后从科学手中受到了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个打击是:人们认识到我们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无穷大的宇宙体系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这使我们想起哥白尼的名字,尽管亚历山大的学说也曾有过类似的假定。第二个打击是:生物研究剥夺了人有异于万物的创生特权,人被沦为动物界的物种之一,和动物一样具有一种难以磨灭的兽性。这个价值重估由现代的达尔文、华莱士和其前辈完成,这同样也曾受到现代人最为激烈的反对。但是,人类的自大还受到来自目前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次的也是最为致命的打击,这一研究试图证明“自我”并不是自己家宅的主人,而必须满足于大脑中潜意识是如何进行的少许信息。

一、潜意识学说
■意识构成学说
■潜意识的来源
■潜意识的检测
■潜意识的挖掘与精神分析的治疗机制

潜意识的特点
■潜意识境界所遵循的法则,叫做“原本思考法则”也就是人在孩童时期的思考方式。也类似原始人类的思考方式。与成人以后的“继发性思考”不同,其特点为:
1、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2、思考之方向依情感、欲望支配,而非逻辑
3、常以“浓缩”、“转移”、“象征”等作用来表达。

■我们必须假设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步骤:一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二是扮演检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梦的改装。
■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必得经过第二个心理步骤所认可,一但无法通过第二关,则无法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关加以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 治疗机制
■我们每当遇到一个症状时,我们可以推知患者有某种固定的潜意识的过程,这种潜意识的
过程包含症状的意义,但这个意义一定是先为潜意识的,随后才可发生症状。症状从不从意识过程中构建;有关的潜意识过程一但变为意识,这种症状必定消失


二、本能学说
■本能的构成
—生本能——性本能
—死本能——攻击本能


— 案例讨论
本能做功的方向
■紧张→松弛
■非稳态→稳态
■兴奋→静止
■不平衡→平衡

我们可能会问:我们的心理器官的工作是否有一个主要的目的?我们可以做第一个近似的回答是这个目的的指向快乐的获得。似乎我们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是趋乐避苦的——也就是自发地受快乐原则的调节。我们想要知道的就是什么样的条件可引起快乐,什么样的条件可带来痛苦,而这种知识正是我们所缺宪法的。我们只能冒险地这样说:心理器官内刺激量的减少、降低或消灭,可引起快乐;而刺激量的增高,可带来痛苦。

三、本能学说
■本能的转移
—移位
—升华

—攻击本能:控制欲、支配欲、剥削
— 欲、竞争欲
—本能:依恋性、偏爱、趣味、情操 三、人格结构理论
■超我——司法部门——道德原则
■自我——行政部门——现实原则
■本我——动力部门——快乐原则

人格的稳定
■人格的重大变化均发生在人生的最初20年里。在这一时期,他要学会如何克服或顺应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以及不适,如何获得必要的习惯、技能和知识,如何避免痛苦,防止焦虑,如何补偿损失、匮乏和剥夺,如何消除冲突。到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人格通常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恒定性和均衡性,这重过程一直保持到老年时期的衰退过程开始为止。
■“稳定的人格”并不等于成熟、完善、健全的理想人格,它表示人在对付紧张的问题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持久固定的处理方式。
■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它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所控制,她的行为就很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为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心理能的根源处,他的 行为就具有冲动性能够。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取决于此。

■反社会人格是对超我的排斥
■强迫性人格是对本我的排斥
■精神病状态是对自我的排斥

四、焦虑理论
■道德焦虑——对超我的恐惧
■现实焦虑——对环境的恐惧
■神经症性焦虑——对本我的恐惧神经症性焦虑
■常见恐怖症。恐怖是非理性的,因为焦虑的主要原因存在于本我,而不是环境。恐怖症的对象代表了满足本能的诱惑,人们所要的正是所恐惧的东西,或者正是象征所恐惧的东西。
■案例

五、心理防御(自卫)机制

■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多见于精神病、梦和儿童)
—否认(对外界现实)
—歪曲
—妄想性投射
■不成熟防御机制
(多见于严重抑郁、人格障碍和青春期)
—幻想
—疑病
—被动—攻击行为
—发泄
■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可见于正常人)
—理智化
—压抑
—反向形成
—置换
—分离
■成熟防御机制
(多见于“健康”的成人)
—升华
—利他
—压抑
—预期
—幽默

防御机制的作用
■在生活危机事迹发生时,可以把情绪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
■当本能冲突突然增加时,可推迟或疏导,以恢复平静。
■争取时间,以适应自我形象的变化。(如大手术后,或忽然职务提升)
■处理一些与人、与事、与生、与死的矛盾
■在与良心发生冲突时,免受伤害(如在战争中杀敌,把父母送进老人院等)


六、关于心理症状
■症状难以消失的原因——症状获益学说
■替代性的痛苦——保护人格的完整
■以症状的形成来解决心理矛盾,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而且最适合于快乐原则的精神,连医生也不得不承认,用神经症来解决冲突,乃是一种最无害、并最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方法。

称为“疾病性获益”。一位被其丈夫暴力虐待的妇女,她往往会在神经症中找到出路。假如她的先天倾向使之成为可能,假如她太懦弱或太守旧而不敢偷情来自慰;假如她不够坚强,不敢公然反抗外界的攻击而和丈夫离婚;再假如她不具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没有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丈夫;最后还假如她在性方面仍然对这个蛮横的丈夫有着强烈的依恋,那么她就只有逃入疾病这一条路可走了。

■让我们看一下日常生活。如一位有能力工作的人,在工作中因意外受伤而成残废。他不能继续做工了,但因此可按期领得少量的赔偿金,并且学会了利用自己的伤残来讨饭度日。他新的生活虽然比较低贱,但它正建立在对他先前的生活方式剥夺之上。如果你治愈他的伤残,那就等于剥夺了他赖以生存的手段,因为他现在是否能够再做以前的工作,已成问题。如果神经症也具有这种附带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可以使它和第一种利益相并列,并将这命名为由疾病而获得的次级利益。


神经症的本质

■从不满意的现实逃向伴有生物损伤的、我们所说的疾病状态(虽然疾病从来不会给患者带来即时的快感)这种逃遁发生于退化、退缩和返回性满足不受阻碍的初始阶段这条道路。
■你对神经症的病因挖掘的越深,我们普遍地发现现实并不令人满意,出于这个原因便热中一种幻想的生活。有能力和有成就的人是那些能够凭自己的努力把愿望的幻想转变为现实的人。如果由于外部世界的抵抗和个人自身的弱点而使能力失败,他就开始脱离现实而退到幻想世界中去,而幻想世界中的内容就可以转化为患病时的症状。如果一个人拥有艺术天赋,他就可以把他的幻想转化为艺术创造,而不是症状。否则,作为幻想源泉的力比多就会走上倒退的道路,重演幼儿时的愿望,并以神经症告终。寺院曾经是那些对生活感到失望的人、觉得无力面对生活的人的避难所,而如今神经症已取代了寺院的地位。
■《弗洛伊德文集》第3卷,长春出版社,38——39 阻抗
■阻抗系指病人内部对治疗的抗拒力量。其中包括:安于现状、惧怕任何变化;害怕引起良心上的过分谴责;不肯放弃那些形成情感疾病的幼稚冲动。

七、精神分析性治疗
■自由联想
■释梦
■阻抗
■移情
■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5:49 , Processed in 0.0703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