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79|回复: 0

吴江菀坪镇河南话方言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9 19: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钟 慧
来源:苏州杂志
http://www.szm.com.cn/magazine/01-6/SZ035.htm

-----------------------------------------------------------------------------------------------------


    菀坪镇位于吴江,是一个临近东太湖的小镇,总人口一万五千多人。尽管它的总面积只有32.62平方公里,但却杂居了来自16个省、180多个县、13个民族的人。 菀坪地处江南,属吴方言区,然而该地的人民却舍弃了吴语而采用河南话作为交流的工具,形成了一个河南方言岛。在调查不同年龄段的当地居民使用方言情况后,发现30%的人只讲河南话,其中又以中老年人居多。而67%的人尽管会讲本地吴江话,但基本上不用,在家或是在工作单位仍讲河南话。只有3%的居民由于工作环境的缘故,只讲本地话。河南话在菀坪如此盛行,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菀坪本是东太湖的一片茭芦浅滩,直到清光绪十九年(1891)才开始有人在此定居,而这第一批拓荒者便是来自河南光山、罗山、商城等地难民。从李闯王率军入山西、河南开始,许多河南人为了躲避天灾人祸,便纷纷离家南行。他们最初在江苏的句容、溧阳、宜兴及浙江的一些地区居住,然而土客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当时的菀坪,地势低洼,太湖水位高时,就会发生倒灌现象,所以一直无人居住和管辖。后来,一部分河南人辗转来到菀坪,发现这块滩涂土地十分肥沃,且没有当地人的排挤,于是便决定在此定居。他们联络了在浙江、宜兴等地的亲朋好友,共同在那里放鸭种田,成了菀坪的第一批垦荒者。由于迁入的河南人都有亲朋关系,他们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不受邻近地区的干扰,不受当地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讲河南话,行河南风俗的独立村落。

    河南人崇尚拜祭祖先,家家都供了祖先牌位,可是和当地人供的“天地君亲师位”不同,他们供的是“祖先昭穆神位”。他们背井离乡,因此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每年都要烧纸祭祀。这一活动加强了在菀坪居住的第三代、第四代之间内部的联系,增加了凝聚力,使外来力量难以抗衡。因此尽管在菀坪居住的还有许多苏北地区、云川贵等地的移民,也只能被河南话同化。如今几代河南移民的子孙,仍保留河南的风俗习惯,如贴春联、舞狮子、续家谱等。有一位69岁的老人,他家就始终恪守家谱给子孙取名,他家的辈分是按“启大文永长,志世绍书香,子孙自然香”这十五字排的,一直没有乱过。

    现在菀坪的河南话,保留得非常完整。在称谓上特别明显:称外祖父是老爷,而当地称外公;称祖父是爷爷,当地则称爹爹;他们称父亲为大大,而当地则称阿爸。然而,与本地人共同生活了一百多年,毕竟也会受到吴语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他们的音调逐渐丧失了河南话的高、尖、硬而趋于柔软。此外一些家常用语也有变化,如河南话说“中”是好的意思,现在他们大多不说“中”而说“好”或是“行”了。

    然而在菀坪除了河南人的后代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地区的移民后代。在民国初年,苏北地区就有一些人因灾荒逃离家乡来到菀坪。但此时菀坪的河南话早已根深蒂固,正好当时的苏北人由于贫穷在外受人岐视,不愿说自己的家乡话,再加吴方言比较难学,因此他们也接受了河南话,加入了说河南话的行列。

    1949年7月,太湖受台风影响又一次遭遇特大洪灾。菀坪灾情最为严重,出现了地多人少的新问题:一个劳动力必须耕种五亩地;年轻女子又多因穷外嫁。于是人民政府动员了几次迁移。1950年支援太湖水利建设迁入一批吴江其他地区群众。1958年菀坪成立人民公社,政府鼓励年轻人在菀坪落户,并对嫁入的女子给予奖励。从而使菀坪流入了大量外来人口,方言也变得复杂,但河南话的地位没有动摇。改革开放后,又有一些云贵川地区的年轻女子,由于贫困婚迁至此。她们中有许多是少数民族,语言上无法与夫家沟通,因此只能入乡随俗说河南话。

    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年轻人现在都是双语者,既会河南话又会本地吴江话,但他们坦言不会遗弃河南话。在他们看来,河南话是祖先留下的,是联系家庭内部的纽带,也是他们的骄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3 04:53 , Processed in 0.0937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