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0|回复: 0

简述方言在汉语中的地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8 22: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钮葆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
    世界上不少语言都有其下位方言。从语言自身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方言均不可能取得与民族共同语平起平坐的地位。原因主要有四:

    第一,这是由方言与共同语形成的历史过程决定的。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纵线上看,各种方言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它们是同一种古代语言的“后代语”;从语文生活的现实横断面上看,方言是共同语的营养源,同时又是共同语的支流。比如我国现代汉语中的各种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即是如此。
    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生活地域广阔的民族,其语言的发展轨迹一般是:共同语——方言——共同语。
    一个民族形成的初始阶段,人口较少,生活地域也比较狭小,没有方言可言,全体成员使用着一种贫乏而简陋的共同语(原始共同语)。后来,人口增加而且向周围扩散,在一些地区组成了若干个下位群体。地理条件、经济生活的不同以及政权力量的限制,使得这些下位群体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和人为的壁垒,不同地区的人们被分隔开来,语言也就在各自的封闭环境中发展,逐渐形成不同的方言。再以后,商业和科学冲击着封闭的环境,使得各方言区的人们交往日趋频密,方言的阻隔作用渐渐显露出来。于是,在一定场合使用共同语成为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的共同要求,而且,各方言区的人们每每心灵相通地认可适用范围最广的方言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比如汉民族,早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已经认可北方方言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当然,北方方言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孔子周游列国讲学,诸子往来各地宣传百家主张,用的就是当时的共同语“雅言”。这种在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共同语,具备了相当完整而精密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文学加工的、形成一定规范的高级形态(高级共同语)。每一个先进的现代民族都有这种高级形态的共同语。因此,高级共同语是历史的产物,是全民族的共同选定,不是某些个人、集团或某一方言区的人们的选择。

    第二,这是由书面语的完备程度和使用范围决定的。
    每一个先进民族的高级共同语都有相当完备的文字载体,即书面语。这种书面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并且是超方言的,对方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以至约束力。书面语的强大辐射作用,确保了民族共同语在这个民族的语文生活中的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汉民族语文生活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尽管我国古代方言歧异,但各地文献资料所记载的书面语言却出奇地一致,比如《楚辞》用韵仅比《诗经》略宽一些,但绝无大异。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在书面语言上,各地的语音是基本相同的,共同语已成为各地文化人共同使用的写作语言。到了秦代,文字的统一进一步增强了书面语的影响力,“读书音”和“口语音”在一些方言区几乎形成了双重系统,在被认为是高语境的场合是要使用“读书音”进行交际的。这种“文白异读”现象一直延续到当代。历时数千载,用汉民族共同语制成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蕴含着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用汉民族共同语翻译各国语言文字的书刊,汗牛充栋,遍布全国。因此,就书面语的丰富程度来说,任何一种方言均无法与民族共同语相比,无法与民族共同语相提并论。

    第三,这是由语言习得的难易程度决定的。
    宋元以来,由于民族融合加剧等原因,北方官话的语音结构日趋简易明快,发展到清代,入声已完全消失,初步形成了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个的北京音系,声韵调的拼合规律严整,同各种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性很强,各个音节的音值区分明显,容易学习和掌握。而方言则由于历史的原因,或多或少遗留着一些中古汉语语音,语音结构相当复杂,使得外地人或外国人学习非母语的方言比学习普通话不知要难多少倍!
相反,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汉族人和兄弟民族中的很多人都能认知普通话。不同方言区的人们无论是进行书面交际还是口头交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也多使用普通话(尽管不一定很标准,也无须一律苛求都很标准),普通话早已在全国通行,成为事实上的国家通用语言。同样,兄弟民族的同胞和外国人学习汉语,除个别特殊需要以外,也都是学习普通话。早在明朝初年出版的两部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书《朴通事》和《老乞大》,提供的就是当时的北京口语。

    第四,这是由语言本身的兼容能力决定的。
    普通话同各种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性强,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早已成为一个完备而开放的系统,能够顺利地从汉语的各种方言以至兄弟民族语言、外国语言中汲取营养,从而使得这个系统更具有完备性和开放性。比如,满语、蒙古语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进入“官话”,这两种语言的某些句式和某些语音特点也被“官话”所吸收。普通话这种强大的兼容能力,是任何一种方言无法与之相比的。
有人说,方言的表达能力强,不少生动的口语词往往具有方言色彩。我们说,这固然是事实,但同时还应看到:(1)方言中许多生动的口语词已经或正在被普通话所消化和吸收,如“过硬、搞、雪糕、垃圾、打蔫儿、打的、埋单”等等。(2)普通话中的很多词语(如各学科的术语等),用方言则很难表达。比如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当他要表达精密概念、讨论学术问题、讨论现代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就感到使用方言不方便,表达不清或表达不准,因而使用普通话或部分地使用普通话。

    总之,方言是局部地区人民的母语,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言,不能用方言跟普通话搞对立。普通话既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普通话与方言因社会功能不同而有主从,任何一种方言都应同普通话有机地协调起来,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1 18:57 , Processed in 0.0741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