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82|回复: 5

试析小资刊物的传播实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28 22: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蔡 骐  刘维红
来源:中国传媒网
2004-03-17

--------------------------------------------------------------------------------

在中国,近十年来,有一类杂志异军突起,它们的销量之高,效益之好令其他杂志难以望其项背,《时尚》、《新周刊》及《城市画报》等便是它们的代表。由于其目标受众是新兴的“小资”阶层,因此也有不少人称之为“小资刊物”。小资刊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它们从无到有,从只现身高档社区、高级写字楼到遍布于街头巷尾的大小书摊,呈现一派繁荣气象。那么,这些小资刊物得以产生与繁荣的土壤是什么?它们的传播实践有何独特之处呢?

一、新阶层:生长的阳光雨露

小资刊物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环境。首先,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思想逐渐从禁锢的圈子中解放出来,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例如社会上出现了歌厅、舞厅与录相厅;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大陆和境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开放度和多元化,这为小资刊物在中国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的土壤。

其次,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一批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迅速繁荣起来,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一批新兴行业如电子、通讯、证券和房地产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成长起来,并造就了一批新富人和无数的高薪职员。以后,随着一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许多中国人进入外资企业工作,成为新白领阶层。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许多外企为了降低经营管理成本而实施本土化战略,更多的中国人进入外企担任了高级管理人员或一般职员。

这种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分化,一些人越来越富有,一些人停留在原处甚至倒退,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这一阶层拥有比较丰厚的经济收入,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一阶层的出现为小资刊物提供了潜在的受众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社会的中产阶层虽然具有比较高的消费能力,但是他们的来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三资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又有部分经营者与承包者以及一部分文化名流等,他们的文化素质差异很大,消费品味更是千差万别。如果说中产代表了传统的以经济实力为标准的划分法,那么,在中产的阵营中,一部分注重追求生活品味与情调的人则更被称之为“小资”,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经济实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法国著名学者布迪厄认为,“新型小资产者在追求富于表意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时,流露出对最为纯朴的贵族式的品质(风格、别出心裁、教养)的神往,这使他们与旧式的小资产阶级、劳工阶级划清了界限。”确实,大致相同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教育背景使得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表现相当多的共同点,比如他们中很多人爱喝咖啡,习惯于每日沐浴,他们刻意去追求高级的生活品质。

中国既然产生了小资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大众媒介就要反映乃至迎合这一群体的需求,于是小资刊物应运而生。这类刊物既是小资们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对小资们所追捧的生产方式的一种肯定与宣传。这类刊物不仅以小资作为自己的核心受众,并力图影响那些暂时虽没有达到小资标准但却对这种生活方式充满向往的人。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受众细分的必然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资们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因此小资刊物受到了广告商的青睐,而且其广告多为知名品牌。广告收入的丰厚回报又使得小资刊物有实力进一步包装与促销,因此市场上所见的小资刊物无论在纸张上还是图片上都极尽精美之能事,远远超出其他刊物,成为杂志市场特别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二、类型化:多维的狂欢展示

小资刊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将五光十色的梦想与影像展示给大众。对于众多的小资刊物,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综合型、专业型与策划型。

综合型小资刊物的代表是《时尚》。《时尚》杂志社麾下拥有多种时尚期刊,包括伊人版(后改为《时尚•COSMOPOLITAN》)和先生版(后改为《时尚•ESQUIRE》)等。综合性小资刊物的内容涉及时装、美容、健身、娱乐、现代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影视明星的访谈等,体贴入微地关怀着人们时尚生活的方方面面。常见的主要栏目有“封面精要”、“文化•娱乐”、“情感•健康”、“人物•社会”、“时装•美容” 、“职业•居家”等。比如2003年第3期的《时尚•COSMOPOLITAN》,“封面精要”的主打题目是“谁进入我的身体?谁成为我的骨肉?”乍一看,有点耸人听闻,还以为是限制级的话语,往下一看,原来是讨论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对生育拥有话语权。《时尚》的特色在于它将这个题目做得感性而动人。在这一期的爱情生活中,介绍的是诸如“租个男朋友”、“爱情在屋里”等多少有些另类的爱情,也许自由不羁正是小资们的个性特色。在“人物•社会”中,《时尚》也与其它类型的杂志不同,它不介绍萨达姆,也不介绍科学家,它介绍的人物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绝对与小资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这一期中介绍的“张红梅:温柔是我的武器”,相信很多读者都对这个大众化的名字没有印象,但是这个大众化的名字代表的是一个在香港和深圳都开有公司的女人。她的财产并不是靠继承得来,而是自己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她当然是女性白领的楷模。此外,《时尚》的传统栏目“时装•美容”更是小资们的最爱。

专业型小资刊物不同于综合型,它的内容专注于某个专业领域,比如《新电影》、《中国国家地理》、《全明星》等。专业杂志有很多,我们判断一本杂志是否属于小资杂志,不但要考虑它的售价是否较高,还要考虑它的风格是否适合小资阅读。例如《新电影》2003年3月总第16期,封面为《骇客帝国》2+3的男主角俯冲的画面,男主角冷酷的脸,和周围极具动感的场景对人的视觉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翻开杂志,里面资讯丰富,话题敏感,图片出彩。《新电影》的口号是“梦想推动生活”。的确,本已够梦幻的电影,经过它的拼盘,更加光怪陆离,令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策划型小资刊物的代表是《新周刊》和《城市画报》。这两本杂志同处广州,各领风骚。《新周刊》1996年创刊,定位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锐”就是它的风格。创刊至今,一直倍受瞩目,被视为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新周刊》的主打栏目为“专题”,每期长达30页,六年多来,策划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专题,如《飘一代》、《弱智的中国电视》、《第四城》、《中国电视节目榜》、《忽然中产》等,凡此种种都让小资们内心充满了激情。他们将国外杂志流行的“topic”(主题)概念玩得得心应手,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除了专题之外,《新周刊》的专栏还有“调查”、“人物”、“摄影日记”和“她世纪”等。《城市画报》自称是新生活的传播者,号称最小资的杂志。它的重头栏目有“城事”、“面孔”、“报道”、“行走”、“宠儿”等等。面对同城强大的《新周刊》,它依然表现得非常出色。创刊早期,它的一句广告语“你快乐吗?”像一枚奇异的钥匙,开启了众多都市白领的重重心门。接下来,21期和22期《城市画报》和世界驰名安全套品牌杜蕾丝联手,推出一系列重磅广告,并随刊附送杜蕾丝安全套,配发有关男人健康和性知识的文章。《城市画报》因此一度脱销。

尽管小资刊物由于定位的不同,在传播内容和策略上各有偏好,但既同属小资刊物,它们也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首先,它们的装帧都非常精美,图片色彩艳丽,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杂志基本上是全彩,并大量使用铜版纸。其次,它们都追求国际化。几乎所有的小资刊物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要和国际同步的愿望。内容上表现为,故事的主人公通常往返于各国之间,故事发生的地点则遍及五湖四海;广告上表现为刊登的往往是国际大公司的广告;视野上表现为,很多论点都会提升到全人类、全世界的境界进行讨论。再次,小资刊物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几乎清一色为俊男靓女、高级白领、成功人士。第四,小资刊物的语言风格卓然不群。小资们喜欢消解生活和艺术的距离,这同样反映在语言风格上。小资刊物普遍喜欢流畅跳脱的语言风格,短句居多,极少见到晦涩难懂的长句,而且行文有如抒情散文般优美。它们也喜欢使用夹杂英语词汇的汉语,以显示其在文化上的优越感。

三、消费潮:繁华背后的价值缺失

是什么促使了小资刊物走向繁荣?一言以蔽之,它反映了多元社会中人们对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追求。在中国涌现出的新富阶层,虽然物质上并不匮乏,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文化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经常被知识分子视为粗俗和毫无品味。这样,为了真正跻身于上流社会,新富人需要学习有关消费与生活方式的知识。有钱但却不懂生活,那是暴发户;有钱或不那么有钱,却很讲究生活情调,那就是小资。如果说中产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实力,那么小资的标准则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有点钱、有点闲还有点品味是其最好的概括。此外,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也有兴趣想了解所谓有品味的生活,并估算自己与那种生活的距离,以及实现那种生活所可能经过的途径,他们的这种渴望也促进了小资刊物的繁荣。

小资们重视生活质量,舍得对生活投资。小资刊物正是通过介绍流行服装与商品、行为、态度、品味和礼仪,将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传播给了受众。不过,小资刊物的消费主义本质被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其中介绍的许多商品都被赋予了浪漫、珍贵、美、成功等种种美好意义。虽然这些意义实际上与实在的物体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人们购买这些商品的时候,不但拥有了它们原有的使用价值,也拥有了它们再生的使用价值――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例如,用了某款手机,就代表你是充满活力的人。小资刊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为这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异化推波助澜,可以说小资刊物在构建时下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中担当了主要角色。消费主义文化使用影像、记号和符号等,给商品附带上梦想、欲望与奇异,人们在消费这些物品时,心理得到了满足。

小资刊物过分美化了新富人的生活,它对新富阶层的描述是片面的,这种描述只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表层。读者从小资刊物上看到的新富人通常具有优秀、幽默、智慧等美好品质,他们总是谈笑风生,出入高档场所,从不为生活发愁。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凌驾于平凡生活之上。在小资刊物上,我们看不到他们发迹之前的奋斗史,也看不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疑虑。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被悄悄地忽略了。当人们却把这些当作新富人生活的全部时,人们从小资刊物中了解的是一个失真的富人世界。

小资刊物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过度渲染,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攀升。人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商品,但这种需求是虚假的,因为“这种需要不是来自主体自身,而是被他人所操纵,是为某些客体制造出来的。”比如一个已有手机的人,他在看见新款手机的广告后,会产生想换一台新手机的想法。这种消费欲望会危害人们的生活。它驱使人们不停地购买商品,但是他们的财力并没有随着他们的愿望一起上升。这就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会加重人们心理的不平衡,因为他们会觉得小资刊物上描述的人物简直是轻而易举就拥有了梦想中的东西。这样,虽然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在提高,但是实际差异在不停地扩大,这正如波德里亚所指出,“消费并没有使整个社会更加趋于一致,就像学校并没有使大家获得一致的教育机会一样。它甚至加剧了其分化。” 小资刊物虽然自称引领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一不留神也许会走向反面。

总之,小资刊物是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也是杂志走向分众传播的结果。它的产生既满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需求,又推动了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是一个狂欢活动的展示者,提供了大量的梦幻与影像,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快感。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欲望的膨胀不仅能刺激社会的发展,也可能引发社会的失序。剖析小资刊物的传播技巧,透视狂欢背后的价值缺失,这正是我们研究小资刊物的传播实践的目的所在。
发表于 2004-3-20 00: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私”流行

--------------------------------------------------------------------------------

来源:华西都市报


    昨天你还为进入小资一族而沾沾自喜,也许,今天你不得不承认落伍了。因为现在开始流行“小私”。
??或许你还不太明白什么叫“小私”,不过当你放眼全国,私人教练、私人医生、私人营养师、私人美容顾问、私人金融顾问、私人法律顾问等,这种一对一的私人化服务,已成为生活中逐渐流行的新消费方式。
??收入较高的金领白领,尝试聘请家庭“私人”美容师、医生等,深圳、珠海、上海、成都等城市已出现类似的“私人服务公司”,为需要者提供私人形体师、美容师等,效益都颇为看好。“小私”经济呈现上涨走势。
??对小私而言,一对一的私人化服务只是物质层面的体现。想要进入高级小私,就得先学会“以小我为本”。比如衣服是不是名牌不重要,风格是首要的,重要的是能保证走在街上独一无二。小私崇尚自我感受,来自切身的体会是生活的标准。
??小私并不介意蹲在街头吃3元的盒饭,只要盒饭看上去对胃口。但进西餐厅,他们绝不会简单地来一份菜单上的套餐,而是不厌其烦地将菜单从头翻到尾,从汤到主菜到酒到甜品一一钦点。完了,还不忘告诉服务生肉桂的分量、胡椒和盐的比例、牛扒煎之前一定要先手工按摩。假日,他们有绝对的私人空间,玩人间蒸发,什么人都别想找到他们。
??小私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吃着私人营养师给安排的膳食;有私人美容师进行皮肤护理;有私人医生照看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据说小私与某些发烧友相似,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极其重视健身和美容,有个人隐私,敢于冒险追逐时尚,同时也有较宽裕的经济基础。
发表于 2004-3-20 0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私”——新个人主义的倡导者

来源:新闻周刊

  成熟的“小私”应该是,一个自食其力去赚钱的人,一个平等对待任何人的人,一个懂得分享和被分享别人长处的人

  两周前,郑州某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则求任“狗保姆”的消息。此事引起了一片嘘声,有感叹大学生就业艰难的,更有人认为“世风日下”连狗都要大学生来伺候了。习惯于怀着敏感自尊心的人们认为,能给狗雇大学生保姆的人必是富人无疑。然而,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态度:如果这个富人的钱是干净的,那他为什么不能给自愿求职的大学生一份工作呢?

  显然,这不关乎社会伦理,也不存在地位歧视,而是纯粹的社会分工问题。如果,一个人有钱,他完全可以合法地购买别人的劳动力。要说明的是,这也正是“小私”们的价值观。

  无疑,“小私”是自私的,但不害人。他们的钱,也是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的。社会分工不同,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他们替人服务,别人替他们服务。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公德,所以,首先要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小私”无罪。

  有人说,“小私”的增多,很可能相对应的穷人就越多。那是建立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前提下的一种观点,然而,人们应该看到,“小私”越多,也说明这个社会里的财富就越多。“小私”也能为学有专长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我们强调的“小私”,是那种在相对公平的社会分配体系下,通过自食其力而赚钱的人。“小私”就是随着近两年中国开始建构公平的市场运作体系而出现的。为什么我们不把旧中国里拥有家奴婢女的达官贵人们称作“小私”呢?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是不平等的,在那时,雇佣和被雇佣方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当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现时,我们所要做的是探求它的合理性,并且去规范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小私”的生活方式,极有可能会让他们形成好逸恶劳的习性,以及对别人劳动果实的想当然的漠视态度。必须让“小私”始终明白,日常生活要更注重与他人的优势互补、和谐相处,因为,你也可能是别人某一方面的私人服务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小私”发达的社会里,“小私”都是相互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的社会关系。

  成熟的“小私”应该是,一个自食其力去赚钱的人,一个平等对待任何人的人,一个懂得分享和被分享别人长处的人。所以,所谓“小私”的自私性,实际上是建立在具有独立人格基础上的利他性,与人们以前认为的“个人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姑且叫它做“新个人主义”吧。
发表于 2004-3-20 0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别人的汗吃别人的饭 中国"小私"粉墨登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小私”们大约在30岁左右,既没老到只有钱的份上,也没年轻到只有年轻的程度,他们身上还残留青春的印迹,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健身和美体,咖啡和西餐,以及个人隐私。“小私”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格调,在于它体现出来的人的生活主张:流别人的汗,吃别人(做)的饭,自己的工作专心干,花掉的是血汗钱,换来的是自由身。

  小资遗风还未散尽,“小私”业已到来。这种局面多少会令人措手不及——然而,对于追赶潮流的人士来说,如果现在还没有过上小私生活的话,未免有些落伍。

  眼下,“小私”两字还得打上引号,是因为,在中国,似乎还没有一个传统的词语来涵盖它的应有之意,所以,它和当年的“小资”一样,是生造词,是为了与时俱进地诠释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如果还不明白什么是“小私”的话,那么,请环顾一下你的身旁,看一下渐次进入你的视线的那些私人保姆、私人律师、私人医生、私人美容师、私人秘书、私人生活顾问、私人……你会发现,原来许多人已经在过着“小私”生活了。但是,这些只是小私生活的表象。如果说拥有私人保姆也算是“小私”的话,中国早就是“小私”大国了,而我们现在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小私”,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小私”,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主张。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繁忙而不得不雇佣私人保姆的话,那他就不算“小私”;真正的“小私”们,并不一定繁忙,但就是需要私人保姆来照顾自己,原来,他们更在乎的是个中的格调。

  “小私”产生

  在许多港台或西方国家的电影中,主人公在遇到麻烦时往往都说:“请给我的律师打电话。”拥有私人律师,被当作法治社会里的成功人士的身份标志。

  据专家介绍,确切地说,为公民个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应该称为个人律师,只是人们已经习惯性地称“私人律师”,这个名称才延续下来。

  在凤凰卫视做主持人的潘杰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就有两个私人律师。他们都是认识了20几年的朋友,但他与他们还是要签订协议,把业务范围、薪酬都写得清清楚楚。

  聘请私人律师有两年时间了,潘杰克认为很值得。比如,很多地方邀请他做主持人,但签的合同却都不规范,一些必须的、日后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的法律条款都不具备,但他还不能表现得太认真,“你一认真,人家就不和你玩,所以,只好让律师代为解决了。”在生活中,他要租房子、租办公室,以及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时还涉及到一些国际问题的咨询;有时遇到一些媒体对他的报道不太真实,他想寻求法律上的援助……这种种问题都需要一个私人律师来替他处理。“一方面是我想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督促和我打交道的人都信守承诺。”潘杰克说。

  实际上,今天的私人律师,除了代当事人处理一些法律纠纷外,还提供如代为拟订、审查经济合同、进行资信调查、订立遗嘱,拟订夫妻婚前财产约定协议等非诉讼法律业务的服务。

  和律师一样,医生也正在向私人服务领域渗透。不久前,在情人节上演的电影《大城小事》中,黎明就扮演了一个私人医生。他负责对雇主——一位老先生的身体定期检查以及衣食起居时的身体安全,他需要告诉这位老先生及其监护人,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可能对其身体有害。就在此片中,王菲扮演了一名私人礼仪设计师,她负责为其客户策划组织各种私人活动。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当下上海的真实生活,黎明说,他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上海朋友。

  “小私”的出现,是社会财富增长的展现。最新公布的《二00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7%,比上年降低0.6%。这表明,温饱问题解决后的中国,已经为国人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准备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目前,聘有私人服务人员的大多是私营企业主、白领以上阶层或高收入人群。值得一提的是,有极少数单身青年,竟同时拥有好几项私人服务,被认为是最纯粹的“小私”一族。

  物质化的格调

  当一个人拥有了私人服务,那这种生活选择必然促成这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之前,他/她们自己涂脂抹粉,自己下厨造饭,自己爬山锻炼……现在,他/她们拥有了别人送上的专业化的生活服务,解放了自己手脚。在解放了手脚之后,“小私”们成功地将自己从人群中划分出来,拥有了独特的话语权和身份认证,他们的精神需求有了升级的机会,乃至形成“小私”格调。

  有人这样描述“小私”:他们并不介意蹲在街头吃3元的盒饭,只要盒饭看上去对胃口。但进西餐厅,他们绝不会简单地来一份菜单上的套餐,而是不厌其烦地将菜单从头翻到尾,从汤到主菜到酒到甜品一一钦点。完了,还不忘告诉服务生肉桂的分量、胡椒和盐的比例、牛扒煎之前一定要先手工按摩。假日,他们还要有绝对的“私人”空间,玩人间蒸发,什么人都别想找到他们,除了他们特定的“私人”服务人员。

  “小私”的格调都是用钱换来的。所以,物质化品性是“小私”们与生俱来的。说白了,物质就是他们的精神实质。

  现在,多数“小私”由于经济能力所限,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小私”阶段。当“小私”还底气不足时,他们更加张扬起格调的旗帜。比如衣服是不是名牌不重要,重要的是风格要与众不同。

  强调人性化的私人服务,也是“小私”格调的要义之一。北京岳成事务所的林云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私人律师,因为和私人、家庭联系的更紧密,所以有时不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用社会阅历、人情世故的经验来分析疏导,用相通的情感来解决问题。在私人律师这里,有时候业务不那么明确,更多体现的是人情味和关怀。

  林云律师收费的标准是一般一个客户一年2000元,当然,如果是诉讼或者是标底额达到一定标准,需要以律师身份来处理的案件,则要另外付费。

  如果你要享受私人美容顾问的服务,通常一年的费用是5000元左右,价格随服务档次浮动。美容顾问会对自己的客户,进行皮肤测试和分析,对你适合什么样的护理方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保养做出可行性建议。然后,帮你建立一份“美容档案”,不怕麻烦地将你的皮肤状况、护肤习惯甚至生活规律等一一记下,好作针对性的服务。当然,你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她。

  “私人保健医生”的价格,通常每月每个家庭收费在300元左右,如果对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进一步治疗的话,则在此基础上加费。在南京,有媒体报道,这里的“私人保健医生”大多为一些大医院的退休医生,尤以一些懂“推拿、针灸、拔火罐等”的名老中医吃香。这些“私人保健医生”服务范围包括:为雇主和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进行体检或治疗,24小时接受健康咨询服务等;如雇主家中有人生病,则上门诊治或联系医院。此外,“私人保健医生”还提供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正确就医、养生保健等方面服务。

  许多“小私”,在雇佣私人医生时,要么选择老中医,要么选择女医生。所以,他们也被某些评论者认为是有恋母情结的一类人。

  “小私”,有一点自恋有一点张狂,有一点恋母有一点自虐,有一点慵懒有一点勤奋。他们尊重自己的感官更甚于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血汗钱更甚于挣钱的双手。他们大约在30岁左右,既没老到只有钱的份上,也没年轻到只有年轻的程度,他们身上还残留青春的印迹,但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健身和美体,咖啡和西餐,以及个人隐私,独自旅游。

  使自己的“小私”生活更上台阶

  假如有一天,你的健康有人关照,你的容颜有人护理,你的胃口有人满足,你的官司有人摆平,总之,你,享受着别人几乎是一对一的专业化服务,那么你就是一个高档次的“小私”。最高档次的“小私”,是雇佣一个管家,全面打理各种私人服务。

  当然,这种彻头彻尾的“小私”,在中国还只是一小撮。大多数“小私”,目前只拥有一种或少数几种的“私人”服务。而提供“小私”服务的人员也有全职、钟点工和兼职三种类型。如何选择自己的“小私”生活,完全可以量力而行,量身定制。

  其实如何选择科学的“小私”服务,是一门新学问。如果你心爱的人恰好也是一个“小私”,那么,送给他/她什么样的“小私”服务就更是一门非学不可的学问了。曾经,有一位先生就给她怀孕的妻子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私人医生。私人医生可以随时为妻子的妊娠和饮食营养方面做指导,也为他们的下一代提供了健康保证。

  有人估计,私人服务将成为新的潮流礼品,比如,给女朋友送一个美容顾问,给上了年纪的客户送一个私人保健师等,给事业有成的老朋友送一个私人秘书,但关键的一点是,对方也必须是“小私”的追捧者,否则,这种礼品特有的格调就被糟蹋了,尤其是在将它贿赂别人做搞不正当交易时。

  说到底,“小私”的核心价值在于格调,在于它体现出来的人的生活主张:流别人的汗,吃别人(做)的饭,自己的工作专心干,花掉的是血汗钱,换来的是自由身。
发表于 2004-3-20 00: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私人服务有篱笆墙 "小私"生活质量打折扣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由于还没有确立行业标准、规则,还没有形成市场,更没有通畅的交易渠道,所以,“小私”生活的质量目前被大打折扣。

  说到底,“小私”花钱买的是别人的专门技能和资源,比如律师、美容师、公关顾问等。

  但在当下,我们的社会能提供给“小私”的专业化服务依旧非常有限。

  私人保姆说起来应该是目前中国人拥有最多的“小私”服务项目。尽管如此,保姆职业的专门化标准和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的后果是,由于技术含量低,他/她们的工资也非常之低,有的仅够简单糊口。

  2002年3月,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北京通州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办非赢利家政学校。后来,这些毕业出来的保姆一下子在市场上“脱销”了。这一事例告诉人们,专业化对从事私人服务行业的人是多么重要。事实上,在美国现在的1600所大学里,有780所设有家政系,而日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国立大学中都设有家政学研究所。

  茅于轼还碰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招生困难:虽然,他做的是大善事,但许多农民嫌让子女当保姆脸上无光,所以不愿送他们来学习。

  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让大经济学家也很为难。以至于在2003年12月13日召开的“贫困地区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研讨会”上,国家扶贫办主任高鸿宾指着湖南和安徽的扶贫工作人员说:“明年你们要送1000名学生来(茅于轼的)富平学校培训,这可以当作行政命令。”

  传统的认为“伺候人就低人一等”的思想,是“小私”生活的大敌,更是就业者本人故步自封的桎梏。

  就在几天前,当一则月薪高达4000元以上的高级保姆、秘书、管家类私密岗位招聘广告出现在武汉的两所高校时,竟没有一个应聘者。许多大学生宁愿去从事月薪1000元的工作也不愿为私人服务。

  看来,私人服务市场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不仅在普通的私人服务行业内,事实上,包括一些专业性极强的职业比如医生,由于体制的门槛设置,所以,很难产生真正的私人医生。目前,中国“小私”们的私人医生,大多为一些大医院的退休医生,更有一些是刚学会望闻问切的医学院学生。

  因为没有形成市场,所以,“小私”们的私人雇员大多是通过熟人介绍和偶然抓瞎得来,根本容不得去挑选。由于都是私下里的协议,遇到劳资纠纷也很难解决。而且,他们的工资也大多在私下里以现金支付,无论付多高的工资,无须缴税。

  没有确立行业标准、规则,没有形成市场,更没有通畅的交易渠道,这一切,都使得“小私”生活的质量目前被大打折扣。
发表于 2004-3-20 01: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尊贵的有钱人得到了个性化服务,又开辟了就业市场。这是好事呀,有什么好议论的。记者实在好无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6 08:50 , Processed in 0.1803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