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9|回复: 0

中缀说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6 22: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出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贵阳
【原刊期号】199404
【原刊页号】26-28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祝克懿
【复印期号】199504
【标    题】中缀说略


【正    文】
    对合成词中的派生词作结构分析,一分为二(前缀+词根或词根+后缀)早已为语言学界的共识,而可以
一分为三(词根+中缀+词根(后缀))则意见分岐,我们考察了数十部论及构词法、构形法的著述,其中,
十六部专著、三部语言工具书认为有中缀这种构词成分。但论述或有名无实,或语焉不详,或内涵外延相去甚
远。其余著作在分析上述著作列举的“黑咕隆咚”“来不及”等中缀派生词时,或把“咕隆咚”看成后缀,或
把“不及”看成后补式复合词的补充成分。因此,探讨中缀的性质和范围,确定它在构词法中的地位,于教学
于科研,都是必要的。
    中缀研究纵观
    纵观构词形态研究的历史,前人的研究,少而又少,略而又略;后人的研究既非蔚为大观,又少权威之作
。究其原因,可能是汉语本身缺乏形态变化,加之对摹仿印欧语言之风的讨伐,对汉语词形变化不丰富特点越
来越明确的认识,使构词形态的研究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此,黎锦熙先生见解深刻:“只因汉字繁难,书
面求简,多不给写出来,而现代又有新的发展,因此,汉语的构词形态还在探讨整理中,能决定作为某种语法
范畴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还不多。”
    从前人的研究看,语文学家已经具备了词缀的观念。如: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
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
    刘淇《助字辨略》卷三“《世说》‘于时江左营建始尔’。此尔字,语助辞,不为义也。”
    《助字辨略》卷一“《礼记射义》:‘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杨觯而语。’《郑注》云:‘之,发声也。’《
释文》:‘之,语助。’愚案:‘此如《左传》’介之推’‘烛之武’《孟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之
类,亦语助辞也。”
    今人杨树达的《古书疑义举例续编》也提出例证,古人姓名之间有加“施”“设”的。如《孟子公孙丑》
“孟施舍之养勇也。”《左传昭》二十年“乃见zhuān@①设诸焉”。
    这些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1、局限于个别字词的诠释,未作系统的研究。2、语文学家对词缀虚化的意义和用法尽管有较为清楚的认
识,但受“中国语言,一字一义,多为单音”(薛祥绥《中国言语文字说略》)观念的束缚,把词缀当作词,
而不是当作构词成分来研究的。3、出现在人名之间的“之、施、设”不是现在意义的构词成分中缀,而是使
音步平稳,语气舒缓的构形成分。
    为什么古代的语首助词、语末助词与今天前缀后缀涵盖内容差不多,语中助词与中缀内涵却相去甚远呢?
我们试作这样的解释:古汉语中没有中缀这种构词成分,中缀是现代受西方语言理论影响,以多音词的大量出
现为必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理由为:
    1、以先秦以来典籍为语料的清代语言书中没有关于中缀的研究。据潘文国、叶步青考证,最早对构词问
题有所论述的是马建忠。在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中,提出了“骈列”、“前加”、“后附”等构词方式
。最早提出“语根”(词根)“语系”(词缀)这一对构词概念,第一个构拟构词法体系的,是薛祥绥1919年
出版的《中国言语文字说略》,但都未论及中缀。
    2、印欧语里有中缀这种构词成分,只有现代受西方语言理论影响的著述才有关于中缀的论述。薛祥绥通
过汉语与世界上其他粘着语、屈折语作比较,得出结论:“中国言语起源之故,变迁之异,复合之法,与远西
言语学,亦有相同者焉”。“若夫用字之际,其道多方,而济单音之穷,使之孽乳繁盛者,则复合之法尚矣。
”此后,据张寿康先生研究,黎锦熙先生于1923年草拟了《复合词构成方式简谱》,后写定为《汉语构词法─
─多音词表》,表中从相属的复合词中分出了词头、词嵌、词尾。这是关于中缀最早的研究。
    1954年,陆宗达、俞敏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论述到:加到前头叫词头,加到后头叫词尾,加到当间
儿呢?新近有人用‘词嵌’这个词,倒也不错。北京话说,“听见”……“见”不独立。不能听见的说法是“
听不见”“不”是插进去的,河北山东方言里还有“知不道”。这种情形古汉语跟别的大方言区里没有。印欧
系里的语言里很多。“‘得’‘不’词嵌均居于表‘性’这个范畴,而‘性’这个名词就是从俄语语法借来用
的。”
    周法高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法》,就直接用英语词缀术语来注释汉语词缀术语。“前附语(Prefixes)后附
语(Suffixes)中附语(infixes)。”
    基于上面论述,我们可以认定,古汉语中没有中缀,即使有这种构词形态存在,前人对它也缺乏理性认识
。中缀是现代语言学家接受了西方语言的构词理论,通过比较研究,归纳出来,发展起来的。
    中缀的性质
    以科学、实用、简洁为确定术语的原则,我们选用了“中缀”这一术语来表示词的中加成分。因为这一术
语能准确反映这种构词成份位置居中,连接附着两端的性质,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参照语言学家给词缀下的定
义,我们认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属性的语素才是中缀。
    1、是构成新词的必有成分
    这种中加成分是与前后语素共现构成新词的必有成分。没有中加成分,前后语素组合不成词。即使成词,
表达的也是另一种词汇意义。
    2、是定位的不自由语素
    构词时,这种中加成分位置居中,后附着前语素,前附着后语素,把前后语素连接为一个整体,表达一个
明确的概念意义。中加成分与前后语素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加合关系,而是融合关系。只有在这个整体中,中加
成分才能实现意义,发挥结构作用。离开这个整体,既无单独的意义,又不能独立使用。
    3、表示的不是具体的基本的词汇意义,而是抽象的附加的意义。
    中缀的范围
    汉语中,多音节词以三音节和四音节为常。四音节以上的基本上是音译词。从组合形式看,有中缀的三音
节词只有一种可能式:A+B+C,四音节词则有三种可能式:A+B+(C+D)、A+(B+C)+D、(A+B)+C+D。
我们根据上述确定中缀的标准,以收词五万六千条的《现代汉语词典》和七万余条的《实用汉语词通》为语料
,找出三音节的中缀派生词102个、四音节的9个。9个都是A+B+(C+D)式的。
    白不呲咧  黑不溜秋  红不棱登
    花不棱登  滑不唧溜  灰不留丢
    酸不留丢  黑咕隆咚  花里胡哨
    许多学者把“B+(C+D)”部分看成后缀。作为后缀,“B+(C+D)”在结构上必定是不可分离的,表意也
是具有整体性的。可我们观察到这些词无论从语音、组合关系还是表意角度,“B”都是相对独立的。
    从语音角度看,“B”为轻声,读起来附“A”不附“C+D”。固然,这与读音双音化能使音步和谐平稳的
表达习惯有关,但至少证明了“B+(C+D)”的可分离性。另外。“A”为平声“C+D”一般也为平声;“A”
重读,“C+D”读音为中音重音。位于“A”与“C+D”间的轻声“B”无疑起到了协调音节、变化节奏的重要
作用。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语音成分,使语音轻重相间、长短相间、高低相间,从而产生了错落有致、和美动听
的视听效果。
    从组合关系看,“B ”不象前缀后缀,只单向附着,它双向附着,把前后语素同时缀连为一个表意整体。
这种双向附着,既有选择限制关系,又是相对自由的。如“不”就不能与“A ”中的“花”,“C +D ”中的
“隆咚”“胡哨”组合,可是却可跟“花”“隆咚”“胡哨”以外的任何“A ”与“C+D ”组合。我们在其
他语言著作中找到三十余个这类词,分析的结果也支持我们认为“B ”是相对自由的观点。如可以说:圆古伦
敦、圆古溜秋、软古囊囊、醉古隆咚,也可以说:胖不伦敦、灰不溜秋、软个囊囊、黑古隆咚。
    从表意角度看,“A ”是词的主干,代表着词基本的、主要的意义。这些词干都为成词语素。当它们独立
成词时,前面可受“很”类程度副词的修饰。“C +D ”是连缀成义的双音节语素,是没有具体、独立意义的
后缀。它们只有跟表色彩、视觉、触觉意义的“A ”结合起来,才能表现抽象的摹状绘色意义。由于“C +D
”的描摹,词的程度意义有所加强,所以“A+B+(C+D)”前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B ”作为中缀,不表
具体的词汇意义,但整个词表现出来的厌恶感情色彩意义,轻松随意的风格意义,则是由它来作为载体的。
    综上所述可知,“B ”是相对独立的,是具备了构词成分中缀的资格的。
    至于象“马里马虎”类形容词中的“里”与“花里胡哨”中的“里”性质不同,前者是一种构形标志,而
后者是构词中缀。
    三音节中缀派生词的中缀比较单纯,只有“得”“不”。用“不”的词比用“得”的词多。
    只用“不”作中缀的词如:
    保不齐  保不住  保不定  备不住
    背不住  差不多  差不离  吃不服
    吃不上  扶不住  顾不上  顾不及
    忍不住  受不住  压不住  当不起
    担不起  了不起  抹不开  磨不开
    憋不住  赔不起  倒不开  拗不过
    用“得”,“不”作中缀的词如:
    吃得(不)开    吃得(不)来    吃得(不)消
    吃得(不)住    处得(不)来    对得(不)起
    犯得(不)上    对得(不)住    犯得(不)着
    赶得(不)及    搁得(不)住    赶得(不)上
    过得(不)去    合得(不)来    合得(不)着
    划得(不)来    划得(不)着    架得(不)住
    我们确定“得”,“不”为中缀的依据是:
    1、这些词结构定型,意义凝固,具有熟语性,去掉“得”“不”,“A”“C”组合不成词。如“差不多
”“看得起”。即使成词,表达的也是不同的词汇意义。如:“过不去;阻碍;为难;过意不去。”“过去:
与现在将来相区别的时间概念;行为动作的趋向”。
    2“得”“不”读轻声,位置居中,这是虚语素充当中缀的形式标志。
    3“得”“不”传递的是抽象的可能性意义。“得”表肯定的可能性意义,“不”表否定的可能性意义。
    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举了两个中缀派生词的例“看得出、看不出”。赵元任先生的《汉语
口语语法》也举了“看得见、看不见”等例。这些例子与我们前面确认的中缀派生词不同,去掉“得”、“不
”依然成词,基本意义只有可能性存否的区别。表面上看,这类例子有点象插入了成分的离合词。但离合词内
部可插入词、词组,这类例内部不能任意扩展,只能插入“得”“不”。离合词插入其他成分后,性质由词变
为词组了。这类例张寿康先生论证它们插入“得”“不”后,仍然是词。因为它们不能用在“×得×不×”格
式中构成问话,说成“看得出不出”“看得见不见”。“出”“见”显然是构词成分不是词。而动词形容词一
般都可以用在此格式中构成问话。如:“说得明白不明白”“办得好不好”。
    吕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一个处理办法:“看不完”“拿得出”“这些例子形成一种词和短
语的中间物,可以称为基本短语或短语词。”为证实这种办法的可行性,我们作了一个统计。孟琮主编的《动
词用法词典》中收有动词1328个,动补式双音动词61个,能插入“得”“不”的动词33个(少数几个只能插入
“不”)。这33个词结构上具有分离性,插入“得”“不”后,再看作词显然有困难,看作短语,以有无“得
”“不”作为词和短语和区分标记,那当然好办,一刀两断,干净利索,可张寿康先生已论证了“得”“不”
后的成分是构词成分不是词。看作中间物基本短语或短语词呢,从此例上看,中间地带显得过大。因为确立划
类标准时,两个类别之间的中间地带越小,标准才会对内有封闭性,对外有排他性。“看得出”类例的归属显
然有一定难度。
    赵元任先生的论述给了我们启示。赵先生认为这种V─R式的词是“介于凝固的和可扩展的之间的中间型。
”“是一种非常能产的形式,类比的势力有时使得原来不是V─R式的复合词也变得可以插入‘得’‘不’,如
‘完成’原为并列式,现在可说‘完不成’。〖又‘超不过’〗”。基于这种论点,我们试作这样的推论:“
看得出”“看不见”是以“看出”“看见”为原形,比照“来得及”“看不起”的中缀“得”“不”表可能性
的有无,类推出来的。这样,中缀派生词就包括了两类:基本式“来得及”等和推导式“看得出”等。基本式
和推导式的相同处是都有读轻声、表抽象可能意的“得”“不”作中缀。不同处是去掉“得”“不”基本式不
成词,推导式成词。
    这样来分析“看得出”“看不见”类例,可能对于中缀派生词性质和范围的把握,词的划类标准的确立,
都更具说服力。
                                          (责任编辑    张祥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鱼加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1:50 , Processed in 0.0751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