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41|回复: 5

汉语的“入世”和 汉语拼音的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30 08: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姚德怀*
来源:华语桥

---------------------------------------------------------------------------------------------

1. 汉语拼音 作为 准文字

     在修改本文初稿的时候, 传来了中国正式“入世”的消息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入世, 意味着中国与国际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加强; 随之而来, 汉语与世界上其它语言的相互接触也会进一步密切。四百多年前利玛窦来华 (1582年), 标志着近世中西语文的第一次接触的开端, 那次接触的一个成果是有了十七世纪第一个汉语罗马字母拼音方案“利玛窦方案”(1605年)。……二百年前马礼逊来华 (1805年), 标志着近世中西语文的第二次接触的开端, 那次接触的一个成果是《华英字典》以及马礼逊拼音方案 (1815年)。……一百多年前国人开始自己设计拼音方案, 那个时期的种种努力归结于1918年的“注音字母”。然而, 注音字母是民族形式字母, 不利与国际交流, 于是又有1928年的“国语罗马字”。解放后, 1950年代重新开始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幸运地, 由于领导人的远见、专家学者的努力、以及为数不少的群众的支持, 最后是国际化险胜了民族化, 拉丁字母式的国际化又战胜了斯拉夫字式母的国际化。1

    自此 (1958年), 汉语拼音 (Hanyu Pinyin 或 Pinyin) 在国内外逐步普及。国际上的一个里程碑是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了决议, 建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 (当258-9)2。然而, 汉语拼音的推广在国内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颇有人仍然认为汉语拼音只是为汉字注音, 只是拐棍, 识字之后便可弃置一旁。有这样想法的人实际上还不及1920年代的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等诸前辈。这是观念上的滞后。海峡彼岸也是如此, 颇有人认为如要拉丁字母方案, 便是不要中国文化。然而台湾也是要走向世界, 要走向世界也不能没有一个能在国际上流通的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 于是在二十世纪的后期, 台湾开始多人认同汉语拼音方案, 但是半路上忽然杀出个程咬金, 于是又有了“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的争论。3

    二十世纪90年代, 电子邮件逐渐普及。但是由于汉字内码还未统一, 不同地区的人用汉字来传送电邮会发生乱码现象, 这时候 Pinyin 能起“救急”的作用。本人曾用 Pinyin 与国内外多位朋友交换电子邮件, 效果理想。这表示汉语拼音已经起了文字的某些作用, 已经是“准文字”, 然而从真正的文字角度来看, 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同音字问题和分词连写问题。这些问题是许多专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本文不准备讨论。本文讨论一些其它不足之处, 重点在于关系到中外交流方面, 并且举例说明, 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2. 汉语拼音 作为 拼写人地名和专名的 国际标准

     谈到中外交流, 首先是怎样转写人地名和专名。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1981年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 (当262)。二十年来, 中国人地名用汉语拼音拼写, 已成国际惯例。其它专有词语也逐渐用拼音拼写, 例如“昆曲”拼写为 Kunqu, 等等。

    现在出版社为中文书刊申请国际标准书号、刊号 (ISBN, ISSN) 必须提供书刊名称的汉语拼音拼式。国际上, 图书馆中文书刊编目也逐渐改用汉语拼音。但是在中国本土, 用拼音拼写专名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广泛的重视。一般的不谈也罢, 即使像《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这样的优秀专著也不免有这类的缺陷, 例如该书第867-876页“英文目录”中的一些专名都用英语意译。这些专名都是中国国情的产物, 英语译名不够贴切, 因此改用拼音较好。以下举例说明:



英文名称                                 应该用 (或者加注) 拼音形式

Phonetic Notation Alphabet (1918)             Zhuyin Zimu (1918)

National Language Romanization (1928)         Guoyu Luomazi (1928); 或

                                         Gwoyeu Romatzyh (国语罗马字形式)

Chinese Common Speech                    Putonghua

Commission on Language Planning          Zhongguo Wenzi Gaige Weiyuanhui

  of China (1954)*                       (1954)



* 讨论:Language Planning 源自 V.Taul 1968年的书, 汉译为“语言规划、语言计划”(见陆谷孙,《英汉大辞典》)。因此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4)”为 Commission on Language Planning of China (1954) 显然不符历史事实。(该会原来的英文名称其实是 Commission on Language Reform。) 最好当然是采用拼音形式:“Zhongguo Wenzi Gaige Weiyuanhui, 1985年改为 Guojia Yuyan Wenzi Gongzuo Weiyuanhui”。


3. 印刷品、出版物上的 汉语拼音

     在内地, 部份中文书刊封面上既有中文书名又有拼音书名, 但是拼音书名的编排方式确是五花八门, 令人叹为观止, 举例如下:

1. 有完全不分写的一字长蛇阵的, 如 HANYUXUEBAO。

2. 有环状首尾呼应的长蛇阵的, 如 ……SHIJIEZIMUJIANSHI……。(见第22页附图1)

3. 有把拼音书名旋转90°的, 如 SHIJIE WENZI FAZHAN SHI。(见第22页附图2)

4. 有分写连写随意的, 如 封面上是 HANYUTONGYICIFANYICI DUIZHAOCIDIAN,

   书脊上则是 HANYU TONGYICIFANYICI DUIZHAOCIDIAN.

5. 有只拼写部份书名的, 如《现代汉语词典‧补编》(1989年)只拼写为 XIANDAI HANYU CIDIAN.

6. 有用拼音作为花边用途的, 如 XIANDAI HANYU GUIFAN ZIDIAN, 封面上, 中、上、下、左、右, 共出现 5 次。

7. 有一本书封面上有 4 个大字 ZGDM, 比中文书名还大, 一般人会觉得莫名其妙。(见《中国地名拼写法研究》。)


    由此可知, 拼写书名的方式确是百花齐放。怪不得有语言学家说,“封面上的拼音纯粹是为了装饰”。平心而论, 书刊封面上既然已有中文名称, 要附加拼音名称可能有设计上的困难。我个人认为, 封面上不安排拼音书名也可以, 但是版权页上应该有拼音书名, 方便在外文书刊中引用和方便世界各地图书馆做编目工作。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拼音是汉语“入世”的主要媒介, 拼音书名是为了国内外人士引用书名或为书刊编目时的方便。有一本刊物, 初看封面上的拼音是 ISHU YANJIU, 细看才知道是 CISHU YANJIU, 原来这个 C 字的直径比其它字母大近十倍, 而且用的是淡色!4


4. 汉语拼音 用于拼写 现代汉语 和 古汉语

     用汉语拼音拼写现代汉语, 已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 为规范 (当733-747)。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古汉语:大多数成语属于古汉语; 图书馆为古籍编目时, 书名常常也是以古汉语形式出现,……。因此汉语拼音也需要有一个为拼写在现代汉语中偶而出现的古汉语成分的规则。以下试提一个简单的方法:



    古汉语拼写法:字字分写, 第一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大写。



首尾字母大写能同时发挥引号的作用。举例如下:

1. Ji suo bu yu, wu shi yu reN.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图 1                     图 2                    图 3









































  2. Women duidai wenti yinggai Shi shi qiu shI. (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实事求是。)

3. Ta quanxinquanyi de weile gaizao Zhongguo er haofei le bisheng jingli, zhen shi Ju gong jin cui, si er hou yI.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 真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5. 少数民族文字的 拼音转写

    中国的“入世”当然也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入世”。随着大西北的开放和开发, 少数民族文字的拼音转写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一般国民对这方面的认识大大落后于形势。应该加快各民族文字拼音转写法的制定并且加强这方面的全民教育。国外非汉语人名地名也应该用罗马字母书写。这不仅仅是文字形式的改变; 对中国人来说, 这更是观念上的革命。应该利用北京申奥成功的机缘, 大力促进这个观念上的革命。

    关于这方面的文件, 收入《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有《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1991年)》(当748-758); 收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应用》(1983年) 的有《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1976年)。可见 (恕我孤陋寡闻), 这方面的工作进展是比较缓慢的, 到了1991年才有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我国现在要开发大西北, 与国外书信往来时如何书写少数民族的人地名和专名?政府部门会有专家, 民间怎么办?可能要被动地用上欧西各国各自拟订的罗马字母转写法!

    当然, 有关问题很多, 需要研究, 以下举几个例子。曾世英先生在《中国地名拼写法研究》(1981年) 一书中收有“汉译维的长地名资料”和“汉译蒙的长地名资料”各一份, 这里摘录若干例子如下:



   维语音译转写         汉字译名               汉字注音

1. Qarak Baxtograk     恰热克拜什托格拉克      Qiarekebaishituogelake

2. Tagarqierik             塔尕尔其艾日克          Taga'erqi'airike

3. Yukarki Sogarterik  尤喀克苏盖特艾日克      Youkakesugaite'airike



   蒙语音译转写         汉字译名               汉字注音

1. Bayan Ondor Obo     巴音温都尔敖包;         Bayanwendou'er Aobao

                       巴彦温都尔‧敖包

2. Boroljin Qagan Nur  包饶勒金查干诺尔        Baoraolejin Chagannuo'er

3. Qulut Dabagin Jun   楚鲁特达巴音珠恩        Chulutu Dabagen

   Gojgor              高吉格尔;              Zhungaojigao'er

                       楚鲁图‧达巴根‧

                       准高吉格尔

    由此可见, 音译转写比汉字译名或汉字注音要易读易记, 也方便与国际接轨。以上仅涉及若干民族、若干地名。其它民族如何?人名又如何?恕我孤陋寡闻, 希望看到较新的研究成果。以下再举几个实际运用上的例子, 见于刚收到的《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2001年第4期:



              本文里的汉字       英文摘要里的转写

该刊第24页    《格萨尔》         《Ge sar》

该刊第33页    六世达赖仓洋嘉措   The Dalai Lama the 6th (Cang Yang Jia Cuo)

该刊第42页    萨满               Saman

可知各文章作者用罗马字母转写时, 有一定的任意性。有的专名用国际上常见的连写法, 如:Dalai Lama,(Saman?似应为 Shaman), 有的用汉字注音分写:Ge Sar, Cang Yang Jia Cuo。他们也有一定的根据, 如《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第1.5条 (当739) 说:


     非汉语人名、地名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 按照罗马字母 (拉丁字母) 原文书写; 非罗马字母文字的人名、地名, 按照该文字的罗马字母转写法拼写。为了便于阅读, 可以在原文后面注上汉字或汉字的拼音, 在一定的场合也可以先用或仅用汉字的拼音。

以上引文中的底线是我加上的, 下同。又,《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1989年) 第5.10条 (当759-764) 说:

书刊名称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可以按原文的拉丁字母拼法拼写, 也可以按汉字注音拼写。

可知, 在这方面并无硬性的规定。但是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为了交际的方便, 应该在文件或书刊的某处加上汉字注音、原文和音译转写的对照, 如

        Ulanhu (音译转写) = 乌兰夫 (汉名) = Wulanfu (汉字注音)。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1992年)(当748-758) 既有表 1 (从汉字民族名称查罗马字母拼写法) 又有表 2 (从罗马字母拼写法查汉字民族名称), 便是一个好榜样。现在, 由于计算器科技的发达, 这些资料更可上网, 以利应用。

    最后不能不提200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其中的有关条文是第18条。这条说: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可见, 这一条并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人地名的拼写法。因此,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中国的“入世”, 我们实在需要一个广义的拼音方案。广义的拼音方案不只是《汉语拼音方案》, 它还应该包括各少数民族语文的拉丁字母拼音转写方案。换言之, 广义的拼音方案应该是一个《中国拼音方案集》。

6. “广义汉语词典”的编撰

     最近看到西藏歌舞剧团即将来香港演出“珠穆朗玛”乐舞的广告、海报。乐舞广告、海报上也有 Qomolangma 字样, 香港人看了多半会觉得莫名其妙。

    的确, 这个 Qomolangma, 一般中文工具书里找不到, 要在拼音地图或者较专门的书刊上才能查到。然而陆谷孙《英汉大词典》却收录了 Qomolangma!中国地名, 却要在英汉词典里才能找到, 这是否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现在的汉语词典, 即使是拼音序, 基本上仍然是以音节为本位, 未能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优势。进入21世纪, 我们应该有一本能与“入世”互相呼应、互相配合的新型汉语词典, 暂称为“广义汉语词典”。新型汉语词典至少要有以下特色:


1. 增加为26个字母设的条目。词典正文开始便是“A,a”条, 附名称音、释义等等。最好能配上相应的各种字体, 如               , 并对各种字体的特点加以说明, 因为人民群众多半对各种字体还没有具体的认识:颇多普通话教师认为“a”才是汉语拼音, 因为这是每本字典附录的“汉语拼音方案”所规定的, 他们不觉得“a”也是汉语拼音字母!

2. 不应省略“V,v”条和“V,v”部。“V,v”部至少应收以下词条:“V 形天线”、“V型发动机”、“V 基因”、“V 字手势”。以上汉语词俱见《英汉大词典》, 它们顺次是 V antenna, V-engine, V gene, V sign 各条的汉语释义。

3. 应收录例如 Qomolangma 等重要少数民族人地名, 不管是在词典的正文里还是附录里。

  
[ 本文本来不想论及外国人地名专名, 不过看了刚收到的《群言》2001年第11期, 又有些感想, 不吐不快。该刊第19页有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宣布的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背景资料。资料列举了这19个项目, 但其中多项的说明文字都用“一处”替代专名, 如:非洲象牙海岸的一处古社区, 几内亚的一处文化遗址, 摩洛哥的一处供说书人、乐师及弄蛇人表演的公共广场, 俄罗斯的一项口头文化, 印度的一处古剧院, 韩国一处古代国王祭祖典礼和仪式中的音乐。

到了21世纪, 只能用“一处”这样的语词来说明介绍国外“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从“入世”的观点来看, 显然是不及格的。(如果国外称中国的入选项目时不用 Kunqu 而只说是“一种戏曲”, 国人看了有何感想?) 严肃的刊物如《群言》尚且如此, 其它一般性的刊物, 更不必对它们有任何要求了。]


7. 拼音读物

    不少学者专家和社会人士 (例如周有光先生、李业宏先生), 早就认为应该多出拼音读物, 以利推广普通话和拼音。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技术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技术方面, 由于正词法的逐步建立以及汉语拼音计算机软件的逐步完善, 困难大为减少。观念方面, 许多人仍然认为拼音读物是小儿科, 不值得大力推行。因此拼音读物数量不多, 而且好象只限于儿童、学生读物。恕我孤陋寡闻, 不知道有没有与汉语拼音挂钩的中文经典著作。这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钦佩基督教教会人士, 因为在1980年代, 他们已经出版了汉语拼音注音、简化字版 (和合本)《新约全书》(样页见第22页附图3)。


8. 观念现代化 和 汉语拼音的未来

     我们现在纪念利玛窦 (1552-1610) 诞生450周年, 利玛窦到北京 (1601) 400周年。从利玛窦拼音方案 (1605) 到汉语拼音方案 (1958), 其间足有三百五十多年。在这漫长岁月中, 中国人的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国人的现代化不仅仅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 也要表现在思想观念方面。从历史观点来看, 随着国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 汉语拼音在21世纪肯定会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感谢陆俭明、V. Mair (梅维恒)、孙宏开、邹嘉彦等教授对本文的回应和指正。]

                                                                       □                                                                              

—————————————————————————————————

更 正                      姚德怀



    第69期第67-68页《语文散记》“吉尔吉斯坦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一段两处提到了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胡振中教授, 其中“胡振中教授”应为“胡振华教授”。这里谨向胡教授及读者致万分的歉意。

胡振华教授寄给我一张新的名片, 姓名之前新加了“哈吉”两字。“哈吉”这词以前曾多次见过, 只是从未特地为此查过词典。这次正好要弄个明白。不料翻了几本汉语词典, 都不见有“哈吉”这一条。于是转查《英汉大词典》, 果然在 hadji 条下有我所需要的释义:Hadji:哈吉(伊斯兰教对曾朝觐麦加的教徒的一种荣誉称号)

我曾说过(第25页), 要查与中国少数民族有关的语词(汉字形式的语词), 往往要绕个圈子,从英汉词典入手。“哈吉 —— Hadji”又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            □


--------------------------------------------------------------------------------

  * 姚德怀先生,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本文原为作者向“语文现代化与 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该研讨会于2001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刊出时略有删改。

    1.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 (修订本)》(1963年) 第170-188页收有自利玛窦方案 (1605年) 起, 到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 止, 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共35种。

    2. 1990年代, 出了一本好书, 那便是由王均先生主编, 由多位学者专家编撰的《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年)。这是一本十分有用的参考书, 本文有多处引用。为简化起见, 以下以“当”字指称该书:例如“当123”即指《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第123页。

    3. 许长谟,《当前国语罗马拼音论战之三个坚持与盲点》,《语文教育通讯》第21期 (2000年12月), 国立台南师范学院。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68期 (2001年10月) 第5-11页转载。

    4. 对这类现象, 姜玉星兄有一个简要的注解:“中国人还没有一个字母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04-6-30 13: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后, 1950年代重新开始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幸运地, 由于领导人的远见、专家学者的努力、以及为数不少的群众的支持, 最后是国际化险胜了民族化, 拉丁字母式的国际化又战胜了斯拉夫字式母的国际化。
----------------------------------------------------------------------------------------------------------------

在当时的年代,采用拉丁字母的确有远见,斯拉夫字母是死胡同。

看看外蒙古,就完全斯拉夫化了。
发表于 2004-7-18 02: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用国际拼音,而要自制汉语拼音?
发表于 2005-4-14 20: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的"入世"和汉语拼音的应用

点解我地中国人所用的汉语拼音有禁多变化,禁复杂。
发表于 2005-4-16 06: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陸的警車上的"公安"目前怎麼翻成英文?
发表于 2005-4-16 09: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安】Public security

【公安人员】Public security officer

【公安机关】Public security organs

【公安部】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公安局】Public security burea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8:07 , Processed in 0.0862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