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1|回复: 0

重视纪录片的美感效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4 15: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高燕北
来源:西南电视
2002-10-25 11:11:51
  


优秀的纪录片拓展人的美好情感,让人在修炼中日趋高尚和完善。所以说,美感是对真的体验,对善的领悟,对美的向往。纪录片《沙与海》的美感魅力就在于给观众叙述了生活在沙漠与大海的两个家庭的真实而又充满情感的事实。也就是说纪录片反映的人和事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是一致的、重合的。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或是生活方式差异多么大,或是劳动多么艰辛和疲惫,都在揭示牧民与渔民开阔的心胸,坚韧不拔地闯生活,展示了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倾述了美好生活的意义在于希望中的奋斗,这种真实的生活产生真情实感,催人奋进,让人们珍惜劳动生活,明白生活真谛。应当说这些美感的真实是从纪录片中的细节、情节、采访、解说等造型元素中获得美的体验,在沙漠与大海对比中,前者更细腻、更感动、更令人不能忘怀。通过对美的体验,从中交流心灵的感受,沟通对善的领悟。美是一种善,从美感中认识善的高尚。沙漠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恶劣的环境,人类在其中生存发展是一种挑战,正是这种挑战,当牧民刘泽远女儿将要远嫁他乡时,对故乡的情感依恋,反映出朴实厚道的牧民热爱故土的善,尽管故土的环境让人生存感到十分艰难,善的情感依然是那样的浓烈。这种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一优秀品质,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和创造美好的未来。
  

纪录片的美感是观众对作者运用美的形式真实地纪录美的内容而感知、知觉、联想、想象,认识、评判的审美过程所产生的愉悦心情和美的情感,是人的高尚精神情感。当然这种美感是经过作者的美感再感染观众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在《沙与海》中,作者的美感是在找到沙与海性格的美和牧民与渔民人性的美时,较好的运用表达美的纪录造型元素,也就是说,运用画面、细节、情节等元素分解和综合塑造沙与海的形象。牧民与渔民的形象,通过这种美的形象感动观众,观众通过感受到的形象,了解沙与海人化的性格和牧民与渔民情感的世界。牧民刘泽远在风沙刮得睁不开眼的恶劣情况下,艰难跋涉前行,无不展示沙与人的性格,无不展示人高于物的美,体现了人的无所畏惧,珍惜劳动及劳动成果对生存未来的希望,无论前行多么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信念不动摇,真是一种感人的壮美,让观众看到和体验到生活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地美好生活着。

  
纪录片反映的事物按其美的规律显示出美的形式,无论是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人在对其进行审美评判时,都具有了人化,自然界的美引发美感更具有共性的情感,但具有了文化,自然界的美引发美感更具有共性的情感,但是美感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纪录片的美感表现,有哪些呢?按照传统的中国审美习惯,可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由此包含和派生不同的美感,也就是由单纯的美感派生出混合而又复杂的众多美感。我认为有八种基本的美感:第一种是崇高而博大的阳刚美感;第二种是慈祥而宽厚的阴柔美感;第三种是威武雄壮的美感;第四种是飘逸而神迷的美感;第五种是富丽辉煌的美感;第六种是清新素净的自然美感;第七种是高远悠扬的美感;第八种是亮丽光泽的美感。纪录片《西藏的诱惑》给观众的美感情绪就是高远而神迷,这是它成功的原因。日本纪录片《小鸭的故事》叙述的是一只野鸭降临喧闹的都市,并繁殖和培育后代的过程,直到小鸭展翅飞翔。整个过程十分简单,然而过程中的人化的细节十分感人,寓意的哲理,提示的丰富审美价值,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众多的美感效果。人与自然和睦相处,野鸭对小鸭的母爱,小鸭生死存亡中的奋进等一系列美的内容,引发观众多重同律美感,有万物滋润的美感,有纯洁博爱的美感,有拼搏进取的雄壮美感,通过美感交织折射出纪录片《小鸭的故事》的亮丽。

  
纪录片之所以能引发观众产生美感,是因为纪录片所展示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充满着美,揭示美的规律,找到了表现美的形式,由美引发美感,形成美感格局,即单一的同律格局、多重的同律格局和单一的对立格局、多重的对立格局。同律是美引发美感,对立是由美引发对丑的憎恨,构成美丑对立,达到弘扬美感。由于纪录片所反映的内容蕴藏的规律,引发美感的关键在于反映对象自身的美。这就为纪录片创作人员和观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天地里尽情反映事物的美,扩大拍摄纪录片的视野,更好地展示众多内涵的美。在时空三维构筑了自然与人类,历史社会与现代社会里,纪录片更应把握现代社会中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科技的美,形成美的进程和美感的轨迹,纪录片的主题内容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创作者的情感认识而反映出来,也就是创作者的情感认识与客体自身的美相一致。纪录片的感人就在于情感,它是纪录片主题内容与艺术表现结合融为一炉,引发观众共鸣的表现,也标志着纪录片的成功。因此,事物的美转换成纪录片的美就十分重要,创作者的美感就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众所周知,只身穿越罗布泊令世人起敬的壮举美感是非常珍贵的,如果纪录片能够把这一美的进程展示给观众,其美感效果是令人不能忘怀的。无论是《一个探险者的自述》纪录片反映上海人余纯顺只身穿越罗布泊而牺牲在那里的感人纪录,或是《望长城》对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遇难的往事纪录,都还没有反映出只身穿越罗布泊成功的壮美进程。客观事物对象与创作者审美是否一致,创作者情感与观众情感是否交流,决定美感释放是丰富的或是贫瘠的,不难看出,在生活中,纪录片越来越成为一种看世界的方式,赞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美感效应来实现的。因此,纪录片的美感效应反映着纪录片的美的品质。这种美感效应是观众收视纪录片出现美感情绪,心境震荡,思绪万千,倾泻感染和行为感化的全过程。例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该片叙述的是鄂伦春人孟全福一家三代告别旧的生活方式迎接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在神的支配下生活通过造神像,乞求山神,盼望赐予幸福生活,然而现实生活并不以神的意志为转移,显然依靠传统的生活方式,将一步步地面临生活的艰辛,纯朴的孟全福顽强地寻求劳动,执着的信念生活原则,展示着对生活虔诚的美。运用灰色衣着象征朴素,运用白色的环境象征权威、严酷,构成孟全福为代表的鄂伦春人在传统生活方式下生活艰难的情节,通过纪录片视觉信息传递给观众,产生高远而素净的美感情绪。当鄂伦春人孟全福面临现实社会进步,正在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从神支配下的生活转入劳动创造幸福的新的生活方式时,孟全福不适应的阵痛感交织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认可,以及孟全福母亲对新的生活的失落感和孟全福儿子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不理解,使观众体验到鄂伦春人新的生活世界是广阔的,形成春之绿色展示生命永恒的美。在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交溶中,孟全福老人体验生活的情趣是感人的,从捕猎到爱惜小鸭,折射出矛盾的生活方式塑造出孟全福刚与柔的美,这种美统一在劳动之中,又运用对称加以拓展,冬与春、山与水、物与神、白色与绿色等对比,形成美的意境产生美感情绪的起伏,经过感知,滋润心境,沐浴情感,引发联想和想象,领悟哲理,发出感叹,作出情感评价和享受美的心情。

  
总之,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纪录片的时候,作为从事纪录片的电视工作者,应当更好地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发挥纪录片审美教育作用,真正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9 16:12 , Processed in 0.0795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