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53|回复: 7

20004.5月10---6月2日《见证.影像志》看点:十二集系列纪录片《背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0 16: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CCTV



       CCTV-1《见证•影像志》栏目将于2004年5月10日起,每周一至周三23:26推出十二集系列纪录片《背影》。该片选择三峡库区唯一全淹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奉节为拍摄地,历时3年拍摄而成,真实记录了奉节内迁移民从老城迁往新城的过程,以及其间人们外部利益、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12集系列纪录片《背影》依门牌号的方式,依次讲述了7个小院子的故事,片中如同给了我们一张奉节的里巷地图,我们顺着这个脉络,去探询每一家人在移民搬迁时候曾经经历的喜怒哀乐。在这些最底层的寻常百姓家,搬迁如同一次考验,又如同一次征战,他们的收获和失落,就是生活底层的滋味。

奉节大移民,三年全纪录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直面真实的生活



                                 播出时间

《背影》之一:《大东门街52号》(上中下集) 5月10-12日晚23:26《见证•影像志》播出

《背影》之二:《月牙街50号》 5月17日晚23:26《见证•影像志》播出

《背影》之三:《县政路59号》(上下集) 5月18-19日晚23:26《见证•影像志》播出

《背影》之四:《人民路48号》(上下集) 5月24-25日晚23:26《见证•影像志》播出

《背影》之五:《铁匠街45号》 5月26日晚23:26《见证•影像志》播出

《背影》之六:《槐花树4号》 5月31日晚23:26《见证•影像志》播出

《背影》之七:《向阳路62号》(上下集) 6月1-2日晚23:26《见证•影像志》播出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影》之一:《大东门街52号》(上中下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09日 15:13



  依着考古学家的说法,位于三峡腹心地带的奉节,高度刚好在长江的二级台地左右,涉水可捕鱼虾,登陆方便耕种,是最适于人类生活居住的。凭借渝、陕、鄂三省水运交通的便利和商贸物资散地的优势,小小的县城里,居然容纳了六万多人,县城的周边也还有四万来人。由于奉节是三峡库区的一个全淹县城,需搬迁的人数有十万之多。占全库区百万移民总数的十分之一。眼下城迁工作已经成为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居民们顺顺当当地搬往新城,这个问题已经酝酿了好几年。眼看二期蓄水的日子越来越近,奉节决定还是继续采用抽签这个古老的办法,让居民用自己的手去决定自己在新城的住房位置。

  奉节的大东门街是条年代悠远的街道,长度不足200米,几座木结构的房子是清朝建造的。大东门街63号院里住着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欧志高。他参加国共合作,打过日本鬼子,他喜欢给人看当年的老照片。欧志高的老邻居刘玉琼老太太也80多岁了。她在这个院里已经住了60多年。两个儿子与她一块住在这个院里。

  再过几天就要抽签了。镇移民站和居委会的干部们挨家挨户的走访居民。他们和老人拉拉杂杂地聊着家常,做做搬迁户的思想工作。

  过了永安路,干部们来到县政街中段的丁家小店。 居民丁国森的家离这只有70多米远。他希望今后的住房离新门店还能挨的近些。

  县政街的北头左侧,有一条月牙街。月牙街的50号院里住着詹家的十几口人。退休干部詹光泽不愿意参加抽签,为了说服他,干部们已经来了好几次了。詹光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他说:“外边把我评为中国专家,世界知名专家,最后我连房子都没有,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吧?老城原来住的哪个地方,新城就还到哪个地方,在中心地方就还到中心地方,在边区地方还到边区地方,统一都来抽签哪像话啊?抽签太不合理了,这是县里头搞的一个鬼名堂……”

  移民干部解释说,这个安置办法是请居民代表讨论出来的,为了制定移民搬迁政策,永安镇开了两次,抽签这个办法,在当时的居民代表会上基本是得到一致通过的。

  但是詹光泽一肚子怨气,“如果不修三峡电站,我们这里的地皮值1000多块钱一平方,按照现在的条例,只补我们200多块钱一个平方,损失太大,百分之七、八十,如果在新城买房子,800-950一平方,如果移民搬迁按房屋的级别、土地的级别偿还那就合适了……”

  詹家的思想工作一时做不通。

  到了抽签这天,大东门的刘玉琼老太太也想去现场。儿子们好说歹说才把她劝住。县政街的丁国森也早早地赶往会场。会场右侧门外的咨询台上,坐着永安镇的移民站信访办主任唐玉新。在吃力不讨好的信访办,老唐的脸上很少出现过这样的笑容。

  参与这次抽签的有居民有私房户主正式抽签户1100余户,预备户200户,将抽取安置新房1388房。

  奉节新城建在老县城的西侧。约15公里处。新城沿江有27公里长。三马山一带是新县城的中心地段。是县直机关和商业区所在地,生活居住方便,因此大家都希望抽到那里的签。宝塔坪离虽然是旅游开发区,但离新县城还有20公里远。所以很少人愿意搬到那去住。

  对于老城有私房的人来说,这是决定命运的一次抽签仪式。他们的两个指头轻轻一捏,就给自机己在新县城的住址定了位,这个古老的办法使得城边的和闹事区的大老板和小店主,当官的和平头百姓都站到了一个起跑线上。

  2001年12月1日至2日,奉节县组织的居民还房抽签顺利结束,1387套安置房全部落实到1110户居民头上,并由县公证处当场进行公证。

  詹光泽放弃了这次抽签的机会,他和家人都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沿江而建的奉节老城,人口密集,地势起伏不平。楼房之间几乎没有空间。因而城北的一块最大的平地便被叫做人民广场。这个广场是居民们集会,娱乐的主要场所。

  2003年的春节是奉节老城的最后一个春节了。大东门街的刘玉琼老太太没能像往年那样到广场上看游艺表演。前些天,他在家里跌了跤,摔断了股骨颈,正在家里养伤。儿子们正忙着为老太太四处求医。动手术危险性很大,医生尽量尝试危险性低的治疗方法。

  人民广场上还看不出搬迁的忙碌,倒是外地的客商,抓住时机前来推销自己的商品。他们用有趣拍卖的方式吸引了不少人,一个厨房用的刀架1块起价,以6块最终售出。

  重阳节的时候,居民回忆起小时候看帆船的场景。刘玉琼老太太说,“我到三马山去了,我去过100岁,准备200个碗,凡是来庆贺的,一个人要送一个碗,都要要百岁老人的碗。到景德镇去烧200个碗,起码要三、四百,就算30席,我们的亲戚要占多少席哇……”

  几个月后,刘玉琼老太太因为骨折引起的并发症去世。大东门63号院里经常能见到只有欧志高老人孤独的身影。

  这年的夏末,大东门街也开始拆迁了。刘玉琼的两个儿子在新城的住房还没有盖好,暂时还住在老院里。欧志高老人已经搬走了。邻居谭有富是刘玉琼的大儿子,他说,“欧志高是7月30号那天,他们那天搬的,晚上一黑,什么也没有了,一到晚上屋里就不是一般地黑,那确实有点凄凉,我弟弟谭友恒一到晚上他就不出来,搞的不好,他就是住在屋里把门关上,他是到了黑了,他就不敢出门,原先不管是冬天也好,冬天有时候大家吃了饭了,都搬几个凳子在外面,外面可以散心,摆一下天,聊一下龙门阵,那习惯了,现在这里就显得人去楼空,凄凉得很。”

  欧志高老人住在新城的安坪巷,这里离镇政府不远。欧志高老人经常下楼转悠。而卖蓑衣饭的人已经开始奔波于新城和老城之间了。

  老城二期水位线以上的居民们,还照样重复着以往悠闲的日子。二期水位线以下的居民们,则根据县里的要求,加快了搬迁的进度。

  大东门街上的一位居民在门口展览她买来的毛主席像。引得一些人驻足观看。住在新城的欧志高老人,一直惦记着老城。听说自己住过的大东门街的63号院已经拆了,就专程赶来看看自己的故居,他要在这里照相。

  由于县里正在加快拆迁进度,而新城的一些住房还未盖好。2003年夏天,大东门街63号院刘玉琼老太太的两个儿子暂时先搬到了周转房里。二儿子谭友富和妻子因为企业不景气先后下了岗,靠吃低保维持生活。两人正在为今后的生计琢磨出路,他们计划,自己住30多个平方的小面积的房子,把另一套大面积的房子租出去,每个月就有一定的生活来源。闲暇时候,喜欢音乐的谭友富吹起了笛子。

  随着城迁速度的加快,人民广场已经改成了大巴停车场。这天是在老县城居住的学生们到新城新校上学的日子。县里专门组织了警车护送。

  在大面积的拆除奉节老城时,每天都有一些居民在现场观看。看着那些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变成断壁残垣。化为一遍废墟。对于他们来说奉节老城的影子以后只能从梦境里找寻了。

  奉节最后一爆的头一天晚上,大东门街的欧志高老人让保姆跟家人打电话联系到现场观看的事。老人说,“我们都去看,几百年没见过,新中国啥事都是新的。大东门我都住了几十年了,住了五六十年了,我出生的时候慈禧都还在呢,杀朝官,后来是熊克武,那时我们都在(重庆)城里头……”

  第二天欧志高老人提前来到现场,等着看奉节的最后一爆。

  从老城和新城各种赶来的人们站到视野开阔的地方,等待这奉节老城135水位线以下的最后几幢房子,在眼前倒下,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向自己的家园作最后的告别。

  有个老人于爆破前夕用古老的声调,朗读着一册手抄的老戏本儿,那悠扬的吟哦象是在为奉节古城唱安魂曲。

  三峡二期蓄水是奉节人忘不了的日子,为了这一天,他们已经准备了十年,等待了十年。水位到了135高程这天,欧志高老人又不辞辛苦地来到了老依斗门的遗址。一个近百岁的老人在江边看蓄水,本身也成了江边的一景,引得一些看水的人主动过来跟老人打招呼。

  没有惊心动魄的急流,没有喧嚣嘶叫的旋涡,江水只是不知不觉间就漫了上来,淹没了依斗门下那500多级岁月悠久的台阶,淹没了曾经无数次停泊船只和上下乘客的老码头,把数千年岁月的记忆都永远地深藏于水下,让往日的时光停留在曾经辉煌过的日子里。

  奉节的人们过去说起蓄水,总觉得是件遥远的事情,总觉得还有不少日子可以从容打发,等到看见江水淹没了断壁残垣,淹没了他们平时走过的道路,淹没了他们熟悉的一切,他们才真正地感受到:这次是与过去真正地告别了。

  二期蓄水完成之后,老奉节城的人民广场已经变成了一个集贸市场。为留在老城的居民们提供服装和蔬菜等生活用品。

  刘玉琼的两个儿子终于搬进了新城自家的住房。谭友富的家住在离新城闹市区不远的地方。谭友富说,自从搬进新城,环境变好,空气变好,每天早晨锻炼锻炼,体重从108斤增加到了132斤。虽然装修房子欠了帐,不过让他兴奋的是,“我们这批老头子,准备组织一个民乐队,这个民乐队看能不能够走向市场,在市场上如果能够站住脚的话,今后对家里还都有一定帮助。”

  新城大桥的旁边建造了一个广场,名叫帝王广场。广场上经常有一些文化和商业方面的活动。谭友富从新居走到这里只需要三分钟的时间。谭友恒的新居在大桥的另一侧。从谭友富家到谭友恒家也不过10分钟的路程。因此兄弟俩还是经常见面。

  按照当地人的规矩,2005年正月十二就要给欧志高办100岁寿辰了。如何操办这件事成为他与儿女们聚会时的中心话题。儿女问老人有什么要求,过生日怎么办,老人说:“首先我们要烧三百个碗,还有调羹,调羹都是次要的,主要是碗,把头像烧在碗中间……”

  每周六,喜爱吹拉弹唱的朋友们都会聚到谭友富家排练曲子。为今后的对外演出做准备。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影》之二:《月牙街50号》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09日 15:11



  奉节的内迁移民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一些居民由于某种原因,还滞留在老城。退休干部詹光泽的小院在月牙街50号。他和弟弟妹妹跟86岁的老母亲都住在这儿。按照县里的规定,有私房的居民要用抽签的形式,决定在新县城的住址。而詹家兄弟都不同意这个做法。

  2002年的元宵节,詹家兄妹把亲戚朋友都请到月牙街的小院里吃最后一顿团圆饭。

  抽签的事就这样拖到了夏天。詹光泽也到重庆的亲戚家散心去了。

  为了推动搬迁速度,县里组织了由县,镇,街道,联合组建的帮促工作队。工作队也没少往月牙街50号的小院里跑。詹家兄妹也都躲在屋里,不肯出来见面。2002年3月,几经打听,他们还是找到了詹光泽的妹妹詹光清。

  到了5月份的补充抽签时,詹家兄妹还是没有去。詹光泽和小弟仍然坚持原来的想法,但二弟和妹妹的态度已经有所松动。10月,到了最后一次人房挂钩抽签时,詹光泽的二弟和妹妹终于都到了现场。虽然不是很情愿,但他们还是接受了这个方法。

  詹光泽和二弟放弃了这最后一次的机会。

  签虽然抽了,但詹光清还是没有按照要求搬家。原因是她家的厨房的赔付问题还没确定。

  后来詹光清厨房赔付的问题有了说法。她就开始搬往新城,并开始拆除自己的老房。

  詹光泽已经从重庆回到小院里。帮促工作队再次来到月牙街与他商量搬家的事。

  由于詹光泽和二弟詹光耀错过了抽签的机会,他们在新城的住址就由县有关部门代抽和指定。为了说服詹家兄弟早日搬出这个小院帮促队再次前来与他们进行协商。

  搬到了新城后,詹家兄弟都没能住到月牙街上。詹光耀住进了爱人单位分的新房。县里给他指定的私房,一直还空在那儿。

  詹光泽的新房与詹光耀的新房只有一楼之隔。位置在县政府的旁边。这是县科委给他分配的住宅房,县里给他指定的私房也一直空着。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影》之三:《县政路59号》(上下)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09日 15:04



  以白帝城而闻名的沿江古城奉节是一个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外来商品主要途经水运分布到街头的各家商店里。城里的许多居民都把门店经营作为谋生渠道。

  在离县政府200多米的永安路口,有家生意兴隆的小店。店内主要经营糖果烟酒。小店的两面店门面对着闹市区的主要街道。不少机关干部都是这的常客。这个小店的店主叫丁国森。十年前因为工伤事故伤了他一条腿。从木材公司病退后,他把祖上传下来的门店一分为二。一半租给别人经营。每月下来,他的店里都有几千元的收入。三个下了岗的女儿是他店里的骨干成员。老丁的家就在店旁边6,70米的巷子里。多余的货就在家里存着。随时可以很方便的拿到店里。

  奉节新城沿江有27公里长,商户们都想把门店还设在闹市区。

  奉节县建新城时,三马山一带还很荒凉。当时是为了鼓励所属机关早日搬过来,曾出台文件,资金不足的单位可以拍卖所盖办公楼一层的门面。迁建机关也的确靠此从民间吸收了不少资金,到了新城有个模样时,这一带成了闹市区,门面的价格已经比当时拍卖时翻了几个跟头。老城闹市区的商户都盯着这些门面,有些人专程为此上访。

  商户刘向东的妻子是下岗工人,1998年底刘向东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投资在司法局地盘里买了间门面。经营了几年建材生意。他是个复员兵,进修过法律专业。他是县航道处的正式职工,停薪留职后经营这家门店。对于县里要收回门面的做法,他非常反对。

  县司法局是当年最早搬到新城里来的。因为当时资金不足,他们从刘向东这样的商户手里筹到了不少钱。国务院有关部门曾经发文,要求地方政府解决与民争店的问题。奉节县政府也把这见事作为大事来抓。

  但是由于利益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新城店主的单位和个人都不想把门面退回去。奉节老城的街头,出现了言辞激烈的请愿书。请愿书后的签名册上,刘向东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为了慎重防止出错。县里专门组织了调查组。对老城商户的门店反复进行调查核实。

  奉节县党政机关的门面房清理工作已经开始了。有的单位还能够按照县里的要求归还门面。有的单位就总想在这事上讨价还价。事情的进展并不像人们期待中的那样顺利。老城的一些商户不断的到处上访。街上贴出了再次请愿书。

  党政机关门面清退工作没能按照县里规定的在3月底前完成。县里召开有门面的党政机关负责人会议。专题协调这件事。

  由于当年门面买卖的双方是严格按照合同法办事的。多年从事法律工作的司法局长对靠行政命令收回门面这件事感到和为难。

  司法局长冥思苦想了几天写了一份多渠道处理门面问题的建议。交给了县里的主要负责人。建议的核心是采用在相似地段另还门面和高价协商购买门面的办法。这建议受到了县里的重视。

  带头写请愿书和再次请愿书的刘向东,在退还门面的问题上一直不肯让步。反而对自己买的门面再次进行装修。司法局长闻讯后,再次找他协调。

  县里参照司法局长提出的建议,基本上解决了门面清除问题。但资金一直较为紧张的司法局,用的却是另一种办法,司法局在本来留做街头花园的位置上又加盖了几间门面房。满足了老城商户们的要求。刘向东等商户也就保住了已经购买过的门面房门面房。精明的刘向东把自家店面的一部分租了出去。一部分店面交给妻子经营。而自己又回到县航道处的总务科,当他的科长去了。

  老城的一些门店处理商品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县政路丁家小店的店主还在耐心等待门店资格的审定结果。

  搬到新城的商户开业后,生意很是红火。老城的商户也焦急地等待着门店资格的二帮三帮的认定和公布。

  商户丁国森家的三套住房也都抽到了比较好的地段,而决定他家主要经济来源的门店位置还未确定。老城的商户们大多都已搬走了。新城的门店大多都已开张。丁国森的小店里商品也已基本卖完。但他在新城的门店却还没有定位。

  街坊邻居们多数已经搬走了,丁国森还在耐心地等待门面归还最终的结果

  离丁国森住房不远的地方五金大楼即将爆破。剩下的几户居民开始紧张的搬家。丁国森家的另外两套住房还未交付使用。他和妻子正焦急地等待着拿到周转房的钥匙。

  大楼爆炸前夕,丁家关了门店,开始收拾自家的行李。准备先租两间房搬过去。

  过了段时间丁国森的女儿打来电话,说她家的门店分到了商业区的黄金地段,以每月4000块钱的价格租了出去。丁国森和老伴搬到在重庆买的房子里,安渡晚年去了。而他的女儿们也正在准备找个合适的行当继续经营。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影》之四:《人民路48号》(上下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09日 15:03



  奉节老城位于长江第一峡瞿塘峡的西南方。自从西汉末年公孙术在白帝城自立为帝算起。人们在这个古城里已经生活了两千多年。

  根据三峡工作的需要,奉节成为10个全淹县城之一。为了推动搬迁进度,奉节县每隔一段时间就选择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实施爆破。

  2002年5月1日,依斗门码头小商品市场实施爆破。

  2002年7月,人民大楼教委大楼实施爆破。

  下一个爆破的目标是五金大楼。这座大楼原定于2002年9月8号爆破,但大楼左边的48号院里,还有几户人家不肯搬出。县拆迁办已经上门做了好几次工作了。

  在这三户未搬的居民中,态度最为强硬的是转业干部赵思礼。他在解放战争中曾经负过重伤。他不愿意的原因,主要是多年前自家搭建的生活住房不能得到补偿。

  赵思礼家右前方的居民叫肖德贵,他不愿意搬的原因也同赵家一样。另外,他的周转房也还没有落实。赵思礼的老伴叫方翠屏,曾经做过县五金公司的经理。直到9月5号,为了捆绑行李她和家人住在临时搭建的小床上。县有关方面找到了在公安局工作的赵思礼的儿子,让他做两位老人的工作。并就赔偿问题达成某种共识。

  9月9日这天下午,赵思礼家率先搬走。

  旁边的大楼里爆破队员们已经开始装药了。负责爆破大楼的是南京某部。爆破队的负责人让队员们设法把大楼与48号院相连的地方先拆开。

  肖德贵是县食品公司的下岗职工。曾经开设过鞋店和童装店。妻子冉丛玉是个体裁缝。家中原有一些积蓄。他们在公房旁边搭建了几十平方米的私房。而按眼下的政策,自家搭建的房子是得不到补偿的。

  九月十号这天下午五金大楼要进行爆破,而大楼左边的人民路48号院里还有两户居民没有搬出。爆破施工队已经开始在大楼里装填炸药、连接导线了。为了不至于在大楼爆破时迁倒48号院的房子,爆破队员们已经开始对两房连接处开始进行切割了。

  头天下午,工作队曾经承诺,今天要给这两户居民解决周转房的问题。10号天刚亮,居民肖德贵就站在门口张望。居民肖德贵虽然把家里的东西都打了包,但还是没有要搬出的意思。爆破队负责人劝说肖德贵早点把东西转移出去。肖德贵的妻子被说的有些动心了,但肖德贵还是放心不下。

  已经过了9点钟了,工作队的人还是没来。肖德贵虽然嘴上说着不往外搬,但他也明白这天下午大楼肯定要爆。因此还是先在屋里收拾未打包的东西。为了避免自家的房子在炸楼时受到损害,肖德贵也开始往屋外转移东西了。肖德贵的态度松动后爆破队负责人开始安排部下从肖德贵家切割和拆除与大楼连接的部分。

  爆破队开始放置连接各雷管的主导线。肖德贵把部分东西转移到门口的过道里再次在门口张望,等待工作队的出现。到了10点多钟,工作队终于出现了。但周转房的位置还是没能定下来。工作队的人陪着县移民局的局长又来了一次。但周转房的位置还是没有准信儿。

  肖德贵的住房与大楼连接部分基本上已经被爆破队员们切割分离了。听说有家报社的记者来采访,忙乱中肖德贵和妻子还是特意换了一身衣裳。

  按照计划,第二天下午大楼必须进行实施爆破。县建委和商委的干部们以及拆迁办的干部又一次来到48号院。

  肖德贵左边的房子里住的是居民肖园,他是肖德贵的侄子。也在商业系统工作。

  9月10日中午12点多,人民路48号院里只剩下肖园一家的周转房还没有着落。肖园一家人一直站在大门口等候消息。

  肖德贵到老县政府办公楼看了周转房之后,回到老院开始搬东西。

  县商委的干部再次到来后,肖园的周转房也有了着落。

  下午三点,正式爆破。远远的看去,人民路48号院的房子还竖在那里。爆破对它并没有形成损害。

  2003年夏天二期蓄水完成后,奉节老城还住着在三期蓄水前即将搬迁的居民。还有一些跟肖德贵一样,拿到了单位破产后了一次性的补助。没有经济实力买房的老城居民。由于水电使用不方便,肖德贵后来搬到了过去烟草公司的家属楼里,并在老月牙街6号租了两间小门店。卖羊杂碎,开麻将馆。天气热起来后,没人吃羊杂碎了,他就先关了这两间门店。

  2004年,肖德贵的儿子已经上高三了,正在为考大学做准备。肖德贵无事可做,找出了多年未拉过的二胡。三期蓄水要等到2007年,肖德贵夫妇还很有些时间去做自己的梦。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影》之五:《铁匠街45号》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09日 15:02

 

 铁匠街在老奉节城的东南部,不属于主干道。铁匠街45号的门店,属于85岁的老太太谭开秀所有。谭开秀把这个四方形的门店租给了经营五金交电的商铺。在门店归还中,这个门店被定为二级门店。谭开秀在新城分得了一间长方形的门店。门店的过道和洗手间也被当作门店的面积。谭开秀对此很不满意。

  谭开秀的住房就在这门店的楼上。一只从外面跑来的猫一直与她相依为伴。谭开秀的两个女儿都在县航道处工作。没有也她住在一块。一个儿子在外地工作。新分这间门成了老太太的心病。

  为了解决部分店主老城店主新分门面面积不足的问题。负责门面归还的永安镇政府举行门面补差会,再对店主们给予一些补偿。谭开秀早早的来到了会场,一直在那观看和等待。直到人走的差不多了,她才跟副镇长向朝阳说起自己门店的事。

  门店归还成为奉节城内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一项利益冲突复杂,矛盾较多的工作。主管这项工作的副镇长向朝阳也觉得这事很难办。

  谭开秀为门面的事又找了镇长几次,但都没能找到。门店调整没有着落,加上新城老城间两头奔波劳累,谭开秀在自家的小屋里躺了两天。

  第二天谭开秀在女儿的陪伴下再次来到永安镇政府。这次她见到了镇长和副镇长。

  带着镇长看完新城的门店后。谭开秀就搬到女儿家住了。她在这里等了将近一个月,一直没有得到消息。

  第二天,谭开秀再次来到县政府,才知道问题早就已经解决了。谭开秀最后还是选择要了一间小门店。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影》之六:《槐花树4号》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09日 14:57


  槐花树位于奉节县老城西南部,是一条不到两米宽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退休职工郑贵盛十年前就把槐花树4号自家的房子改作门店,经营糖杂烟酒,在奉节他把万县酱油卖出了名气。移民工作展开后,县里对归还门店的界限作了规定,像他这不是临街第一层,第一自然间的门店不再归还之列。如果没有门店,到新城后收入就会大大降低。

  在永安镇政府的办公室里,一些分到新城的门店和住房的人,已经开始办理手续了。

  门店还没着落的郑贵盛急了,在旁边临时设立的县移民局拍了桌子,大吵一架。

  离槐花树4号500米处的永安路上,郑贵盛的儿子郑可游也租了一间门店经营糖杂烟酒。他是主要做批发生意。

  县移民局信访办那边,对于归还门店的事还未做出答复。郑贵盛在家里坐不住,又到镇移民站信访办催问结果。

  老城的不少商户已经迁往新城的门店里经营了。老县城内到处都在搬家拆房。槐花树郑家小店旁边的房子也开始拆了。而郑贵盛还在那守着。

  归还门店的事县里指定由永安镇具体负责。主抓干部是副镇长向朝阳。无论杂街头还是在办公室,他身边总是围满了人。

  这段时间郑贵盛在老城新城之间不断奔波,成了镇政府院内的一位常客。

  在不断咨询和上访过程中半年时间过去了。奉节老城的门店归还补偿工作进入了尾声。一些遗留问题有了解决的转机。鉴于新城还有一些富裕的门面房。永安镇召集几户有特殊困难的商户代表开会,了解情况。上报奉节县协商解决。

  在这年的秋天,75岁的郑贵盛将近一年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在新城的旅游经济开发区,宝塔坪的主要街道上得到了两间门店。一间租给别人经营,另一间正在准备装修。郑贵盛的儿子郑可游在新城主要街道上,买了一间门店。生意也做得比以前要大。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影》之七:《向阳路62号》(上下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09日 14:52


  奉节县的大东门街东头靠右边的一条胡同叫向阳路。胡同里有栋开满鲜花的小楼。户主李伦秀和丈夫多年前盖起这栋小楼,把多余的房间租出去为之生存。由于这小楼是分两次盖起的。按照移民拆迁政策规定。只有一少部分能够补偿。2001年,李伦秀62岁,身患一种癌症和其他两种疾病。丈夫也去世好几年了。二儿媳病故后,小孙女也由李伦秀抚养。

  奉节县有私房的居民在新县城的新居,是通过抽签的办法确定的。眼看就要进行第三次抽签还房,而自家小楼的补偿面积还未能确定。李伦秀开始四处奔走。打听到镇信访办管这事,她就来找老街坊唐玉新。唐玉新的家住在大东门街左边的巷子里,离李伦秀家大约有百十米的距离。平时在街上碰头,大家都是打招呼的。

  唐玉新是奉节县永安镇移民站信访办的主任。从事移民工作已经有8年时间了。他的家很多时候,就是第二个信访办公室。

  李伦秀老房资格的赔付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有关政策所必需的证明(李秀伦的房子现在的面积为170平米,但按规定,拆迁补偿只承认1992年之前登记的房产面积,而当时李秀伦的登记面积只有60多平米,因此如果要得到现有面积的补偿,她要提供92年10月10号以前的房产证,或者现建委的审批手续),居委会接到镇信访办转来的信息后到实地去了解情况。

  伦秀这些天到处寻找有关过去盖房子的资料和证明,眼看着抽签的时间马上要到,手头又拿不出派上用场的东西,李伦秀给急病了。但因为老房赔付牵涉到今后的生计,李伦秀也顾不得生病的痛苦,一再去信访办咨询。

  因为地质结构复杂,奉节新城选址屡屡变动,影响了迁城的进度,加重了工作的难度。作为移民干部,同时作为移民干部,47岁的唐玉新就承受着双重的压力。因为工作太忙,基本上不能按时回家。家里30多平米的住房,让四口人没有回旋的余地,两个女儿睡在上下铺。他和妻子只好在凉台上塞了张床作为卧室。早出晚归的唐玉新,回到家里,听下了岗的妻子唠唠叨叨,几乎就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按照唐玉新的要求,李伦秀第三次带着找到的材料来到信访办,在抽签前作最后的努力。回到自家的小楼上,李伦秀沉默了很久,这次不能抽签就意味着今后也很难顺利地分到新房了,她也只能耐心等待。

  奉节新城的建设已经有了大致的模样。老城里的居民已经碌碌续续搬到新城住房里去了。

  向阳路62号的李伦秀因为自家两次盖建的小楼的赔付标准尚未确定,一直没能参加县里组织的抽签分房。永安镇移民信访办的唐玉新终于算是有了点儿空,他来到老街坊李伦秀家解释抽签的事。

  长期租住李伦秀家三楼的是位中学教师,她也要搬到二期水位线以上的地方去了。李伦秀两个儿子都已经下了岗,他们不久也要迁往新城,搬到单位提供的住房里。

  因为老房的陪付面积一直没有确定,李伦秀错过了一次次的抽签机会。到了2003年夏天,她小楼周围,已经是四面楚歌了,明知是无望,但李伦秀还在坚持着。

  为了促进应搬未搬的老城居民们尽快迁往新城。县拆迁办对基本以搬完的地段进行断水断电。

  李伦秀的小楼最后还是按照有关规定只补偿了60多平方,刚好新房又跟唐玉新在一个楼上。但她觉得上了电视影响了分房,拒绝再去采访和拍摄。

  2004年6月李伦秀因病逝世。

  李伦秀的大儿子用姐姐的住房指标在新城买了一套房子。因为拿不出更多的钱,也没有添置新家具。大儿子已经到私人的一家船上打工。大儿媳也正在准备自谋生路。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04:49 , Processed in 0.1073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