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81|回复: 0

纪录片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特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4 16: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傅乐群
(作者单位:金华电视台38频道)
来源http://www.sdcatv.com.cn/news/news0000010569_21_2001-11-12.htm


以真实性作为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在价值取向上自从它的诞生开始,就带上了“人文主义”的印记。现在大家一致公认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它完成于1922年,记述了一个叫“纳努克”的爱斯基摩人,它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的形式,表现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面貌的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的历史普遍认为始于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也有的人认为独立制片人吴文光的1990年的作品《流浪北京》是一个里程碑。中国纪录片巳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自从它的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就带有非常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

  


  回顾整个90年代。在1991年,还出现了几部有影响的纪实手法创作手纪录片,如《沙与海》、《藏北人家》、《家在向海》等等,有的片子还即拿了国际大奖;在我的印象当中的作品,1993年有 《最后的山神》、《两个孤儿的故事》、《远在北京的家》、《人·鬼·人》、 《茅岩河船夫》、《深山船家》;1995年 象《峨嵋女尼》、《二娘》、《马班邮路》、《回家》;1996年的 《远去的村庄》、《山洞里的村庄》、 《八廓南街16号》;1997年 的《神鹿啊,我们的神鹿》、《阴阳》;1998年 的《费杰日记》、《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1999年有《侯家家事》、 《婚事》;以及2000年的《亚心牧羊人》、《丽江故事》、《我的小学》等等都己成了经典之作。而1993年2月,上海电视台创办的《纪录片编辑室》,开辟了纪录片栏目化的先河,纪录片在电视文化中开始形成规模,其影响得到了扩大,并得到了观众的共鸣,曾在上海一时引起较大的轰动。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摩梭人》、《老年婚姻咨询所见闻》、《十字街头》、《德兴坊》、《大动迁》、《毛毛告状》等。在上海的这些纪录片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变迁中的上海社会、上海人,作品大多反映的是处在困境中上海人的生活,因此被人称之为“城市悲情片”,它构成了《纪录片创作室》的一大特色。而中央台1993年10月1日开播的《生活空间》,开始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更是把纪录片在中国大地上的影响推向了高潮。在创作界,无论是主流媒体中的创作者还是民间的独立制片人,自从纪录片的发端,纪录片热也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中国纪录片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作为一个自觉的整体亮相后获得了成功。这一现象简单地从题材面上来考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纪录片所记录的对象大多是在政治、经济地位上都没有优势的非主流人群,以及由他们构成的亚文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或是“老百姓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这在中国几乎成了纪录片的另一个名字,人们也正是通过它认识了什么是纪录片。这类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关注现实存在的人的电视样式,使人们的情感需求、生存境况得到满足和关怀,得到人们心理上的认同,给予情感上的慰籍,是纪录片受欢迎并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纪录片在创作者们的心目中,具有“平等、人道、尊重、关怀的意义”。并自觉地使纪录片成为一种倾听,倾听这个社会中人的心声,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心声;成为一种关怀,关怀那些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们。对人的尊重,体现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这其实也正是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的一种精神。

  



  “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词是近千年来西方思潮的主旋律,在20世纪中国的先进思潮中也是一个关键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主义?简单地说,它代表的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极力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可以追朔到十四世纪。西方思想主要有三种模式:1、超越宇宙的模式,以上帝为重心(宗教),2、人文主义的模式,以人为重心,3、科学模式,以自然和技术为焦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权、以人为本成为至高,那个时代的主题是: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将人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将关心人的思想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80年代初的各种西方思潮引入,首先在文化界出现的由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层中,人文主义的思想一时成为热点,它的影响延续至今。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电视技术的自身发展,电视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这种局面在进入90年代之后初显规模。大众文化的出现和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精英文化的形成,构成了不同于主旋律文化的两个亚文化层。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出现了站在体现人文价值,以实现人文价值关怀为特征的电视纪录片就不足为奇了。有学者把这一阶段的中国纪录片发展表述为:“以精英文化的人文价值为坐标,以大众文化中的非主流人群的生存情感需求为指向,形成的一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奇妙结合的新景观。”

  
人文主义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一直是西方思想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它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天然的、深刻的亲和性。”我们知道,与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同步,中国电视也开始名正言顺地走向市场,随之带来的是电视的娱乐化、庸俗化、商业化现象。因此,针对“文化滑坡”、“文化失衡”的痛心疾首的惊呼也此起彼伏。我们知道在90年代初,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出现过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对于电视文化中出现的问题,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在对电视的学理批判中,“终极关怀”、“生命体验”、“痛苦”、“焦虑”、“颤栗”、“生存境遇”之类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的常用术语,成了中国电视批判话语中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这些思想背景为纪录片创作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另一方面,对大众文化的批评,也加强了电视人对人文主义追求的自觉,试图在更高的层面上,去体现电视的自身价值和理性精神,实现人文理想成了一种目标。这也是纪录片虽然处在电视亚文化层上,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的独特种类和样式,仍然趋动大家创作的的根本动因。 因此,中国的纪录片真正成为中国电视人的一种自觉追求,时间从90年代之后开始,这绝非偶然,当中有其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原因。

  



  纪录片从文本上具有人文主义的特征,是人文主义思潮和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反映。纵观十几年来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人文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共同的人类命运,人的生命意义和死亡主题,家庭生活的意义,人性,人的感性本能,超越制度层面的人与文化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意义等渐渐成为创作的主题。正是站在了人文的意义上,中国的纪录片首先把视野投向了处于意识形态边缘的亚文化群落,打工者、残疾人、老人、城市贫民、知青、即将消逝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等。近年有作品中,象《亚心牧羊人》纪录了一个家在亚洲中心座标上的 牧羊老人,他决心要亲手刻四只石狮代替他守护“亚心”。在刻石狮子的两年中,老人经历了生存危机、癌症折磨和亲人不理解所引发的种种家庭矛盾和人生磨难,但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我的小学》展示的是一位成人求学的奇特经历。说的是一个36岁的农民,在被迫辍学24年后,又重返小学五年级课堂,与自己的儿子同在一个班级,成为了一名特殊的小学生。《侯家家事》讲的是在99大阅兵背景下,女兵方队中的一位普通女兵侯长宇家中发生的故事。从身患癌症的父亲,积极支持女儿参加国庆阅兵队伍,其中虽然充满了悲欢离合,但是浓浓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打动人的正是片子所反映出的对人的真切关怀。而象《费杰日记》、《舟舟的世界》这类纪录残障人生活的片子,更是让人从中体会创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因为在社会上象费杰他们这样的人有很多,他完全是有可能在社会中找到一个位置的,靠他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可惜的是人们对他们缺乏信任和支持。片子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就是这个位置怎么去找,社会又需要怎样去给。看完片子留给我们的是应当如何去尊重他们的需求和选择,反过来也强化了我们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它也正是这部献给“残疾日”作品的意义之所在。象以上这些具有人文主义意味的作品,还可以罗列出许许多多来。透过对作品的逐一解读,来谈纪录片的人文主义特征,从本体上看,纯纪实的拍摄手法,以真实为标准,不干扰生活,不破坏结构,反映原生态的情状和境况,展现给观众的是镜象式的人的生活面貌,人们透过屏幕可以关照人生、人性。从创作态度和观念上看,以实现终极关怀为目标,并把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把人文主义精神作为创作者的一种良知。创作者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纪录片中必然会凸现出人文主义的特征。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以人文关怀为特征的纪录片与新闻的价值取向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只是在价值标准上会有一些具体的差异。新闻是站在国家意识形态所规范的社会价值体系之中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与描述,而纪录片则是站在体现人文价值之上,它的座标是处在文化的体系之中,但两者在追求真实性的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具有同等的地位。由于纪录片和新闻不属于一个价值体系,它们的价值标准应当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纪录片与传统专题片的分野,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专题片处于新闻的价值体系之中,它往往关注的是重大题材,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新闻的角度一致,即都是以国家意识形态进行言说的。中国纪录片在文化舞台上的亮相,可以说是大众文化中吹起了一阵清凉之风,它成功并取胜的基础之一就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和观念。当然今天的人文精神已不同于欧州文艺复兴时期,也不同于启蒙时期,还有社会达尔文的人文精神,它的涵盖面变为更为宽广。注重人文关怀,需要关注个人、群体、自然之间的健康互动、自然和谐。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风格。其实不仅仅只是纪录片,我们在电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把人的因素加以充分的考虑。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2:45 , Processed in 0.0697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