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26|回复: 2

《见证·影像志》投入制作大型系列片《时代的面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4 23: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0日 16:58

--------------------------------------------------------------------------------------
                                               
  2月29日,文化专题部《见证·影像志》栏目召开了2004年度选题策划会,来自全国的近四十位知名纪录片导演与栏目主创人员进行了研讨。文化专题部主任魏斌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各位纪录片导演与栏目创作群就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栏目化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讨论,总结了大型纪录片集《时间的重量》取得的经验和成绩,探讨了系列化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及合作方式,并提出了系列片集《时代的面孔》的构想。与会的纪录片编导还就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和节目的定位与栏目主创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时间的重量》是《见证·影像志》栏目2003年度的重点节目,它汇聚了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53部知名纪录片,召集了35位纪录片导演重返当年记录现场,去寻访当年的人和事,平均的时间跨度长达七年,总规模多逾百集。《时间的重量》现已播出三辑,社会反响强烈,也为栏目走纪录片的系列化、类型化道路作了初步的尝试。《时代的面孔》被定位为《时间的重量》的姊妹篇,“变迁”作为主题词,贯穿了《时间的重量》全篇,《时代的面孔》将再次强化“变迁”的概念,并将时间跨度扩展到20年、30年甚至50年,更加生动地表现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变迁。《时代的面孔》初拟规模为50集,将于今年十月在《见证·影像志》栏目播出。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3-14 23: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寸悲欢:系列片《时代的面孔》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0日 16:59
----------------------------------------------------------------------------------------
[img=left]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20040310/images/101651_jzlogo.gif[/img]

  历史“切片”中的个人体验

  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生存,是社会历史最基础的构成和最直接的见证,却长久地被主流历史文本忽略。史书上轻描淡写的只言片语,往往汩没了千百万人的悲欢离合。一直以来,《见证•影像志》所做的种种尝试,都蕴含了向历史的人本位回归的努力,这次《时代的面孔》的创意动机也是如此。

  包括《时间的重量》、《甲子》等在内的既往影像志系列,不论其体例依据为编年、断代或是人物传记,结构历史的方式大多被置于顺序的时间链条中,从过去的某一点向叙事意义的“未知的未来”延伸。而《时代的面孔》则试图以“现在”为原点建立观照历史的坐标,进行一次逆流而上的“回眸”与“凝视”;目光投射的落点、亦即返身历史的载体,被选定为凝结着时代特征和生存痕迹的“老照片”。

  截至目前,在进入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流动影像所能到达的范围仍远远不及照片。纪实类的人物照片同人物纪录片有着共通的品性,其历史价值与具体的、可见的个人直接相连,并且需要经过时间的漂洗和沉淀才能得以显现,这也是世纪末怀旧主题的“老照片”为平面媒体钟爱的原因。

  《时代的面孔》将首次依托电视纪录片语言,对“老照片”进行规模化的影像重审与重构,在一定的时空与心理距离之外,截取不同时间段上的历史切片(时代),放大照片链接的时间与空间,发掘出潜藏其中的个人体验(面孔),还原一种属于个人的历史记忆。在这里,“变迁”的意义和“陌生化”的观感,并非凭借现实发展的具体结局、而是依托“老照片”本身包含的历史信息和照片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以“今”对“昔”的回望距离中自行生成。

  需要强调的是,打着集体烙印的“时代”将退后成为唤起通感的叙事背景,个体的人被突显出来,成为历史叙事的主体和对象。导演对历史的解释,植根于对个体生存状态及命运转折的呈现,从中暗示个人际遇和历史走向的内在关联。《时代的面孔》要做的,不是概括地、一般性地梳理历史的脉络,而是要将历史意识归还鲜活生动的人的存在——形象地说,是要借助影像的力量,复活凝固的时间琥珀,“深描”隐晦的命运图形,照亮尘封的历史细节。

  历史文本的双重影像书写

  将照片作为历史素材纳入纪录片制作,影视史上已有很多先例。国内的做法通常是让照片充当与纪录内容相对应的附属性证物,采用固定镜头或简单移拍的方式插入叙事;对照片内部信息和形式感的开发利用,很少超出平面媒体的“看图说话”。而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外就出现了完全依靠资料照片作为拍摄内容和结构形式的文献纪录片,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纪录语言,即摄影机在静止的照片(包括绘画)上创造“有意义的”镜头移动、画面分割和重组;这种语言后来较多地应用于“人物志”之类的文献纪录片。

  此次策划《时代的面孔》系列,我们有意将照片提升为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内核与支点,同时综合运用口述、资料影像、行为纪实、情境虚拟等其他手段,寻觅、发现、扩充“老照片”的历史内涵,旨在拓展作为“影像志”的纪录片的表达空间,探索一种适用于栏目和类型化的双重影像的历史书写方式。

  所谓“双重影像”的书写方式,首先是指对“老照片”固有的历史信息和视觉魅力——即“方寸世界”、“刹那永恒”的视觉构造和读解方式——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尽量完整的保留。在此基础上,把“定睛观看”的视线接入影像纪录语言的视听导读,让静止的“老照片”流动起来,并且担当时空转换与故事情节开合的中轴。

  摄像机对“老照片”的“凝视”和重构,建立在交错重叠的影像空间和叙事时态当中:立足于现在进行时(此情此境,正在这样地活着),营造“昨日重现”的过去进行时(彼情彼境,曾经那样地活着);前者是出发点和参照系,后者承载着纪录片的内容主体。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二月底召开的选题策划会上,我们格外强调了照片的重要性,这是由照片在本次选题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所致。但这两者其实并不是同一层面的话题,其间也不存在相互抵制的对立关系。我们不会为了拍照片而拍照片,更不会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讲故事”始终是服务于表达和传播目的的叙事策略。

  在《时代的面孔》系列中,“故事”的限定词为“‘老照片’背后”,这意味着“故事”内容和结构的戏剧性将依靠照片由内而外地生发辐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是先有“故事”后找“老照片”,一定要依据找到的照片对原有的“故事”进行结构性的提炼或调整。缺少照片表现力的“故事”不属于本系列的类型化“讲述”范围。主题照片是本片叙述的主要依据,所讲“故事”的发端、推进、结束都应该与照片发生关联。所选择的照片必须具备丰富的隐含信息和解读角度,以提供足够的叙事空间和叙事弹性来支撑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

  基于操作可能性的考虑,照片的“时代”范围被限定为1949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面孔”代表的人群暂时不作具体规定,仅根据以往媒介的关注度粗略地划分为两类:一是曾经进入媒介视野核心的“公众人物”和“公众事件”,如“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关注新中国第一家破产企业的照片《破产的滋味》,深圳股票事件组图,1986年长江漂流事件,等等。二是未经媒介宣扬的“普通人”,要求拥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较强的口述能力和信息含量丰富的“老照片”。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发表于 2004-3-28 23: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见证•影像志》栏目召开选题会

作者: flyingbird
------------------------------------------------------------------------------------------------------

       2月29日,央视《见证•影像志》栏目在北京召开2004年选题策划会。来自全国各电视台的40多名纪录片导演参加了会议。

      去年,《见证•影像志》栏目以“变迁”作为主题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时间的重量》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对于《时间的重量》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央视文化专题部主任魏斌、特约总策划康健宁、《见证》制片人陈晓卿、主编肖同庆等均在会上作了发言和总结。

      今年,《见证》栏目将再次与各电视台联手,打造《时间的重量》姊妹篇——《时代的面孔——家庭相册》,再次强化“变迁”的概念,更加生动地表现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变迁。这个系列片计划制作50集,于今年十月在《见证》栏目播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05:10 , Processed in 0.1485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